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弹词精卫石(附件)
摘 要秋瑾的弹词《精卫石》是一部呼吁女性觉醒的作品,向来被认为是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影响下的产物。本文通过研究《精卫石》的神话母题,它对“精卫填海”神话的继承与发展,它体现出来的以刚为美、以平为美、以自然为美的美学观,进而判定这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打着中华传统文化烙印的作品,兼有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双重品质。
目 录
引言 1
1 《精卫石》的神话母题 3
1.1 《精卫石》对“精卫填海”的继承 3
1.2 《精卫石》对“精卫填海”的发展 4
1.2.1 从神话到现实 4
1.2.2 从个体到群体 5
1.2.3 从殉志到重生 6
2 《精卫石》的美学观 7
2.1 以刚为美 7
2.2 以平为美 8
2.3 以自然为美 11
3 《精卫石》的传统性 13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引言
秋瑾的弹词《精卫石》是一面宣传革命精神、倡导妇女解放的鲜明旗帜,也是为女界照亮前途的指路明灯。
《精卫石》创作于1904年到1907年期间,序言和前三回作于日本,第四、五回于吴心湖地任教时所写,第六回作于被捕时期,故憾而中断。《精卫石》存目二十回,现今内容只存五回又半,虽为未完之残稿,但今存之内容,分量极重,足以展现秋瑾的文学特色和思想意识。
在内容上,《精卫石》以秋瑾艺术化身黄鞠瑞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为主要线索来展开,反映了一个封建家庭束缚下的女性,对缠足、包办婚姻、男尊女卑这些封建产物的抵制与反抗,最终冲破家庭牢笼,摆脱婚姻束缚,东渡求学、参加革命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好是秋瑾生平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秋瑾思想及其主张的集中体现。
在形式上,《精卫石》运用了“弹词”这一民间文学体裁,通过人人可解的俗语,使众多无知民众尤其是妇女以此而警醒。秋瑾在弹词序言中也说明了谱词的目的,即“谱以弹词,写以俗语,欲使人人能解,由黑暗而登文明。”[1]P191因此,它也被称为中国俗文学史上的首部宣传民主革命的弹词。弹词是流行于南方浙江一带的大型说唱文学,并且是一种女性文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封建家庭下缺乏社交的女子借以消遣闺房死寂生活的一种方式,另外,弹词也可以作为女性寻求知音、与社会沟通的一种媒介。郑振铎先生指出:“弹词为妇女们所喜爱的东西,故一般长日无事的妇女们,便每以读弹词或听弹词为消遣永昼或长夜的方法。”[2]P425传统的弹词,其目的在于为女子张目,提倡男女平等,主张妇女走出闺房,走向社会,解放个人思想,进而实现个人价值。而《精卫石》则在此基础上,给弹词注入了新的力量,将弹词的内在思想与文学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正如鲍振培所说:“弹词中真正做到‘唤醒女界’的是女革命家秋瑾的《精卫石》,它标志着弹词小说‘振兴女权’的思想上升到新的高度。”[3]P47
秋瑾除旧布新的思想体现在她的诸多文学作品中,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秋瑾的新思想是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而萌生,其作品的思想性自然也导源于外来文化。具体到《精卫石》亦不例外。诸多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不乏精辟之言,唯独一点鲜为研究者关注,即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入手探讨秋瑾文学作品的传统性。学术界有一种误读,似乎作为革命烈士的秋瑾从来就没有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她始终是站在传统文化的对立面对其口诛笔伐。事实真是如此吗?本文以《精卫石》为研究个案,探讨这部作品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进而说明秋瑾的新思想并非全部来源于外来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才是秋瑾思想的主干,《精卫石》兼有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双重品质。
1 《精卫石》的神话母题
“母题”是一个外来词汇。我国学者陈建宪解释为:
母题就是民间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诗歌等)中最小的情节元素。这种情节元素具有鲜明的特征,能够从一个叙事作品中游离出来,又组合到另外一个作品中去。它在民间叙事中反复出现,在历史传承中具有独立存在能力和顽强的继承性。它们本身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变换出无数的故事。[4]P11
神话母题是神话叙事结构中被后代文学叙事反复复制的部分,文学母题绝大部分来至神话。秋瑾《精卫石》的神话母题显然是古老的“精卫填海”神话。《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三经》中记载: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5]P92
秋瑾正是以深入人心的“精卫填海”故事为原型,寻找其与女性革命者的共鸣点,演绎成了一篇弹词作品,以此向无知愚昧的民众警示革命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普及社会转型期的新思想。
1.1 《精卫石》对“精卫填海”的继承
《精卫石》的题目和精神皆来源于“精卫填海”,体现了对这一神话的继承。弹词以“精卫石”三字为题,以石子喻中国妇女,以东海喻封建礼教。“精卫石”的含义便是呼吁受压迫的万千妇女,人人皆做“填海之石”中的一枚,积少成多,以精卫鸟不屈的填海精神共同填埋压迫女子数千年的“黑暗之海”。
段玉明在《亡国之痛的记忆——“精卫填海”神话母题探析》一文中指出:
“精卫填海”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太阳沉没的神话,其背后铭记的是商代覆灭的历史事件,并欲藉此激发一种活的复国情绪。[6]P26
《精卫石》还以女性的悲惨生活折射国家的存亡危机,反映了秋瑾救中国、救中国妇女的情怀。国亡则妇女备受压迫,妇女亡则国运不祚。用《精卫石》激励女性同胞摆脱封建桎梏,奋起反抗,不仅寻求妇女之自由,更是寻求国家复兴之道。
1.2 《精卫石》对“精卫填海”的发展
在继承“精卫填海”题目和精神的同时,《精卫石》还更换其背景、扩张其内容、刷新其主题,相较上古神话有了长足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从神话到现实、从个体到群体、从牺牲到重生这三个层面。
1.2.1 从神话到现实
首先,从“精卫填海”到《精卫石》实现了从神话到现实的过渡。将“精卫”与比作“精卫石”的妇女们相提并论,突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精卫”是神话中的女性,而《精卫石》中则反映的是现实社会中的女性。“精卫”乃炎帝之女,名叫女娃,溺亡于东海,后来魂魄化为精卫鸟,常年累月衔西山木石,欲将东海填平,日复一日,从未间断。后人便将这半折不挠的精神立为榜样,以激励人民为生命、为自由翻身而战。以一鸟之力填平广阔无垠的东海,确有自不量力的表现,但贵在其毅力之坚定,信念之强大。
目 录
引言 1
1 《精卫石》的神话母题 3
1.1 《精卫石》对“精卫填海”的继承 3
1.2 《精卫石》对“精卫填海”的发展 4
1.2.1 从神话到现实 4
1.2.2 从个体到群体 5
1.2.3 从殉志到重生 6
2 《精卫石》的美学观 7
2.1 以刚为美 7
2.2 以平为美 8
2.3 以自然为美 11
3 《精卫石》的传统性 13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引言
秋瑾的弹词《精卫石》是一面宣传革命精神、倡导妇女解放的鲜明旗帜,也是为女界照亮前途的指路明灯。
《精卫石》创作于1904年到1907年期间,序言和前三回作于日本,第四、五回于吴心湖地任教时所写,第六回作于被捕时期,故憾而中断。《精卫石》存目二十回,现今内容只存五回又半,虽为未完之残稿,但今存之内容,分量极重,足以展现秋瑾的文学特色和思想意识。
在内容上,《精卫石》以秋瑾艺术化身黄鞠瑞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为主要线索来展开,反映了一个封建家庭束缚下的女性,对缠足、包办婚姻、男尊女卑这些封建产物的抵制与反抗,最终冲破家庭牢笼,摆脱婚姻束缚,东渡求学、参加革命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好是秋瑾生平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秋瑾思想及其主张的集中体现。
在形式上,《精卫石》运用了“弹词”这一民间文学体裁,通过人人可解的俗语,使众多无知民众尤其是妇女以此而警醒。秋瑾在弹词序言中也说明了谱词的目的,即“谱以弹词,写以俗语,欲使人人能解,由黑暗而登文明。”[1]P191因此,它也被称为中国俗文学史上的首部宣传民主革命的弹词。弹词是流行于南方浙江一带的大型说唱文学,并且是一种女性文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封建家庭下缺乏社交的女子借以消遣闺房死寂生活的一种方式,另外,弹词也可以作为女性寻求知音、与社会沟通的一种媒介。郑振铎先生指出:“弹词为妇女们所喜爱的东西,故一般长日无事的妇女们,便每以读弹词或听弹词为消遣永昼或长夜的方法。”[2]P425传统的弹词,其目的在于为女子张目,提倡男女平等,主张妇女走出闺房,走向社会,解放个人思想,进而实现个人价值。而《精卫石》则在此基础上,给弹词注入了新的力量,将弹词的内在思想与文学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正如鲍振培所说:“弹词中真正做到‘唤醒女界’的是女革命家秋瑾的《精卫石》,它标志着弹词小说‘振兴女权’的思想上升到新的高度。”[3]P47
秋瑾除旧布新的思想体现在她的诸多文学作品中,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秋瑾的新思想是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而萌生,其作品的思想性自然也导源于外来文化。具体到《精卫石》亦不例外。诸多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不乏精辟之言,唯独一点鲜为研究者关注,即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入手探讨秋瑾文学作品的传统性。学术界有一种误读,似乎作为革命烈士的秋瑾从来就没有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她始终是站在传统文化的对立面对其口诛笔伐。事实真是如此吗?本文以《精卫石》为研究个案,探讨这部作品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进而说明秋瑾的新思想并非全部来源于外来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才是秋瑾思想的主干,《精卫石》兼有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双重品质。
1 《精卫石》的神话母题
“母题”是一个外来词汇。我国学者陈建宪解释为:
母题就是民间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诗歌等)中最小的情节元素。这种情节元素具有鲜明的特征,能够从一个叙事作品中游离出来,又组合到另外一个作品中去。它在民间叙事中反复出现,在历史传承中具有独立存在能力和顽强的继承性。它们本身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变换出无数的故事。[4]P11
神话母题是神话叙事结构中被后代文学叙事反复复制的部分,文学母题绝大部分来至神话。秋瑾《精卫石》的神话母题显然是古老的“精卫填海”神话。《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三经》中记载: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5]P92
秋瑾正是以深入人心的“精卫填海”故事为原型,寻找其与女性革命者的共鸣点,演绎成了一篇弹词作品,以此向无知愚昧的民众警示革命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普及社会转型期的新思想。
1.1 《精卫石》对“精卫填海”的继承
《精卫石》的题目和精神皆来源于“精卫填海”,体现了对这一神话的继承。弹词以“精卫石”三字为题,以石子喻中国妇女,以东海喻封建礼教。“精卫石”的含义便是呼吁受压迫的万千妇女,人人皆做“填海之石”中的一枚,积少成多,以精卫鸟不屈的填海精神共同填埋压迫女子数千年的“黑暗之海”。
段玉明在《亡国之痛的记忆——“精卫填海”神话母题探析》一文中指出:
“精卫填海”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太阳沉没的神话,其背后铭记的是商代覆灭的历史事件,并欲藉此激发一种活的复国情绪。[6]P26
《精卫石》还以女性的悲惨生活折射国家的存亡危机,反映了秋瑾救中国、救中国妇女的情怀。国亡则妇女备受压迫,妇女亡则国运不祚。用《精卫石》激励女性同胞摆脱封建桎梏,奋起反抗,不仅寻求妇女之自由,更是寻求国家复兴之道。
1.2 《精卫石》对“精卫填海”的发展
在继承“精卫填海”题目和精神的同时,《精卫石》还更换其背景、扩张其内容、刷新其主题,相较上古神话有了长足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从神话到现实、从个体到群体、从牺牲到重生这三个层面。
1.2.1 从神话到现实
首先,从“精卫填海”到《精卫石》实现了从神话到现实的过渡。将“精卫”与比作“精卫石”的妇女们相提并论,突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精卫”是神话中的女性,而《精卫石》中则反映的是现实社会中的女性。“精卫”乃炎帝之女,名叫女娃,溺亡于东海,后来魂魄化为精卫鸟,常年累月衔西山木石,欲将东海填平,日复一日,从未间断。后人便将这半折不挠的精神立为榜样,以激励人民为生命、为自由翻身而战。以一鸟之力填平广阔无垠的东海,确有自不量力的表现,但贵在其毅力之坚定,信念之强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