冷月葬花魂桃花意象下的林黛玉形象研究(附件)

摘 要《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作品,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而又富有社会内蕴的人物形象。小说中最为读者熟知的便是林黛玉,她性格清冷、内心敏感、颇有诗才,透露着与生俱来的感伤气质。对黛玉形象的研究历来都不在少数,因她独特的生命魅力和灵魂深度,在小说史上留下了典型意义,历经数载仍芳香依旧。本文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桃花意象的文学意蕴,丰富多元的桃花意象为林黛玉形象研究提供了学术参考和美学价值;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桃花意象下的林黛玉,桃花作为塑造林黛玉形象的核心意象,既是黛玉美貌容颜的表征,也是其不幸命运的外化,更是其爱情悲剧的写照。因此,以桃花意象解读林黛玉能使读者更好地领悟到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匠心。
目 录
1 引言 1
2 桃花意象的文学意蕴 2
2.1 春天的使者 2
2.2 美人的象征 2
2.3 伤感的情怀 3
2.4 桃花源意象 3
3 桃花意象下的林黛玉 5
3.1 桃花——黛玉美貌容颜的表征 5
3.2 桃花——黛玉不幸命运的外化 6
3.3 桃花——黛玉爱情悲剧的写照 8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1 引言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大旨不过谈情。而一“情”字又往往与花结下不解之缘。花卉作为自然景物之一,常常被作家巧妙运用于文学创作中。曹雪芹借鉴前人的优秀成果,将以花喻人的手法发挥到极致。《红楼梦》塑造了众多奇异灵秀的女子形象,花卉用来衬托各类女儿们不同的身世命运,在塑造人物、推动情节、渲染背景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林黛玉作为因“葬花”而闻名的小说女主人公,与花之间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桃花深受文人们的喜爱。从《诗经》开始,再到唐诗宋词,乃至小说戏曲,桃花的身影无处不在。随着人们认知的发展,桃花更被赋予了多重的文化意蕴,为后世文人提供了莫大的创作源泉。在《红楼梦》中,桃花意象成为贯穿林黛玉身世命运以及爱情悲剧的一条主线,在花与人完美融合的同时,创造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意境。
2 桃花意象的文学意蕴
桃花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诗经》就已有“逃之夭夭,灼灼其华”[1]P6的诗句。由于桃花开于早春,灿烂娇媚,生气勃勃,所以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桃花诗最蕃,诗人们从不同角度审视桃花,赋予它丰富多元的文学意蕴,其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2.1 春天的使者
人类存在于自然界,而大自然又总能赋予人类意想不到的美。春天以其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姿态宣告它的到来,而漫山遍野盛放的桃花,在人们心中绘出了一道与万木凋零的冬天全然有别的风景线。春天最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它娇媚动人,生气勃勃,以艳美的芳姿装点出盎然春意,为人们所喜爱。于是,文人们铺陈春景,有“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张旭《桃花溪》)[2]P143的无限遐思,有“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唐白居易《长恨歌》)[2]P46的历史感怀,还有“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宋秦观《望海潮》)[2]P236的轻松喜悦等等。这些都无不暗示着桃花在春天的舞台上是不可替代的主角。甚至在暮春时分,桃花还能传达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2]P175的悠闲意趣。桃花娇艳灼灼,色泽艳丽,姿容优美,生机盎然,是春天当之无愧的代言人。
2.2 美人的象征
桃花美人,相得益彰。自古以来,桃花常用来比喻美貌女子。《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1]P6,表面上是摹写桃花盛开之貌,实则却是借物起兴,歌咏新娘的娇媚可人。桃花诗中最为人称道的一首是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3]P30“人面桃花”因此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组合,成为美人的代称。自此以后,桃花与美人一直紧密相伴,如“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唐徐惠《赋得北方有佳人》),“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唐韦庄《女冠子昨夜夜半》)[2]P182等等。元代刘致有“杨柳宫眉,桃花人面,是平生未了缘”(《朝天子同文子方邓永年泛洞庭湖宿凤凰台下》)的秀色摹写,宋代蔡伸有“小园香径,尚想桃花人面”(《苏武慢雁落平沙》)的心理独白。到了清代,《桃花扇》里李香君血溅诗扇,画家由此点染而成的正是桃花;而《红楼梦》中黛玉葬的花也是桃花。[3]P30桃花作为美人的象征,是传统文化心理积淀使然。
2.3 伤感的情怀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以桃花为载体的“惜春”诗更倾向于象征女性的不幸命运——即红颜薄命。如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的“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3]P31、“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3]P31,唱出了古往今来人们面对桃花共有的感伤。
由于文化心理的积淀,桃花凋谢所引发的愁绪往往与爱情的失意联系在一起。桃花与爱情之悲在文学中常常是被画上等号的。刘禹锡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2]P176借桃花的衰败表现了爱情的流逝。陆游的《钗头凤》:“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2]P276将与唐婉的爱情感伤抒写得凄迷缠绵。林黛玉的《葬花吟》:“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4]P194也是因桃花零落而产生的哀伤自怜。文学作品中屡见的“落红”意象渲染了无尽的感伤,这“落红”大多无关桃花,关乎爱情。[3]P31“花落水流红”,爱情的失意一旦以桃花来喻说,往往有了更加沉痛的酸楚,桃花伴随春天、美人而盛开,却往往因悲情而凋零。
2.4 桃花源意象
桃花源意象始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经王维的《桃花源行》、苏轼的《和桃源诗序》、王安石的《桃源行》、张旭的《桃源溪》等传承,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中。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世界,而桃花源意象则是这种情怀下文人们共有的精神寄托。桃源仙境虚无飘渺的神秘感,留给后世无限的期待与遐想。与此同时,桃花源意象还被赋予了浓厚的现实意义。诗人们借对桃花源的歌颂,表达了希望统治者能励精图治,将太平盛世这一人间的桃花源赐予贫民百姓的美好愿望。[5]P14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也同桃花源一样,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大观园里的佳人和美景,构建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人间天堂。它使生活在园内的儿女们免受外界的熏染与干扰,是他们童年的乐园,也是后来“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之前红楼儿女暂时的栖息之所。
总之,桃花令诗的王国更加醇郁芬芳,令中国古典文学更加璀璨精彩。桃花文化意蕴深厚、源远流长,三言两语难以概括全面。曹雪芹发挥创作的才能,借桃花意象深化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将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别有一番韵味。桃花是林黛玉爱情悲剧的见证者,也是她不幸命运的象征。
3 桃花意象下的林黛玉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奇异灵秀的女子形象,花卉用来衬托各类女儿们不同的身世命运,在塑造人物、推动情节、渲染背景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是“花的精魂”[6]P41,更被赋予了桃花般悲情的命运。桃花作为塑造林黛玉的核心意象,既是黛玉美貌容颜的表征,也是其不幸命运的外化,更是其爱情悲剧的写照。因此,以桃花意象解读林黛玉能使读者更好地领悟到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匠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4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