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万里的童趣诗

摘 要杨万里的童趣诗展现了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如儿童嬉戏图,儿童学习图,儿童劳动图,儿童放牧图。本文通过解析南宋社会时代背景,探究考证大量的文本,对杨万里的儿童诗进行分析归类。从个性特征和宋代审美理念两个方面探索童趣诗产生的原因,探究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童趣诗的意义,有助于更深入探究杨万里的童趣诗,更深刻理解南宋时代像杨万里这样的诗人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同时,也有利于透视南宋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有利于了解南宋社会的整体风貌和时代特征。
目 录
引 言 1
1 童趣诗的成因 2
1.1 独特的个性特征 2
1.2 宋代“以俗为雅”的审美理念 3
2 童趣诗呈现的画卷 4
2.1 儿童嬉戏图 4
2.2 儿童学习图 5
2.3 儿童劳动图 6
2.4 儿童放牧图 7
3 童趣诗的艺术风格 8
3.1 新颖奇特的构思 8
3.2 清新通俗的语言 9
3.3 诙谐幽默的笔法 9
3.4 个性鲜明的形象 10
4 童趣诗的意义 12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引 言
“在中国古代,由于各种原因,儿童的地位不高。”[1]南宋的诗人杨万里以独特视角创作出别具一格的童趣诗,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儿童画卷,他用一颗童心看待世界,感受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童趣诗发展到南宋,出现了杨万里这位大批量创作童趣诗的作家,研讨杨万里的童趣诗,对研究宋代诗歌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对童趣诗的研究较多,但把杨万里的童趣诗作为专题研究的还是较少。学界对杨万里诗歌的研究,较多关注点在他的政治诗和写景咏物诗,对他的童趣诗鲜有论及。有鉴于此,本文通过解析杨万里童趣诗的成因,同时对童趣诗中呈现的画卷作以分析,并对其诗风格的形成做出一定程度上的阐释。
1 童趣诗的成因
童趣诗发展到南宋,不仅数量超过了前人,而且内容丰富多彩。童趣诗得到发展,这主要源于杨万里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宋代“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以俗为雅”的审美理念。在两种原因的影响下,杨万里以独特的视角创作出别具一格的童趣诗。
1.1 独特的个性特征
杨万里能形成独特的风格和他的个性密不可分,天生童心的他即使是在仕途坎坷的时候,也依然保持着高尚的人格情操,以一颗纯真的心看待世界。童心恰恰表现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在《与伯勤子文幼楚同登南溪奇观戏道旁群儿》诗中描写了诗人和孩子们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正是因为独特的个性特征,才成就了童趣诗。
蒙松睡眼熨难开,曳杖缘溪啄紫苔。偶见儿童聊与戏,布衫青底捉将来。[2]P246
诗人刚刚睡起来,就看到儿童在院子里嬉戏玩耍,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里,诗人还抓到一个布衫青底的孩子。这首诗的“捉”不仅写诗人参与游戏,还把诗人参与时的心情表现了出来,正是因为诗人有童心,渴望和孩童一般,保持乐观的心态,所以才会参与到游戏中去,体现了杨万里天生童心的一面。再如《闲居初夏午睡起》二首,两首诗里详细描述了诗人参与儿童游戏,他并非简单的描写儿童生活,而是真正地走进儿童世界,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和儿童相依相伴。诗人暂时忘记自己的年龄和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说明诗人时刻保留一颗童心。他对儿童的生活观察细致,不错过儿童生活中的细节,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另外在童趣诗中也有间接描写他具有童心的诗歌,杨万里性格里有着儿童好奇心的一面, 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顽童”,所以才会创作童趣诗。他的一生都葆有儿童般一样的心性,这为童趣诗的创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在童趣诗里体现了他的性格的一面,也蕴含着他对儿童世界的向往和喜。在《戊戌正月二日雪作》:
梦回纸帐怪生寒,童子传呼雪作团。已被晓风融作水,头巾不裹起来看。[2]P455
诗中描写的了熟睡时分, 诗人突然从梦中醒来,此时诗人感觉到寒冷,却到孩子在外面呼叫着下雪了,诗人激动万分,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连穿上衣服,连头巾都来不及裹上就跑出来看个究竟。这首诗里所表现出的心态正是诗人童真的一面,来不及裹头巾就跑出来看雪的瞬间,体现了对儿童世界的好奇,也表现现了他对儿童世界的向往。
1.2 宋代“以俗为雅”的审美理念
杨万里创作童趣诗和“以俗为雅”的审美理念有很大的关系,“以俗为雅”是宋诗突破唐诗,实现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宋人的审美理念。诗人们对俗人俗事和俗题材的开拓,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也使诗歌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既延长了传统诗歌的生命力。宋代重视从民间挖掘新题材作为诗歌创作的方向,大部分的文人雅士在这种审美理念的影响下,开始搜集民间的素材,将关注点转向民间,童趣诗正好是民间的一部分,自然也赢得诗人的关注,杨万里在世俗生活中都能发现生活的美,将内心的情感寄托于农村生活,儿童世界,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创作了体现儿童生活的童趣诗,他将视角转向日常生活,将儿童作为诗歌创作对象。例如《宿新市徐公店》以日常生活的事物入手,将乡村的生活描写的极为生动,将平凡的事物变得诗意浓浓。另外《稚子弄冰》《舟过安仁》《鸭》《宿新市徐公店》《野望》等都是描写儿童的生活。
另一方面在宋诗中还体现在将俗语引入诗歌的创作中。在诗“偶欲看书又懒开”(《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2]P44中,作者用“懒”字表达儿童日常的表现,这是日常生活里中常常用到的俗语,诗人将俗语引用与诗中,增添了趣味性,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再如:“风从独树忽然来”(《梅熟小雨》)[2]P389是俗语化的表达,“忽然来”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口语,诗人将日常俗语引用在童趣诗中,正是以俗为雅倡导的,诗中突出一个急切之感。“打”是常说的口语,不仅生动形象表现了儿童的性格,还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总体来说,宋代倡导从生活领域发现诗歌题材,促使了杨万里创作了大量的童趣诗,跟随时代的步伐,他用心观察世界,捕捉儿童的嬉闹的瞬间,善于从大自然中抓住事物稍纵即逝的变化,来进行诗歌的创作,宋诗达到了一个创作高峰,“以俗为美”为宋代诗人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向。
2 童趣诗呈现的画卷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有这样一股清流,直入人心。这便是童趣诗,南宋时代,杨万里以饱满的热情,成功塑造了形色各异的儿童形象,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画卷。童趣诗里涉及到儿童嬉戏图、儿童学习图、儿童劳动图,儿童放牧图,每一幅图都带给我们独特的视角。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0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