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鬼的形象探析
聊斋志异中鬼的形象探析[20201006192515]
目 录
一、鬼的起源及其形象的改变 1
(一)鬼起源的最初含义 1
(二)鬼形象的变化与发展 2
1.鬼形象的质变 2
2.鬼形象的进一步丰富 2
二、鬼形象于《聊斋志异》中风姿展示 2
(一)善鬼形象 2
1.善鬼得善型 3
3.知恩图报型 4
(二)恶鬼形象 4
1.恶鬼害人型 4
2. 怨鬼复仇型 5
(一)用阴阳关系阐释《聊斋志异》中众多的鬼形象 6
1.《聊斋》中善恶鬼的对立统一 6
2.阴阳关系于善恶鬼的体现 6
(二)鬼形象中蕴含的文化思想透视 7
致 谢 11
引 言
《聊斋志异》作为志异小说的巅峰之作,是蒲松龄穷其毕生经历所著,作品由众多独立的小故事组成。在该部小说集中,有关对鬼的描述占据著作五分之二的篇幅,内容涉及到鬼的形象、鬼的遭遇及追求、人鬼相遇之问题等方面。在这些五花八门的鬼故事中,蒲松龄写鬼,并不是为了宣传迷信,而是赋予鬼一定的文化意义,使笔下之鬼成为表达思想的工具,通过鬼形象来展现现实社会的真面目及表达自己的不满。作品中作者所塑造的每个鬼形象都有其特定的表达目的,不同类型的鬼形象代表了作者对现实的不同想法。
当然,从目前的研究程度来看,《聊斋志异》中鬼形象的分析研究已不再是新鲜话题。不过,现有对鬼形象与作者思想之间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善、恶对立之鬼统一于原著之中与蒲松龄的思想意识密不可分。可以说,鬼形象取决于作者的思想表达。下面,我将按照一定的依据用哲学视角对此进行详细探讨。
一、鬼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起源及其形象的改变
(一)鬼起源的最初含义
据甲骨文中“鬼”的字形来看,相关人士认为,所谓的鬼指的是一种类似于人,但是头很大的生物。《山海经海内北经》中有相关记载,说的是鬼的外形似乎与人相似,只是少一只眼睛。
至周朝,鬼已变成人类亡灵的代称。《礼记祭法》中有相关记载,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万物死时称之为折,而人死则称之为鬼。《礼记祭义》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这表明人死后会有灵魂,进而祭拜祖先,衍化成鬼。由此可以得鬼的产生其实是古人对生的一种渴望,回避人死灯灭的事实,而衍生出的一种精神生存。受“家本位”的文化传统影响,中国人乐衷于对祖先的祭拜,出于对生存的渴望,对祖先的怀念与尊崇,以及对死亡的恐惧,逐渐产生了鬼。其诞生之初,是代表网人的灵魂,具有高贵的身份象征,是人人敬仰而不可亵渎的。因此也产生了与人世界相对的鬼世界,进而衍生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关于祭拜祖先的体系。
透过对古人想象的审视,不难发现他们把人间世界所感受到的因果报应思想都投入到死后的世界之中。由于不断地受到因果报应等观念的影响,古人不仅希望生前无恶不作之人死后在阴间能够受到相应的审判和惩罚,更希望那些蒙受冤屈、命丧黄泉的人死后变成厉鬼,向生前不公平对待自己的人索命。这说明古人是相信鬼可以存在于人间的,由于鬼与人相对的,因此古人们普遍认为鬼是与黑暗相关的,大都于黑夜中活动,少数鬼在白天活动,也要换化成人形。鬼的活动地点则不外乎坟地、废墟等人迹罕至的僻静之所。再加上古人走夜路,路过坟场,偶遇“鬼火”(磷火),或恶人遭雷劈暴毙,都使得古人对鬼的情感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鬼的身份依旧是亡灵,只不过地位有所下降,人们由敬鬼进而祭祀的原因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鬼形象的变化与发展
1.鬼形象的质变
王充《论衡》中记载:“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祍,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此文字说明,鬼为人类塑造想象的,人类患重病时就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再加上此时鬼已代表恶灵,于是便想象有鬼怪作祟。曾经亲眼看到恐怖事件,或耳听而得的丑恶形态原本就沉睡在记忆中,而当人生病时,神志不清,或在极其焦虑恐惧后的心态下,在进入睡眠时就会全部呈现出来(这大概就是死人托梦的缘由),这就是恶鬼产生的根源。因此在许多故事中,鬼是报复的代名词,如杜伯鬼魂射杀周宣王,庄子仪鬼魂杖杀燕简公等。
因此人们担心非正常死亡的人会变成厉鬼,所以非常畏惧,希望通过祭拜等方式避免鬼对自己生活的干扰。虽然人们并不了解鬼魅的喜怒哀乐,但却执著地要想方设法满足其愿望和要求,一味按照自己的愿望去行事,以为就可以满足鬼魅的要求。这看起来是十分滑稽的。
2.鬼形象的进一步丰富
鬼不单幻作人的形象,还可幻作动物之形。如《宋定伯卖鬼》中所讲,故事中的鬼便是羊的形状。根据对鬼的划分,该鬼可称为債鬼,是指前生欠了别人的恩情与钱财,而死前没有还清的人所变成的鬼,该类鬼谨记知恩图报之理,想方设法报答恩情,最为普遍的方法便是幻作动物之形,债主可将其卖之换钱。债鬼形象往往与要变动物很相似,其惧人的吐沫,若沾上人的吐沫,便无法行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由此可见,宋定伯所遇到的鬼其实是一只前往集市报恩之鬼,只不过被宋定伯窥探其秘密之后,将其卖出。该篇文章通过描写债鬼,将本是人惧而远之的鬼定义为知恩图报的债鬼,向世人揭示鬼其实并不可怕,人完全有能力去征服鬼。同时我们也能得出鬼形象较之前相比,已有极大的发展与丰富,鬼也善恶并存之。
二、鬼形象于《聊斋志异》中风姿展示
(一)善鬼形象
1.善鬼得善型
前面曾提到,无论是冥界还是鬼怪形象都是由人所幻想出的,因此仿照人间的美好东西,在冥界也创造出相关元素。许多心善之鬼因其善念与善行而获得善报,从而脱离冥界,进入仙班。《聊斋志异》中展现了众多此类形象之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王六郎》中的王六郎。溺鬼王六郎因不忍心“祸害”人命放弃了自己的“替死鬼”,因其善行感动上天,故得以脱离鬼籍载入神册,被封为土地神。
故事从以打鱼为生的许生说起。许生爱好喝酒且喜欢带酒上船,一边喝酒一边打鱼,每次喝酒之前都会饮酒于地,以祭拜鬼神。溺鬼王六郎深受感动,便经常前来与其畅饮,并在水中驱赶鱼群助其满载而归,时间一久,两人便结为知己。一日,王六郎愁容满面的来与许翁告别,说自己其实是这河中溺死之鬼,“明日业满,当有代者,将往投生,相聚只今夕,故不能无感”。许翁虽不舍其离去,但仍为其感到高兴。次日许翁果然看到一怀抱婴儿的妇人落入水中,几经沉浮,却爬上岸走了。感到非常困惑,傍晚王六郎又来与之相约,并告其白天的缘由。自己不忍心岸上的婴儿变成孤儿,故此放掉该妇人。许翁感叹曰,你的仁人之心,足以感动上天。果然,玉帝得知王六郎的善行,敕封其为招远县邬镇社神。
与王六郎同样因善行得福的还有《水莾草》中的祝生。祝生因误食水莾草而死,因此非常痛恨水莽草,为避免世人遭遇不幸,不但自己不找替死鬼,而且发誓要将其除尽,后来因其善行和对人间的功劳感动上天,故被策封为“四渎牧龙君”。由鬼变神,皆因其善行,真是善有善报!
善鬼积德行善,因此得福。同样人亦如此,人行善事亦会有福报。佛家讲种善因得善果,《聊斋志异》中对鬼性的描写实则是对人性的反映,作者将人善的一面寄托在其笔下鬼的身上使其成为善鬼,因此善鬼即是善人的另类表现。
目 录
一、鬼的起源及其形象的改变 1
(一)鬼起源的最初含义 1
(二)鬼形象的变化与发展 2
1.鬼形象的质变 2
2.鬼形象的进一步丰富 2
二、鬼形象于《聊斋志异》中风姿展示 2
(一)善鬼形象 2
1.善鬼得善型 3
3.知恩图报型 4
(二)恶鬼形象 4
1.恶鬼害人型 4
2. 怨鬼复仇型 5
(一)用阴阳关系阐释《聊斋志异》中众多的鬼形象 6
1.《聊斋》中善恶鬼的对立统一 6
2.阴阳关系于善恶鬼的体现 6
(二)鬼形象中蕴含的文化思想透视 7
致 谢 11
引 言
《聊斋志异》作为志异小说的巅峰之作,是蒲松龄穷其毕生经历所著,作品由众多独立的小故事组成。在该部小说集中,有关对鬼的描述占据著作五分之二的篇幅,内容涉及到鬼的形象、鬼的遭遇及追求、人鬼相遇之问题等方面。在这些五花八门的鬼故事中,蒲松龄写鬼,并不是为了宣传迷信,而是赋予鬼一定的文化意义,使笔下之鬼成为表达思想的工具,通过鬼形象来展现现实社会的真面目及表达自己的不满。作品中作者所塑造的每个鬼形象都有其特定的表达目的,不同类型的鬼形象代表了作者对现实的不同想法。
当然,从目前的研究程度来看,《聊斋志异》中鬼形象的分析研究已不再是新鲜话题。不过,现有对鬼形象与作者思想之间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善、恶对立之鬼统一于原著之中与蒲松龄的思想意识密不可分。可以说,鬼形象取决于作者的思想表达。下面,我将按照一定的依据用哲学视角对此进行详细探讨。
一、鬼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起源及其形象的改变
(一)鬼起源的最初含义
据甲骨文中“鬼”的字形来看,相关人士认为,所谓的鬼指的是一种类似于人,但是头很大的生物。《山海经海内北经》中有相关记载,说的是鬼的外形似乎与人相似,只是少一只眼睛。
至周朝,鬼已变成人类亡灵的代称。《礼记祭法》中有相关记载,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万物死时称之为折,而人死则称之为鬼。《礼记祭义》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这表明人死后会有灵魂,进而祭拜祖先,衍化成鬼。由此可以得鬼的产生其实是古人对生的一种渴望,回避人死灯灭的事实,而衍生出的一种精神生存。受“家本位”的文化传统影响,中国人乐衷于对祖先的祭拜,出于对生存的渴望,对祖先的怀念与尊崇,以及对死亡的恐惧,逐渐产生了鬼。其诞生之初,是代表网人的灵魂,具有高贵的身份象征,是人人敬仰而不可亵渎的。因此也产生了与人世界相对的鬼世界,进而衍生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关于祭拜祖先的体系。
透过对古人想象的审视,不难发现他们把人间世界所感受到的因果报应思想都投入到死后的世界之中。由于不断地受到因果报应等观念的影响,古人不仅希望生前无恶不作之人死后在阴间能够受到相应的审判和惩罚,更希望那些蒙受冤屈、命丧黄泉的人死后变成厉鬼,向生前不公平对待自己的人索命。这说明古人是相信鬼可以存在于人间的,由于鬼与人相对的,因此古人们普遍认为鬼是与黑暗相关的,大都于黑夜中活动,少数鬼在白天活动,也要换化成人形。鬼的活动地点则不外乎坟地、废墟等人迹罕至的僻静之所。再加上古人走夜路,路过坟场,偶遇“鬼火”(磷火),或恶人遭雷劈暴毙,都使得古人对鬼的情感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鬼的身份依旧是亡灵,只不过地位有所下降,人们由敬鬼进而祭祀的原因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鬼形象的变化与发展
1.鬼形象的质变
王充《论衡》中记载:“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祍,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此文字说明,鬼为人类塑造想象的,人类患重病时就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再加上此时鬼已代表恶灵,于是便想象有鬼怪作祟。曾经亲眼看到恐怖事件,或耳听而得的丑恶形态原本就沉睡在记忆中,而当人生病时,神志不清,或在极其焦虑恐惧后的心态下,在进入睡眠时就会全部呈现出来(这大概就是死人托梦的缘由),这就是恶鬼产生的根源。因此在许多故事中,鬼是报复的代名词,如杜伯鬼魂射杀周宣王,庄子仪鬼魂杖杀燕简公等。
因此人们担心非正常死亡的人会变成厉鬼,所以非常畏惧,希望通过祭拜等方式避免鬼对自己生活的干扰。虽然人们并不了解鬼魅的喜怒哀乐,但却执著地要想方设法满足其愿望和要求,一味按照自己的愿望去行事,以为就可以满足鬼魅的要求。这看起来是十分滑稽的。
2.鬼形象的进一步丰富
鬼不单幻作人的形象,还可幻作动物之形。如《宋定伯卖鬼》中所讲,故事中的鬼便是羊的形状。根据对鬼的划分,该鬼可称为債鬼,是指前生欠了别人的恩情与钱财,而死前没有还清的人所变成的鬼,该类鬼谨记知恩图报之理,想方设法报答恩情,最为普遍的方法便是幻作动物之形,债主可将其卖之换钱。债鬼形象往往与要变动物很相似,其惧人的吐沫,若沾上人的吐沫,便无法行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由此可见,宋定伯所遇到的鬼其实是一只前往集市报恩之鬼,只不过被宋定伯窥探其秘密之后,将其卖出。该篇文章通过描写债鬼,将本是人惧而远之的鬼定义为知恩图报的债鬼,向世人揭示鬼其实并不可怕,人完全有能力去征服鬼。同时我们也能得出鬼形象较之前相比,已有极大的发展与丰富,鬼也善恶并存之。
二、鬼形象于《聊斋志异》中风姿展示
(一)善鬼形象
1.善鬼得善型
前面曾提到,无论是冥界还是鬼怪形象都是由人所幻想出的,因此仿照人间的美好东西,在冥界也创造出相关元素。许多心善之鬼因其善念与善行而获得善报,从而脱离冥界,进入仙班。《聊斋志异》中展现了众多此类形象之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王六郎》中的王六郎。溺鬼王六郎因不忍心“祸害”人命放弃了自己的“替死鬼”,因其善行感动上天,故得以脱离鬼籍载入神册,被封为土地神。
故事从以打鱼为生的许生说起。许生爱好喝酒且喜欢带酒上船,一边喝酒一边打鱼,每次喝酒之前都会饮酒于地,以祭拜鬼神。溺鬼王六郎深受感动,便经常前来与其畅饮,并在水中驱赶鱼群助其满载而归,时间一久,两人便结为知己。一日,王六郎愁容满面的来与许翁告别,说自己其实是这河中溺死之鬼,“明日业满,当有代者,将往投生,相聚只今夕,故不能无感”。许翁虽不舍其离去,但仍为其感到高兴。次日许翁果然看到一怀抱婴儿的妇人落入水中,几经沉浮,却爬上岸走了。感到非常困惑,傍晚王六郎又来与之相约,并告其白天的缘由。自己不忍心岸上的婴儿变成孤儿,故此放掉该妇人。许翁感叹曰,你的仁人之心,足以感动上天。果然,玉帝得知王六郎的善行,敕封其为招远县邬镇社神。
与王六郎同样因善行得福的还有《水莾草》中的祝生。祝生因误食水莾草而死,因此非常痛恨水莽草,为避免世人遭遇不幸,不但自己不找替死鬼,而且发誓要将其除尽,后来因其善行和对人间的功劳感动上天,故被策封为“四渎牧龙君”。由鬼变神,皆因其善行,真是善有善报!
善鬼积德行善,因此得福。同样人亦如此,人行善事亦会有福报。佛家讲种善因得善果,《聊斋志异》中对鬼性的描写实则是对人性的反映,作者将人善的一面寄托在其笔下鬼的身上使其成为善鬼,因此善鬼即是善人的另类表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