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学的影响(附件)
摘 要藏传佛教给藏区凭添一份神秘,玄妙,对藏族文产生了深刻影响。藏传文学由僧侣创作,描写的是西藏的佛教题材,又以传记文学为主。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文学的创作者是佛教弟子,文学创作的动机是为了藏戏表演和宗教信仰。藏族文学的题材和形式也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目 录
引言 1
1 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 2
1.1 佛教的起源 2
1.2 藏传佛教的形成 2
2 藏族文学形成 4
2.1 僧侣创作 4
2.2 西藏佛教文学 4
2.3 传记文学 5
3 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学的具体影响 7
3.1 文学创作者是佛教子弟 7
3.2 文学创作的动机 8
3.3 佛教为藏族文学提供题材 9
3.4 藏族文学形式与佛教关系密切 9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人类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经历了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认知、适应、改造和再创造,从而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及文学。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人们对文化和文学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因此,它的研究价值也更具有意义,学者们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对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学的影响也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这也反映出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陕西师范大学郑生忠硕士在《论行吟诗人的精神境界——<米拉日巴传>审美视野探微》中写到:“藏族文学用它独特的方式反映了藏族发展历史的心灵史,成为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地域色彩和独特民族特点的文学世界,构成中华民族文学长廊中壮丽的一页。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很长时间内藏族文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扬光大,或者说他的文学光彩完全淹没在藏传佛教的强势话语之下,藏族文学的独创性,对中国文学的贡献鲜为人知。”[1]P1
学者罗恒伟的观点是:“藏族文学源于藏族的社会生活。是藏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是祖国文学百花园中一丛鲜艳夺目的奇葩。佛教传入西藏后,无论是汗牛充栋的藏族作家名著,还是浩如烟海的藏族民间文学名篇,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佛教哲学思想的影响”。[2]P8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发扬光大,或者说他的文学光彩完全淹没在藏传佛教的强势话语之下,藏族文学的独创性,对中国文学的贡献鲜为人知。”[1]P1
学者罗恒伟的观点是:“藏族文学源于藏族的社会生活。是藏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是祖国文学百花园中一丛鲜艳夺目的奇葩。佛教传入西藏后,无论是汗牛充栋的藏族作家名著,还是浩如烟海的藏族民间文学名篇,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佛教哲学思想的影响”。[2]P87
从学者们不断努力的研究成果可以得知藏传佛教深深地影响着藏族文学。无论是藏族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僧侣的创作、传记文学、西藏佛教文学等,还是藏族的文化艺术,其中心内容都与藏传佛教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并且藏族人的社会生活活动也与藏传佛教息息相关。
1 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
1.1 佛教的起源
佛教是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古北印度迦毗罗卫国(位于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特附近)净饭王的儿子释逝牟尼创立的。释迦牟尼生活和创立佛教的年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安,新旧思想交替和宗教生活盛行的时代。
它主要宣扬的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的四圣谛。田广林先生说:
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所谓“苦谛”,亦即“人生皆苦”,除却生、老、病、死诸苦之外,主要还指精神上的一切痛苦,如“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恨苦”等。佛教认为,大千世界是痛苦的汇集,悲苦必然伴随着生存;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各种生存形式的痛苦都导源于情欲,即集谛。生存没有自由,只有欲念的寂灭才能获得自由,此即灭谛;欲念可以通过导向涅槃的“八正道”而得到寂灭,此即道谛。[3]P178
佛教还有“四印法”、“八正道”和“十二因缘”等很多道德和哲学方面的理论。所谓四印法即:诸行无常:所有现象(包括人和精神现象)都不曾有一瞬间的停止,无常生灭变化;诸法无我:一切的存在都有自性;一切苦行:一切具有烦恼的事物都是苦的;涅磐寂静:脱离忧苦,超脱忧愁才是无苦安稳。
1.2 藏传佛教的形成
西藏佛教(藏传佛教)和早期传入吐蕃社会的佛教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把‘前弘期’,即公元九世纪中叶以前,在吐蕃社会获得一定发展的佛教,称之为西藏佛教,只能把经过和苯教长期接近、斗争、吸收和融合以后的佛教,即‘后弘期’(始于公元978年)在西藏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的佛教,称之为西藏佛教。”[4]P303
公元842年,朗达玛因反佛被佛教僧人刺死后,围绕赞普的继承问题,吐蕃贵族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相互争位夺权,彼此征战。在朵甘地区的吐蕃将领们,也因派系不同连年征伐。吐蕃用以镇压当地各族部的武装力量消耗殆尽。原役属于吐蕃的党项、土谷浑等部,相继脱离吐蕃而自立。由于多年用兵,差税征发无度,加上连年饥寒疫病,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公元869年左右,爆发了奴隶平民大起义,这些起义犹如“一鸟飞腾,众鸟影从”自东向西,自北向南,席卷了整个卫藏地区,造成了百年混乱的局面。战争和割据的结果,造成奴隶制的瓦解,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封建主。在10世纪后半叶,社会经过长期扰攘之后,人民要求安宁,新兴封建主也需要社会稳定,来维持他们的剥削和统治。在此情况下佛教又开始了复兴和发展。
公元978年,山南地区新兴封建主意希贤赞出资送鲁梅楚臣喜饶等十人从西康地区学习佛教返回,在卫藏建寺、授徒、传戒,宗教史上称为“下路弘法”。与此同时,阿里地区的仁钦桑波到印度去学习佛教又延请了阿底峡大师到阿里。建寺修塔,还翻译了大量显密教佛经,称为大译师,史称“上路弘法”。经过100多年的时间,以前一撅不振的佛教在西藏很快恢复和发展起来。佛教史籍一般称之为“后弘期”佛教。重新传扬起来的佛教和吐蕃时期流行的佛教,已经有了显著的不同。它和苯教经过了长期的斗争,互相渗透融合,而成为一种西藏地方形式的佛教了。“它仍以佛教的经典教义为基础,但在宗教仪式,宗教神灵等方面吸收了苯教的不少东西,在寺院僧侣组织制度等方面更是西藏化了,因此它后来被人们称为藏传佛教。”[5]P27
从11世纪以后陆续出现了二三十种教派和教派支系,其中主要的有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萨迩派等。教派的出现,是西藏分散的经济上升、发展和割据的封建政治势力膨胀在宗教上的一种反映。在派别竞相崛起的宗教狂热的后面,隐藏着割据一方的僧俗封建主之间争权夺利斗争的现实利益。这些教派都把兴建的寺院,作为扩大势力范围的据点,从而左右本地局面。最初建立的寺院为母寺,以后随地盘扩大而兴建的寺院称作子寺。这种情况延续到13世纪中叶,蒙古阔端派军进藏以后,才有了新的变化。
2 藏族文学形成
2.1 僧侣创作
众所周知,藏族几乎是一个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由于地处高山环抱之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强烈依赖感,所以对山格外崇拜,视山为连接天地的梯子,通过它把人世间的一切信息带给天神。尤其是苯教,作为藏族传统宗教文化的源头把一切自然现象人格化、神圣化而加以崇拜祭祀,宗教对藏族人来说既是一种信仰,又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中不能没有宗教。
佛教传来之前,藏族信仰的是土生土长的苯教,其中有许多神话传说故事。从口头流传和书面记载来看,藏族的神话非常丰富,内容上大致分为自然神话、生产劳动神话、人类起源神话三大类。这些神话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高原色彩;表达了藏族先民们对劳动创造的赞美和对斗争胜利的歌颂;反映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意识形态,不但是优美的文学作品,而且是研究藏族远古时期的发展历史、思想观念、道德情操、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珍贵资料。这些神话故事后来被整理成
引言 1
1 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 2
1.1 佛教的起源 2
1.2 藏传佛教的形成 2
2 藏族文学形成 4
2.1 僧侣创作 4
2.2 西藏佛教文学 4
2.3 传记文学 5
3 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学的具体影响 7
3.1 文学创作者是佛教子弟 7
3.2 文学创作的动机 8
3.3 佛教为藏族文学提供题材 9
3.4 藏族文学形式与佛教关系密切 9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人类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经历了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认知、适应、改造和再创造,从而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及文学。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人们对文化和文学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因此,它的研究价值也更具有意义,学者们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对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学的影响也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这也反映出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陕西师范大学郑生忠硕士在《论行吟诗人的精神境界——<米拉日巴传>审美视野探微》中写到:“藏族文学用它独特的方式反映了藏族发展历史的心灵史,成为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地域色彩和独特民族特点的文学世界,构成中华民族文学长廊中壮丽的一页。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很长时间内藏族文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扬光大,或者说他的文学光彩完全淹没在藏传佛教的强势话语之下,藏族文学的独创性,对中国文学的贡献鲜为人知。”[1]P1
学者罗恒伟的观点是:“藏族文学源于藏族的社会生活。是藏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是祖国文学百花园中一丛鲜艳夺目的奇葩。佛教传入西藏后,无论是汗牛充栋的藏族作家名著,还是浩如烟海的藏族民间文学名篇,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佛教哲学思想的影响”。[2]P8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发扬光大,或者说他的文学光彩完全淹没在藏传佛教的强势话语之下,藏族文学的独创性,对中国文学的贡献鲜为人知。”[1]P1
学者罗恒伟的观点是:“藏族文学源于藏族的社会生活。是藏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是祖国文学百花园中一丛鲜艳夺目的奇葩。佛教传入西藏后,无论是汗牛充栋的藏族作家名著,还是浩如烟海的藏族民间文学名篇,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佛教哲学思想的影响”。[2]P87
从学者们不断努力的研究成果可以得知藏传佛教深深地影响着藏族文学。无论是藏族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僧侣的创作、传记文学、西藏佛教文学等,还是藏族的文化艺术,其中心内容都与藏传佛教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并且藏族人的社会生活活动也与藏传佛教息息相关。
1 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
1.1 佛教的起源
佛教是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古北印度迦毗罗卫国(位于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特附近)净饭王的儿子释逝牟尼创立的。释迦牟尼生活和创立佛教的年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安,新旧思想交替和宗教生活盛行的时代。
它主要宣扬的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的四圣谛。田广林先生说:
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所谓“苦谛”,亦即“人生皆苦”,除却生、老、病、死诸苦之外,主要还指精神上的一切痛苦,如“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恨苦”等。佛教认为,大千世界是痛苦的汇集,悲苦必然伴随着生存;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各种生存形式的痛苦都导源于情欲,即集谛。生存没有自由,只有欲念的寂灭才能获得自由,此即灭谛;欲念可以通过导向涅槃的“八正道”而得到寂灭,此即道谛。[3]P178
佛教还有“四印法”、“八正道”和“十二因缘”等很多道德和哲学方面的理论。所谓四印法即:诸行无常:所有现象(包括人和精神现象)都不曾有一瞬间的停止,无常生灭变化;诸法无我:一切的存在都有自性;一切苦行:一切具有烦恼的事物都是苦的;涅磐寂静:脱离忧苦,超脱忧愁才是无苦安稳。
1.2 藏传佛教的形成
西藏佛教(藏传佛教)和早期传入吐蕃社会的佛教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把‘前弘期’,即公元九世纪中叶以前,在吐蕃社会获得一定发展的佛教,称之为西藏佛教,只能把经过和苯教长期接近、斗争、吸收和融合以后的佛教,即‘后弘期’(始于公元978年)在西藏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的佛教,称之为西藏佛教。”[4]P303
公元842年,朗达玛因反佛被佛教僧人刺死后,围绕赞普的继承问题,吐蕃贵族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相互争位夺权,彼此征战。在朵甘地区的吐蕃将领们,也因派系不同连年征伐。吐蕃用以镇压当地各族部的武装力量消耗殆尽。原役属于吐蕃的党项、土谷浑等部,相继脱离吐蕃而自立。由于多年用兵,差税征发无度,加上连年饥寒疫病,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公元869年左右,爆发了奴隶平民大起义,这些起义犹如“一鸟飞腾,众鸟影从”自东向西,自北向南,席卷了整个卫藏地区,造成了百年混乱的局面。战争和割据的结果,造成奴隶制的瓦解,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封建主。在10世纪后半叶,社会经过长期扰攘之后,人民要求安宁,新兴封建主也需要社会稳定,来维持他们的剥削和统治。在此情况下佛教又开始了复兴和发展。
公元978年,山南地区新兴封建主意希贤赞出资送鲁梅楚臣喜饶等十人从西康地区学习佛教返回,在卫藏建寺、授徒、传戒,宗教史上称为“下路弘法”。与此同时,阿里地区的仁钦桑波到印度去学习佛教又延请了阿底峡大师到阿里。建寺修塔,还翻译了大量显密教佛经,称为大译师,史称“上路弘法”。经过100多年的时间,以前一撅不振的佛教在西藏很快恢复和发展起来。佛教史籍一般称之为“后弘期”佛教。重新传扬起来的佛教和吐蕃时期流行的佛教,已经有了显著的不同。它和苯教经过了长期的斗争,互相渗透融合,而成为一种西藏地方形式的佛教了。“它仍以佛教的经典教义为基础,但在宗教仪式,宗教神灵等方面吸收了苯教的不少东西,在寺院僧侣组织制度等方面更是西藏化了,因此它后来被人们称为藏传佛教。”[5]P27
从11世纪以后陆续出现了二三十种教派和教派支系,其中主要的有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萨迩派等。教派的出现,是西藏分散的经济上升、发展和割据的封建政治势力膨胀在宗教上的一种反映。在派别竞相崛起的宗教狂热的后面,隐藏着割据一方的僧俗封建主之间争权夺利斗争的现实利益。这些教派都把兴建的寺院,作为扩大势力范围的据点,从而左右本地局面。最初建立的寺院为母寺,以后随地盘扩大而兴建的寺院称作子寺。这种情况延续到13世纪中叶,蒙古阔端派军进藏以后,才有了新的变化。
2 藏族文学形成
2.1 僧侣创作
众所周知,藏族几乎是一个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由于地处高山环抱之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强烈依赖感,所以对山格外崇拜,视山为连接天地的梯子,通过它把人世间的一切信息带给天神。尤其是苯教,作为藏族传统宗教文化的源头把一切自然现象人格化、神圣化而加以崇拜祭祀,宗教对藏族人来说既是一种信仰,又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中不能没有宗教。
佛教传来之前,藏族信仰的是土生土长的苯教,其中有许多神话传说故事。从口头流传和书面记载来看,藏族的神话非常丰富,内容上大致分为自然神话、生产劳动神话、人类起源神话三大类。这些神话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高原色彩;表达了藏族先民们对劳动创造的赞美和对斗争胜利的歌颂;反映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意识形态,不但是优美的文学作品,而且是研究藏族远古时期的发展历史、思想观念、道德情操、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珍贵资料。这些神话故事后来被整理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