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二十世纪文学中祠堂的叙事功能(附件)
摘 要在我国历史上,祠堂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是乡土中国凝聚家族精神的一条纽带,它见证了家族的兴旺与衰败,也目睹了封建传统社会的衰落与现代文明的发生,在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二十世纪文学中,许多作家都不约而同的将“祠堂”作为各自小说的背景来展开叙事,如许杰、彭家煌、沙汀、张天翼、韩少功、陈忠实等等。笔者以二十世纪作家的具体作品为例,以作品中涉及到的“祠堂”为切入点,围绕着“祠堂”的叙事功能这一中心展开论述。先对传统祠堂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具体作品分析祠堂的基本功能;其次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在不同时期作家笔下营造的祠堂这一空间意象各不相同的叙事功能;最后综合分析研究“祠堂”这一意象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目 录
绪论 1
一、祠堂的基本功能 2
(一)祭祀祖先 3
(二)聚众议事 3
(三)教化族人 3
二、 祠堂作为叙事空间 4
(一)“吃人”的隐喻性空间 4
(二)丑陋与黑暗的暴露性空间 6
(三)社会变迁的反映性空间 7
三、祠堂叙事的文化意义 8
(一)五四时期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 8
(二)新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绪论
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言,祠堂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叙事空间。通过检索相关资料可以发现,目前对祠堂的研究多集中为三个方面:(一)从建筑学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祠堂形态的演变、构成以及对祠堂古建筑的保护入手去研究,如李静、金伟的《庐州祠堂文化的叙说与再现——以段家祠堂和李鸿章祠堂为例》,许燕的《以无锡惠山祠堂群为例谈祠堂建筑文化及保护》等;(二)从社会民俗学角度对祠堂功能的演变,社会作用以及其所体现的宗族文化等的研究,如涂雅玲的《祠堂文化的内涵探析》,戴畅的《徽州祠堂与宗族文化传播研究》,蔡宇安《论祠堂功能的嬗变》等;(三)从现代的视角去看待祠堂的重建与祠堂文化,如阮滢玲《现代化视角下的祠堂重建》,胡建华《培田村祠堂文化语境及其现代启示》,这一类多注重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传承与发展。
这些研究性的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祠堂作为古建筑,作为传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化的象征进行了解读,而对于祠堂在文学中的作用的研究却很少,只有殷名伟《家族、乡土与记忆—被遗忘的祠堂》、《从家族乡土小说看祠堂的基本功能》,陈欢的《说不尽的“祠堂”——纵观二十世纪乡土文学看取“祠堂”视角的整体变迁轨迹》,林彩燕的《略论祠堂的三大功能—以小说<白鹿原>为例》和祁小绒的《祠堂—<白鹿原>空间意象的文化意蕴》这几篇是关于文学中的祠堂的研究,作者们或者是对祠堂的基本功能进行了介绍,或者是仅从《白鹿原》这一部作品入手进行分析研究,或是探究祠堂与乡土文学和乡土中国之间的联系,对祠堂作为叙事空间对作家文学创作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本文对二十世纪涉及到祠堂的文学作品进行整体性关照和系统的考察,重点探究在二十世纪的不同时段,祠堂这一叙事空间在作家创作中所发挥的不同功能。
无论是在乡土中国还是现代社会,祠堂对社会治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二十世纪作家作品中“祠堂”的叙事功能进行系统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环境中祠堂所体现出的文化意义,窥探二十世纪以来乡土中国的发展流变,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祠堂所代表的文化意义。
一、祠堂的基本功能
祠堂,又称宗庙、宗祠等。主要指的是祭祀的场所。“祠堂”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天问序》有云:“屈原见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这是“祠堂”一词在相关历史文献中的最早记载。祠堂起源于汉代,在其发展流变中形成了丰厚的祠堂文化,与封建宗法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祠堂的主要功能是祭祀,除此之外,祠堂还是家族重要活动的中心,也是进行家族议事、教化族人、实施家法族规等的重要场所,与家族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
(一)祭祀祖先
“对共同祖先的祭祀,被视为实现宗族和睦的有效方式,祭祖强化了子孙与祖先血缘关系的精神意义,也是孝道的表现。”祭祀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对宗族的凝聚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人认为人应该对祖先怀有感激之情,因为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祖先给与的,祖先开辟的基业奠定了我们享乐的基础,如果忘记祖先,就会失去祖先的庇佑,甚至会惩罚我们或者我们的子孙后代,所以祭祀就是提醒我们要时刻记得我们是受祖先庇护的,不能忘本,不能对祖先不敬,是一种对祖先表示敬畏之情的形式。
《白鹿原》中白鹿两姓供奉一个祖先,祭祀对于白鹿原上的族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即使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白嘉轩也不忘祭祖这头等大事,“除了大年初一进奉祖先之外,任啥事甭寻孝武也甭寻我了”,其他任何事都可以停下不做,但是必须要祭祀祖先。婚丧嫁娶也必须进祠堂祭拜列祖列宗,白孝文的婚礼是由族长白嘉轩主持着进祠堂祭拜过祖先之后才算完成,黑娃想娶田小娥也必须进了祠堂才能被族人认可,然而田小娥来历不明行为不端,族人们认为她没有资格进祠堂,所以她只能是无名无分地跟着黑娃。除此之外,祭祀还有着严格的排他性,祭祀只是族内成员自己的事情,只有同宗同族的人才能进祠堂祭祀祖先,得到祖先的庇佑,外姓的人不能进祠堂祭拜,对族人最严重的惩罚就是不让他进祠堂,这也就意味着他被这个大家族排除在外。所以白鹿原上被逐出祠堂的人回到原上首先就是进祠堂祭祖,白孝文在混得风生水起后,想方设法的想让父亲同意自己进祠堂祭拜祖先;黑娃在掀起“风搅雪”,砸碎祠堂后,浪子回头跟着朱先生学做好人,最后也回乡祭祖,跪倒在祠堂里,完成认祖归宗的仪式。就像白嘉轩所说:“凡是生在白鹿村炕脚底下的任何人,只要是人,迟早都要跪倒在祠堂里头的。”祠堂以它的方式诉说着白鹿原上的秘史,见证着白鹿两姓的生存绵延。
(二)聚众议事
在乡土中国,族人有什么大事都需要到祠堂进行商讨,祠堂在当时社会可以说是收集族人意见,商讨重大事宜的公共场所。像开设学堂、修路架桥、解决矛盾纠纷等等都需要族人聚在祠堂里共同商议解决。许杰的《惨雾》中,发生在玉湖庄和环溪村的械斗与祠堂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场斗争紧紧地围绕着祠堂展开,从一开始械斗队伍的征集、修整,到后来依靠祠堂的血缘关系借援兵,这些把祠堂的聚众议事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讲述了徽州宋氏家族的一次宗族集会,鲜明地反映出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特色和社会生活的多方面。韩少功的《爸爸爸》中,祠堂作为鸡头寨聚众议事的中心,在商讨处理冤案的时候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白鹿原》中,白嘉轩为了修建祠堂一事,提着大锣,从白鹿原自东向西由南向北召集族人到祠堂里商议;田小娥死后原上爆发瘟疫,田小娥附身鹿三要求族人为她修庙,族人去求族长白嘉轩,白嘉轩执意说“这是本族本村的大事,该搁到祠堂去议,跟本族本村的男女一块议。”白嘉轩虽然是在找借口推脱,但也从侧面反映了祠堂议事的功能。遇到大事族里男女老少聚集在祠堂里共同商议,大家各抒己见,这样可以使得做出的决定更加合理,更能反映族人村民的心声,也有利于增强族人的凝聚力,维护生活秩序的稳定,这对当今社会也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目 录
绪论 1
一、祠堂的基本功能 2
(一)祭祀祖先 3
(二)聚众议事 3
(三)教化族人 3
二、 祠堂作为叙事空间 4
(一)“吃人”的隐喻性空间 4
(二)丑陋与黑暗的暴露性空间 6
(三)社会变迁的反映性空间 7
三、祠堂叙事的文化意义 8
(一)五四时期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 8
(二)新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绪论
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言,祠堂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叙事空间。通过检索相关资料可以发现,目前对祠堂的研究多集中为三个方面:(一)从建筑学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祠堂形态的演变、构成以及对祠堂古建筑的保护入手去研究,如李静、金伟的《庐州祠堂文化的叙说与再现——以段家祠堂和李鸿章祠堂为例》,许燕的《以无锡惠山祠堂群为例谈祠堂建筑文化及保护》等;(二)从社会民俗学角度对祠堂功能的演变,社会作用以及其所体现的宗族文化等的研究,如涂雅玲的《祠堂文化的内涵探析》,戴畅的《徽州祠堂与宗族文化传播研究》,蔡宇安《论祠堂功能的嬗变》等;(三)从现代的视角去看待祠堂的重建与祠堂文化,如阮滢玲《现代化视角下的祠堂重建》,胡建华《培田村祠堂文化语境及其现代启示》,这一类多注重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传承与发展。
这些研究性的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祠堂作为古建筑,作为传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化的象征进行了解读,而对于祠堂在文学中的作用的研究却很少,只有殷名伟《家族、乡土与记忆—被遗忘的祠堂》、《从家族乡土小说看祠堂的基本功能》,陈欢的《说不尽的“祠堂”——纵观二十世纪乡土文学看取“祠堂”视角的整体变迁轨迹》,林彩燕的《略论祠堂的三大功能—以小说<白鹿原>为例》和祁小绒的《祠堂—<白鹿原>空间意象的文化意蕴》这几篇是关于文学中的祠堂的研究,作者们或者是对祠堂的基本功能进行了介绍,或者是仅从《白鹿原》这一部作品入手进行分析研究,或是探究祠堂与乡土文学和乡土中国之间的联系,对祠堂作为叙事空间对作家文学创作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本文对二十世纪涉及到祠堂的文学作品进行整体性关照和系统的考察,重点探究在二十世纪的不同时段,祠堂这一叙事空间在作家创作中所发挥的不同功能。
无论是在乡土中国还是现代社会,祠堂对社会治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二十世纪作家作品中“祠堂”的叙事功能进行系统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环境中祠堂所体现出的文化意义,窥探二十世纪以来乡土中国的发展流变,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祠堂所代表的文化意义。
一、祠堂的基本功能
祠堂,又称宗庙、宗祠等。主要指的是祭祀的场所。“祠堂”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天问序》有云:“屈原见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这是“祠堂”一词在相关历史文献中的最早记载。祠堂起源于汉代,在其发展流变中形成了丰厚的祠堂文化,与封建宗法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祠堂的主要功能是祭祀,除此之外,祠堂还是家族重要活动的中心,也是进行家族议事、教化族人、实施家法族规等的重要场所,与家族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
(一)祭祀祖先
“对共同祖先的祭祀,被视为实现宗族和睦的有效方式,祭祖强化了子孙与祖先血缘关系的精神意义,也是孝道的表现。”祭祀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对宗族的凝聚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人认为人应该对祖先怀有感激之情,因为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祖先给与的,祖先开辟的基业奠定了我们享乐的基础,如果忘记祖先,就会失去祖先的庇佑,甚至会惩罚我们或者我们的子孙后代,所以祭祀就是提醒我们要时刻记得我们是受祖先庇护的,不能忘本,不能对祖先不敬,是一种对祖先表示敬畏之情的形式。
《白鹿原》中白鹿两姓供奉一个祖先,祭祀对于白鹿原上的族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即使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白嘉轩也不忘祭祖这头等大事,“除了大年初一进奉祖先之外,任啥事甭寻孝武也甭寻我了”,其他任何事都可以停下不做,但是必须要祭祀祖先。婚丧嫁娶也必须进祠堂祭拜列祖列宗,白孝文的婚礼是由族长白嘉轩主持着进祠堂祭拜过祖先之后才算完成,黑娃想娶田小娥也必须进了祠堂才能被族人认可,然而田小娥来历不明行为不端,族人们认为她没有资格进祠堂,所以她只能是无名无分地跟着黑娃。除此之外,祭祀还有着严格的排他性,祭祀只是族内成员自己的事情,只有同宗同族的人才能进祠堂祭祀祖先,得到祖先的庇佑,外姓的人不能进祠堂祭拜,对族人最严重的惩罚就是不让他进祠堂,这也就意味着他被这个大家族排除在外。所以白鹿原上被逐出祠堂的人回到原上首先就是进祠堂祭祖,白孝文在混得风生水起后,想方设法的想让父亲同意自己进祠堂祭拜祖先;黑娃在掀起“风搅雪”,砸碎祠堂后,浪子回头跟着朱先生学做好人,最后也回乡祭祖,跪倒在祠堂里,完成认祖归宗的仪式。就像白嘉轩所说:“凡是生在白鹿村炕脚底下的任何人,只要是人,迟早都要跪倒在祠堂里头的。”祠堂以它的方式诉说着白鹿原上的秘史,见证着白鹿两姓的生存绵延。
(二)聚众议事
在乡土中国,族人有什么大事都需要到祠堂进行商讨,祠堂在当时社会可以说是收集族人意见,商讨重大事宜的公共场所。像开设学堂、修路架桥、解决矛盾纠纷等等都需要族人聚在祠堂里共同商议解决。许杰的《惨雾》中,发生在玉湖庄和环溪村的械斗与祠堂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场斗争紧紧地围绕着祠堂展开,从一开始械斗队伍的征集、修整,到后来依靠祠堂的血缘关系借援兵,这些把祠堂的聚众议事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讲述了徽州宋氏家族的一次宗族集会,鲜明地反映出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特色和社会生活的多方面。韩少功的《爸爸爸》中,祠堂作为鸡头寨聚众议事的中心,在商讨处理冤案的时候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白鹿原》中,白嘉轩为了修建祠堂一事,提着大锣,从白鹿原自东向西由南向北召集族人到祠堂里商议;田小娥死后原上爆发瘟疫,田小娥附身鹿三要求族人为她修庙,族人去求族长白嘉轩,白嘉轩执意说“这是本族本村的大事,该搁到祠堂去议,跟本族本村的男女一块议。”白嘉轩虽然是在找借口推脱,但也从侧面反映了祠堂议事的功能。遇到大事族里男女老少聚集在祠堂里共同商议,大家各抒己见,这样可以使得做出的决定更加合理,更能反映族人村民的心声,也有利于增强族人的凝聚力,维护生活秩序的稳定,这对当今社会也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