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形态空灵以王维诗画为例(附件)
摘 要空灵作为中国所独有的一种美学范畴,是一种充满诗化的感悟及独特的情调,分析王维诗画,解释空灵的文化内涵,剖析空灵的起源和审美特征,来展现其审美意蕴。同时深刻分析空灵所传达的艺术境界和思想深度。在当下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用空灵的意蕴内涵来净化我们的精神世界。
目 录
1 引言 1
2 空灵的文化内涵 3
2.1 空灵的起源 3
2.2 空灵的审美特征 5
3 空灵的展现 7
3.1 空—澄澈明净 7
3.2 静—幽寂深远 9
4 空灵所传达的思想 11
4.1 充满生命灵气的艺术境界 11
4.2 蕴含智慧感悟的思想深度 13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 引言
空灵最原始的内涵是一无所有,它是在中国传统哲学禅宗美学思想影响下诞生的,如佛家提出的“万法皆为空”之说,就是认为一切都是虚妄而已,所谓的“人生看起来幻化无比,实际上最终也是当归空无”。就如佛教,其在传入中国之后,为中国文化所吸收,之后慢慢彻底转为中国化。就空灵而言,其最先属于佛学的范畴,在后来逐渐转化成为美学的范畴,是华夏美学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其能对中华民族艺术精神进行反映,并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之路上烙下非常深刻的印记。关于空灵之美的阐释,归结起来就是呈现出自然的这种平和之感,而清静淡远的特点,显然与中国人的宇宙观及人生观上吻合的。同时,这种美也获得中国诗词文学艺术的认可及推崇,认为是属于至高审美的范畴。而体现为空灵之美的这种万境,在沁染入灵气之后散发出的这种美,能让艺术品不用过多加工诸如描摹就能自成佳境,十分的引人入胜。与此同时,空灵之美的存在,则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具有博大精深一面的具体体现。
正所谓“想要让诗语妙,则是无厌空且静”,这种心境时常在文人墨客身上得以体现,不受世俗功利和烦扰的牵绊,内心能呈现出自由愉悦之感,以及空明静寂的这种美好审美心境。当然,空明静寂与毫无生机决不是划等号,事实上,其是在静中体现有动,动与静之间是相形的。而进行的审美活动也是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是如此。拜读雄迈壮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诗文,能使得人具有振奋心脾之感,不过,在诗文中所含蓄蕴藉的这种情感,实际上更能阐述人们的情绪。空灵本身就具有这种灵活性,并不受现实生活的这种“实”所束缚,在其渲染下,文章携带有这种空灵飘渺之诗意,而读这些词句的人,则能感受到那种无限非常有意思的灵趣。
在天地之间具有的一些大美,有时却不能直接用语言说出来。诸如“空灵”,我们在谈论其的时候,只能触摸其的皮毛部分,对于其所具有的真正魅力,就是穷尽所有的语言,仍旧把无法把其之真正魅力展现出来。只有清空内心的繁杂纷扰,置于静寂之中并努力去体验,感悟与天地之间、自然之间及生活之间的这种相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入“空灵”之大美并有所领悟。
当下,对于空灵的研究虽然已经有很多,但大都集中在“建筑空灵意境”、“当代平面设计中的空灵意境”、“空灵与绘画艺术”、“舞蹈中的空灵”等方面来体现空灵的境界。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也着重阐述戏曲、园林建筑及音乐等关于“空”的元素,不过在进行阐述时,并没有进行深入而是一带而过。
本文主要是从美学角度出发,采用探究性研究法和文本细读法相结合的方法,并且广泛搜集有关资料,探究研究趋势以及通过细读书籍及查阅与本论文相关方面的资料,挖掘空灵美所传达的思想。然而,不管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它都与作者那颗活跃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是息息相关的。而诗与画这种文本则更好的诠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心灵世界的体验,使诗画意境结构中的空间则更显得幽静而又深远、澄澈而又空灵。为此,对于研究空灵美所传达的思想有推进的作用。
2 空灵的文化内涵
空灵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它与西方的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等审美形态所并列,但它是中国所独有的。我们所说的审美形态的空灵,其蕴涵的内涵主要为禅宗的这种‘悟’文化。此处的“‘悟’,并非是对一般知识进行领悟,主要是体验及领悟宇宙的本体,也就是一种形而层面上的‘悟’。不过,该‘悟’不意味着脱离生活世界,相反,主张在日常生活等之中对各种现象进行感悟,特别去对永恒的尤其是在大自然的景象中,去领悟那永恒的具有空寂色彩的本体。对于人们来说,当其具有这些方面的领悟及体验之后,在其内心,自然能收获这种满满的喜悦之感。事实上,该禅悟及禅悦形成的这种独特审美形态就是我们所说的空灵。”[1]p388在我国古代,文学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经常融入这种禅悟和禅悦,在其作品中,把宇宙的河汉及星辰日月等等融合在一起,人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在那一瞬间,则能感受到这种永恒的宁静,还有这种和谐的自然之美。
2.1 空灵的起源
关于空灵的涵义阐释,基于其自身的特点,为此注定是多样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这漫长发展之路中,其所扮演的角色非常多样,并非是单一的或者是特定的,在不同的语境之中,相应的意义也会不同。当其作为形容词的时候,则表达的是空虚及罄尽的意思。此外,对于空灵来说,其还有其他意思,其中表示的是岑寂之意、幽静之意以及虚构之意等等。当其作为名词的时,则主要表达的是佛教之空。分解来说,是指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生,体现为虚幻之意。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表达该意思。佛教当前在影响范围上非常广,其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方面、文化方面、政治方面及生活方面联系非常紧密,为此,从查阅文人学者的作品可以得知,他们在对“空灵”进行探讨时,在很多时候总是绕不开佛学这个属性。“空灵”所属的范畴已经悄然发生改变,不再属于最初的佛学范畴,而是逐渐被纳入至美学的范畴之中。
如若要对空灵的哲学源头进行探究,可以说其主要受到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多人对于色空观念均非常熟稔,该观念是印度大乘佛学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之后在佛教的诸多经典中均存在相关的表述,在佛家看来,人在本性上是洁净的、没有污染的,然而,在后天这个阶段,由于遭受六尘的污染,导致人的本能智慧被遮住了,不能再进行显性。用般若之智参与审美活动,可以发现事物之美,即使这些事物或许并不起眼,但内心却得到了超脱。而只有空灵,才与佛家追求的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空相同,相应的灵性才得以体现。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美学空灵思想实际上来源于佛教文化中的该色空观念及无常思想,为此,中国艺术家们在探究生命的意义时,也是从该哲学层面上的“空”进行开展及探究,体现自在悠然之意,也就是“青山不碍白云飞”的此种境界。为此,在我们看来,就中国美学的空灵而言,从广义这个层面上来说,为源自于宇宙空间,这是由于宇宙本身是无限的,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如体现在山川中、在日月上、在云海中及烟雾中等等,也就是说在这些所处可见之物均体现空灵,而在宗教及艺术等诸多学科之中,在对该实现进行阐释时,均从空灵进行诠释。不管是中国的书法,还是中国的绘画,亦或是中国的园林,甚至诗词歌赋等等,在对阐述自然物象时均通过空灵来进行表现,使得美的境界获得体现。可以说,空灵是禅意、是超脱、是心境及境界等等。
叶朗曾在《美学原理》中这样写到,用“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来解释“空灵”这个概念,可以说尤为恰到好处。其中这里的“‘万古长空’,实际上是天地悠悠和静寂万化的代表以及象征。而关于‘一朝风月’的阐述,则是宇宙生机的体现。这可以说就是禅宗所存在的超越之处,仍在此岸,同时已经又超越彼岸。这种超越 ,就形成了一种诗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就是‘空灵’。”[1]p388389 还有一种空灵,完全被诗画了,即有这样的表述“本体之空寂,生命之活跃”,而这种被诗画的空灵,只有在王维的作品之中获得淋漓尽致的体现。
目 录
1 引言 1
2 空灵的文化内涵 3
2.1 空灵的起源 3
2.2 空灵的审美特征 5
3 空灵的展现 7
3.1 空—澄澈明净 7
3.2 静—幽寂深远 9
4 空灵所传达的思想 11
4.1 充满生命灵气的艺术境界 11
4.2 蕴含智慧感悟的思想深度 13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 引言
空灵最原始的内涵是一无所有,它是在中国传统哲学禅宗美学思想影响下诞生的,如佛家提出的“万法皆为空”之说,就是认为一切都是虚妄而已,所谓的“人生看起来幻化无比,实际上最终也是当归空无”。就如佛教,其在传入中国之后,为中国文化所吸收,之后慢慢彻底转为中国化。就空灵而言,其最先属于佛学的范畴,在后来逐渐转化成为美学的范畴,是华夏美学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其能对中华民族艺术精神进行反映,并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之路上烙下非常深刻的印记。关于空灵之美的阐释,归结起来就是呈现出自然的这种平和之感,而清静淡远的特点,显然与中国人的宇宙观及人生观上吻合的。同时,这种美也获得中国诗词文学艺术的认可及推崇,认为是属于至高审美的范畴。而体现为空灵之美的这种万境,在沁染入灵气之后散发出的这种美,能让艺术品不用过多加工诸如描摹就能自成佳境,十分的引人入胜。与此同时,空灵之美的存在,则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具有博大精深一面的具体体现。
正所谓“想要让诗语妙,则是无厌空且静”,这种心境时常在文人墨客身上得以体现,不受世俗功利和烦扰的牵绊,内心能呈现出自由愉悦之感,以及空明静寂的这种美好审美心境。当然,空明静寂与毫无生机决不是划等号,事实上,其是在静中体现有动,动与静之间是相形的。而进行的审美活动也是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是如此。拜读雄迈壮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诗文,能使得人具有振奋心脾之感,不过,在诗文中所含蓄蕴藉的这种情感,实际上更能阐述人们的情绪。空灵本身就具有这种灵活性,并不受现实生活的这种“实”所束缚,在其渲染下,文章携带有这种空灵飘渺之诗意,而读这些词句的人,则能感受到那种无限非常有意思的灵趣。
在天地之间具有的一些大美,有时却不能直接用语言说出来。诸如“空灵”,我们在谈论其的时候,只能触摸其的皮毛部分,对于其所具有的真正魅力,就是穷尽所有的语言,仍旧把无法把其之真正魅力展现出来。只有清空内心的繁杂纷扰,置于静寂之中并努力去体验,感悟与天地之间、自然之间及生活之间的这种相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入“空灵”之大美并有所领悟。
当下,对于空灵的研究虽然已经有很多,但大都集中在“建筑空灵意境”、“当代平面设计中的空灵意境”、“空灵与绘画艺术”、“舞蹈中的空灵”等方面来体现空灵的境界。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也着重阐述戏曲、园林建筑及音乐等关于“空”的元素,不过在进行阐述时,并没有进行深入而是一带而过。
本文主要是从美学角度出发,采用探究性研究法和文本细读法相结合的方法,并且广泛搜集有关资料,探究研究趋势以及通过细读书籍及查阅与本论文相关方面的资料,挖掘空灵美所传达的思想。然而,不管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它都与作者那颗活跃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是息息相关的。而诗与画这种文本则更好的诠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心灵世界的体验,使诗画意境结构中的空间则更显得幽静而又深远、澄澈而又空灵。为此,对于研究空灵美所传达的思想有推进的作用。
2 空灵的文化内涵
空灵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它与西方的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等审美形态所并列,但它是中国所独有的。我们所说的审美形态的空灵,其蕴涵的内涵主要为禅宗的这种‘悟’文化。此处的“‘悟’,并非是对一般知识进行领悟,主要是体验及领悟宇宙的本体,也就是一种形而层面上的‘悟’。不过,该‘悟’不意味着脱离生活世界,相反,主张在日常生活等之中对各种现象进行感悟,特别去对永恒的尤其是在大自然的景象中,去领悟那永恒的具有空寂色彩的本体。对于人们来说,当其具有这些方面的领悟及体验之后,在其内心,自然能收获这种满满的喜悦之感。事实上,该禅悟及禅悦形成的这种独特审美形态就是我们所说的空灵。”[1]p388在我国古代,文学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经常融入这种禅悟和禅悦,在其作品中,把宇宙的河汉及星辰日月等等融合在一起,人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在那一瞬间,则能感受到这种永恒的宁静,还有这种和谐的自然之美。
2.1 空灵的起源
关于空灵的涵义阐释,基于其自身的特点,为此注定是多样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这漫长发展之路中,其所扮演的角色非常多样,并非是单一的或者是特定的,在不同的语境之中,相应的意义也会不同。当其作为形容词的时候,则表达的是空虚及罄尽的意思。此外,对于空灵来说,其还有其他意思,其中表示的是岑寂之意、幽静之意以及虚构之意等等。当其作为名词的时,则主要表达的是佛教之空。分解来说,是指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生,体现为虚幻之意。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表达该意思。佛教当前在影响范围上非常广,其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方面、文化方面、政治方面及生活方面联系非常紧密,为此,从查阅文人学者的作品可以得知,他们在对“空灵”进行探讨时,在很多时候总是绕不开佛学这个属性。“空灵”所属的范畴已经悄然发生改变,不再属于最初的佛学范畴,而是逐渐被纳入至美学的范畴之中。
如若要对空灵的哲学源头进行探究,可以说其主要受到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多人对于色空观念均非常熟稔,该观念是印度大乘佛学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之后在佛教的诸多经典中均存在相关的表述,在佛家看来,人在本性上是洁净的、没有污染的,然而,在后天这个阶段,由于遭受六尘的污染,导致人的本能智慧被遮住了,不能再进行显性。用般若之智参与审美活动,可以发现事物之美,即使这些事物或许并不起眼,但内心却得到了超脱。而只有空灵,才与佛家追求的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空相同,相应的灵性才得以体现。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美学空灵思想实际上来源于佛教文化中的该色空观念及无常思想,为此,中国艺术家们在探究生命的意义时,也是从该哲学层面上的“空”进行开展及探究,体现自在悠然之意,也就是“青山不碍白云飞”的此种境界。为此,在我们看来,就中国美学的空灵而言,从广义这个层面上来说,为源自于宇宙空间,这是由于宇宙本身是无限的,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如体现在山川中、在日月上、在云海中及烟雾中等等,也就是说在这些所处可见之物均体现空灵,而在宗教及艺术等诸多学科之中,在对该实现进行阐释时,均从空灵进行诠释。不管是中国的书法,还是中国的绘画,亦或是中国的园林,甚至诗词歌赋等等,在对阐述自然物象时均通过空灵来进行表现,使得美的境界获得体现。可以说,空灵是禅意、是超脱、是心境及境界等等。
叶朗曾在《美学原理》中这样写到,用“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来解释“空灵”这个概念,可以说尤为恰到好处。其中这里的“‘万古长空’,实际上是天地悠悠和静寂万化的代表以及象征。而关于‘一朝风月’的阐述,则是宇宙生机的体现。这可以说就是禅宗所存在的超越之处,仍在此岸,同时已经又超越彼岸。这种超越 ,就形成了一种诗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就是‘空灵’。”[1]p388389 还有一种空灵,完全被诗画了,即有这样的表述“本体之空寂,生命之活跃”,而这种被诗画的空灵,只有在王维的作品之中获得淋漓尽致的体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