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四世同堂中的北平人(附件)【字数:10122】
摘 要老舍名著《四世同堂》生动描写了北平沦陷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心态,塑造了特殊时期形态各异血肉丰满的“北平人”群体,揭示出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北平人的心理特征,提示我们在关照历史中如何进行文化选择避免民族精神和个人心理的殖民化。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四世同堂》中“北平人”生活的环境 2
1.1“北平城”的布局和结构 2
1.2北平城内的太平民心态 2
第二章 《四世同堂》敢于抗争的人物形象分析 4
2.1化悲痛为力量的钱诗人 4
2.2汉奸家庭的“叛逆者” 5
2.3勇于反抗的青年 6
第三章 《四世同堂》病态人物形象分析 7
3.1民族毒瘤的汉奸形象 7
3.2不敢流血、无力反抗的青年 7
3.3民族自卑的产儿丁约翰 8
第四章 老舍对“北平人”的情感批判 9
4.1哀其不幸、揭示其“忍” 9
4.2在尖锐的家国矛盾中分析家比国大思想 9
结束语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附录 14
前 言
老舍作品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老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近年来更是形成了“多维视野中的老舍研究”。关于老舍的家族文化、女性思考、宗教信仰、晚年境况乃至生活习惯都已经被学者们反复品评探究,而对其作品的解读主要有文化视角、比较文学译介学、语言风格、京味文学、比较研究、重要作品研究等。这些多维度的解读让我们对老舍先生及其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而这些丰富且有深度的成果,正如有些人所言“已经挖掘的差不多了”。不过,老舍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拘泥于某些论题,缺乏新颖论点。因此,老舍及其作品的研究仍然有其必要性。
《四世同堂》是老舍生前自认最好最满意的作品。这部描写抗日战争的鸿篇巨著,以北平沦陷为背景,以皇墙根儿下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根据地”,描写沦陷区北平人的苦难,分化,以及如何与敌人作斗争。目前学界对老舍先生及《四世同堂》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派是追捧派,“人民艺术家”、“幽默大师”、“京味小说典范”都表明了老舍先生及其作品的成就;另一派是以夏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清先生为代表的批评派,在其著作《现代中国小说史》直言写到“老舍一直没有从爱国主义的宣传的麻醉中清醒过来”。
小说的三个要素指的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人物”。老舍先生很注重人物的塑造,他认为“小说中的人物要比情节重要,情节可以淡忘,但人物是不朽的”。由此可见,对于《四世同堂》的研究可以从老舍塑造的“北平人”入手。
北京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京味文化”。在现代作家中很少有像老舍这样执着地描写城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以文学化的方式构筑了市民世界。
《四世同堂》中处处流露出对国家残破的刻骨之痛和"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来"的艺术风格,因此,对《四世同堂》中北平人形象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从微观上研究老舍作品,了解他笔下的北平城以及城与人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沦陷区北平人的心理,以及如何进行文化选择避免民族精神和个人心理的殖民化。因此,在当今的时代下,我们重读《四世同堂》仍然有深远意义。
第一章 《四世同堂》中“北平人”生活的环境
泰纳认为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包括审美活动)的性质和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而种族、环境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
作为京味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老舍的小说多写北京,但他都是远离北京之时写北京”,《四世同堂》这部鸿篇巨制写的正是他“闭上眼就能像一幅画一样浮在他的心中”的故土。“为什么我眼中常含着热泪,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四世同堂》是属于老舍先生的北平,字字句句全是老舍先生滚烫的心和深沉的爱。他爱北平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爱最懂礼貌最讲体面最爱和平的北平人,也爱懦弱的惶惑的忍辱偷生的北平人。
1.1“北平城”的布局和结构
辽代时,北京成为辽的陪都,辽之后金国又把北京定为自己的国都,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北京城开始聚集皇家之气,涵养王者气派。此后,元朝、明朝、清朝,一代代君王,纷纷将这里定为自己的国都。因此,北平城内所有的民居都是在修建时就规划好的,北京的民居和其他城市的相比,自然多了几分规矩、几分庄重。北平,作为几百年的封建帝都,与西方城市相比,也是封闭的、保守的。
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两山相交后形成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山弧,而它所围绕的平原就是北京平原。居庸关是北京西北的门户和屏障,对北京城的防护具有重要作用,而它也成了北平人心中坚不可摧的“保护伞”。
北平城的布局其实就是城套城,水绕水。一共由四重城郭构成,除了南边的外城,其他三重城郭就像一个同心四方形,最中间是宫城,宫城外套着皇城,皇城外套着内城。宫城外有筒子河环绕,内外城也有护城河环绕。再加上那高大雄伟的座座城门,北平城便被牢牢地保护在其中了。北平城及其包含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层一层逐渐向里凝聚,体现出了皇城帝都的高度集权。
1.2北平城内的太平民心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城开始在朝代的变更中兴衰更替,成王败寇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但是这毕竟只是权力争斗,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相隔太远。因为无论是谁做皇帝,城里的百姓还是一样地生活。唯一不变的是,无论是四合院还是胡同,都承载着北京的历史,即使是普通的市井生活,也体现出几分亲切和高贵、浑厚与凝重。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总以为北平是天底下最可靠的大城,自己的一世劳碌并没有虚掷,他的房子也是永世不朽的房子。不管有什么灾难,到三个月必定灾消难满,而这也是大多数北平人的心态。一方面,这城套城、水绕水的北平城给了他们感官上的支撑,他们认为只要进了这有着四四方方高高城墙保护的城便安全了。另一方面,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清朝皇帝退位、军阀内战的枪炮声都平安的度过了,北平人坚信“反正咱们没有得罪东洋人,他们一定不能欺辱到咱们头上来”,可谓是太平民心态。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四世同堂》中“北平人”生活的环境 2
1.1“北平城”的布局和结构 2
1.2北平城内的太平民心态 2
第二章 《四世同堂》敢于抗争的人物形象分析 4
2.1化悲痛为力量的钱诗人 4
2.2汉奸家庭的“叛逆者” 5
2.3勇于反抗的青年 6
第三章 《四世同堂》病态人物形象分析 7
3.1民族毒瘤的汉奸形象 7
3.2不敢流血、无力反抗的青年 7
3.3民族自卑的产儿丁约翰 8
第四章 老舍对“北平人”的情感批判 9
4.1哀其不幸、揭示其“忍” 9
4.2在尖锐的家国矛盾中分析家比国大思想 9
结束语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附录 14
前 言
老舍作品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老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近年来更是形成了“多维视野中的老舍研究”。关于老舍的家族文化、女性思考、宗教信仰、晚年境况乃至生活习惯都已经被学者们反复品评探究,而对其作品的解读主要有文化视角、比较文学译介学、语言风格、京味文学、比较研究、重要作品研究等。这些多维度的解读让我们对老舍先生及其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而这些丰富且有深度的成果,正如有些人所言“已经挖掘的差不多了”。不过,老舍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拘泥于某些论题,缺乏新颖论点。因此,老舍及其作品的研究仍然有其必要性。
《四世同堂》是老舍生前自认最好最满意的作品。这部描写抗日战争的鸿篇巨著,以北平沦陷为背景,以皇墙根儿下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根据地”,描写沦陷区北平人的苦难,分化,以及如何与敌人作斗争。目前学界对老舍先生及《四世同堂》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派是追捧派,“人民艺术家”、“幽默大师”、“京味小说典范”都表明了老舍先生及其作品的成就;另一派是以夏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清先生为代表的批评派,在其著作《现代中国小说史》直言写到“老舍一直没有从爱国主义的宣传的麻醉中清醒过来”。
小说的三个要素指的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人物”。老舍先生很注重人物的塑造,他认为“小说中的人物要比情节重要,情节可以淡忘,但人物是不朽的”。由此可见,对于《四世同堂》的研究可以从老舍塑造的“北平人”入手。
北京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京味文化”。在现代作家中很少有像老舍这样执着地描写城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以文学化的方式构筑了市民世界。
《四世同堂》中处处流露出对国家残破的刻骨之痛和"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来"的艺术风格,因此,对《四世同堂》中北平人形象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从微观上研究老舍作品,了解他笔下的北平城以及城与人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沦陷区北平人的心理,以及如何进行文化选择避免民族精神和个人心理的殖民化。因此,在当今的时代下,我们重读《四世同堂》仍然有深远意义。
第一章 《四世同堂》中“北平人”生活的环境
泰纳认为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包括审美活动)的性质和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而种族、环境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
作为京味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老舍的小说多写北京,但他都是远离北京之时写北京”,《四世同堂》这部鸿篇巨制写的正是他“闭上眼就能像一幅画一样浮在他的心中”的故土。“为什么我眼中常含着热泪,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四世同堂》是属于老舍先生的北平,字字句句全是老舍先生滚烫的心和深沉的爱。他爱北平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爱最懂礼貌最讲体面最爱和平的北平人,也爱懦弱的惶惑的忍辱偷生的北平人。
1.1“北平城”的布局和结构
辽代时,北京成为辽的陪都,辽之后金国又把北京定为自己的国都,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北京城开始聚集皇家之气,涵养王者气派。此后,元朝、明朝、清朝,一代代君王,纷纷将这里定为自己的国都。因此,北平城内所有的民居都是在修建时就规划好的,北京的民居和其他城市的相比,自然多了几分规矩、几分庄重。北平,作为几百年的封建帝都,与西方城市相比,也是封闭的、保守的。
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两山相交后形成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山弧,而它所围绕的平原就是北京平原。居庸关是北京西北的门户和屏障,对北京城的防护具有重要作用,而它也成了北平人心中坚不可摧的“保护伞”。
北平城的布局其实就是城套城,水绕水。一共由四重城郭构成,除了南边的外城,其他三重城郭就像一个同心四方形,最中间是宫城,宫城外套着皇城,皇城外套着内城。宫城外有筒子河环绕,内外城也有护城河环绕。再加上那高大雄伟的座座城门,北平城便被牢牢地保护在其中了。北平城及其包含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层一层逐渐向里凝聚,体现出了皇城帝都的高度集权。
1.2北平城内的太平民心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城开始在朝代的变更中兴衰更替,成王败寇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但是这毕竟只是权力争斗,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相隔太远。因为无论是谁做皇帝,城里的百姓还是一样地生活。唯一不变的是,无论是四合院还是胡同,都承载着北京的历史,即使是普通的市井生活,也体现出几分亲切和高贵、浑厚与凝重。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总以为北平是天底下最可靠的大城,自己的一世劳碌并没有虚掷,他的房子也是永世不朽的房子。不管有什么灾难,到三个月必定灾消难满,而这也是大多数北平人的心态。一方面,这城套城、水绕水的北平城给了他们感官上的支撑,他们认为只要进了这有着四四方方高高城墙保护的城便安全了。另一方面,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清朝皇帝退位、军阀内战的枪炮声都平安的度过了,北平人坚信“反正咱们没有得罪东洋人,他们一定不能欺辱到咱们头上来”,可谓是太平民心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