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志异中的龙意象
摘 要在《聊斋志异》中有二十余篇关于龙意象的作品,其中的龙意象具有喜水善变、兴云布雨、惩戒恶人等特性。《聊斋志异》中的龙意象有借鉴前人作品的地方,蒲松龄在对龙意象的创作中继承了唐传奇“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写作手法,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龙意象继承了收录于《唐宋传奇选》中李朝威的《柳毅传》中的龙女意象及歌舞描写,对瞿佑的《水宫庆会录》、《龙堂灵会录》和李昌祺的《洞天花烛记》等作品中的爱慕人间诗书慷慨赠宝的龙意象有所借鉴,也受到了洪迈之的《夷坚志》的影响。《聊斋志异》中的龙意象在塑造中,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许多以动物本相出现的龙意象,也有以化为人形的龙神形象出现的龙意象,作者用独特的语言风格让作品中龙王、龙女、龙子具有了活力,不惜笔墨着重刻画出文中形象生动、鲜活饱满的龙意象。蒲松龄笔下的龙意象集中融入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生活体验,借用其笔下各种独特的龙意象,寄托了作者科举坎坷的不平和对黑暗社会的悲愤之情。
目 录
引 言 1
1 《聊斋志异》中龙意象的特性 2
1.1 居水弄水的龙 2
1.2 腾云唤雨的龙 2
1.3善于变化的龙 3
1.4 令人敬畏的龙 3
2 《聊斋志异》对龙意象的继承和发展 5
2.1 龙意象的继承 5
2.2 龙意象的发展 6
3 《聊斋志异》中龙意象与蒲松龄的创作心态 8
3.1 不平于怀才不遇 8
3.2 悲愤于社会黑暗 8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3
引 言
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被人虚构出来的一个意象。关于龙意象的形成主要有图腾说与闪电说两种说法。图腾说认为我们汉民族的祖先炎黄部落以蛇为图腾,他们每征服一个部落,就取这个部落图腾的一部分加到蛇身上,于是蛇图腾上有了鹿角、鱼尾等元素,形成了后来的龙。闪电说认为下雨天电闪雷鸣,打雷发出隆隆的声音,隆谐音龙。因为人们不了解自然科学,所以就创造出了龙这样一种具有兴云布雨能力的神异动物。秦汉以后龙代表天子成为权力的象征,在我国具有了独特的地位。从古至今,龙这样一种只存在于人们精神世界的神异动物,对中华民族产生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感召力、向心力。
我华夏民族以龙的传人自居,逐渐成为一个龙文化极为盛行的伟大国度,龙文化从古至今对我国人民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龙也成为了重要的文学意象,在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类载体中都有所呈现。以小说而言李朝威的《柳毅传》、洪迈之的《夷坚志》、瞿佑的《水宫庆会录》、《龙堂灵会录》和李昌祺的《洞天花烛记》等都刻画出了形象多彩、寄寓丰富的龙意象。
在《聊斋志异》中有二十余篇关于龙意象的作品,展现出倾慕人间诗书的龙王、忠贞不渝的龙女、知恩图报的龙王妃子。这些龙意象,既有蒲松龄对传统文学意象的继承,又有别出心裁的塑造。对《聊斋志异》中的龙意象的研究,对我国古代龙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1 《聊斋志异》中龙意象的特性
在《聊斋志异》中二十余篇有关龙意象的作品中,既有许多以动物本相出现的龙意象,也有以化为人形的龙王、龙子、龙女等出现的龙意象。这些龙意象具有居水弄水、兴云布雨、善于变化、惩戒恶人、受人敬畏等特性。下文我们将根据龙的特性,来看《聊斋志异》中的各类龙意象。
1.1 居水弄水的龙
龙有“居水弄水”的特性。在《荀子劝学篇》中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的龙记载,说明龙生活在江、河、湖、海等水下世界。龙常常伴随着风雨雷电出现,这说明了龙居水弄水的特性。而龙居水弄水的这种特性在《聊斋志异》中的龙意象上也有明显的体现。例如在卷十《疲龙》这一篇中的“行舟海上,忽见云际堕以巨龙, 激水高数丈。龙半浮半沉,仰其首,以舟承颔,”这一段写胶州王侍御在海上见到一条从云间坠落海中的巨龙,激起海浪数丈高在海面上仰着头半浮半沉的画面,把一条巨龙因为疲惫坠入海中,枕着小舟半浮半沉在海面上休息的画面描写的细致入微。文中又写至“俄至一处,水清澈底。下有,五色,如盆如瓮,条条尽伏。”这一段写清澈的海水底下盘旋着一群巨龙,有五种颜色,像盆、瓮一样,一条条伏于海底。《疲龙》中这两处描写了龙居于水中时的形象。在《龙取水》这一篇中的“见一苍龙自空垂下,以尾揽江水,波浪涌起,随龙身而上。遥望水光闪闪,阔于三尺练。”这一段描写一条龙的尾巴从高空中垂落下来,用尾巴搅动江水,水随着龙的身体升腾而上这样龙弄水的画面。《龙取水》中这一段写了龙弄水时声势浩大、美轮美奂的场面。在《龙》这一篇中有“注水其中,宛一小白蛇游衍于内”这一句写龙向小白蛇一样在水中蜿蜒游动。《龙》中描写了龙在水中游动的画面。从这些龙居水、弄水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龙居水弄水的特性。”
1.2 腾云唤雨的龙
在《周易》中有“飞龙在天”,“云从龙”的记载,在《聊斋志异》中的《老龙船户》中也有“生云者,龙也”的说法,这都说明龙具有飞腾的特性,而飞腾往往伴随着祥云。在古代神话传说中龙是控制河泽湖泊并兴云布雨的神,在《左传?桓公五年》中有“雩祭而求雨”的记载,说明了龙可以唤雨的特性。在古代遇到大旱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会组织向龙神祈雨的活动。在《聊斋志异》中也有“方至半山,闻寺中霹雳一声,天上黑云如盖,一巨龙夭矫其中,移时而没。”“天暴雨,忽巨霆一声,裂眦而去。”“忽大雨,乃霹雳拏空而去。”这样巨龙在黑云中腾飞的细腻描写。在《雷公》这一篇中也有“云中萧萧如马鸣”的这样龙隐身于云后发出像马鸣一样的声音的细致描写而在。这些都说明了龙有腾云的特性。在《聊斋志异》中也有对于龙唤雨的细腻写,在卷十《疲龙》中有“龙半浮半沉,仰其首,以舟承颔;睛半含,嗒然若丧”这样龙因为唤雨而劳累过度坠入海中休息的描写。在《龙取水》中“见一苍龙自空垂下,以尾揽江水,”“移时龙尾收去,水亦顿息。俄而大雨倾注,渠道皆平。”这样描述龙用尾巴从江中取水,然后降雨的过程。《聊斋志异》中这些关于龙腾云唤雨的细腻描写,说明龙具有腾云唤雨的特性。
1.3善于变化的龙
龙具有善于变化的神秘特性。《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段记载说明善于变化,可大可小,可粗可细、也可以变为其他动物。龙善变的特征在《聊斋志异》中也有较为详细的描写,在《蛰龙》中有从“见一小物有光如荧,蠕蠕而行,”到“头大如瓮,身数十围”这样龙从一个小东西到为单单一个龙头便如巨瓮一般、身体有数十围粗的变化的过程。还有在《龙戏珠》中从“细裁如箸”到“转瞬间,蛇暴涨长粗于卵”,龙从筷子一样粗的蛇变为像鸡蛋一样粗的蛇,有在《龙》中“上盘一小蛇,细裁如蚓。忽旋一周,如指;又一周,已如带。”龙从蚯蚓一样细小的蛇变为像手指一样的蛇又变为像衣带一样粗细的蛇,这样的变化过程。龙除了可以随意变化大小,也可以变化为其他动物另外,如在《龙戏蛛》中盘旋在一块黄砖上像蚯蚓一样细小的蛇,在《西湖主》中洞庭湖王妃变化为猪龙婆,洞庭湖公主变化为一条小鱼。这些片段说明龙可大可小、可长可短、也可以变为其他动物,极其善于变化。
目 录
引 言 1
1 《聊斋志异》中龙意象的特性 2
1.1 居水弄水的龙 2
1.2 腾云唤雨的龙 2
1.3善于变化的龙 3
1.4 令人敬畏的龙 3
2 《聊斋志异》对龙意象的继承和发展 5
2.1 龙意象的继承 5
2.2 龙意象的发展 6
3 《聊斋志异》中龙意象与蒲松龄的创作心态 8
3.1 不平于怀才不遇 8
3.2 悲愤于社会黑暗 8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3
引 言
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被人虚构出来的一个意象。关于龙意象的形成主要有图腾说与闪电说两种说法。图腾说认为我们汉民族的祖先炎黄部落以蛇为图腾,他们每征服一个部落,就取这个部落图腾的一部分加到蛇身上,于是蛇图腾上有了鹿角、鱼尾等元素,形成了后来的龙。闪电说认为下雨天电闪雷鸣,打雷发出隆隆的声音,隆谐音龙。因为人们不了解自然科学,所以就创造出了龙这样一种具有兴云布雨能力的神异动物。秦汉以后龙代表天子成为权力的象征,在我国具有了独特的地位。从古至今,龙这样一种只存在于人们精神世界的神异动物,对中华民族产生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感召力、向心力。
我华夏民族以龙的传人自居,逐渐成为一个龙文化极为盛行的伟大国度,龙文化从古至今对我国人民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龙也成为了重要的文学意象,在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类载体中都有所呈现。以小说而言李朝威的《柳毅传》、洪迈之的《夷坚志》、瞿佑的《水宫庆会录》、《龙堂灵会录》和李昌祺的《洞天花烛记》等都刻画出了形象多彩、寄寓丰富的龙意象。
在《聊斋志异》中有二十余篇关于龙意象的作品,展现出倾慕人间诗书的龙王、忠贞不渝的龙女、知恩图报的龙王妃子。这些龙意象,既有蒲松龄对传统文学意象的继承,又有别出心裁的塑造。对《聊斋志异》中的龙意象的研究,对我国古代龙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1 《聊斋志异》中龙意象的特性
在《聊斋志异》中二十余篇有关龙意象的作品中,既有许多以动物本相出现的龙意象,也有以化为人形的龙王、龙子、龙女等出现的龙意象。这些龙意象具有居水弄水、兴云布雨、善于变化、惩戒恶人、受人敬畏等特性。下文我们将根据龙的特性,来看《聊斋志异》中的各类龙意象。
1.1 居水弄水的龙
龙有“居水弄水”的特性。在《荀子劝学篇》中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的龙记载,说明龙生活在江、河、湖、海等水下世界。龙常常伴随着风雨雷电出现,这说明了龙居水弄水的特性。而龙居水弄水的这种特性在《聊斋志异》中的龙意象上也有明显的体现。例如在卷十《疲龙》这一篇中的“行舟海上,忽见云际堕以巨龙, 激水高数丈。龙半浮半沉,仰其首,以舟承颔,”这一段写胶州王侍御在海上见到一条从云间坠落海中的巨龙,激起海浪数丈高在海面上仰着头半浮半沉的画面,把一条巨龙因为疲惫坠入海中,枕着小舟半浮半沉在海面上休息的画面描写的细致入微。文中又写至“俄至一处,水清澈底。下有,五色,如盆如瓮,条条尽伏。”这一段写清澈的海水底下盘旋着一群巨龙,有五种颜色,像盆、瓮一样,一条条伏于海底。《疲龙》中这两处描写了龙居于水中时的形象。在《龙取水》这一篇中的“见一苍龙自空垂下,以尾揽江水,波浪涌起,随龙身而上。遥望水光闪闪,阔于三尺练。”这一段描写一条龙的尾巴从高空中垂落下来,用尾巴搅动江水,水随着龙的身体升腾而上这样龙弄水的画面。《龙取水》中这一段写了龙弄水时声势浩大、美轮美奂的场面。在《龙》这一篇中有“注水其中,宛一小白蛇游衍于内”这一句写龙向小白蛇一样在水中蜿蜒游动。《龙》中描写了龙在水中游动的画面。从这些龙居水、弄水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龙居水弄水的特性。”
1.2 腾云唤雨的龙
在《周易》中有“飞龙在天”,“云从龙”的记载,在《聊斋志异》中的《老龙船户》中也有“生云者,龙也”的说法,这都说明龙具有飞腾的特性,而飞腾往往伴随着祥云。在古代神话传说中龙是控制河泽湖泊并兴云布雨的神,在《左传?桓公五年》中有“雩祭而求雨”的记载,说明了龙可以唤雨的特性。在古代遇到大旱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会组织向龙神祈雨的活动。在《聊斋志异》中也有“方至半山,闻寺中霹雳一声,天上黑云如盖,一巨龙夭矫其中,移时而没。”“天暴雨,忽巨霆一声,裂眦而去。”“忽大雨,乃霹雳拏空而去。”这样巨龙在黑云中腾飞的细腻描写。在《雷公》这一篇中也有“云中萧萧如马鸣”的这样龙隐身于云后发出像马鸣一样的声音的细致描写而在。这些都说明了龙有腾云的特性。在《聊斋志异》中也有对于龙唤雨的细腻写,在卷十《疲龙》中有“龙半浮半沉,仰其首,以舟承颔;睛半含,嗒然若丧”这样龙因为唤雨而劳累过度坠入海中休息的描写。在《龙取水》中“见一苍龙自空垂下,以尾揽江水,”“移时龙尾收去,水亦顿息。俄而大雨倾注,渠道皆平。”这样描述龙用尾巴从江中取水,然后降雨的过程。《聊斋志异》中这些关于龙腾云唤雨的细腻描写,说明龙具有腾云唤雨的特性。
1.3善于变化的龙
龙具有善于变化的神秘特性。《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段记载说明善于变化,可大可小,可粗可细、也可以变为其他动物。龙善变的特征在《聊斋志异》中也有较为详细的描写,在《蛰龙》中有从“见一小物有光如荧,蠕蠕而行,”到“头大如瓮,身数十围”这样龙从一个小东西到为单单一个龙头便如巨瓮一般、身体有数十围粗的变化的过程。还有在《龙戏珠》中从“细裁如箸”到“转瞬间,蛇暴涨长粗于卵”,龙从筷子一样粗的蛇变为像鸡蛋一样粗的蛇,有在《龙》中“上盘一小蛇,细裁如蚓。忽旋一周,如指;又一周,已如带。”龙从蚯蚓一样细小的蛇变为像手指一样的蛇又变为像衣带一样粗细的蛇,这样的变化过程。龙除了可以随意变化大小,也可以变化为其他动物另外,如在《龙戏蛛》中盘旋在一块黄砖上像蚯蚓一样细小的蛇,在《西湖主》中洞庭湖王妃变化为猪龙婆,洞庭湖公主变化为一条小鱼。这些片段说明龙可大可小、可长可短、也可以变为其他动物,极其善于变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