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金发村为例(附件)
农村留守妇女是指因丈夫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家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留居家中的农村已婚妇女。她们不仅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还面临着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生产劳动、家务劳动等多方面的生存困境。这些生存困境是个人、家庭、村落以及国家多个层面的因素共同导致的。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助人活动,具有介入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个案工作可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负面情绪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小组工作可以帮助留守妇女增进家庭成员或邻里之间的信任感,建立和谐的家庭或邻里互助关系;社区工作可以为留守妇女链接和整合村落中的社会资源,帮助农村留守妇女逐渐摆脱生存困境。关键词 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 ,社会工作目 录
1 引言1
2 农村留守妇女的概念及特征2
2.1 农村留守妇女的概念2
2.2 农村留守妇女的特征2
3 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3
3.1 赡养老人方面3
3.2 抚养子女方面4
3.3 生产劳动方面6
3.4 家务劳动方面7
4 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形成原因8
4.1 个人原因8
4.2 家庭原因8
4.3 村落原因9
4.4 国家原因10
5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1
5.2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必要性11
5.3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可行性12
6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具体介入13
6.1 个案工作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具体介入13
6.2 小组工作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具体介入14
6.3 社区工作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具体介入18
结论 20
致谢 21
注释 22
参考文献23
附录: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访谈提纲25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一路高歌猛进,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离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作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具体介入14
6.3 社区工作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具体介入18
结论 20
致谢 21
注释 22
参考文献23
附录: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访谈提纲25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一路高歌猛进,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特有的一个社会群体——农民工。“农民工”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雨林教授于1983年所提出,具体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1]。在市场经济浪潮和现代性理念的冲击之下,农民工大多是迫于家庭的生活压力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兼之又因为中国独特的城乡户籍制度,他们的父母妻儿无法跟随在他们身边,因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民工的背后也就相应出现了三个特殊且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他们被戏称为“386199部队”。相对于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而言,留守妇女属于劳动年龄人口,他们不仅要忍受与丈夫长期两地分居的痛苦,还要承担起供养老人和抚育孩子的重任,其面临的生存处境更加引人关注。
农村留守妇女主要是指因丈夫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家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留居家中的农村已婚妇女[2]。截止到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的规模已经超过了五千万,占三大留守群体人口数量的一半以上。丈夫外出之后,农村留守妇女作为留守农村的劳动年龄人口,便成为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如果没有她们的辛勤付出,她们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在城镇中安心工作,农村社会也将难以维系和发展。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留守妇女在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生产劳动以及家务劳动等方面面临着诸多生存困境。
金发村位于南通市如东县岔河镇的西南位置,南与新店镇相邻,西与双甸镇接壤,是当地著名的农田示范保护区,全村共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726人,农业人口达3648人,耕地面积5547.5亩。据统计,金发村2012年外出务工人员已达587人,占村总人口数的13%,占农业人口的16%。受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的限制,他们极少会将妻子带在身边,大多选择让妻子留在家中照看家庭,据统计,2014年村中留守妇女人数已达558人。本课题主要以金发村为个案,从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生产劳动以及家务劳动等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并探讨其成因和社会工作介入策略。从理论价值方面而言,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进行探讨,并针对她们的具体表现和形成原因提出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和策略,可以进一步丰富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研究成果;从现实意义方面而言,以农村留守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其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生存困境,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对于维系农村留守妇女身心健康、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农村留守妇女的概念及特征
2.1 农村留守妇女的概念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理解,本文对农村留守妇女做出如下界定:农村留守妇女是指农村中丈夫外出后(通常半年以上)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共同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她们常年与丈夫分居两地,独自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还要赡养老人、照顾孩子、操持家务,一肩挑起全家重担,个中艰辛可想而知。从年龄构成上来看,农村留守妇女的主体大都处于中年阶段,即35岁至55岁之间,年龄构成属于中间型人口;从形成原因上来看,客观方面主要包括现代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加快、城乡二元社会体制、城乡差距以及户籍制度等,主观方面主要包括个人与家庭传统观念的限制等;从发展趋势上看,农村留守妇女现象呈现蔓延态势,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留守妇女的规模仍在不断增加,面临着多重生存困境。
2.2 农村留守妇女的特征
通过对江苏省金发村留守妇女的实地调查和查阅村委会中的档案资料可以发现,
农村留守妇女群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从年龄构成来看,主要以中青年为主,年龄处于30岁以下的只占村总留
守妇女数的8%左右,大部分集中在30~45岁年龄段之间,占留守妇女总人数的70%左右,45岁以上年龄段的人数只占留守妇女总人数的22%左右。
第二,从学历层次来看,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学历水平基本集中
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其中仅有小学学历的占41%,初中学历的占48%,高中学历的占
8%,文盲占3%,其中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妇女。
第三,从工作性质来看,农村留守妇女作为留守家庭中的主要劳
1 引言1
2 农村留守妇女的概念及特征2
2.1 农村留守妇女的概念2
2.2 农村留守妇女的特征2
3 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3
3.1 赡养老人方面3
3.2 抚养子女方面4
3.3 生产劳动方面6
3.4 家务劳动方面7
4 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形成原因8
4.1 个人原因8
4.2 家庭原因8
4.3 村落原因9
4.4 国家原因10
5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1
5.2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必要性11
5.3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可行性12
6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具体介入13
6.1 个案工作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具体介入13
6.2 小组工作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具体介入14
6.3 社区工作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具体介入18
结论 20
致谢 21
注释 22
参考文献23
附录: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访谈提纲25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一路高歌猛进,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离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作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具体介入14
6.3 社区工作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具体介入18
结论 20
致谢 21
注释 22
参考文献23
附录: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访谈提纲25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一路高歌猛进,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特有的一个社会群体——农民工。“农民工”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雨林教授于1983年所提出,具体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1]。在市场经济浪潮和现代性理念的冲击之下,农民工大多是迫于家庭的生活压力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兼之又因为中国独特的城乡户籍制度,他们的父母妻儿无法跟随在他们身边,因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民工的背后也就相应出现了三个特殊且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他们被戏称为“386199部队”。相对于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而言,留守妇女属于劳动年龄人口,他们不仅要忍受与丈夫长期两地分居的痛苦,还要承担起供养老人和抚育孩子的重任,其面临的生存处境更加引人关注。
农村留守妇女主要是指因丈夫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家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留居家中的农村已婚妇女[2]。截止到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的规模已经超过了五千万,占三大留守群体人口数量的一半以上。丈夫外出之后,农村留守妇女作为留守农村的劳动年龄人口,便成为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如果没有她们的辛勤付出,她们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在城镇中安心工作,农村社会也将难以维系和发展。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留守妇女在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生产劳动以及家务劳动等方面面临着诸多生存困境。
金发村位于南通市如东县岔河镇的西南位置,南与新店镇相邻,西与双甸镇接壤,是当地著名的农田示范保护区,全村共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726人,农业人口达3648人,耕地面积5547.5亩。据统计,金发村2012年外出务工人员已达587人,占村总人口数的13%,占农业人口的16%。受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的限制,他们极少会将妻子带在身边,大多选择让妻子留在家中照看家庭,据统计,2014年村中留守妇女人数已达558人。本课题主要以金发村为个案,从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生产劳动以及家务劳动等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并探讨其成因和社会工作介入策略。从理论价值方面而言,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进行探讨,并针对她们的具体表现和形成原因提出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和策略,可以进一步丰富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研究成果;从现实意义方面而言,以农村留守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其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生存困境,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对于维系农村留守妇女身心健康、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农村留守妇女的概念及特征
2.1 农村留守妇女的概念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理解,本文对农村留守妇女做出如下界定:农村留守妇女是指农村中丈夫外出后(通常半年以上)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共同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她们常年与丈夫分居两地,独自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还要赡养老人、照顾孩子、操持家务,一肩挑起全家重担,个中艰辛可想而知。从年龄构成上来看,农村留守妇女的主体大都处于中年阶段,即35岁至55岁之间,年龄构成属于中间型人口;从形成原因上来看,客观方面主要包括现代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加快、城乡二元社会体制、城乡差距以及户籍制度等,主观方面主要包括个人与家庭传统观念的限制等;从发展趋势上看,农村留守妇女现象呈现蔓延态势,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留守妇女的规模仍在不断增加,面临着多重生存困境。
2.2 农村留守妇女的特征
通过对江苏省金发村留守妇女的实地调查和查阅村委会中的档案资料可以发现,
农村留守妇女群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从年龄构成来看,主要以中青年为主,年龄处于30岁以下的只占村总留
守妇女数的8%左右,大部分集中在30~45岁年龄段之间,占留守妇女总人数的70%左右,45岁以上年龄段的人数只占留守妇女总人数的22%左右。
第二,从学历层次来看,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学历水平基本集中
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其中仅有小学学历的占41%,初中学历的占48%,高中学历的占
8%,文盲占3%,其中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妇女。
第三,从工作性质来看,农村留守妇女作为留守家庭中的主要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