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曹文轩小说穿堂风中橡树的形象

摘 要曹文轩的少年成长小说在我国当代儿童文学中影响深远。在小说的创作上,始终秉承悲悯情怀,以儿童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成长的故事。本文选取曹文轩的新作《穿堂风》来探究文中的主人公橡树,在经历一系列苦难之后,走上自救道路的成长蜕变。文章第一部分通过介绍曹文轩先生的创作情况从而引出新作穿堂风与《草房子》中同样因外表而备受歧视的少年秃鹤,探寻二者同样遭遇不公的各自处事态度,通过文本情节,确定橡树性格扭曲的表现以及人物特点,第二部分抓住家庭因素中奶奶的消极影响和父亲的缺失,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探究少年橡树性格扭曲的原因,第三部分则是结合当下的环境分析当今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的相处以及成长所起的作用,加之橡树的成长的经历所给的启示。结语部分进行总结点出作品主题以及结合当下现实引发的深思。
目 录
1 引言 1
2 橡树的形象 3
2.1 倔强而又孤独的残缺灵魂 3
2.2 敏感而又无助的寂寞形象 3
2.3 自尊过强承受的巨大痛苦 4
3 形成性格的原因 7
3.1 时代背景 7
3.2 家庭中扭曲性格的原因 8
3.2.1 奶奶的消极影响 8
3.2.2 父亲角色的缺失 9
4 橡树形象的意义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引言
曹文轩作为现代儿童文学作家的领军人物,通过读他的作品,我们能不仅仅被他优美细腻的文字所打动,更是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所关注的事物。
在他的作品里,往往会不知不觉被他的文字带入多年前被风吹过的夏天,记起那段去已久的童年生活。纵观曹文轩先生的作品,从文学作品集《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到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却又无一不是在与往事触碰。有评论家将曹文轩先生的作品称之为儿童小说,但似乎并不恰当,当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永恒的文学情感与美学价值时,它所感动的不仅是儿童,而可能是我们所有的人。“他的作品以庄重忧郁的风格、诗情画意的意境、充满智慧的叙述方式,呈现给了我们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这里有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怀”这些内容在童年情怀的关照下呈现出的精神之光,感动着所有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让我们的心为之震动。
像是《草房子》中聪明又调皮的桑桑,每每回读《草房子》,从桑桑的身上我能透过曹文轩先生笔触之间,窥见这个少年的真诚,一心一意帮助纸月,善良和美在桑桑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结合,但是调皮的性格又使得这样一个孩子的形象变得鲜活,而不会给读者几分由笔者尽力刻画老旧善良的影子存在;其中另一个少年秃鹤,可以说是与桑桑完全不同,曹文轩先生将他描绘成一个有缺陷的孩子,外表我残缺带来的内心伤痛使得这个孩子开始变得敏感多疑,这一类孩子的也正是在孩子们身上永远不会过时的问题,残缺形象在曹文轩先生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像是《青铜葵花》中的哥哥青铜,虽然无法说话,但是从他身上透露出来的纯美之光,却是无法被忽略的,在这个痛苦的成长过程之中,他们也曾遭遇非议和忽视,只要心不变,也终将摆脱痛苦,获得新生。因此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之下,我们也应该学会怎样关注孩子,去触碰他们,去尊重他们,怎样在他们遇到困惑的时候帮助他们,怎样帮助他们一步步成长起来。以往的作品之中,善和美是作品的呈现,其内核是悲悯,在曹文轩先生所建构的世界里,我们所看见的是纯美世界,纯美的少年少女们,曹文轩先生用细腻的文笔刻画出一个又一个因为种种原因而被改变的少年足够引起我们深思的问题。从每个孩子的身上我们都或多或少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曹文轩先生在沉淀许久,内心归于平静之后又为我们带来了新的体验。
《穿堂风》是曹文轩先生在2017年推出的新作,以往的读者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更多的共鸣,这一次的作品不仅将以往蕴含的悲悯之情和儿童内心的纯真无疑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加入了更新的东西,那就是成长的代价。作者通过生动的叙事,浸入潜匿而充沛的人性深处,探寻蕴藏在内心的良善和美丽,增加了新的感悟,读罢整个故事,萦绕在心头的不再是皆大欢喜的轻松和感动,更多的是沉重,透过橡树的经历我们仿佛感受到了那些童年时期加注在我们身上沉甸甸的目光,我们似乎也经受过被家人误会的难过,被伙伴孤立的痛苦,也试着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引起旁人注意的目光。
《穿堂风》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总的来说少年橡树用双手证明自己清白的故事。因为父亲为贼的橡树幼时也曾有偷窃的恶习,而后村里一直丢东西,大家的目光总是不约而同的指向橡树,橡树为了洗脱嫌疑,抓住了真正的贼,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2 橡树的形象
2.1 倔强而又孤独的残缺灵魂
“一个光着脊背的男孩,头戴一顶草帽,正在没有任何遮挡的田野上穿行。仿佛要躲避阳光他一直在跑动。那时候的太阳光十分强烈,他跑动时,样子很虚幻,像是在田野上游荡的魂灵。有时,他会蹲下来,让地里的稻子遮挡住自己。”p32这是文中从孩子们的视角中所看到的橡树,他总是不停的在田野上奔跑,即使是强烈的太阳光,他也丝毫不停下来,没有人和他一起,瘦弱的背影十分孤独。联系到文中,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男孩出现呢,而曹文轩先生在塑造他的时候,并不是以往活泼生动的文字,而是刻画出一个孤独的影子。在这篇作品中,这个名叫橡树的男孩具有这一特征,究其原因,他的孤独正是来源于他的残缺,强烈的阳光代表的仿佛是声声刺语,少年一直在向前奔跑,躲避着看似明朗而灼人的太阳。太阳越亮,就越发显示出少年的孤寂和急需关爱的残缺灵魂。曹文轩先生以细腻的文笔描绘出在他们的残缺之外所展现出的心灵和人性的美好,和《草房子》中的秃鹤不同,秃鹤所面临的是来自外表的缺陷,而橡树更多的是来自于内心,因受父亲影响而染上偷袭恶习的橡树内心深处充斥的始终是惶恐和畏惧,他几乎没有可以信任的人,就连疼爱他的奶奶也是如此,始终对于橡树的成长耿耿于怀,而后来仅仅一场有预谋的诬陷,奶奶就丢掉了对橡树的信任。
倔强的橡树不愿意受到别的孩子的奚落,他选择在田野上快速的奔跑,展现出他孤独的一面。儿童的个性造成很大程度上在某些事情并不愿被他人所知,无论橡树是在遭受误会之后,第一反应并不是告诉抚养自己的奶奶,而是选择自己调查这件事,儿童敏感倔强的心思在此时体现十分清晰,他害怕奶奶失望和怀疑的目光,他要通过自己的双手证明自己的清白,想向奶奶证明他不是小偷,向全村人证明,他没有偷东西。
2.2 敏感而又无助的寂寞形象
橡树是无助而被孤立的少年。然而这个被人们抛弃的灵魂却有一颗柔软之心,柔软到不忍打扰正在柳荫下纳凉的鸭子们的清静。对妈妈做出的承诺,在奶奶也对所有人指认橡树偷盗而选择相信的时候,而发出感叹之后,选择离开,而妈妈的坟墓成为他唯一的慰藉。“塑造单纯善良儿童形象,从而体现儿童内心世界的纯真,是现代儿童文学小说的主要运用方式”
橡树难过、委屈、无力、愤怒,百感交集,他要报复,他的无助迫使他要“放弃”自己了,他发誓要偷,要偷光油麻地——但他仅仅是泄愤一般踩坏了几个西瓜,即使闻到甜丝丝的西瓜味,即使喉咙焦渴,橡树也没动那西瓜。他跑到母亲坟前哭诉,哭诉自己的委屈,也重申了对母亲的誓言,被人厌弃的孤寂。同《草房子》里的秃鹤一样,在同学偶尔打伞捂嘴经过之时,他甚至能感觉到那是别人对他光头的嘲笑,其实不然,敏感细腻的心思使这个男孩将所有的人都想象成伤害者,在他采用了更加激烈的方式报复回去之后,他的内心也是无助的,他也会独自坐在冒着热气的瓦房上哭泣,然而并没有人注意到他的无助,更没有人会关心他的消失,他们仅仅看到的是橡树破坏了原本应该属于他们的荣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6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