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小说对湘西世界的构建以边城为例
摘 要 沈从文是20世纪极富特色的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只身到北京求学未成开始在北京的旁听学习和写作生涯。生活在都市里的沈从文目睹了都市道德的沦丧,都市人精神的空虚和人性的堕落扭曲等等都促使沈从文用文学的形式来构建一个理想的世界“湘西世界”。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用情很深对这里的人和人性都进行了温情书写,本人通过分析沈从文对亲情美、乡情美、爱情美等的书写、通过对大自然质朴之美的描绘,来映照和建构理想的人性、通过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貌描写,表达对湘西世界的桃源式理想。
目 录
引 言 1
1 构建“湘西世界”的原因 2
1.1 社会原因 2
1.2 个人的文学追求 2
2 “湘西世界”的“美”的样态 5
2.1 亲情美 5
2.2 乡情美 6
2.3 爱情美 7
3 沈从文书写“湘西世界”的意义 9
3.1 对“都市文明病”的反衬 9
3.2 鲜明的地域特色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 言
沈从文是20世纪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以“湘西”和“都市”两大题材为主,“都市”小说重在批判,“湘西”小说重在歌颂赞美,二者相互对照,爱憎态度分明。他明确提出并实践“用一枝笔来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二十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1]P26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的创作中尤其以《边城》为其经典。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等来展现沈从文小说对“湘西世界”的构建。第一章是本文的起始,在写作时主要结合社会现象,从社会原因和个人的文学追求方面进行深度探究湘西世界建构的原因。第二章是湘西世界的美的样态,具体来说,不管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坚贞不渝的爱情还是和谐互帮的乡情,都体现出湘西世界的“人性”之美。第三章是湘西世界构建的意义,从对“都市文明病”的反衬、独特的地域特色两方面来分析其意义的独特性,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沈从文构建湘西题材小说的价值所在。
1 构建“湘西世界”的原因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成书最多的一位作家,其内容以“湘西”和“都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两大题材为主,“湘西”题材重在赞美,“都市”题材重在批判。构建湘西世界的原因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复杂的社会背景原因和个人的文学追求两方面形成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作者透过文字来向我们叙述一个个小故事,湘西世界的原始自然景、湘西人民的热情善良、重义轻利的高贵品格,而这些都是他想要表现的。如沈从文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2]P53
1.1 社会原因
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文学作品百花齐放。鲁迅的治病文学、周作人的特征美文、胡适的政论方向、张爱玲的城市言情,这些都是由先进的生活、焦躁的社会和复杂的政治形势所孕育的新文学。此时,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作品的出现成为了文坛上的一股清流,一品冷茗。他的作品更能展现远离尘嚣的乡村以及乡村独特的大众生活。例如沈从文在散文《我生长的地方》这样描写家湘西:“我拿起笔来,想写点我在这上面二十年所过的日子,所见的人物。”这句话深刻说明了作者在湘西世界里所接触到的那些人和美好的日子在他心目中留下了不可泯灭的印象,这也成为了他创作湘西世界的原因之一。凭借这意味深长的印象,沈从文在《边城》里才有感而发:“由四川到湖南去有一小溪,西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着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小女孩,一只黄狗。”[3]P4简简单单的三两笔就把湘西世界那朴实的人儿和纯朴的生活描绘的淋漓尽致。
在沈从文的记忆里,挥之不去的不仅仅是湘西老家那些可爱的人和意义非凡的生活,还有那秀丽怡人的风景,例如,他在《边城》中这样描述:“两岸多高山,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3]P4作者对这句话的细致描写,恰好证明了他对湘西世界至亲至爱的独特情感,正是饱含这份真情,才能将湘西世界的一景一物描写的细致入微,让人流连忘返。沈从文眼中的湘西世界人是心醇气和的,日子是耐人寻味的,风景是美不胜收的这样的人与物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这些回忆又构成了他构筑湘西世界的原因之一,正如汪曾祺所说:“小说就是回忆。”[4]P20小说的创作在作者看来,是他情感记忆的表达,是在经历过人性的险恶后想要去表达美好的生命形式,小说也以文字为载体记录了他对家乡的回忆。
不管是忠厚纯朴的人,还是自然美丽的景,所有的这些都是他所在的风雨飘摇的北平所不具备的,湘西世界的一人一景一生活足以让他忘记当下轰隆的工厂、忙碌的工人和为革命斗争奔波不停的人。
1.2 个人的文学追求
沈从文在创作小说时最大的文学理想就是想要构建一个“田园牧歌”式的湘西世界。作者钟情湘西山水,大力赞扬湘西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创作历程密不可分。
1992年,因为沈从文不满意对人生生活中的生活现象以及五四运动背景下对生活充满新希望的期待下,毅然结束沅河流域的行伍生涯。来到北京,但都市里的“人生学习”远没有想象中精彩。他在《从现实学习》中这样描述:“他所居住的公寓都是湿漉漉的,经常两三天不吃东西,在北京的日子总是难熬。”他亲眼见证都市人性的险恶,他一生自命为“乡下人”,他说,我实实在在是个乡下人,喜欢湘西的山水,钟情于湘西风情。他想通过对湘西生活与都市抗衡,实现心理平衡。他在第一次发表文章时,很久没有回应,并被报社说道“这便是某大作家写的文章”。这让他一直产生在自负自卑中。这正是他想要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理想中的湘西。他在19241949年期间,由原型湘西到文化湘西再到历史湘西,这三个阶段的创作历程都是他内心想要极度渴望表达的,一开始他以湘西原型支撑他情感的源头和归宿,“湘西”代表着他理想中的人生形式,由简单叙述生活到文化审视人生,沈从文是成功的,他信仰生命感受到真情,内心对理想人性的追求更加强烈,再到后来民族危机之时,再次以湘西视角出发,作为诊断治愈民族现状的文本。这不仅仅是他的文学追求,更是他创作湘西系列小说的动力。
因此在他的小说中以波澜不惊的基调描写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三三》里古灵漂亮的三三,《边城》里灵秀单纯的翠翠,《虎雏》里桀骜不驯的小士兵。不管是他表达善良的三三,单纯的翠翠他都体现着湘西世界的美;傩送,顺顺,等有着湘西人豪爽,勇武,坚强的性格,体现了湘西男人的血性。他在《虎雏》里认为一个兵士同一个平常人有同样的灵魂,他渴望文字救国,想要通过作品来表达他的救世思想,他认为学习读诗可以改变外表清秀内心野蛮的人,而这一想法的构成正是与他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作品中也字里行间表示着他的文学理想。湘西人的淳朴,热情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即使是在妓女身上也有体现。妓女历来都是被歧视和唾弃的,但在沈从文的笔下她们的心中也“流淌着股股真情。”《丈夫》中的妻子,到城里做妓女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柏子》里是妓女与水手之间的爱情。虽然她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为人所不齿的,她们虽然用身体赚钱,可是表现地坦荡而有情义,但是她们的心却牵挂着在风浪里的水手,也有着合乎自然的人性。这是沈从文理想化的世界,是他在文学世界里构造的一个原始,自然的湘西小城,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勤劳勇敢,重义轻利。
目 录
引 言 1
1 构建“湘西世界”的原因 2
1.1 社会原因 2
1.2 个人的文学追求 2
2 “湘西世界”的“美”的样态 5
2.1 亲情美 5
2.2 乡情美 6
2.3 爱情美 7
3 沈从文书写“湘西世界”的意义 9
3.1 对“都市文明病”的反衬 9
3.2 鲜明的地域特色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 言
沈从文是20世纪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以“湘西”和“都市”两大题材为主,“都市”小说重在批判,“湘西”小说重在歌颂赞美,二者相互对照,爱憎态度分明。他明确提出并实践“用一枝笔来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二十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1]P26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的创作中尤其以《边城》为其经典。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等来展现沈从文小说对“湘西世界”的构建。第一章是本文的起始,在写作时主要结合社会现象,从社会原因和个人的文学追求方面进行深度探究湘西世界建构的原因。第二章是湘西世界的美的样态,具体来说,不管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坚贞不渝的爱情还是和谐互帮的乡情,都体现出湘西世界的“人性”之美。第三章是湘西世界构建的意义,从对“都市文明病”的反衬、独特的地域特色两方面来分析其意义的独特性,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沈从文构建湘西题材小说的价值所在。
1 构建“湘西世界”的原因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成书最多的一位作家,其内容以“湘西”和“都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两大题材为主,“湘西”题材重在赞美,“都市”题材重在批判。构建湘西世界的原因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复杂的社会背景原因和个人的文学追求两方面形成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作者透过文字来向我们叙述一个个小故事,湘西世界的原始自然景、湘西人民的热情善良、重义轻利的高贵品格,而这些都是他想要表现的。如沈从文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2]P53
1.1 社会原因
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文学作品百花齐放。鲁迅的治病文学、周作人的特征美文、胡适的政论方向、张爱玲的城市言情,这些都是由先进的生活、焦躁的社会和复杂的政治形势所孕育的新文学。此时,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作品的出现成为了文坛上的一股清流,一品冷茗。他的作品更能展现远离尘嚣的乡村以及乡村独特的大众生活。例如沈从文在散文《我生长的地方》这样描写家湘西:“我拿起笔来,想写点我在这上面二十年所过的日子,所见的人物。”这句话深刻说明了作者在湘西世界里所接触到的那些人和美好的日子在他心目中留下了不可泯灭的印象,这也成为了他创作湘西世界的原因之一。凭借这意味深长的印象,沈从文在《边城》里才有感而发:“由四川到湖南去有一小溪,西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着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小女孩,一只黄狗。”[3]P4简简单单的三两笔就把湘西世界那朴实的人儿和纯朴的生活描绘的淋漓尽致。
在沈从文的记忆里,挥之不去的不仅仅是湘西老家那些可爱的人和意义非凡的生活,还有那秀丽怡人的风景,例如,他在《边城》中这样描述:“两岸多高山,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3]P4作者对这句话的细致描写,恰好证明了他对湘西世界至亲至爱的独特情感,正是饱含这份真情,才能将湘西世界的一景一物描写的细致入微,让人流连忘返。沈从文眼中的湘西世界人是心醇气和的,日子是耐人寻味的,风景是美不胜收的这样的人与物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这些回忆又构成了他构筑湘西世界的原因之一,正如汪曾祺所说:“小说就是回忆。”[4]P20小说的创作在作者看来,是他情感记忆的表达,是在经历过人性的险恶后想要去表达美好的生命形式,小说也以文字为载体记录了他对家乡的回忆。
不管是忠厚纯朴的人,还是自然美丽的景,所有的这些都是他所在的风雨飘摇的北平所不具备的,湘西世界的一人一景一生活足以让他忘记当下轰隆的工厂、忙碌的工人和为革命斗争奔波不停的人。
1.2 个人的文学追求
沈从文在创作小说时最大的文学理想就是想要构建一个“田园牧歌”式的湘西世界。作者钟情湘西山水,大力赞扬湘西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创作历程密不可分。
1992年,因为沈从文不满意对人生生活中的生活现象以及五四运动背景下对生活充满新希望的期待下,毅然结束沅河流域的行伍生涯。来到北京,但都市里的“人生学习”远没有想象中精彩。他在《从现实学习》中这样描述:“他所居住的公寓都是湿漉漉的,经常两三天不吃东西,在北京的日子总是难熬。”他亲眼见证都市人性的险恶,他一生自命为“乡下人”,他说,我实实在在是个乡下人,喜欢湘西的山水,钟情于湘西风情。他想通过对湘西生活与都市抗衡,实现心理平衡。他在第一次发表文章时,很久没有回应,并被报社说道“这便是某大作家写的文章”。这让他一直产生在自负自卑中。这正是他想要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理想中的湘西。他在19241949年期间,由原型湘西到文化湘西再到历史湘西,这三个阶段的创作历程都是他内心想要极度渴望表达的,一开始他以湘西原型支撑他情感的源头和归宿,“湘西”代表着他理想中的人生形式,由简单叙述生活到文化审视人生,沈从文是成功的,他信仰生命感受到真情,内心对理想人性的追求更加强烈,再到后来民族危机之时,再次以湘西视角出发,作为诊断治愈民族现状的文本。这不仅仅是他的文学追求,更是他创作湘西系列小说的动力。
因此在他的小说中以波澜不惊的基调描写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三三》里古灵漂亮的三三,《边城》里灵秀单纯的翠翠,《虎雏》里桀骜不驯的小士兵。不管是他表达善良的三三,单纯的翠翠他都体现着湘西世界的美;傩送,顺顺,等有着湘西人豪爽,勇武,坚强的性格,体现了湘西男人的血性。他在《虎雏》里认为一个兵士同一个平常人有同样的灵魂,他渴望文字救国,想要通过作品来表达他的救世思想,他认为学习读诗可以改变外表清秀内心野蛮的人,而这一想法的构成正是与他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作品中也字里行间表示着他的文学理想。湘西人的淳朴,热情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即使是在妓女身上也有体现。妓女历来都是被歧视和唾弃的,但在沈从文的笔下她们的心中也“流淌着股股真情。”《丈夫》中的妻子,到城里做妓女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柏子》里是妓女与水手之间的爱情。虽然她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为人所不齿的,她们虽然用身体赚钱,可是表现地坦荡而有情义,但是她们的心却牵挂着在风浪里的水手,也有着合乎自然的人性。这是沈从文理想化的世界,是他在文学世界里构造的一个原始,自然的湘西小城,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勤劳勇敢,重义轻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