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沈璟传奇对才子佳人戏艺术特色的突破
题目浅论沈璟传奇对才子佳人戏艺术特色的突破[20191216164502]
内容摘要:沈璟的传奇对传统的才子佳人戏曲就艺术特色方面进行了突破创新,以《红蕖记》、《坠钗记》和《博笑记》这三部作品为例,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这三个方面。沈璟传奇对才子佳人戏在人物塑造的突破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刻画女性、人物形象分类较为丰富和塑造人物“杂色”性格;沈璟传奇对才子佳人戏在情节安排的突破表现为采用双线叙事的结构、呈现一戏多剧的布局特色和结局呈现开放式特点;沈璟传奇对才子佳人戏在写作手法上的突破表现为注重日常生活细节描写、使用少见修辞手法和运用烘托对比。由以上的这些突破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作家的创作也日趋成熟。而沈璟的这些突破创新也为吴江派其他作家所效仿,并结合当时的吴地文化,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传奇作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沈璟传奇才子佳人艺术特色突破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沈璟传奇对才子佳人戏在人物塑造上的突破 1
(一)在社会生活中刻画女性 2
(二)人物形象分类较为丰富 3
1.描写滑稽可笑的县丞形象 3
2.着重描写下层普通百姓 4
(三)塑造人物“杂色”性格 5
三、沈璟传奇对才子佳人戏在情节安排上的突破 5
(一)采用双线叙事的结构 5
(二)一戏多剧的布局特色 6
(三)结局呈现开放式的特点 7
四、沈璟传奇对才子佳人戏在写作手法上的突破 8
(一)注重日常生活细节 8
1.人际交往的细节 8
2.对话语言的细节 9
(二)使用了少见的修辞手法 9
1.婉曲和复迭 10
2.示现和呼告 10
(三)运用烘托对比的写法 11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浅论沈璟传奇对才子佳人戏艺术特色的突破
——以《红蕖记》、《坠钗记》和《博笑记》为例
一、引言
在中国传统文学的艺术宝库中既有清新绮丽的唐诗宋词,也有经典的元曲明清小说。众所周知,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戏曲创作的黄金时代,元代的突出代表为杂剧,到了明清则为传奇。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这古典四大名剧为戏曲创作增添了不少光彩。近年来,一些名气稍小的作家的戏曲创作也逐渐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范围。
沈璟(1553—1610),字伯英,号宁庵。江苏吴江人。他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被尊奉为曲学格律的规范。吴江派的崛起,直到清初苏州一带作风相近的戏曲作家群的出现,都同沈璟的名字分不开。在传奇戏曲的创作过程中,他对传统的才子佳人戏进行了一定的突破与创新。本论文则是从艺术特色这个角度来分析研究沈璟的三部作品。作为明清吴江派的代表作家,其传奇创作很好地表现了当时吴江派的创作理念和主要特色,为我们深入了解吴江派其他作家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清吴江派的传奇作品上承宋元戏文的传统,下启李渔的戏曲理论和苏州派的传奇作品,并且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戏曲遗产。但目前国内外对于吴江派戏曲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大多数人对吴江派还是很陌生,本论文选取吴江派代表人物沈璟的作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吴江派,关注苏州文化。透过吴江派的传奇作品,我们也可以了解和熟悉明末清初时期苏州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
二、沈璟传奇对才子佳人戏在人物塑造上的突破
在传统的才子佳人戏曲中,故事中人物一般都是书生、小姐、仆人、封建大家长等。如《西厢记》为读者塑造了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崔莺莺、饱读诗书的张生、真挚的红娘、刻板的老夫人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在沈璟的戏曲创作中,他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才子和佳人的形象不仅更加饱满而且充满人情味。此外,沈璟还塑造了才子佳人以外更具有生活化的小人物形象。这些突破创新让人眼前一亮,不由地赞叹作家的独具匠心。
(一) 在社会生活中刻画女性
古代的大家闺秀足不出户,几乎与绣楼外的世界隔绝,小姐与书生之间的爱情发展,就不得不借助燕子衔书、丫鬟传信来穿针引线,第三者的力量往往成为左右爱情成功的关键。例如《西厢记》中的红娘,就是促进莺莺与张生感情的重要人物。而在《红蕖记》中,沈璟大胆地安排男女主人公在风景秀丽的洞庭湖渔船上隔窗相望,眉目传情进而互赠信物,其行为完全摆脱了封建道德束缚,这样的情节无疑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反映了作者对男女情爱的肯定态度。
【绕池游】自家因前晚泊舟湘潭,邂逅商女,整整看了半夜。只见此女在水窗中,时窥半面,或露全躯。今晚恰好并船在洞庭湖畔,我的坐处正对着他们水窗。且待他开窗时节,饱看一回则个。
【缓调黄莺儿】我的诗说「红蕖秋色艳长江」,这是将花比他,他的诗也说:「拾得红蕖香满衣」,不知是就比自己,又不知是比着下官?喜只喜红蕖二字刚相应,这俏 魂灵,争如倩女,千里逐郎行。(《红蕖记》第十三出)
郑德璘对临船上的韦楚云一见钟情,而韦楚云也注意到了郑德璘的船只一直跟随着她的,因此她也明白了郑德璘的心思,趁着泊船的片刻,假意垂钓,实则注意着郑德璘的动态。郑德璘大胆迈出第一步,主动赠与题诗的红绡,韦楚云则回赠红笺。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互动使得两人情感加速升温,较之《西厢记》中莺莺与张生借红娘筹谋一切,这样的直接互动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目光。
而沈璟也特别注意周围环境的描写,刻画了一幅静谧美妙的洞庭湖画卷。一切景语皆情语,湖光山色的美景正细腻地刻画出二人“眉语神暗迎”,“有心和你,将肺腑尽倾”的浓情厚意。在美景之下,郑德璘与韦楚云互赠信物,大胆追求美满爱情。尤其是楚云,由矜持羞涩、眉目传情到主动投竿递笺,感情逐步炽烈,显然是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挑战与否定。
在沈璟的另外一部作品《坠钗记》中,女主人公兴娘更为大胆,与心上人远走他乡,充满反叛性格。
【前腔】[正旦]莫若先事而发,怀璧而逃。或隐迹于深村,或潜踪于别郡,庶可优游偕老,不致分离。郎君以为然否?(《坠钗记》第十三出《僕侦》)
【字字双】[正旦]自幼未经瓜步镇,从今始出广陵城。(《坠钗记》第十四出《舟遁》)
兴娘作为亡魂出现,她可以不受人间礼法的约束,并且她在姻缘簿上得知自己与崔嗣宗还有一年的夫妻情缘,因此大胆追爱。为了可以与心上人朝夕相处,兴娘可以不顾纲常礼法,提出私奔的想法,思维举措十分大胆,这样的人物形象给人眼前一样,与传统的大家闺秀全然不同,充满着叛逆精神。
《红蕖记》中的女主人公虽然依旧是大家闺秀,但已经不再久居深闺,而是可以走出大宅院,在洞庭湖上与心上人隔船相望。而《坠钗记》中的兴娘则是更为大胆地与心上人私奔,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在沈璟笔下,女性走出深闺的生活开始进入观众视野,大胆地挑战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敢于追求真爱,走向自由。这与当时苏州地区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并且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观念也在逐渐增强。沈璟的传奇创作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封建社会千年来重男轻女的思想开始动摇了,作家们越来越关注女性生活和女性地位,这也让读者们看到了时代的进步。
(二) 人物形象分类较为丰富
传统的才子佳人戏曲的创作中,故事都以才子佳人为主角,例如《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出生名门,而作为男主人公的柳梦梅则是才华横溢的书生。除此之外,才子佳人戏中常见的人物还有封建大家长、丫鬟和小厮。沈璟在《博笑记》中却不以才子佳人和历史传说人物作为主角,而带有时代特点的新进士、县丞、乡宦、起复官、僧道、村妇、商人、流氓、戏子、小偷、小贩都粉墨登场,令人耳目一新。通过描写各种各种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1.描写滑稽可笑的县丞形象
在戏曲中,县丞给人的印象大都是严肃庄重,不苟言笑的。而沈璟在《博笑记》中塑造的乜县佐,却是十分滑稽可笑,可以说与严肃二字完全不沾边。乜县佐整日处于昏眠状态,不理正事,这样一位无作为的县丞丑态百出,可笑之极。
【普贤歌】[小丑扮官上,唱]钦承恩命到崇明,耳又聪来眼又明。问来不做声,摸来不见形。人说县丞常好睡。[末上]阿呀,老爹,倒了韵了。[小丑]唗,狗才,老爹昨日才到任,你说这般不利市的话!叫手下,拿去打。(《博笑记》第五出)
乜县丞刚上任,得意洋洋地唱起了小曲,但是他唱的时候“倒了韵”,被县役蒋敬指出后,他误认为蒋敬说他“倒运”,将蒋敬打跑了。之后,秀才张鈇来拜访,乜县丞把柬帖上的“张鈇”读为“长铁”,看见礼单上的“将敬”两字,又认为这个秀才就是“蒋敬”,叫手下人把他抓起来。堂堂一位县丞,分不清楚“倒韵”和“倒运”,甚至连“张鈇”两字都不识,“将敬”两字都不解,真是贻笑大方。如此不学无术的县丞,何以让百姓信服?
【前腔】[净摇手,白]乜老爹睡着了。[丑]不要惊他。有兴,我也对了他打盹。
【清江引】古和今不曾闻他这一对。对面沉沉睡,睡着不得醒,醒了还如醉。醉人呵怎如他昏眠到底。[丑]他既睡着,怎么打动他。我也再睡。(《博笑记》第六出)
乜县丞去拜访乡绅,那个乡绅进去换衣服,他在前厅上等候,一会儿睡着了。那个乡绅也是“睡犹不醒眼模糊”,出来一见县丞睡觉,也跟着睡着了。就这样,他们互相不敢惊动对方,醒来再睡,直至黄昏竟没有交谈一句话。认错字或许还可以接受,但是在拜访乡绅的时候睡着,从礼貌的层面上也说不通,这样的县佐让人失望之至。
《乜县佐竟日昏眠》这则故事中,沈璟以嬉笑怒骂的态度,揭开了人物的伪装,把人物丑恶的姿态全都揭露了出来。从唱倒了韵,到读错了字,再至“对面沉沉睡”,作品层层加码,极度夸张,把人的行为出人意料地描写到极端,让观众真切地看到晚明官僚地主阶级庸俗无聊的精神状态,这也是对官场丑恶的暴露。联系沈璟的仕途生涯,并非一帆风顺,降职、受牵连到最后辞官,理想得到破灭,现实的残酷,让他对统治阶级感到深切的失望。实际上,《博笑记》中的大多故事都具有浓烈的喜剧效果,让观众捧腹大笑,作家寓针砭于幽默欢笑之中,在笑声中揭露社会生活的黑暗。
2.着重描写下层普通百姓
在我们熟悉的才子佳人戏曲中,对下层人民的描写通常只是寥寥的几句话,除去《西厢记》中红娘这种促进主人公情感发展的线索人物之外,很难看到作家会花大量篇幅在社会下层人民身上。沈璟在《博笑记》中则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形象,有商人、妇人、小贩这种辛勤的劳动人民,也有流氓、小偷这类不良人士。
【尾声】[末]今日赢得四十两。把这二十两送与你去。劝你从今改过别行藏。[小丑笑白]伊休再入赌钱场。[老旦]任他百种膏盲病,[合]改过从来是妙方。[末]你悄悄去。[小丑]多谢了。(《博笑记》第二十二出)
小偷从良、赌博的丈夫回心转意,这样的剧目在表演的时候往往深受好评。沈璟在故事中刻画了正面的劳动人民形象,知错善改、淳朴勤劳,传递了正能量,也可以看出沈璟对于劳动人民是给予肯定与赞赏的。而故事内容也贴近百姓生活,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从官僚地主阶级的政治生活到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沈璟为观众们展现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对待劳动人民,作者赞扬他们的勤劳;对待官僚地主,更多的则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作品中多种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极大地丰富了明清传奇的演出舞台。明代后期,市民阶级的地位有所提升,作家写作也开始关注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沈璟在自己的传奇作品中刻画了一系列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人物形象,以此来迎合市民阶层对戏曲作品日益发展的需求,同时这也反映了作品与时代相互交融。
内容摘要:沈璟的传奇对传统的才子佳人戏曲就艺术特色方面进行了突破创新,以《红蕖记》、《坠钗记》和《博笑记》这三部作品为例,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这三个方面。沈璟传奇对才子佳人戏在人物塑造的突破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刻画女性、人物形象分类较为丰富和塑造人物“杂色”性格;沈璟传奇对才子佳人戏在情节安排的突破表现为采用双线叙事的结构、呈现一戏多剧的布局特色和结局呈现开放式特点;沈璟传奇对才子佳人戏在写作手法上的突破表现为注重日常生活细节描写、使用少见修辞手法和运用烘托对比。由以上的这些突破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作家的创作也日趋成熟。而沈璟的这些突破创新也为吴江派其他作家所效仿,并结合当时的吴地文化,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传奇作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沈璟传奇才子佳人艺术特色突破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沈璟传奇对才子佳人戏在人物塑造上的突破 1
(一)在社会生活中刻画女性 2
(二)人物形象分类较为丰富 3
1.描写滑稽可笑的县丞形象 3
2.着重描写下层普通百姓 4
(三)塑造人物“杂色”性格 5
三、沈璟传奇对才子佳人戏在情节安排上的突破 5
(一)采用双线叙事的结构 5
(二)一戏多剧的布局特色 6
(三)结局呈现开放式的特点 7
四、沈璟传奇对才子佳人戏在写作手法上的突破 8
(一)注重日常生活细节 8
1.人际交往的细节 8
2.对话语言的细节 9
(二)使用了少见的修辞手法 9
1.婉曲和复迭 10
2.示现和呼告 10
(三)运用烘托对比的写法 11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浅论沈璟传奇对才子佳人戏艺术特色的突破
——以《红蕖记》、《坠钗记》和《博笑记》为例
一、引言
在中国传统文学的艺术宝库中既有清新绮丽的唐诗宋词,也有经典的元曲明清小说。众所周知,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戏曲创作的黄金时代,元代的突出代表为杂剧,到了明清则为传奇。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这古典四大名剧为戏曲创作增添了不少光彩。近年来,一些名气稍小的作家的戏曲创作也逐渐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范围。
沈璟(1553—1610),字伯英,号宁庵。江苏吴江人。他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被尊奉为曲学格律的规范。吴江派的崛起,直到清初苏州一带作风相近的戏曲作家群的出现,都同沈璟的名字分不开。在传奇戏曲的创作过程中,他对传统的才子佳人戏进行了一定的突破与创新。本论文则是从艺术特色这个角度来分析研究沈璟的三部作品。作为明清吴江派的代表作家,其传奇创作很好地表现了当时吴江派的创作理念和主要特色,为我们深入了解吴江派其他作家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清吴江派的传奇作品上承宋元戏文的传统,下启李渔的戏曲理论和苏州派的传奇作品,并且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戏曲遗产。但目前国内外对于吴江派戏曲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大多数人对吴江派还是很陌生,本论文选取吴江派代表人物沈璟的作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吴江派,关注苏州文化。透过吴江派的传奇作品,我们也可以了解和熟悉明末清初时期苏州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
二、沈璟传奇对才子佳人戏在人物塑造上的突破
在传统的才子佳人戏曲中,故事中人物一般都是书生、小姐、仆人、封建大家长等。如《西厢记》为读者塑造了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崔莺莺、饱读诗书的张生、真挚的红娘、刻板的老夫人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在沈璟的戏曲创作中,他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才子和佳人的形象不仅更加饱满而且充满人情味。此外,沈璟还塑造了才子佳人以外更具有生活化的小人物形象。这些突破创新让人眼前一亮,不由地赞叹作家的独具匠心。
(一) 在社会生活中刻画女性
古代的大家闺秀足不出户,几乎与绣楼外的世界隔绝,小姐与书生之间的爱情发展,就不得不借助燕子衔书、丫鬟传信来穿针引线,第三者的力量往往成为左右爱情成功的关键。例如《西厢记》中的红娘,就是促进莺莺与张生感情的重要人物。而在《红蕖记》中,沈璟大胆地安排男女主人公在风景秀丽的洞庭湖渔船上隔窗相望,眉目传情进而互赠信物,其行为完全摆脱了封建道德束缚,这样的情节无疑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反映了作者对男女情爱的肯定态度。
【绕池游】自家因前晚泊舟湘潭,邂逅商女,整整看了半夜。只见此女在水窗中,时窥半面,或露全躯。今晚恰好并船在洞庭湖畔,我的坐处正对着他们水窗。且待他开窗时节,饱看一回则个。
【缓调黄莺儿】我的诗说「红蕖秋色艳长江」,这是将花比他,他的诗也说:「拾得红蕖香满衣」,不知是就比自己,又不知是比着下官?喜只喜红蕖二字刚相应,这俏 魂灵,争如倩女,千里逐郎行。(《红蕖记》第十三出)
郑德璘对临船上的韦楚云一见钟情,而韦楚云也注意到了郑德璘的船只一直跟随着她的,因此她也明白了郑德璘的心思,趁着泊船的片刻,假意垂钓,实则注意着郑德璘的动态。郑德璘大胆迈出第一步,主动赠与题诗的红绡,韦楚云则回赠红笺。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互动使得两人情感加速升温,较之《西厢记》中莺莺与张生借红娘筹谋一切,这样的直接互动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目光。
而沈璟也特别注意周围环境的描写,刻画了一幅静谧美妙的洞庭湖画卷。一切景语皆情语,湖光山色的美景正细腻地刻画出二人“眉语神暗迎”,“有心和你,将肺腑尽倾”的浓情厚意。在美景之下,郑德璘与韦楚云互赠信物,大胆追求美满爱情。尤其是楚云,由矜持羞涩、眉目传情到主动投竿递笺,感情逐步炽烈,显然是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挑战与否定。
在沈璟的另外一部作品《坠钗记》中,女主人公兴娘更为大胆,与心上人远走他乡,充满反叛性格。
【前腔】[正旦]莫若先事而发,怀璧而逃。或隐迹于深村,或潜踪于别郡,庶可优游偕老,不致分离。郎君以为然否?(《坠钗记》第十三出《僕侦》)
【字字双】[正旦]自幼未经瓜步镇,从今始出广陵城。(《坠钗记》第十四出《舟遁》)
兴娘作为亡魂出现,她可以不受人间礼法的约束,并且她在姻缘簿上得知自己与崔嗣宗还有一年的夫妻情缘,因此大胆追爱。为了可以与心上人朝夕相处,兴娘可以不顾纲常礼法,提出私奔的想法,思维举措十分大胆,这样的人物形象给人眼前一样,与传统的大家闺秀全然不同,充满着叛逆精神。
《红蕖记》中的女主人公虽然依旧是大家闺秀,但已经不再久居深闺,而是可以走出大宅院,在洞庭湖上与心上人隔船相望。而《坠钗记》中的兴娘则是更为大胆地与心上人私奔,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在沈璟笔下,女性走出深闺的生活开始进入观众视野,大胆地挑战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敢于追求真爱,走向自由。这与当时苏州地区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并且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观念也在逐渐增强。沈璟的传奇创作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封建社会千年来重男轻女的思想开始动摇了,作家们越来越关注女性生活和女性地位,这也让读者们看到了时代的进步。
(二) 人物形象分类较为丰富
传统的才子佳人戏曲的创作中,故事都以才子佳人为主角,例如《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出生名门,而作为男主人公的柳梦梅则是才华横溢的书生。除此之外,才子佳人戏中常见的人物还有封建大家长、丫鬟和小厮。沈璟在《博笑记》中却不以才子佳人和历史传说人物作为主角,而带有时代特点的新进士、县丞、乡宦、起复官、僧道、村妇、商人、流氓、戏子、小偷、小贩都粉墨登场,令人耳目一新。通过描写各种各种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1.描写滑稽可笑的县丞形象
在戏曲中,县丞给人的印象大都是严肃庄重,不苟言笑的。而沈璟在《博笑记》中塑造的乜县佐,却是十分滑稽可笑,可以说与严肃二字完全不沾边。乜县佐整日处于昏眠状态,不理正事,这样一位无作为的县丞丑态百出,可笑之极。
【普贤歌】[小丑扮官上,唱]钦承恩命到崇明,耳又聪来眼又明。问来不做声,摸来不见形。人说县丞常好睡。[末上]阿呀,老爹,倒了韵了。[小丑]唗,狗才,老爹昨日才到任,你说这般不利市的话!叫手下,拿去打。(《博笑记》第五出)
乜县丞刚上任,得意洋洋地唱起了小曲,但是他唱的时候“倒了韵”,被县役蒋敬指出后,他误认为蒋敬说他“倒运”,将蒋敬打跑了。之后,秀才张鈇来拜访,乜县丞把柬帖上的“张鈇”读为“长铁”,看见礼单上的“将敬”两字,又认为这个秀才就是“蒋敬”,叫手下人把他抓起来。堂堂一位县丞,分不清楚“倒韵”和“倒运”,甚至连“张鈇”两字都不识,“将敬”两字都不解,真是贻笑大方。如此不学无术的县丞,何以让百姓信服?
【前腔】[净摇手,白]乜老爹睡着了。[丑]不要惊他。有兴,我也对了他打盹。
【清江引】古和今不曾闻他这一对。对面沉沉睡,睡着不得醒,醒了还如醉。醉人呵怎如他昏眠到底。[丑]他既睡着,怎么打动他。我也再睡。(《博笑记》第六出)
乜县丞去拜访乡绅,那个乡绅进去换衣服,他在前厅上等候,一会儿睡着了。那个乡绅也是“睡犹不醒眼模糊”,出来一见县丞睡觉,也跟着睡着了。就这样,他们互相不敢惊动对方,醒来再睡,直至黄昏竟没有交谈一句话。认错字或许还可以接受,但是在拜访乡绅的时候睡着,从礼貌的层面上也说不通,这样的县佐让人失望之至。
《乜县佐竟日昏眠》这则故事中,沈璟以嬉笑怒骂的态度,揭开了人物的伪装,把人物丑恶的姿态全都揭露了出来。从唱倒了韵,到读错了字,再至“对面沉沉睡”,作品层层加码,极度夸张,把人的行为出人意料地描写到极端,让观众真切地看到晚明官僚地主阶级庸俗无聊的精神状态,这也是对官场丑恶的暴露。联系沈璟的仕途生涯,并非一帆风顺,降职、受牵连到最后辞官,理想得到破灭,现实的残酷,让他对统治阶级感到深切的失望。实际上,《博笑记》中的大多故事都具有浓烈的喜剧效果,让观众捧腹大笑,作家寓针砭于幽默欢笑之中,在笑声中揭露社会生活的黑暗。
2.着重描写下层普通百姓
在我们熟悉的才子佳人戏曲中,对下层人民的描写通常只是寥寥的几句话,除去《西厢记》中红娘这种促进主人公情感发展的线索人物之外,很难看到作家会花大量篇幅在社会下层人民身上。沈璟在《博笑记》中则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形象,有商人、妇人、小贩这种辛勤的劳动人民,也有流氓、小偷这类不良人士。
【尾声】[末]今日赢得四十两。把这二十两送与你去。劝你从今改过别行藏。[小丑笑白]伊休再入赌钱场。[老旦]任他百种膏盲病,[合]改过从来是妙方。[末]你悄悄去。[小丑]多谢了。(《博笑记》第二十二出)
小偷从良、赌博的丈夫回心转意,这样的剧目在表演的时候往往深受好评。沈璟在故事中刻画了正面的劳动人民形象,知错善改、淳朴勤劳,传递了正能量,也可以看出沈璟对于劳动人民是给予肯定与赞赏的。而故事内容也贴近百姓生活,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从官僚地主阶级的政治生活到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沈璟为观众们展现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对待劳动人民,作者赞扬他们的勤劳;对待官僚地主,更多的则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作品中多种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极大地丰富了明清传奇的演出舞台。明代后期,市民阶级的地位有所提升,作家写作也开始关注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沈璟在自己的传奇作品中刻画了一系列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人物形象,以此来迎合市民阶层对戏曲作品日益发展的需求,同时这也反映了作品与时代相互交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