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镜花缘的讽刺艺术(附件)
摘 要李汝珍是清代著名小说家。他的性格正直,不与达官贵人们交好,不善于经营,因此没有谋得合适的官职。《镜花缘》一书耗时二十年的时间作者将它完成。《镜花缘》与《西游记》、《封神榜》相比一点都不逊色。《镜花缘》一书具有着作者李汝珍独到的见解之处,为后人们遗留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者李汝珍在风趣、滑稽、诙谐的言外之意展现了它讽刺的广度和强度。鲁迅将其列入“清之小说见才学者”。[2]却并不排斥“其于社会制度,亦有不平,每设事端,以寓理想。”[2]胡适认为“他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男女应该平等的待遇,平等的教育,平等的选举制度。”[3]作者的不仅仅是具有洞察社会各个阶层的本质问题的灵敏触角,更重要的是作者为人们构造了理想社会的雏形。
目 录
1 绪论 1
2 《镜花缘》的讽刺对象 2
2.1 穷酸迂腐的假学者 2
2.2 贪婪成性的吝啬鬼 3
2.3 心口不一的两面人 4
3 《镜花缘》的讽刺技巧 5
3.1 漫画写意 5
3.2 颠倒错位 5
3.3 诙谐戏谑 7
4 《镜花缘》的讽刺目的 9
4.1 提倡男女平等 9
4.2 提倡好让不争 9
4.3 提倡淡泊名利 10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1 绪论
李汝珍生于1763年死于1830年(约1763—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人称北平子,博学多才,精通文学、音韵等。李汝珍生活在乾隆后期和嘉庆、道光两个朝代之间,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环境中,在国内与国外的交困的形势下,清王朝走向了衰败与崩溃的边缘。李汝珍就在这样一个内外忧患的黑暗时代背景下成长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民主思想已初步走进了一些知识分的心中,李汝珍就是其中的一个份子。
《镜花缘》出世于十九世纪初,当时正是近代中国思想急剧变迁,充满着新与旧的碰撞。一方面,封建统治者日渐衰败,更加迂腐;另一方面进步的民主思想得到传播,拓展了知识分子的眼界。郑振铎则高度评价“它是一部反对封建制度、讽刺性很强的小说。”[4]这篇小说是李汝珍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优秀代表作,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它是虚幻的,却是真实的;它是荒诞的,却是深刻的。”[5]“作品呈现出多种写作意图和创作旨趣,使其成为一部对中国古典小说具有某种总结意义的作品。”[6]作者的深刻不仅仅滞留在感知社会各阶层的敏捷触须,更在于他为人们营造了崇尚真善美的理想社会雏形。
2 《镜花缘》的讽刺对象
作者李汝珍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写了唐敖、林之洋、多九公等人在海外三十二个国家的奇闻逸事,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挖掘了生活的种种不合理之处,深刻的批驳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不合理的旧社会制度。文中的多个篇章让我们从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作者幽默的讽刺态度。作者借唐敖林之洋多九公等人之口对那些视钱如命、装腔作势、人前人后不一致等人的丑恶嘴脸进行了无情的嘲讽与鞭挞。
2.1 穷酸迂腐的假学者
作者第二十二回中写到白民国,派头十足的学馆先生,对唐敖一行人说:“我看你们虽可造就,无奈都是行路之人,不能在此耽搁;若肯略住两年,我倒可以指点指点。只要你们稍微领略,就够你们终身受用。”[1]P77这就可以看出学馆先生的自负心理。这位学馆先生把《孟子》中人们最能耳熟能详的句子都能读错,装腔作势,令人啼笑皆非。这位派头十足的学馆先生明显的就是不懂装懂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误导他人、损人害己。这样的人滥竽充数,弄虚作假,害人害己。
淑士国的国人不论是贫穷的还是富贵的,皆是儒者打扮,温文尔雅。国中“体仁”“好义”“笃信”这类牌匾比比皆是。就连酒楼里的酒保也是儒巾素服的打扮,满口的之乎者也,让人焦急。劝说林之洋不要说酒是醋的戴眼镜老者摇头晃脑地议论一番,连用了五十多个“之”字,让人忍不住的觉得酸倒了牙。另一位“举止大雅”的老者更是在自己吃完后把自己吃剩的盐豆之类尽数包了,揣在怀中。他把自己喝剩下的两杯酒寄在酒保处,就连别人用过的剔牙仗闻了闻,用手揩一揩,放入袖子中一并带走。这个动作一下子就把他浅薄低俗的内心世界暴露了出来。这些自认为自己是儒士的“淑士”实在是可悲、可叹、可笑。
作者在写第十六回写到了黑齿国。唐敖因为黑齿国的人连牙齿都是黑的,觉得面貌肯定也是难看的便约多九公一起看看,发现黑齿国的人都非常有礼节,在行走时男靠右女靠左。唐敖笑道:“我倒看不出来,他们生的虽黑,于男女礼节倒分的明白。”[1]P55黑齿国民风淳朴,书对于他们而言是无价之宝,不论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欢读书。黑齿国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钱不如书,书对他们而言是无比珍贵的,钱丢了不心疼反倒书丢了却心疼的要死。在十七、十八回中,唐敖与多九公因黑女黑的厉害,本想刁难黑女,不料想却被黑女你一言我一语说的身如针刺,无计可施。唐敖、多九公反被嘲笑。
在小说《镜花缘》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李汝珍对那些装腔作势人的反感与厌恶,对真善美的推崇,对真才实学者的珍视。表现出对那些华而不实、俗不可耐的伪君子的讥笑怒骂。对《镜花缘》中的才学疏浅,胸无点墨的假学者进行了无情的嘲讽。我们可以从《镜花缘》中看出作者对于不合理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抵抗,讽刺了那些害人害己的假学者。作者写黑齿国和白民国的对比,黑齿国人男女老少皆明白事理,对男女礼节也分的格外清楚,博学多识,这就可以弥补他们的长相缺陷。而白民国的人虽然个个清秀俊美,但即便有着俊俏的外表却隐藏不了他们的不求钻研与得过且过的心。即便他们拥有再多的书籍也隐藏不了他们内心的空虚。
2.2 贪婪成性的吝啬鬼
《镜花缘》的诸多国家中,也有不少吝啬鬼的形象。让人印象最深的恐怕是无肠国了。无肠国的人们都是未曾吃物,先找到大解之处,餐厕合一。所吃之食在腹中一过便饱并不停留。所以那些大户人家,都将腹中所过之物给奴婢屡次三番的给奴婢食用直到饭粪莫辨。第十六回中林之洋说到:“幸亏无肠国那些富家不知土可当饭,他若晓得,只怕连地皮都要刮尽哩!”[1]P54第二十一回中林之洋说到:“这尾上有勺的倒也异样。俺们捉几个送给无肠国,他必欢喜。”“他们得了这鸟,即可当菜大嚼,再把尾子取下,作为盛饭盛粪的勺子,岂不好么?”[1]P73字里行间都透漏出讽刺与调侃。第二十三回中林之洋在淑士国卖货物,货虽然都卖了,却赔了许多本钱。林之洋讨茶吃,虽然有茶,并无茶叶,里面只有树叶两片。这样的待客之道实在让人不可思议。这样的滑稽、挖苦在小说中比比皆是,将作者的厌恶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作者李汝珍写到统治者的横行霸道与被统治者的无奈与悲惨,揭露了当时社会矛盾的突出与尖锐。《镜花缘》中还有一个国家更是吝啬至极。毛民国的人们身上一身长毛,他们生性吝啬,一毛不拔。这体现了对于别人或者自己都极其吝啬的一类人,毛民国的人就像是铁公鸡,死后冥官投其所好,将视钱如命的人也托生在此,使他一身长毛。对于无肠国和毛民国的人的举动作者表示出不理解与愤慨,讽刺了投机取巧、背人而食、一毛不拔的人。作者对无肠国和毛民国这两个国家的描写,讽刺了那些懒惰成性、自私自利、心术不正等人。作者李汝珍骂的是海外的异人,虽然假借之物不同,但这指桑骂槐的效果却是一样的,对丑恶现象的冷嘲热讽真的是切中要害,大快人心。
2.3 心口不一的两面人
两面国的人都有两张脸,一前一后,前面的脸和颜悦色,后面的脸凶恶阴险。他们对衣着高贵的人都是笑脸,和蔼可亲。对衣着破烂的人都是恶脸相对。恶脸上鼠眼鹰鼻,满脸横肉,他们的恶脸常用“浩然巾”遮着。两面国的人捉摸不透,刚刚对你还是笑眯眯的,头一转便是一张满脸横肉的恶脸。恶脸上长着一条长舌,好像一把钢刀,忽隐忽现。两面国的人性情暴戾,贪婪成性,变化无常,常常让人捉摸不定。他们两次掠夺唐敖等人,不但谋财,更想害命。两面国人,人如其“恶面”,心狠手辣,贪欲过重,展现了人的丑陋的一面。这实际上就是那种两面三刀、两面派人物的真实写照。两面人身体上的畸形,正好反应了他们内心的扭曲与凶恶。作者李汝珍用两面国人的种种行为,反应了人性的丑恶嘴脸。一面迎合穿着高贵的人,一面内心鄙视嫌弃衣着破烂的人。这正是那些嫌贫爱富,势利眼人的行为。世人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在无形之中,放大了金钱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缺少了真诚,人们变得世态炎凉。作者在两面国中讽刺了人性势力的一面,对那些趋炎附势、欺软怕硬的丑恶嘴脸嗤之以鼻。讽刺了那些平日里笑嘻嘻的,背后却恶口喷人的人们,这样的人着实让人害怕。
目 录
1 绪论 1
2 《镜花缘》的讽刺对象 2
2.1 穷酸迂腐的假学者 2
2.2 贪婪成性的吝啬鬼 3
2.3 心口不一的两面人 4
3 《镜花缘》的讽刺技巧 5
3.1 漫画写意 5
3.2 颠倒错位 5
3.3 诙谐戏谑 7
4 《镜花缘》的讽刺目的 9
4.1 提倡男女平等 9
4.2 提倡好让不争 9
4.3 提倡淡泊名利 10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1 绪论
李汝珍生于1763年死于1830年(约1763—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人称北平子,博学多才,精通文学、音韵等。李汝珍生活在乾隆后期和嘉庆、道光两个朝代之间,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环境中,在国内与国外的交困的形势下,清王朝走向了衰败与崩溃的边缘。李汝珍就在这样一个内外忧患的黑暗时代背景下成长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民主思想已初步走进了一些知识分的心中,李汝珍就是其中的一个份子。
《镜花缘》出世于十九世纪初,当时正是近代中国思想急剧变迁,充满着新与旧的碰撞。一方面,封建统治者日渐衰败,更加迂腐;另一方面进步的民主思想得到传播,拓展了知识分子的眼界。郑振铎则高度评价“它是一部反对封建制度、讽刺性很强的小说。”[4]这篇小说是李汝珍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优秀代表作,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它是虚幻的,却是真实的;它是荒诞的,却是深刻的。”[5]“作品呈现出多种写作意图和创作旨趣,使其成为一部对中国古典小说具有某种总结意义的作品。”[6]作者的深刻不仅仅滞留在感知社会各阶层的敏捷触须,更在于他为人们营造了崇尚真善美的理想社会雏形。
2 《镜花缘》的讽刺对象
作者李汝珍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写了唐敖、林之洋、多九公等人在海外三十二个国家的奇闻逸事,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挖掘了生活的种种不合理之处,深刻的批驳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不合理的旧社会制度。文中的多个篇章让我们从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作者幽默的讽刺态度。作者借唐敖林之洋多九公等人之口对那些视钱如命、装腔作势、人前人后不一致等人的丑恶嘴脸进行了无情的嘲讽与鞭挞。
2.1 穷酸迂腐的假学者
作者第二十二回中写到白民国,派头十足的学馆先生,对唐敖一行人说:“我看你们虽可造就,无奈都是行路之人,不能在此耽搁;若肯略住两年,我倒可以指点指点。只要你们稍微领略,就够你们终身受用。”[1]P77这就可以看出学馆先生的自负心理。这位学馆先生把《孟子》中人们最能耳熟能详的句子都能读错,装腔作势,令人啼笑皆非。这位派头十足的学馆先生明显的就是不懂装懂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误导他人、损人害己。这样的人滥竽充数,弄虚作假,害人害己。
淑士国的国人不论是贫穷的还是富贵的,皆是儒者打扮,温文尔雅。国中“体仁”“好义”“笃信”这类牌匾比比皆是。就连酒楼里的酒保也是儒巾素服的打扮,满口的之乎者也,让人焦急。劝说林之洋不要说酒是醋的戴眼镜老者摇头晃脑地议论一番,连用了五十多个“之”字,让人忍不住的觉得酸倒了牙。另一位“举止大雅”的老者更是在自己吃完后把自己吃剩的盐豆之类尽数包了,揣在怀中。他把自己喝剩下的两杯酒寄在酒保处,就连别人用过的剔牙仗闻了闻,用手揩一揩,放入袖子中一并带走。这个动作一下子就把他浅薄低俗的内心世界暴露了出来。这些自认为自己是儒士的“淑士”实在是可悲、可叹、可笑。
作者在写第十六回写到了黑齿国。唐敖因为黑齿国的人连牙齿都是黑的,觉得面貌肯定也是难看的便约多九公一起看看,发现黑齿国的人都非常有礼节,在行走时男靠右女靠左。唐敖笑道:“我倒看不出来,他们生的虽黑,于男女礼节倒分的明白。”[1]P55黑齿国民风淳朴,书对于他们而言是无价之宝,不论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欢读书。黑齿国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钱不如书,书对他们而言是无比珍贵的,钱丢了不心疼反倒书丢了却心疼的要死。在十七、十八回中,唐敖与多九公因黑女黑的厉害,本想刁难黑女,不料想却被黑女你一言我一语说的身如针刺,无计可施。唐敖、多九公反被嘲笑。
在小说《镜花缘》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李汝珍对那些装腔作势人的反感与厌恶,对真善美的推崇,对真才实学者的珍视。表现出对那些华而不实、俗不可耐的伪君子的讥笑怒骂。对《镜花缘》中的才学疏浅,胸无点墨的假学者进行了无情的嘲讽。我们可以从《镜花缘》中看出作者对于不合理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抵抗,讽刺了那些害人害己的假学者。作者写黑齿国和白民国的对比,黑齿国人男女老少皆明白事理,对男女礼节也分的格外清楚,博学多识,这就可以弥补他们的长相缺陷。而白民国的人虽然个个清秀俊美,但即便有着俊俏的外表却隐藏不了他们的不求钻研与得过且过的心。即便他们拥有再多的书籍也隐藏不了他们内心的空虚。
2.2 贪婪成性的吝啬鬼
《镜花缘》的诸多国家中,也有不少吝啬鬼的形象。让人印象最深的恐怕是无肠国了。无肠国的人们都是未曾吃物,先找到大解之处,餐厕合一。所吃之食在腹中一过便饱并不停留。所以那些大户人家,都将腹中所过之物给奴婢屡次三番的给奴婢食用直到饭粪莫辨。第十六回中林之洋说到:“幸亏无肠国那些富家不知土可当饭,他若晓得,只怕连地皮都要刮尽哩!”[1]P54第二十一回中林之洋说到:“这尾上有勺的倒也异样。俺们捉几个送给无肠国,他必欢喜。”“他们得了这鸟,即可当菜大嚼,再把尾子取下,作为盛饭盛粪的勺子,岂不好么?”[1]P73字里行间都透漏出讽刺与调侃。第二十三回中林之洋在淑士国卖货物,货虽然都卖了,却赔了许多本钱。林之洋讨茶吃,虽然有茶,并无茶叶,里面只有树叶两片。这样的待客之道实在让人不可思议。这样的滑稽、挖苦在小说中比比皆是,将作者的厌恶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作者李汝珍写到统治者的横行霸道与被统治者的无奈与悲惨,揭露了当时社会矛盾的突出与尖锐。《镜花缘》中还有一个国家更是吝啬至极。毛民国的人们身上一身长毛,他们生性吝啬,一毛不拔。这体现了对于别人或者自己都极其吝啬的一类人,毛民国的人就像是铁公鸡,死后冥官投其所好,将视钱如命的人也托生在此,使他一身长毛。对于无肠国和毛民国的人的举动作者表示出不理解与愤慨,讽刺了投机取巧、背人而食、一毛不拔的人。作者对无肠国和毛民国这两个国家的描写,讽刺了那些懒惰成性、自私自利、心术不正等人。作者李汝珍骂的是海外的异人,虽然假借之物不同,但这指桑骂槐的效果却是一样的,对丑恶现象的冷嘲热讽真的是切中要害,大快人心。
2.3 心口不一的两面人
两面国的人都有两张脸,一前一后,前面的脸和颜悦色,后面的脸凶恶阴险。他们对衣着高贵的人都是笑脸,和蔼可亲。对衣着破烂的人都是恶脸相对。恶脸上鼠眼鹰鼻,满脸横肉,他们的恶脸常用“浩然巾”遮着。两面国的人捉摸不透,刚刚对你还是笑眯眯的,头一转便是一张满脸横肉的恶脸。恶脸上长着一条长舌,好像一把钢刀,忽隐忽现。两面国的人性情暴戾,贪婪成性,变化无常,常常让人捉摸不定。他们两次掠夺唐敖等人,不但谋财,更想害命。两面国人,人如其“恶面”,心狠手辣,贪欲过重,展现了人的丑陋的一面。这实际上就是那种两面三刀、两面派人物的真实写照。两面人身体上的畸形,正好反应了他们内心的扭曲与凶恶。作者李汝珍用两面国人的种种行为,反应了人性的丑恶嘴脸。一面迎合穿着高贵的人,一面内心鄙视嫌弃衣着破烂的人。这正是那些嫌贫爱富,势利眼人的行为。世人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在无形之中,放大了金钱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缺少了真诚,人们变得世态炎凉。作者在两面国中讽刺了人性势力的一面,对那些趋炎附势、欺软怕硬的丑恶嘴脸嗤之以鼻。讽刺了那些平日里笑嘻嘻的,背后却恶口喷人的人们,这样的人着实让人害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