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茯茶传承与发展研究

摘 要泾阳茯砖茶产自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距今已有六百年多年的历史,它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与粮,奶,肉一起,成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泾阳茯砖茶曾远销西北乃至更遥远的中西亚各国,它不仅促进了当地商业的繁荣,产业的兴盛,更承载着秦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精神。本文通过对泾阳茯砖茶进行文献查阅,实地考察,深入研究泾阳茯砖茶,并从中体会茯砖茶的传承与弘扬。
目 录
引 言 1
1 泾阳茯茶概述 2
1.1 泾阳茯茶自然背景 2
1.2 泾阳茯茶发展历史 2
1.3 泾阳茯茶保健功效 4
2 泾阳茯茶制作流程及工艺的传承 5
3 泾阳茯茶的发展状况 8
3.1 茯茶产业的发展现状 8
3.2 茯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9
4 传承和发展泾阳茯茶的建议 11
4.1 优先考虑陕南茶叶,保证茯茶原料供给 11
4.2 逐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生产质量 11
4.3 政府制定利好政策,吸引更多专业人才 12
4.4 结合新媒体营销方式扩大茯茶影响力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 言
陕西省泾阳县是茯砖茶的最早发源地,茯砖茶具有减肥消食、健脾养胃等保健功效,是边疆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饮品。1368年“金花”盛开的那年,第一块茯砖茶在泾阳县定型成名。在其鼎盛时期,不仅畅销大江南北,还远销西域、俄国、波斯等国家。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茯砖茶一度消失在人们眼前,然而茯茶文化的传承却并没有出现断层现象,自起源始,600多年来,传统的茯茶文化一直都传承在陕西民间。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厚重的文化底蕴的积累,泾阳县才能制作出最正宗的茯茶,才能让五湖四海的人们在多年后仍能被它的经久不衰魅力所折服。有形的物质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凝炼其中的精神文明却可以一直流传下去。
泾阳茯茶的传承和发扬不仅需要商家对产品本身价值的发掘,更需要国家与社会对传统茯茶文化发展的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这一古老的有价值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造福后人,真正意义上做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传承和发展传统茯茶,响应了国家复兴传统文化政策的号召,是陕茶复兴不可或缺的助力。复兴陕茶,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人们对茯茶精神内涵的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茯砖茶产业的发展。
此选题希望在之前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能够更深入地整理、挖掘和研究泾阳茯茶文化,并为其传承、弘扬提出自己的建议,从而达到向内丰富泾阳茯茶的内涵,向外推广茯茶产业的目的,最终推动陕茶实现复兴。
1 泾阳茯茶概述
自古有“岭北不值茶,唯有泾阳出茯茶”的说法。在陕西茶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上,泾阳茯砖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以茶安边”的政府控制类商品,也是以肉为主食边疆人民需要用来化解油腻的生活必需品。1949年之前,泾阳县的茶行多达80多家,在茯茶买卖鼎盛时期,来往泾阳县购茶的商队络绎不绝,铃声响彻泾阳街市。然而1956年后,茯茶产业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国家实行的一系列政策使茯茶产业陷入困境,泾阳县也未能幸免。但是经过陕西茶人的不断努力,泾阳县的传统茯茶制作工艺得以保存和传承。
1.1 泾阳茯茶自然背景
泾阳之名最早见于《诗?小雅?六月》:“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泾阳县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其中,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泾河下游的中国茶区最北缘的陕南茶区茶叶质量可谓上乘,其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茶叶的生长,除此之外,由于生长时令长,茶叶内含物质富厚,尤其是氨基酸含量高,这里的茶叶也备受人们青睐。而泾阳茯砖茶少有的原料就来自这里。
“史书记载,泾阳成为南茶加工转运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始于汉,闻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从汉代起,陕西关中地区的泾阳就是川茶、湖茶销往西北牧区及丝绸之路上的茶叶集散地和中转站。”[1]P155
“传统加工茯茶茶叶有三个离不开,一个是离不开泾河碱性重的水,二是离不开咸阳温带的气候,三是离不开城阳寨的手,即天时、地利、人和。”[2]P86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亦养一方茶。天时(温带干燥半干燥气候)、地利(泾河水碱性偏重适宜茶叶浸泡)、人和(全国最有名的茶叶生产、加工专家全都汇集与此)汇聚在一起,相辅相成,使得泾阳的茯砖茶越走越远。
1.2 泾阳茯茶发展历史
茯砖茶约在公元1368年问世,那是“金花”盛开的日子。早期的茯砖茶茶叶多采用湖南安化黑毛茶为原料,因需将原料送到泾阳县手工筑制而成,被称为“泾阳砖”。 茯砖茶早期称为“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以其药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或“福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清代前期须在兰州府缴纳三成至五成砖茶作为税金,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 [3]P33
茯砖茶销售的鼎盛期间,除销往西北各地外,更远销至西域、俄国、波斯等40余国家。据《泾阳县志》载,清雍正年间的泾阳县境域商号每年每家约300500吨产量,其中经营茯砖茶的商户达86家(裕兴重、元顺店、积成店等)。卢坤《秦疆治略》记载,当时的泾阳县城及周边的茶行、茶庄、作坊、茶商号鳞次栉比,白天人潮如海,夜晚灯火通明,十分热闹。与此同时,茯砖茶的畅销,也开启了秦(陕)商闯四方的传奇经历,造就了陕西地区的特殊的“茶马文化”。
在茯砖茶盛行的时期,作为原料的湖南安化黑毛茶一度引领时潮,湖南人左宗棠在其中出力不少。他为了鼓励茶商运茶,曾与湖南巡抚协商减少茶叶过境的税收,这一举措大受茶商欢迎。商人先从水路或陆路运输成本低廉的湖茶茶叶到秦地泾阳,在泾阳把茶叶手工压制成砖,包装成封运载到金城兰州,再“走西口”,到达边疆,与边塞人民进行茶盐交易。“泾阳县以经营官茶起家的安吴寡妇,曾将茯砖茶敬献于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品尝后称此茶为福茶。”[4]P272由此可见,泾阳茯砖茶的地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决定茯茶南迁,主要是为了减少茶叶运输费用,降低成本。从1953年开始,如何在湖南地区让茯砖茶保持原有的口感的前提下“发花”成为了一批专家致力研究的课题。紧接着,湖南省就建立了白沙溪、益阳、临湘等茯砖茶厂,后来,这些地区逐渐成为中国茯砖茶生产加工的主要地区。然而这却使得泾阳县茯砖茶进入了滞销的时期。
2000年,国运昌盛,中国人在食品上的选择也日益丰富。黑茶之中的普洱茶突然之间成为了新贵,变得炙手可热。眼光长远的陕西茶人则意识到应该把先辈发明的“金花”复兴起来。泾阳县作为中国茯茶之源,尽管经历了磨难风霜,但依旧留存着独特的历史文化。 高续、纪晓明等人率先开始了茯茶复兴之路。2005年,李三原时任陕西省供销社主任,开始亲自抓茯茶复兴。2007年,“泾阳八老”首先在泾阳县成功恢复茯砖茶生产。2008年,“泾阳茯砖茶”复兴座谈会在陕西省泾阳县召开,各级相关部门齐聚,共同商议“泾阳茯砖茶”复兴之策。2011年5月16日,泾渭茯茶申遗项目“茯砖茶制作工艺”被正式批准为陕西省 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9月19日,“泾阳茯茶重走丝绸之路”开启,驼队从陕西省泾阳县出发,沿着古丝绸之路一路向西,于2016年3月返回咸阳。2015年8月19日,首个集茯茶生产研发、文化衍生品研发、观光体验为一体的茯茶小镇在陕西省泾阳县双赵村正式营业。正是由于陕西茶人对于陕茶文化的由衷热爱和不懈努力,淡出人们视线很久的泾阳茯砖茶才得以继续生产,茯茶文化乃至陕茶文化得以发扬。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3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