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迪伦马特悲喜剧中的英雄形象

浅析迪伦马特悲喜剧中的英雄形象[20191210155721]
内容摘要:迪伦马特独创的悲喜剧打破了戏剧界悲剧和喜剧严格划分的界限。他以喜剧的形式传达出悲剧性的主题,而作品中的主人公则多以英雄形象示人。这些英雄形象包括罗慕路斯、默比乌斯为代表的牺牲型的英雄形象,他们以牺牲自己的权力和自由来换取人类的幸福;以阿基为代表的智慧型的英雄形象;以伊尔、伯克曼为代表的自赎型的英雄形象。作为英雄形象,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如外在疯狂的行为和哲理性的语言,以及内在理性的意识和细腻的情感。作者借由这些英雄形象的塑造传达出了他自身的思想以及自我价值的意义所在,并借这些正义人物表达了对原始资本的批判。另外英雄形象的悲剧结局又揭示了人性的悲剧性。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迪伦马特悲喜剧英雄形象
目 录
一、引言 1
二、英雄形象的分类 1
(一)牺牲型的英雄形象 1
(二)智慧型的英雄形象 2
(三)自赎型的英雄形象 3
三、英雄形象的特点 3
(一)外在特点 4
1.疯狂的行为 4
2.哲理性的语言 5
(二)内在特点 6
1.清醒的自我 6
2.细腻的情感 7
四、英雄形象的意义 7
(一)个人意义 8
1.自身思想的表述 8
2.自我价值的实现 8
(二)社会意义 9
1.揭示人性的悲剧性 9
2.批判资本的罪恶性 10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浅析迪伦马特悲喜剧中的英雄形象
一、引言
二战后,德语戏剧进入全盛时期,产生了一大批戏剧作家,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瑞士作家迪伦马特。他所创作的悲喜剧,奠定了他在戏剧界的独特地位,有评论者认为他是“布莱希特死后最重要的德语戏剧天才”。迪伦马特在创作过程中勇于探究、敢于创新,作品中采用了大量以喜写悲的手法。这种以喜写悲的手法主要表现为:作品中的情节常常令人捧腹大笑,传达出的主题却充满时代性和悲剧性。正是因为迪伦马特写作手法的独特性,使得近代学者们对于迪伦马特悲喜剧的研究大多是探究其写作手法,极少涉及人物形象。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是迪伦马特创作的鼎盛时期,主要有《罗慕路斯大帝》、《天使来到巴比伦》、《老妇还乡》、《弗兰克五世》、《物理学家》这五部最为精彩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总是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理性的光辉。他们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并为之不断努力奋斗,勇于追求、敢于反抗。迪伦马特将他们评定为“勇敢的人”,作者借助这些人物表达了对二战后人们渴望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在他们身上,作者寄托着英雄梦。但这些英雄形象的悲剧性的结局却又揭示了作者作为历史悲观主义者,对社会丑陋现象的强烈控诉以及无可奈何。
二、英雄形象的分类
英雄形象并不一定要牺牲自己的生命,只要能实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就可称之为英雄。迪伦马特悲喜剧中的英雄形象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罗慕路斯、默比乌斯为代表的牺牲型英雄形象,他们分别牺牲了权力和自由,按照自己的方式拯救世界;第二类是以阿基为代表的智慧型英雄形象,他凭借独到的智慧实现了对自由的追求、对世界的反抗;第三类是以伊尔和伯克曼为代表的自赎型英雄形象,伊尔在众人疯狂的逼迫下坦诚自己过往的罪行,最终决定以死赎罪,完成了灵魂的自救。而伯克曼则在做了无数欺骗行径后,在临死前决定忏悔并交出自己所有的钱财,他要洗刷自己的灵魂。
(一)牺牲型的英雄形象
《罗慕路斯大帝》中的罗慕路斯和《物理学家》中的默比乌斯一样,都是作者提倡的“勇敢的人”。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使命,选择以自我牺牲来顺应历史潮流抑或拯救全人类。
在《罗慕路斯大帝》中,主人公罗慕路斯作为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任皇帝,他清楚地知道罗马的罪恶。“它曾懂得真理,但选择了暴力;它曾懂得人性,但选择了暴政”,这样的罗马离它初建时的初衷越来越远,而成为了帝国主义霸占世界的工具。这样的一个国家是不应该存在下去的,因而罗慕路斯上位的目的就是推翻罗马帝国的统治。为实现这一目的,他选择了无为,而他的无为本身就是一种行动,是需要勇气的。他在所有人都同意公主嫁给裤子工厂主以此来挽救罗马时,罗慕路斯毅然拒绝。他主张公主应该嫁给她爱的人,不应该为了所谓的“祖国”而牺牲自己的幸福。这一举措遭到了内务大臣、将领、厨师等的反对以及密谋刺杀。在第一幕结束时,骑兵队队长愤慨地说道:“罗马有一个可耻的皇帝。”罗慕路斯最爱的女婿也在第二幕结束时说道这个皇帝必须滚蛋。然而正是这个众人眼中的“疯子”,却是那个时代真正的英雄。他要让自己成为罗马的法官,要推翻这个充满暴力和暴政的国家。但当敌军到来,所有人开始逃亡时,他却选择了和罗马共存亡,接受世界对他的审判。他以自我牺牲来顺应历史的潮流,从而希望重建一个理想而光明的世界,以民主代替专制。
在《物理学家》中,主人公默比乌斯手里有着杰出的物理研究成果,这一理论可用于解决万有引力问题,可发明一切的体系。但默比乌斯知道一旦这项研究成果被某些强权国家窃去,就会成为他们毁灭世界的工具,于是他带着这个理论装疯进入了樱桃园。他牺牲掉了自己的名誉和自由,而住进了令人崩溃的疯人院里,一待就是十五年,这需要巨大的意志力。他的情感无处诉说。为了保密,他杀了在自己身边并且爱上自己的护士,甚至抛妻弃子,亲眼看着妻子另嫁他人,更不能与自己的孩子共享天伦之乐。在最后三位物理学家坦白身份后,默比乌斯成功劝说另两名物理学家即两位国家情报员放弃收买他的发明,和他一起留在精神病院。理由是:“有的风险是切不可冒的:人类的毁灭就是属于这样的风险。”默比乌斯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类的延续,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自我牺牲者,成了英雄。
(二)斗争型的英雄形象
在迪伦马特所有的作品中,《天使来到巴比伦》中的阿基是他笔下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作为乞丐,他是人类中最卑贱的被压迫者,但他也是最有智慧的底层人民。他明白所谓的“福利国家”不过是一件漂亮的外衣,阶级压迫是永远存在的。所以他情愿过无忧无虑的行乞生活,并且以此为人生目标,勇敢地去追求、去斗争。但国王为了所谓的盛世,在他的国度里不准出现乞丐。于是他亲自化装成另一个国度的乞丐,企图诱导阿基放弃乞丐身份,为皇帝服务。阿基面对这一秘密谋划,却向国王提出进行行乞比赛。若阿基乞讨到的钱多,就允许他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若国王赢了,他就放弃乞丐身份,入朝为官。在行乞比赛中,阿基面对不同的行乞对象时,凭借细致的观察力、绝妙的口才以及过人的智慧,总能投其所好,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把钱给他。然而国王却毫无机智可言。就这样,阿基赢过了巴比伦国王乔装而扮的乞丐,继续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国王恼羞成怒,利用自己的权力,派刽子手去刺杀阿基时,他又用曾经乞讨得到的书店和刽子手交换获得了刽子手这个职业。于是阿基乔装进了宮里,并在千钧一发之际从国王手中救出了诗人和天使库鲁比。阿基敢于斗争,敢于去开拓自己的新生活。面对诱惑和强权,他不卑不亢,在斗争中成就了英雄这一光辉的形象。
(三)自赎型的英雄形象
在《老妇还乡》中,文章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落魄不堪的小镇,所有的工厂都已倒闭,人们的生活一片混乱。这时,他们将希望寄托于出生于该小镇的克莱尔夫人,因为她答应资助小镇。伊尔作为克莱尔曾经的情人,更是满心骄傲,市长这一职位他志在必得。但克莱尔却是以复仇者的形象归来的,她答应资助小镇的条件是处死伊尔。面对来自克莱尔的强烈威胁,伊尔由开始的期待转变成了恐惧。他决定逃跑,所有人却将他围住,实际上已将他囚禁在小镇然后等着众人的审批。镇上的人为了得到钱财的资助,判处了伊尔的死刑,声称是为了主持公道、为了良心、为了不纵容罪恶行为。伊尔选择了接受这样的审批,他承认自己自己所犯下的罪,选择了以死来赎罪。这时的小镇终于得到了克莱尔的帮助,但小镇上的人已没有了灵魂。他们为得到所要的物质而牺牲了他人,用正义的谎言掩盖了贪婪的本质,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在这些人的衬托下,伊尔却能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用死完成了灵魂的自赎,成为了一名英雄。
《弗兰克五世》中的伯克曼生活在一片黑暗、欺骗和杀戮之中,他成为了罪恶的帮凶。作为弗兰克私人银行的襄理,他不断帮助弗兰克收敛钱财。为了积累这些罪恶的资本,他用尽一切手段,甚至是杀害他人性命。然而在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后,他开始审视自己的一生,他开始羞愧和悔恨。在临死前,他规劝弗兰克五世收手,并且请来了牧师,决定进行忏悔,他要“洗心革面”。他明知这样会让自己一生所得的财富毁于一旦,但他正视了自己的罪行,他悔恨自己的一生。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坏人变成好人的可能。伯克曼以忏悔的方式及付出金钱和生命的代价来完成灵魂的洗礼,在生命最后一刻成为了英雄。
三、英雄形象的特点
迪伦马特笔下的英雄形象,对外总是表现出异于常人的疯癫的行为,让人无法理解。但他们的语言却是充满哲理性的,引人思考。从人物的内在来说,他们对自身和人类都怀着理性的思考,并对情感有着执着的追求。。
(一)外在特点
1.疯狂的行为
作为独特的悲喜剧,作品首先呈现给我们的就是滑稽的人物形象,他们夸张甚至疯狂的行为让人无法理解。
《罗慕路斯大帝》中的罗慕路斯作为罗马大帝却热衷于养鸡,关心的是自己所养的鸡是否生蛋而非国家大事,并用历代皇帝的名字来给他所养的鸡命名;他将本应收藏和保护的古罗马历代皇帝胸像出售给商人;当日耳曼人逼近皇宫时,他却让前线回来的将领先休息充足,而丝毫不想理会战事如何;他让侍者将国库仅剩的一点钱交给厨师,并认为他是罗马最重要的人;当日耳曼人攻入罗马时,他热烈欢迎,并将王位亲手奉上。作为君主,他亲手将罗马推向覆灭的深渊,一系列的疯狂行为让所有人都觉得他是个不称职的皇帝。
在《天使来到巴比伦》中,乞丐阿基宁愿继续乞讨也不愿意接受国王的资助,不管是被严刑拷打还是遭受国王的追杀,都誓死不为国王效力;他一直以来的愿望只是与另一个城市的乞丐一比高低;他将乞讨作为一份事业,并引以为傲;他将自己乞讨到的几百万扔进河里,毫不痛惜;无事可做的时候他就躺在石棺里。这些都让人匪夷所思。
在《老妇还乡》中,伊尔从人生的顶峰跌向谷底(从市长的候选人到被判死刑)。当整个居伦城的人都以无形的压力逼迫他走向死亡时,他的死已经是注定的了。为了那千分之一的生存机会,他选择逃跑以及向校长、警察、牧师等求救。但这时所谓的正义力量已经荡然无存,伊尔一系列的求生行为看起来荒唐而可笑。他甚至将自己关在屋子里,以不见任何人这种消极而逃避的方式来希望免除“死罪”。
《物理学家》中的默比乌斯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本可以将自己的发明出售给任何一个国家,以保自己一生富贵。但是他却装疯进入了精神病院里。在那里,他没有自由,每天都无所事事。他甚至驱逐前来看望自己的妻子儿女,当他的孩子喊他“爸爸”时,他丝毫不应。在得知妻子已另嫁他人时,他竟然说感觉到“欣慰”。当他的看守护士对其表白时,他感受到了爱意,与之互诉衷肠后,默比乌斯却又将其杀害疯狂地杀害。第二天面对巡官的追问时,他明明可以利用精神病人的身份逃脱罪罚时,却又主动认罪。
在《弗兰克五世》中,伯克曼的疯狂行为是与他人相对比所表现出来的。他的周围,充斥着谎言和谋杀。当他突然意识到自我的生命价值时,他周围的人是无法理解的。在那些罪恶的人的世界里,金钱才是一切,所谓的自我和生命都是空的,就如同吝啬鬼老葛朗台一样。在这样的环境里,伯克曼退缩了,他回到了自己的岗位,继续着行骗生活。然而当死亡真正到来时,他终于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决定向神父忏悔,他要交代自己的罪行。这让弗兰克等人惊讶而害怕,认为“这简直是中世纪了”。
2.哲理性的语言
英雄们的行为常常荒诞不经,但他们有些语言却是充满哲理性的,有些言论甚至在于今天也是适用的。在《罗慕路斯大帝》中,罗慕路斯对于祖国的定义是:“爱祖国不应超过爱一个人。人们应该首先不信任他的祖国。没有人变成一个凶手比变成一个祖国容易”,“你能够没有爱人而活着吗?对一个人忠诚比对一个国家忠诚要伟大得多,也困难得多”,“每当国家准备致力于屠杀的时候,它就称自己是自己的祖国。”这些都深刻揭示了所谓的爱国不过是想满足自己称霸世界的野心,而人首先要爱自己才能爱祖国。在这里,迪伦马特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强调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对于主张抗战的人们,罗慕路斯斯给出的回答是:“我只是在考虑,如果我们进行抵御,我们只会流更多的血。”这就是主张和平者的言论,人们的生命是最可贵的,为了不适应历史潮流的国家而誓死抵抗,是不明智的。这个道理对于当代和谐世界的建立也有着重要意义。在《天使来到巴比伦》中,阿基对于自己的职业是非常满意的。在他看来,“唯独一无所有而本身也是微不足道的人,才永远不受损害。”世界上地位显赫抑或腰缠万贯的人常常有着无尽的苦恼和悲哀,他们害怕失去、害怕付出,因而也很难收获人间的真情。而那些穷人或是地位低下的人,却常常能苦中作乐,他们以最真实的姿态生活在世间。他们无所谓拥有,也不惧怕失去。在《物理学家》中,默比乌斯拥有改变世界的发明,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爱因斯坦的原子弹发明。默比乌斯带着发明进入精神病院就是为了保护世界和平。对他来说,“我们的科学已经变成恐怖,我们的研究是危险的,我们的认识是致命的。现在摆在我们物理学家面前的唯一路是向现实投降。”而爱因斯坦对于核武器理论的发明也是后悔的,在他看来,威胁到全人类安全的科学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其实对于威胁到全人类的灾难,任何国家和人民都要尽全力去避免。《弗兰克五世》中的伯克曼在临死前提到“我们每时每刻都有革面洗心的可能,在我们罪孽深重的一生随时都有。”其实法律不外乎人情,我们不应该剥夺任何一个愿意从坏人可能变成好人的人的权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9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