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人称代词的演变研究

《西厢记》人称代词的演变研究[20191210155603]
内容摘要:文章以元稹《莺莺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王实甫《西厢记》为依据,整理出其中的人称代词,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并分析其语义特征。第一部分说明了文章的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并且简单介绍了《西厢记》故事梗概,发展演变以及本文选择的三部作品;第二部分对三部作品中人称代词分别进行归类统计,再根据词类举例分析;第三部分根据第二部分中列举的数据,研究三部作品中人称代词的演变规律。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西厢记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人称代词演变规律
目 录
一、引言 1
(一)西厢故事的发展演变 1
(二)本文所引用的版本 2
二、人称代词的分类考察 3
(一)《莺莺传》人称代词考察 3
1.第一人称代词的考察 3
2.第二人称代词的考察 4
3.第三人称代词的考察 4
(二)《西厢记诸宫调》人称代词的考察 5
1.第一人称代词考察 5
2.第二人称代词考察 8
3.第三人称代词考察 11
(三)王实甫《西厢记》人称代词考察 12
1.第一人称代词考察 12
2.第二人称代词考察 14
3.第三人称代词考察 15
三、三部作品中人称代词的比较 15
(一)第一人称代词的比较 15
(二)第二人称代词的比较 16
(三)第三人称代词的比较 17
(四)总结 17
结语 17
参考文献 19
附 录 20
《西厢记》人称代词的演变研究
一、引言
(一)西厢故事的发展演变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杰作,有着“《西厢记》天下夺魁”的赞誉。而这样一部杰作不是一时间就能完成的,它也是在每个人贡献一份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创作而得的。王实甫的《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元稹的《莺莺传》是一部传奇小说,故事所讲述的是军人掳掠蒲州时,张生保护了崔家。崔氏孀妇郑氏命其女莺莺拜谢张生,并以兄妹相称。张生被莺莺美貌所吸引,请莺莺婢女红娘从中撮合,两人写诗传情,感情日益深厚,一开始是约会,后来还在西厢同住一月之久。后来张生赴京,莺莺懊悔于当初的行为,而张生也对莺莺表示了决绝。最后莺莺另嫁,张生另娶结尾。元稹《莺莺传》在当时受到文人的极度重视,因为《莺莺传》为他们的见新忘旧寻找了一个“善补过”的理由。从这方面来说,《莺莺传》在客观上存在了不少封建糟粕。然而《莺莺传》中所塑造的莺莺的形象却是生动的。普通人民大众从《莺莺传》中所获得的对莺莺的印象,并不是什么尤物,而是忠实于爱情,美丽,纯真的少女。
在宋代,出现了以民间艺人赵德麟所写的《元微之崔莺莺蝶恋花鼓子词》为代表的根据《莺莺传》改编的歌舞词。鼓子词是一种兼有说唱和乐舞的民间艺术。在此作品中对张生和崔莺莺两人“始相得而终至相失”的结局表示了无限遗憾,此处对元稹所提出的“善补过”的说法已表示了否定。《莺莺传》不仅在民间艺人中得到继承发展,在文人手中也有新的发展。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秦观的《调笑转踏·莺莺》和毛滂的《调笑转踏·莺莺》,这两部作品体裁都是宋词。而在宋代对元稹《莺莺传》的发展继承不仅有鼓子词,宋词一类,罗烨在《醉翁谈录》中记载当时已有《莺莺传》话本。
到了金代,以《莺莺传》为素材编写的最具盛名的作品有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这一作品为王实甫《西厢记》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西厢记诸宫调》极大地丰富了故事内容,并且彻底改变了《莺莺传》的结局,转悲剧结局为团圆的结局,增添了作品鲜明的反抗封建礼教的主题。
唐、宋、金、元中出现以及流行过的元稹的《莺莺传》、赵德麟的《元微之崔莺莺蝶恋花鼓子词》、秦观的《调笑转踏》、《莺莺六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南戏《崔莺莺西厢记》等。这些作品的出现都为中国戏曲杰作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及创作基础。在此基础上,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篇幅最大,排场最宏伟,描写人物最细腻的作品,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诞生了。至此《西厢记》达到了艺术的高峰,而《西厢记》的演变并未停止。明清时许多戏曲作家都对《西厢记》杂剧进行了广泛改编,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明人崔时佩、李日华、陆采所作的《南西厢》,清人所作的《翻西厢》、《续西厢》以及金圣叹的《第六才子书》等。
西厢故事的演变纵跨唐、宋、金、元、明清,时间跨度较长,因此在演变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而之前学者大多着重于研究《西厢记》文学思想艺术手法方面的演变,对用词的变化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从人称代词方面研究不同版本西厢故事中的变化。
(二)本文所引用的版本
本文研究不同版本的西厢作品中人称代词的变化,需要有时间的跨度,因此可从不同时间段挑选作品进行比较研究。《西厢记》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唐代到明清,其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有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宋代赵德麟的《元微之崔莺莺蝶恋花鼓子词》、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明代李日华和陆采的两部《南西厢》以及清代金圣叹的《第六才子书》等作品。由于本文研究内容是《西厢记》中的人称代词,在对一些著名版本进行筛选后,我选择了三部作品,第一部是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它是《西厢记》最原始的素材,同时它诞生的年代是唐代,可以从它所使用的人称代词中来看唐代人称代词的大致使用情况。第二部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它在西厢故事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并且它相较元稹的《莺莺传》篇幅上就有大幅增加,更加具有作为语料研究的价值。它的诞生年代在金代,从它的人称代词中可以看出金代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第三部就是堪称天下夺魁的西厢记,也就是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它将西厢故事推向了艺术的巅峰,它的地位自然是不可动摇的。适中的篇幅长短,独特的语言特色,广泛的流传影响都使它具有作为语料研究的价值。对于王实甫《西厢记》完成的朝代学术界存在一些争议,戴不凡就在《王实甫年代新探》一文中认为《西厢记》完成于金代。而对于戴不凡的这一观点,致力于对《西厢记》版本研究的蒋星煜先生则提出了不同意见。蒋星煜先生在《西厢记考证》一书中提出“在没有其他材料发现以前,我们还是只能认为《西厢记》是完成于元代。完成于金之说,毫无说服力,不足采择。”虽然对于王实甫《西厢记》完成朝代尚存在争议,但学术界主流思想是将王实甫的《西厢记》归于元代。对王西厢中人称代词的研究可以看出元代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
二、人称代词的分类考察
(一)《莺莺传》人称代词考察
1.第一人称代词的考察
元稹《莺莺传》中出现的第一人称代词有余、我、予、吾。
《莺莺传》 余 我 予 吾
数量 1 6 2 1
百分比 10% 60% 20% 10%
(1)“我”在全文中出现了六次,六次都是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其中充当宾语四次,充当定语一次,充当兼语一次,没有出现充当主语的例子。由于《莺莺传》篇幅较短,例子有限,因此我将把其中对“我”这一人称代词的运用一一罗列出来。
首先,充当宾语的“我”在文中有以下几句:
(1)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2)崔氏之笺召我也。
其次,文中出现了一例充当定语的“我”:
(3)兄之恩,活我之家
最后,文中还出现了一例充当兼语的“我”
(4)常谓我善鼓琴
(2)“予”在全文中出现了两次,两次都是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其中充当定语一次,充当主语一次。
充当定语的例句:
(5)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充当主语的例句:
(6)予尝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之者不为,为之者不惑。
(3)“余”和“吾”在文中都仅出现了一次,都是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并且都在句中充当主语。
(7)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
(8)吾还不知其所变化矣。
2.第二人称代词的考察
元稹《莺莺传》中出现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尔、君。
《莺莺传》 尔 君
数量 6 7
百分比 46% 54%
(1)“尔”在全文中共出现了六次,都是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其中充当定语三次,充当主语两次,充当宾语一次。
充当定语的例句:
(9)出拜尔兄,尔兄活尔。(句中出现的第一、第二个“尔”都是充当定语)
(10)张兄保尔之命
充当主语的例句:
(11)尔且掳矣。
(12)尔其谓我何?
充当宾语的例句:
(13)尔兄活尔。(句中出现的第二“尔”是充当宾语)
(2)“君”在文中共出现了七次,都是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其中充当主语五次,充当定语两次。
充当主语的例句:
(14)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
(15)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句中出现的第一、第二个“君”都是充当主语)
(16)然而君既不,无以奉宁。
(17)君常谓我善鼓琴,向时羞颜,所不能及。
充当定语的例句:
(18)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句中出现的第三个“君”是充当定语的)
(19)今且往矣,既君此诚。
3.第三人称代词的考察
元稹《莺莺传》中并没有特定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其”作为第三人称代词使用,例如:
(20)张自是惑之,愿致其情,无由得也。
(21)命其子,曰欢郎,可十余岁,容甚温美。
(二)《西厢记诸宫调》人称代词的考察
1.第一人称代词考察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出现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咱、俺、咱家、我等、妾、奴、自家。
《西厢记诸宫调》 吾 我(包括我等 咱(包括咱家) 俺 妾 奴
数量 22 172 47 59 34 6
百分比 6.5% 50.6% 13.8% 17.4% 10% 1.8%
(1)“吾”在文中出现了22次。其中12次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在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句子中,单独充当主语9次,单独充当定语2次,单独充当宾语1次。
单独充当主语的例句:
(22)生曰:“吾虽不才,深善于此。”
(23)吾实是有心。
单独充当定语的在文中出现了2次:
(24)倘用吾言灭贼必矣。
(25)吾一故人,以儒业进身,武勇治乱,内怀信义之心,外有威严之色。
单独充当宾语的在文中也只有出现了一次:
(26)两扇门开处,那法聪呼从者:“你但随吾。”
“吾”和名词性成分构成同位短语文中共出现10次,例句:
(27)吾师好佯呆,又不是儒书载,分明是圣教说。
(28)吾皇德化,喜遇太平多暇,干戈倒载闲兵甲。
(29)吾弟放心,不争则已,争则吾必斩桓。
(30)吾一故人,以儒业进身,武勇治乱,内怀信义之心,外有威严之色。
(2)“我”(包括“我等”)在文中在本文中出现了172次,我等出现了1次。“我”在文中充当主语71次,充当定语20次,充当宾语47次,充当兼语23次。
充当主语的例句:
(31)我甚恰才见水月观音现。
(32)皆我开门迎贼所致。
充当宾语的例句:
(33)开门迎贼,于我有何害?
(34)有敢助我退贼者,出于堂石。
充当兼语的例句:
(35)莺莺必为我有。
“我”+名词形成同位短语,文中共出现10次。例句:
(36)第一我母亲难在保。
(37)辱累煞我相公先考。
“我等”在文中仅出现一次,表示复数。文中语句为:
(38)我等说道不计生死,不恤寺宇,所悲者母子生离,故来上请。
(3)“咱”(包括“咱家”)在本文中共出现了47次。“咱”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时,有充当主语的,有充当宾语的,也有充当兼语的。
充当主语的例句:
(39)道爷爷来也,咱怎生奈何!
(40)道:“咱性命合休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6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