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与妥协浅析韩寒小说主人公形象特点及发展变化
叛逆与妥协浅析韩寒小说主人公形象特点及发展变化[20201006192502]
目 录
ABSTRACT
As the spokesperson of first group of the after-80’s-writers,Han Han is the sign of rebellion in most people’s mind.”Rebellion” is the soul in Han Han’s novel.But his ideology and creative motive is keeping changing in his creative life.The characters in his novel have an experience from rebellion to compromise.Han Han insisted to create bit-part.And he insisted to reflect real life in his production.Apparently,the characters in his productions reflect the changing of ideology of the group of post-80’s.How do the group of post-80’s changed?And why do then changed?The writer of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se questions by the characters of Han Han’s novels.
KEY WORDS:Han Han;Rebellion;Marginalization;Compromise;<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绪论
谈到青春文学,韩寒着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环节。韩寒的作品和他的行事作风深深地影响了“80后”“90后”两代人。在2000年——2010年的十年间,韩寒先后出版了七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文集,以其犀利的笔触、幽默的叙述和成熟的文风赢得了青少年的青睐,也不断创造着销量和印刷记录。在2010年出版了《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这部长篇小说之后,韩寒再无小说作品问世。当初曾经被贴上“叛逆少年”“80后领军人物”“国民斗士”的作家韩寒似乎已经淡出了文坛,当上了导演,成了影坛的“票房收割机”。
作为“80后”最早出道的作家,韩寒一直在他的作品中表达着“80后”的精神诉求。在学术界,不乏对韩寒作品和以韩寒为代表的“80后”群体的解读。“叛逆”是多数人对这一群体的共识,伴随着“成长”“边缘化”“另类自我”等认知。然而,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也是“80后”成长的这十年里,曾经叛逆的“80后”,在进行了一系列自我追求与自我价值实现后,似乎已经向时代、向世界作出了妥协。这一观点,在韩寒的作品中有非常深刻的体现。在韩寒小说中,他塑造的主人公成长的轨迹,也与“80后”群体的成长轨迹有着高度的契合。
在韩寒十年的创作岁月里,其七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形象不断发生着演变。从最早的高中“叛逆少年”林雨翔,到中期《光荣日》中寻求世外桃源、改造世界的青年麦大麦,再到后期小说中彷徨寻求着方向的左小龙和陆子野,其主人公形象的演变恰好对应了“80后”群体的成长过程。笔者希望借此机会,为曾代表着“叛逆”的“80后”群体正名,证实这个群体的成长与变化。
一、叛逆中成长——前期小说主人公形象分析
(一)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其早期的创作中,韩寒模仿民国作家的写作风格,塑造了以“林雨翔”为代表的80后校园少年的人物形象。在《三重门》中,林雨翔是一个在当地小镇“享有才子美誉”的初中应届毕业生,其“才子”的美誉也得益于父亲自其幼小便威逼他背诵古文的经历,属于我们通常说的“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那种类型。林雨翔有一个爱好文学却不成器材、只能在某小报刊做编辑的父亲,一个天天外出打麻将对家事几乎不管不顾的母亲,学校里的老师马德保也是个爱慕虚名、能把“屠格涅夫”说成是“涅格屠夫”的“文学巨匠”。在这样一种充满了讽刺的环境中,林雨翔在一次郊游中邂逅了他心目中的女神Susan。Susan优雅美丽,从容大方,让以林雨翔为代表的少年们倾慕不已。在中考中,林雨翔阴差阳错,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考上了全市最好的市南三中,而学习成绩优异的Susan却以三分之差考进了区重点。故事的最后林雨翔才知道,Susan其实也对他有所钟情,为了他故意考差,却没曾想过命运使然,使两人的生活无法再出现交集。主人公在故事的结尾面对学校即将开出的处分、Susan对他的失望和对未来生活去向的未知彷徨,“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身处校园之中的韩寒,借他所塑造的主人公林雨翔之口对于当代教育和老师极尽嘲讽之能事。“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这种离经叛道的“金句”宣示着那个时候的“80后”们叛逆意识的集体萌动。此时的韩寒与故事中的林雨翔,都是十七八岁的校园少年,他们的身上共同显现出了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这种劲头在林雨翔身上的表现,则是他对教育体制以及教师队伍的蔑视和对自己一种自命不凡的沾沾自喜。在《三重门》中,林雨翔一方面“恃才傲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这人与生具有抗议的功能,什么都想批判”,故而违背父愿,对古文不认真学习;另一方面,他又懒散不思上进,缺乏魄力——“他胆子小,把不满放在肚子里,仅供五脏之间的交流”,对自己的心上人Susan更是缺乏积极追求的勇气。林雨翔的第二面则表现出了以韩寒为代表的80后校园少年在青春期的矛盾与迷惘,最终无法挣脱体制的束缚、以绝望的姿态面对着未知的未来。这样一种自我矛盾的心理,其实也是少年韩寒的一种自我剖析——有思想、但自我约束能力差。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当今青少年群体身上,并非“80后”少年所独有。
(二)从癫狂到逃离
1. 《像少年啦飞驰》
离开校园后,成为一名赛车手的韩寒又先后出版了《像少年啦飞驰》和《一座城池》等小说,一改往日的校园青春风格,开始向解构主义靠拢。《像少年啦飞驰》这部小说,情节支离破碎,章节长短不一。但也从这里开始,韩寒不再拙劣地模仿钱钟书的风格,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叙述风格。以《像少年啦飞驰》一书为起点,韩寒在其后作品的主人公塑造上,都带有着强烈的解构主义的色彩。
该书中,“我”与童年时的玩伴铁牛都是“问题少年”,我们打架、翘课、早恋、成绩差,甚至萌生出要杀死班主任老师的荒唐念头,但种种的劣迹并没有让我们成为“坏蛋英雄”,反而一桩桩地成为笑柄。这种反典型式的人物特征也体现在情节中:少年时代的“我”和铁牛为了加入当地的帮派黑龙帮而必须找到一个女朋友。铁牛为了入帮找到“我”,要借“我”女朋友陈小露一用。而“我”对陈小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陈小露,明天铁牛要带你去办一些事情,你就跟着他”,结果一语成谶,“陈小露成了我见过的最听话的女孩子”,再也没回到“我”身边。
2. 《一座城池》
二、创建“乌托邦”——中期作品人物形象分析
在韩寒的七部长篇小说中,《光荣日》是他创作与思想上的一个分水岭。《光荣日》继承了韩寒以往的风格,语言幽默犀利,行文充满隐喻讽刺。但比起《像少年》和《一座城池》等作品,《光荣日》的故事和人物冲突都比较集中,不同于作者以往写故事的那种随意分散。《光荣日》讲述了七个大学毕业生的事。躁动的他们模仿“竹林七贤”到一个县城支教。韩寒抛却了以往塑造反典型个体的做法,用叛逆却带有建设性的热血精神讲述了一个建设远离城市的世外“乌托邦”的故事。
目 录
ABSTRACT
As the spokesperson of first group of the after-80’s-writers,Han Han is the sign of rebellion in most people’s mind.”Rebellion” is the soul in Han Han’s novel.But his ideology and creative motive is keeping changing in his creative life.The characters in his novel have an experience from rebellion to compromise.Han Han insisted to create bit-part.And he insisted to reflect real life in his production.Apparently,the characters in his productions reflect the changing of ideology of the group of post-80’s.How do the group of post-80’s changed?And why do then changed?The writer of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se questions by the characters of Han Han’s novels.
KEY WORDS:Han Han;Rebellion;Marginalization;Compromise;<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绪论
谈到青春文学,韩寒着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环节。韩寒的作品和他的行事作风深深地影响了“80后”“90后”两代人。在2000年——2010年的十年间,韩寒先后出版了七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文集,以其犀利的笔触、幽默的叙述和成熟的文风赢得了青少年的青睐,也不断创造着销量和印刷记录。在2010年出版了《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这部长篇小说之后,韩寒再无小说作品问世。当初曾经被贴上“叛逆少年”“80后领军人物”“国民斗士”的作家韩寒似乎已经淡出了文坛,当上了导演,成了影坛的“票房收割机”。
作为“80后”最早出道的作家,韩寒一直在他的作品中表达着“80后”的精神诉求。在学术界,不乏对韩寒作品和以韩寒为代表的“80后”群体的解读。“叛逆”是多数人对这一群体的共识,伴随着“成长”“边缘化”“另类自我”等认知。然而,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也是“80后”成长的这十年里,曾经叛逆的“80后”,在进行了一系列自我追求与自我价值实现后,似乎已经向时代、向世界作出了妥协。这一观点,在韩寒的作品中有非常深刻的体现。在韩寒小说中,他塑造的主人公成长的轨迹,也与“80后”群体的成长轨迹有着高度的契合。
在韩寒十年的创作岁月里,其七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形象不断发生着演变。从最早的高中“叛逆少年”林雨翔,到中期《光荣日》中寻求世外桃源、改造世界的青年麦大麦,再到后期小说中彷徨寻求着方向的左小龙和陆子野,其主人公形象的演变恰好对应了“80后”群体的成长过程。笔者希望借此机会,为曾代表着“叛逆”的“80后”群体正名,证实这个群体的成长与变化。
一、叛逆中成长——前期小说主人公形象分析
(一)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其早期的创作中,韩寒模仿民国作家的写作风格,塑造了以“林雨翔”为代表的80后校园少年的人物形象。在《三重门》中,林雨翔是一个在当地小镇“享有才子美誉”的初中应届毕业生,其“才子”的美誉也得益于父亲自其幼小便威逼他背诵古文的经历,属于我们通常说的“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那种类型。林雨翔有一个爱好文学却不成器材、只能在某小报刊做编辑的父亲,一个天天外出打麻将对家事几乎不管不顾的母亲,学校里的老师马德保也是个爱慕虚名、能把“屠格涅夫”说成是“涅格屠夫”的“文学巨匠”。在这样一种充满了讽刺的环境中,林雨翔在一次郊游中邂逅了他心目中的女神Susan。Susan优雅美丽,从容大方,让以林雨翔为代表的少年们倾慕不已。在中考中,林雨翔阴差阳错,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考上了全市最好的市南三中,而学习成绩优异的Susan却以三分之差考进了区重点。故事的最后林雨翔才知道,Susan其实也对他有所钟情,为了他故意考差,却没曾想过命运使然,使两人的生活无法再出现交集。主人公在故事的结尾面对学校即将开出的处分、Susan对他的失望和对未来生活去向的未知彷徨,“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身处校园之中的韩寒,借他所塑造的主人公林雨翔之口对于当代教育和老师极尽嘲讽之能事。“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这种离经叛道的“金句”宣示着那个时候的“80后”们叛逆意识的集体萌动。此时的韩寒与故事中的林雨翔,都是十七八岁的校园少年,他们的身上共同显现出了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这种劲头在林雨翔身上的表现,则是他对教育体制以及教师队伍的蔑视和对自己一种自命不凡的沾沾自喜。在《三重门》中,林雨翔一方面“恃才傲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这人与生具有抗议的功能,什么都想批判”,故而违背父愿,对古文不认真学习;另一方面,他又懒散不思上进,缺乏魄力——“他胆子小,把不满放在肚子里,仅供五脏之间的交流”,对自己的心上人Susan更是缺乏积极追求的勇气。林雨翔的第二面则表现出了以韩寒为代表的80后校园少年在青春期的矛盾与迷惘,最终无法挣脱体制的束缚、以绝望的姿态面对着未知的未来。这样一种自我矛盾的心理,其实也是少年韩寒的一种自我剖析——有思想、但自我约束能力差。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当今青少年群体身上,并非“80后”少年所独有。
(二)从癫狂到逃离
1. 《像少年啦飞驰》
离开校园后,成为一名赛车手的韩寒又先后出版了《像少年啦飞驰》和《一座城池》等小说,一改往日的校园青春风格,开始向解构主义靠拢。《像少年啦飞驰》这部小说,情节支离破碎,章节长短不一。但也从这里开始,韩寒不再拙劣地模仿钱钟书的风格,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叙述风格。以《像少年啦飞驰》一书为起点,韩寒在其后作品的主人公塑造上,都带有着强烈的解构主义的色彩。
该书中,“我”与童年时的玩伴铁牛都是“问题少年”,我们打架、翘课、早恋、成绩差,甚至萌生出要杀死班主任老师的荒唐念头,但种种的劣迹并没有让我们成为“坏蛋英雄”,反而一桩桩地成为笑柄。这种反典型式的人物特征也体现在情节中:少年时代的“我”和铁牛为了加入当地的帮派黑龙帮而必须找到一个女朋友。铁牛为了入帮找到“我”,要借“我”女朋友陈小露一用。而“我”对陈小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陈小露,明天铁牛要带你去办一些事情,你就跟着他”,结果一语成谶,“陈小露成了我见过的最听话的女孩子”,再也没回到“我”身边。
2. 《一座城池》
二、创建“乌托邦”——中期作品人物形象分析
在韩寒的七部长篇小说中,《光荣日》是他创作与思想上的一个分水岭。《光荣日》继承了韩寒以往的风格,语言幽默犀利,行文充满隐喻讽刺。但比起《像少年》和《一座城池》等作品,《光荣日》的故事和人物冲突都比较集中,不同于作者以往写故事的那种随意分散。《光荣日》讲述了七个大学毕业生的事。躁动的他们模仿“竹林七贤”到一个县城支教。韩寒抛却了以往塑造反典型个体的做法,用叛逆却带有建设性的热血精神讲述了一个建设远离城市的世外“乌托邦”的故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