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题目白描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20191216164313]
内容摘要:白描手法因具有简洁凝练的特点而被大量文学作品使用,新闻作为一种记叙文体在报道中也会常用这一手法,从而使观众获取形象的认知。前人多研究这一手法对新闻现场感或形象性的提高,鲜少有提及新闻客观性的,所以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白描手法的概念的定义,具体分析这一手法在新闻消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深度报道中的运用,揭示出这一手法通过描述事实、突出新闻要素、避开评论等方面增强了新闻客观性,并且由此继续深入挖掘出新闻客观性的积极作用,通过保护新闻从业人员权益、吸引广大读者以及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这三方面进行阐述说明。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白描手法新闻写作新闻客观性
目 录
一、引言 1
二、白描手法概念的界定 1
三、白描手法在各类新闻体裁中的运用 2
(一) 白描手法在新闻消息中的运用 2
(二)白描手法在新闻通讯中的运用 2
四、白描手法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 5
(一) 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5
(二)白描手法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 6
(三)新闻客观性增强的益处 8
五、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1
白描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一、引言
新闻报道的使命,是迅速及时的把最新发生的真实事件公开并传播给受众,这就要求新闻语言简洁生动,不拖泥带水。艾丰曾经表示新闻语言也是一种白描式语言,因此在新闻写作中不妨使用白描手法。白描手法因其简练传神的特点被大量文学作品采用。新闻作为对事实的报道、真实记录和再观,在写作中更是广泛运用这一手法。以往研究都集中分析白描手法能增强形象性、提高现场感,但提及这一手法对新闻写作的客观性的影响的较少。因此笔者通过白描手法在新闻消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深度报道中的具体运用分析,揭示这一手法通过采取对事实的描写、将意见与事实分离,力避自身言论等方面增强了新闻客观性。
二、白描手法概念的界定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技巧,是指用墨线勾勒人、物,不着颜色不加渲染的一种画法,运用这种画法可以达到以貌取神的效果。后人借鉴此中精髓并加以引申,对文学作品中类似于白描的表现手法进行概括,最终将它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加以运用。文学作品中的白描手法是指在描写物象时,用简练淳朴的语言,不雕琢修饰、不烘托渲染,抓住人物景的主要特征进行描写,从而刻画出跃然纸上的鲜明的形象或表达某种情感,达到神似意通的艺术境界。鲁迅曾把白描手法总结成“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可见这一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文笔简明,如实叙写,不矫柔造作的特点。
新闻作为对事实的报道、真实的再观和记录,在写作中注重以客观叙述事件为主,力求在新鲜真实的基础上准确简练的表达,而白描手法的文笔简朴、抓住特征、表达神韵的特点,正适合于忠实传递信息的朴素洗练的新闻写作。把白描手法运用到新闻写作中去是指在写作中运用简洁精粹的语言,选取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典型形象,直截了当的进行勾勒。它力避华丽繁复的辞藻,洗尽铅华,平实淳朴,不用精雕细琢,表现出新闻语言的清新准确;它也毫无做作虚伪,无需浓墨重彩,寥寥几笔刻画出典型形象的特质和神韵。白描手法很好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进而如实突出了新闻要素的特点。因此,在新闻写作中运用白描手法,能较为清晰的体现新闻的真实客观性和本身价值。
三、白描手法在各类新闻体裁中的运用
(一) 白描手法在新闻消息中的运用
消息作为新闻体裁的一种,在新闻报道中被大量采用,它的文字简洁扼要,篇幅较小,以沟通信息为主要目的,报道快速及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主要有简讯、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社会新闻等多种形式。其中新华社的消息最权威且最具代表性。
如在《浙江奉化榻楼已救出6人 1人死亡》这则消息中也不乏白描手法的运用。住在锦屏社区的当事人何先生遇上了这次房屋坍塌事件,他在早上送女儿上学的功夫就亲眼目睹了一切,他告诉记者:“今天早上在房子坍塌之前,我还和几户居民给宁波电视台等媒体打电话反映房子问题空中瞬间弥漫粉尘,呛得睁不开眼。”记者通过记录当事人的复述,使大众得以知晓在怎样的时间、地点发生了怎么样的事,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而这正是信息中最客观的部分。在这则消息中,记者鲜少使用某些修饰词,特别是副词和形容词。而且对于最后的结果,记者没有掺杂自身的评述,而是通过多位居民提出的关于29幢楼的坍塌会不会引起别的楼的安全以及带来的安全隐患的疑问,来结束这篇不过百字的消息,避免了记者本身的主观臆想,做到纯粹的消息报道。
(二)白描手法在新闻通讯中的运用
1.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指报道特定人物或者群体的一种新闻体裁,它借鉴了文学的表现手法,刻画出有血有肉、丰满灵动的人物形象,体现出时代精神,从而让受众受到启迪或教训。而白描手法是按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描写,是表现事物的最好方法,因此在人物通讯中被广泛运用。如在《朱新建,不疯魔不成活》中写到:“朱新建坐在轮椅里被推进餐厅,他的脸上有一些硬朗的线条,须发花白,他快活地、不知疲倦地笑着,笑得中规中矩。”这一小段肖像描写写出了上了年纪的朱新建被疾病缠身却依旧保持快乐开朗的性格,记者通过直接的观察还原了人物的外在形象,而他的欢笑则将其性格展现,通过管中窥豹一睹一代画家朱新建的豁达的性情,这种开朗乐观的心态也正是现代人所急需的,在真实反映的基础上赋予了其时代精神。
语言在体现人物特性上具有独特作用,所谓言行一致,即通过语言便可看出人物的个性和内心世界,能使读者通过这些话语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讯中也多次使用语言白描,不仅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出来,并且能让新闻显得客观真实。在朱新建垂暮之际,记者问到:“朱先生,怎么看待死这件事。”“死,死就死了。”陈衍一旁笑道:“今晚6点你不给他吃药,他跟你急。”记者通过记录人物之间的对话,未添一字、未减一句,照实的将其搬给读者,让观众能自身感悟到朱老先生即使病危也要生活下去的积极乐观的心态,而采用多人对话的形式,可以使通讯在表现人物精神的同时体现出新闻的客观真实,避开了记者自身的言论。
2.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是指详细报道某一社会事件的通讯,也可理解为是对一件事的始末记。它需要完整的介绍事件发生经过,反映的事件是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并且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如《昆明:最勇敢最疼痛的一夜》这篇通讯,通过巧妙的运用白描手法,将恐怖分子在昆明火车站乱刀残杀同胞的全过程客观的交待清楚。在事件发生时,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通过采访大量的受害人、目击者再现了当时的情景。通讯中写到“目击者陈如花回忆,在砍人之前,是一个戴面罩的女子带着这两个砍人的男人进去”以及其他多名目击者的诉说“暴徒几乎都是手持双刀,长刀砍,短刀刺,出手凶狠果断,刀刀直指无辜者的咽喉、心脏要害”记者通过目击者的“回忆”、“告诉”将暴徒残暴血腥、毫无人性的形象还原,而非自己直接的揣摩恐怖分子的形象,另外也从不止一位目击者所描述的蒙面持刀中得到了证实,排除了个别目击者因恐慌或其他原因而看错导致证词不准确的情况。
记者也通过采访多个受害者,再现了暴徒行凶和人民英雄英勇就义的过程。如“张立元自己拿起一根警用防暴叉,带着大家冲到售票厅他看见有两男两女四名暴徒正挥舞着双刀四处乱砍。‘喂,你们几个来砍我!’陈宇贵回忆说,当时张立元跑向暴徒,向他们喊话。”这是记者记录的受害者也是当事人的陈宇贵的一段描述,寥寥几句就将张立元警员不畏险情、英勇献身的形象鲜活的展现给世人。通讯中多次出现“回忆”等字眼,可见记者在描述事件情节时没有随意想象,添枝加叶,而是选取典型人物还原典型情节,忠于事实,力求把最真的行凶过程记录下来,让读者们通过阅读了解到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不仅如此,全篇通讯在描写人物情节时并没有使用过激或者带有愤怒情感等修饰性强的词语,可见记者丝毫未带入自身的情绪和主观感受。
“南方周末记者在现场看到大街上布满巡逻的警察‘我们是临时接到通知,要求全员上岗。’一名现场执勤的警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是事件结束后当晚的情况,可见事件的发生使得昆明全城陷入恐慌,人民警察则担起社会责任,依然坚守岗位,保护着人们的安危。对此记者并没有采用第一人称“我”而是用“南方周末记者”看到,在此处使用第三人称更能明显的感受到新闻的客观性,记者把看到的、听到的,都如实反映给受众,在增强新闻说服力的同时更是做到了实事求是,作出了客观的报道。
3.风貌通讯
风貌通讯是指反映自然风光、社会风貌的通讯体裁,它的内容包括山川、气候、物产、民风民俗、建设状况等,这类通讯旨在传播文化知识、拓宽世人眼界、提高人们的修养。在《秘鲁鸟天堂》这篇风貌通讯中,记者记录了前往鸟岛巴耶斯达斯岛沿途中的所见所闻,通过运用朴实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在自然保护区里能够安心生存的的可爱的生灵们和当地两千多年的重要的文化遗产。如:“绵延数百公里的秘鲁南部海岸有着典型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沙漠的景色。”开篇第一句通过使用些许数据对秘鲁的大体景色进行了总体描述,能使读者在接下来的通讯中在感受秘鲁鸟岛神奇的同时多一些理性感官。
“海狮周边栖息着几只赤足黑羽的海鸟,原来是长着3D胡须的印加海鸥,那两道挂在红喙弯翘的白色八字胡须分明是在凸显它们的尊严。”这一小段对印加海鸥真实的肖像白描,通过喙、胡须、羽毛等颜色的确切描写,让大众能清晰的了解它的外形和体态,获取认知,达到未见其物便识其物的效果。
“靠近看它又长又大的嘴巴下面挂着一个巨大的喉囊,显得头重脚轻,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从这段描写中受众不仅可以感受到这里的物种丰富,近海生物的多样,而且还能发现当人们靠近时它们并没有恐慌逃离,而是依旧各自散落,毫不受到影响,可见这一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的成功。
全篇风貌通讯都是对鸟岛的环境和其中生存的物种真实的记录,并采用数字、颜色等客观词和不含感情色彩的中性词进行描述,从而使得鸟岛风貌更准确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对于鸟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记者没有多加评论,而是通过人们的靠近和生物们的反应凸显其成功之处,即通过事实本身去反映问题。
4.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是指新闻人员重视整体视角,将新闻事件放在社会背景下,通过研究调查或者科学的实验分析、搜集信息,深入挖掘其本质和意义的新闻报道,选题往往是热点、难点、疑点。它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近日两会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南方周末》的《中央领导来了》、《来了就好好开会》等一系列报道出现,这些报道立足于两会的细节,通过观察从细微的层面揭示了两会怎样召开、委员代表们怎样参政议政以及他们的真实心态。
在会议中代表们踊跃发言。记者将代表团的发言记录下来。其中包括提高树苗补贴、治理生态等问题,报道中通过语言白描写出代表们向领导诉苦,争取地方利益的情况。而记者也通过组合多方代表的发言,将领导下团与基层说心里话、听建议的事实公之于众,确保了新闻人物和事件经过的准确,使得这则通讯无论从新闻来源还是新闻采集上来看,都显现出了客观性。
针对中央领导人下团是形式还是真的来听取基层意见的疑问,记者通过葛剑雄的回忆和与他的对话得到了答案,对于此番情景,他回应记者领导人能够及时听取意见,不管今后是否能付诸实践,都符合了民主协商原则,他们能够及时回应,这是很大的进步。通过这样的回答,观众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中央领导人此次下团行是有真意的,相比从前的情况要好的多。记者借助他人之口回答了大众希望知道的真相,而非自己挺身告知,从这点上可以看出新闻报道内容上的客观。
内容摘要:白描手法因具有简洁凝练的特点而被大量文学作品使用,新闻作为一种记叙文体在报道中也会常用这一手法,从而使观众获取形象的认知。前人多研究这一手法对新闻现场感或形象性的提高,鲜少有提及新闻客观性的,所以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白描手法的概念的定义,具体分析这一手法在新闻消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深度报道中的运用,揭示出这一手法通过描述事实、突出新闻要素、避开评论等方面增强了新闻客观性,并且由此继续深入挖掘出新闻客观性的积极作用,通过保护新闻从业人员权益、吸引广大读者以及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这三方面进行阐述说明。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白描手法新闻写作新闻客观性
目 录
一、引言 1
二、白描手法概念的界定 1
三、白描手法在各类新闻体裁中的运用 2
(一) 白描手法在新闻消息中的运用 2
(二)白描手法在新闻通讯中的运用 2
四、白描手法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 5
(一) 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5
(二)白描手法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 6
(三)新闻客观性增强的益处 8
五、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1
白描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一、引言
新闻报道的使命,是迅速及时的把最新发生的真实事件公开并传播给受众,这就要求新闻语言简洁生动,不拖泥带水。艾丰曾经表示新闻语言也是一种白描式语言,因此在新闻写作中不妨使用白描手法。白描手法因其简练传神的特点被大量文学作品采用。新闻作为对事实的报道、真实记录和再观,在写作中更是广泛运用这一手法。以往研究都集中分析白描手法能增强形象性、提高现场感,但提及这一手法对新闻写作的客观性的影响的较少。因此笔者通过白描手法在新闻消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深度报道中的具体运用分析,揭示这一手法通过采取对事实的描写、将意见与事实分离,力避自身言论等方面增强了新闻客观性。
二、白描手法概念的界定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技巧,是指用墨线勾勒人、物,不着颜色不加渲染的一种画法,运用这种画法可以达到以貌取神的效果。后人借鉴此中精髓并加以引申,对文学作品中类似于白描的表现手法进行概括,最终将它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加以运用。文学作品中的白描手法是指在描写物象时,用简练淳朴的语言,不雕琢修饰、不烘托渲染,抓住人物景的主要特征进行描写,从而刻画出跃然纸上的鲜明的形象或表达某种情感,达到神似意通的艺术境界。鲁迅曾把白描手法总结成“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可见这一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文笔简明,如实叙写,不矫柔造作的特点。
新闻作为对事实的报道、真实的再观和记录,在写作中注重以客观叙述事件为主,力求在新鲜真实的基础上准确简练的表达,而白描手法的文笔简朴、抓住特征、表达神韵的特点,正适合于忠实传递信息的朴素洗练的新闻写作。把白描手法运用到新闻写作中去是指在写作中运用简洁精粹的语言,选取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典型形象,直截了当的进行勾勒。它力避华丽繁复的辞藻,洗尽铅华,平实淳朴,不用精雕细琢,表现出新闻语言的清新准确;它也毫无做作虚伪,无需浓墨重彩,寥寥几笔刻画出典型形象的特质和神韵。白描手法很好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进而如实突出了新闻要素的特点。因此,在新闻写作中运用白描手法,能较为清晰的体现新闻的真实客观性和本身价值。
三、白描手法在各类新闻体裁中的运用
(一) 白描手法在新闻消息中的运用
消息作为新闻体裁的一种,在新闻报道中被大量采用,它的文字简洁扼要,篇幅较小,以沟通信息为主要目的,报道快速及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主要有简讯、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社会新闻等多种形式。其中新华社的消息最权威且最具代表性。
如在《浙江奉化榻楼已救出6人 1人死亡》这则消息中也不乏白描手法的运用。住在锦屏社区的当事人何先生遇上了这次房屋坍塌事件,他在早上送女儿上学的功夫就亲眼目睹了一切,他告诉记者:“今天早上在房子坍塌之前,我还和几户居民给宁波电视台等媒体打电话反映房子问题空中瞬间弥漫粉尘,呛得睁不开眼。”记者通过记录当事人的复述,使大众得以知晓在怎样的时间、地点发生了怎么样的事,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而这正是信息中最客观的部分。在这则消息中,记者鲜少使用某些修饰词,特别是副词和形容词。而且对于最后的结果,记者没有掺杂自身的评述,而是通过多位居民提出的关于29幢楼的坍塌会不会引起别的楼的安全以及带来的安全隐患的疑问,来结束这篇不过百字的消息,避免了记者本身的主观臆想,做到纯粹的消息报道。
(二)白描手法在新闻通讯中的运用
1.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指报道特定人物或者群体的一种新闻体裁,它借鉴了文学的表现手法,刻画出有血有肉、丰满灵动的人物形象,体现出时代精神,从而让受众受到启迪或教训。而白描手法是按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描写,是表现事物的最好方法,因此在人物通讯中被广泛运用。如在《朱新建,不疯魔不成活》中写到:“朱新建坐在轮椅里被推进餐厅,他的脸上有一些硬朗的线条,须发花白,他快活地、不知疲倦地笑着,笑得中规中矩。”这一小段肖像描写写出了上了年纪的朱新建被疾病缠身却依旧保持快乐开朗的性格,记者通过直接的观察还原了人物的外在形象,而他的欢笑则将其性格展现,通过管中窥豹一睹一代画家朱新建的豁达的性情,这种开朗乐观的心态也正是现代人所急需的,在真实反映的基础上赋予了其时代精神。
语言在体现人物特性上具有独特作用,所谓言行一致,即通过语言便可看出人物的个性和内心世界,能使读者通过这些话语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讯中也多次使用语言白描,不仅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出来,并且能让新闻显得客观真实。在朱新建垂暮之际,记者问到:“朱先生,怎么看待死这件事。”“死,死就死了。”陈衍一旁笑道:“今晚6点你不给他吃药,他跟你急。”记者通过记录人物之间的对话,未添一字、未减一句,照实的将其搬给读者,让观众能自身感悟到朱老先生即使病危也要生活下去的积极乐观的心态,而采用多人对话的形式,可以使通讯在表现人物精神的同时体现出新闻的客观真实,避开了记者自身的言论。
2.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是指详细报道某一社会事件的通讯,也可理解为是对一件事的始末记。它需要完整的介绍事件发生经过,反映的事件是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并且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如《昆明:最勇敢最疼痛的一夜》这篇通讯,通过巧妙的运用白描手法,将恐怖分子在昆明火车站乱刀残杀同胞的全过程客观的交待清楚。在事件发生时,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通过采访大量的受害人、目击者再现了当时的情景。通讯中写到“目击者陈如花回忆,在砍人之前,是一个戴面罩的女子带着这两个砍人的男人进去”以及其他多名目击者的诉说“暴徒几乎都是手持双刀,长刀砍,短刀刺,出手凶狠果断,刀刀直指无辜者的咽喉、心脏要害”记者通过目击者的“回忆”、“告诉”将暴徒残暴血腥、毫无人性的形象还原,而非自己直接的揣摩恐怖分子的形象,另外也从不止一位目击者所描述的蒙面持刀中得到了证实,排除了个别目击者因恐慌或其他原因而看错导致证词不准确的情况。
记者也通过采访多个受害者,再现了暴徒行凶和人民英雄英勇就义的过程。如“张立元自己拿起一根警用防暴叉,带着大家冲到售票厅他看见有两男两女四名暴徒正挥舞着双刀四处乱砍。‘喂,你们几个来砍我!’陈宇贵回忆说,当时张立元跑向暴徒,向他们喊话。”这是记者记录的受害者也是当事人的陈宇贵的一段描述,寥寥几句就将张立元警员不畏险情、英勇献身的形象鲜活的展现给世人。通讯中多次出现“回忆”等字眼,可见记者在描述事件情节时没有随意想象,添枝加叶,而是选取典型人物还原典型情节,忠于事实,力求把最真的行凶过程记录下来,让读者们通过阅读了解到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不仅如此,全篇通讯在描写人物情节时并没有使用过激或者带有愤怒情感等修饰性强的词语,可见记者丝毫未带入自身的情绪和主观感受。
“南方周末记者在现场看到大街上布满巡逻的警察‘我们是临时接到通知,要求全员上岗。’一名现场执勤的警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是事件结束后当晚的情况,可见事件的发生使得昆明全城陷入恐慌,人民警察则担起社会责任,依然坚守岗位,保护着人们的安危。对此记者并没有采用第一人称“我”而是用“南方周末记者”看到,在此处使用第三人称更能明显的感受到新闻的客观性,记者把看到的、听到的,都如实反映给受众,在增强新闻说服力的同时更是做到了实事求是,作出了客观的报道。
3.风貌通讯
风貌通讯是指反映自然风光、社会风貌的通讯体裁,它的内容包括山川、气候、物产、民风民俗、建设状况等,这类通讯旨在传播文化知识、拓宽世人眼界、提高人们的修养。在《秘鲁鸟天堂》这篇风貌通讯中,记者记录了前往鸟岛巴耶斯达斯岛沿途中的所见所闻,通过运用朴实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在自然保护区里能够安心生存的的可爱的生灵们和当地两千多年的重要的文化遗产。如:“绵延数百公里的秘鲁南部海岸有着典型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沙漠的景色。”开篇第一句通过使用些许数据对秘鲁的大体景色进行了总体描述,能使读者在接下来的通讯中在感受秘鲁鸟岛神奇的同时多一些理性感官。
“海狮周边栖息着几只赤足黑羽的海鸟,原来是长着3D胡须的印加海鸥,那两道挂在红喙弯翘的白色八字胡须分明是在凸显它们的尊严。”这一小段对印加海鸥真实的肖像白描,通过喙、胡须、羽毛等颜色的确切描写,让大众能清晰的了解它的外形和体态,获取认知,达到未见其物便识其物的效果。
“靠近看它又长又大的嘴巴下面挂着一个巨大的喉囊,显得头重脚轻,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从这段描写中受众不仅可以感受到这里的物种丰富,近海生物的多样,而且还能发现当人们靠近时它们并没有恐慌逃离,而是依旧各自散落,毫不受到影响,可见这一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的成功。
全篇风貌通讯都是对鸟岛的环境和其中生存的物种真实的记录,并采用数字、颜色等客观词和不含感情色彩的中性词进行描述,从而使得鸟岛风貌更准确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对于鸟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记者没有多加评论,而是通过人们的靠近和生物们的反应凸显其成功之处,即通过事实本身去反映问题。
4.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是指新闻人员重视整体视角,将新闻事件放在社会背景下,通过研究调查或者科学的实验分析、搜集信息,深入挖掘其本质和意义的新闻报道,选题往往是热点、难点、疑点。它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近日两会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南方周末》的《中央领导来了》、《来了就好好开会》等一系列报道出现,这些报道立足于两会的细节,通过观察从细微的层面揭示了两会怎样召开、委员代表们怎样参政议政以及他们的真实心态。
在会议中代表们踊跃发言。记者将代表团的发言记录下来。其中包括提高树苗补贴、治理生态等问题,报道中通过语言白描写出代表们向领导诉苦,争取地方利益的情况。而记者也通过组合多方代表的发言,将领导下团与基层说心里话、听建议的事实公之于众,确保了新闻人物和事件经过的准确,使得这则通讯无论从新闻来源还是新闻采集上来看,都显现出了客观性。
针对中央领导人下团是形式还是真的来听取基层意见的疑问,记者通过葛剑雄的回忆和与他的对话得到了答案,对于此番情景,他回应记者领导人能够及时听取意见,不管今后是否能付诸实践,都符合了民主协商原则,他们能够及时回应,这是很大的进步。通过这样的回答,观众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中央领导人此次下团行是有真意的,相比从前的情况要好的多。记者借助他人之口回答了大众希望知道的真相,而非自己挺身告知,从这点上可以看出新闻报道内容上的客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