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国策与史记中记述苏秦之异同
论战国策与史记中记述苏秦之异同[20201006192452]
目 录
前 言 1
一、《战国策》《史记》记述苏秦之相同点 2
(一) 记述苏秦事迹之共同点 2
(二)刻画苏秦形象之共同点 3
二、《战国策》《史记》记述苏秦之不同点 3
(一)记述苏秦事迹之不同点 3
(二)刻画苏秦形象之不同点 4
(三)造成差异的原因 5
1.记言与记事 5
2.作者的主观感情 6
3.社会背景及时代风气 8
三、 《史记》对于《战国策》的继承 9
(一)记载内容 9
(二)苏秦能言善辩的说辞特色 9
结 语 11
致 谢 13
前 言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在此期间,周王室衰微,导致了社会的经济与阶级的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为典型的,就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七国为了壮大自身的实力,不断发动兼并战争,另一方面,他们也积极对自身进行变法改革,思想文化碰撞激烈,涌现出了一大批纵横捭阖、智勇双全的文臣武将。而秦国作为当时改革变法的先行者,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大增,在谋士的建议下,外交上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对山东六国发动战争。与此同时,山东六国也积极进行抗争。苏秦的“纵横之术”就此派上了用场。苏秦自北向南,将赵国与燕国、魏国、齐国、韩国、楚国纵向连接起来,形成了六国与秦国对峙的局面。一时间,苏秦风光无限,佩六国相印,可以说是达到了人生的最顶峰。苏秦的成功,与他自身能言善辩的说辞特色固然相关,同时,与他自身那“头悬梁,锥刺股”的奋发精神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也是分不开的。
《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战国策》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其主要记载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对各国进行游说的行动和说辞。并且《战国策》着力体现出来的是纵横家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史记》则不同,作者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明确提到《史记》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一部著作。司马迁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以期能给出一个恰当的评价。所以在面对苏秦这个人物时,我们从《战国策》中更多了解到的是苏秦的巧言善辩,充满了谋士的色彩,在《史记•苏秦列传》中我们读到的是司马迁“此其智有过人者”的评价。
通过探究《战国策》和《史记》中关于苏秦人物的不同记述和刻画,我们可以充分的认识到两部著作在价值观上的一些差异,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原因,也恰恰是后人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有着不同评价和态度的根源所在。
一、《战国策》《史记》记述苏秦之相同点
《战国策》和《史记》中,对于苏秦都有一些比较完整的描述。对于一个人物的记载,首先要从人物的事迹入手。如果要继续深一步探究,就要涉及到人物的形象与品格的方面。相同的记述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多数人的印象。那么两部著作在展现苏秦时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本文将从著作出发,力求让问题得到解答。
(一) 记述苏秦事迹之共同点
人物事迹是一个人生平的概括。
在《战国策》中,记述苏秦事迹的有以下文章:《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齐策一•苏秦为赵合从》、《齐策四•苏秦谓齐王曰》、《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曰》、《楚策一•苏秦为赵合从》、《楚策三•苏秦之楚》、《赵策一•苏秦说李兑曰》、《赵策一•苏秦为赵王使于秦》、《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魏策一•苏秦为赵合从》、《韩策一•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燕策一•苏秦将为从》、《燕策一•燕王哙时》、《燕策一•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燕策一•苏秦北见燕昭王曰》、《燕策一•齐伐宋》、《燕策一•苏秦谓燕昭王曰》、《燕策二•苏秦说奉阳君合燕于赵以伐齐》、《燕策二•苏秦为燕说齐》、《燕策二•苏秦自齐使人谓燕昭王曰》、《燕策二•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曰》和《燕策二•客谓燕王曰》。
而在《史记•苏秦列传》中,司马迁的记载则要简练的多。司马迁将苏秦与其弟苏代放到一起来写,列传前半部分是苏秦的事迹,后半部分是写苏秦死后苏代的事迹。而在苏秦的事迹中,首先记述苏秦的发迹,苏秦游说无果被家人嘲笑,继而奋发苦读。其次写苏秦游历各国,从而完成合纵大业,佩六国相印,这是他的巅峰时期。再次写苏秦家人态度的转变以及苏秦面对合纵盟约被破坏的对策,巧妙破解谗言巩固自己的地位。最后写苏秦与燕文侯的夫人私通逃奔齐国,后为削弱齐国而施反间计并不计代价找出杀害自己的刺客,总的来说便是苏秦的结局。
比较两部著作中对于苏秦事迹的记述,我们可以发现其相同之处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苏秦的发迹,第二是苏秦在实现合纵盟约中游说各国的说辞,而通过分析文本我们可以发现,这两方面的记述也恰恰是苏秦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关节点。
(二)刻画苏秦形象之共同点
通过两部著作记述苏秦事迹的共同点来看,苏秦游说六国君主的说辞无疑是最大的相同之处。
《战国策》宣扬的是纵横家的风采,而司马迁对苏秦的能言善辩也持赞赏的态度。所以从形象方面来说,两部著作给我们展现的都是一个胸怀大志且又有着战国时期纵横家独特的英雄气概的形象。那么无论是苏秦在游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赵肃侯时“君诚能听臣,燕必致旃裘狗马之地,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园,韩、魏、中山皆可使致汤沐之奉,而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的自信,还是在描述临淄城时“临菑之涂,车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的广阔格局,纵观苏秦的说辞,磅礴大气,规整而不约束,深邃而不空洞,把苏秦作为一个谋士策士的形象尽情的舒展开来。两部著作相辅相成,共同为我们编织出了一个立体的苏秦形象。这也是当今人们一提到苏秦就会想到他是一个杰出谋士的原因所在。
二、《战国策》《史记》记述苏秦之不同点
《战国策》和《史记》从成书的价值取向来看本就是两部不同的著作,所以尽管在关于苏秦的记述中有相同之处,其分歧也是不可避免的。古往今来,人们对苏秦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史书资料的影响。接下来就借助于具体的史书资料来分析两部著作在记述苏秦的不同点。
(一)记述苏秦事迹之不同点
《史记》中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运用了“旁见侧出法”,即在一个人物传记中记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人物的其他一些特征则放到他人的传记中去显现。在关于苏秦的有关记述中,除了《史记•苏秦列传》所记载的有关事例,在《史记•张仪列传》中也有所描述。相比于《战国策》,《史记》中增加了一个苏秦激张仪入秦的情节。
另外,《战国策》中的一些情节也是《史记》所不具备的。如《赵策一•苏秦说李兑曰》、《赵策一•苏秦为赵王使于秦》、《燕策二•苏秦说奉阳君合燕于赵以伐齐》等篇。这些篇章大多为丰富苏秦的人物细节而作,将苏秦作为一个谋士策士的形象变得更加饱满,让人更加感觉到苏秦作为一个说客的艰辛不易。
除此之外,两部著作在关于苏秦结局的描述上也是不尽相同的。在《楚策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中,是这样记载的:“凡天下所信约从亲坚者苏秦,封为武安君而相燕,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乃佯有罪,出走于齐,齐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
可以看出,在《战国策》中,苏秦暗中和燕王策划,想要攻破齐国继而瓜分齐国的土地,后佯装有罪逃到齐国,被齐王发现,最终落得个车裂而死的下场。而在《史记•苏秦列传》中,首先是因为“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然后苏秦害怕被诛杀,“详为得罪于燕而亡走齐,齐宣王以为客卿”。后来苏秦“欲破敝齐而为燕”,“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苏秦为了找出想要杀害自己的刺客,就对齐王说:“臣即死,车裂臣以殉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后来齐王照办,果然,“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如此对比,则尽可以看出《战国策》中的苏秦结局是不光彩的,而《史记》中的苏秦,他的命运更具有戏剧性,人物也多了一些悲壮的色彩。
目 录
前 言 1
一、《战国策》《史记》记述苏秦之相同点 2
(一) 记述苏秦事迹之共同点 2
(二)刻画苏秦形象之共同点 3
二、《战国策》《史记》记述苏秦之不同点 3
(一)记述苏秦事迹之不同点 3
(二)刻画苏秦形象之不同点 4
(三)造成差异的原因 5
1.记言与记事 5
2.作者的主观感情 6
3.社会背景及时代风气 8
三、 《史记》对于《战国策》的继承 9
(一)记载内容 9
(二)苏秦能言善辩的说辞特色 9
结 语 11
致 谢 13
前 言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在此期间,周王室衰微,导致了社会的经济与阶级的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为典型的,就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七国为了壮大自身的实力,不断发动兼并战争,另一方面,他们也积极对自身进行变法改革,思想文化碰撞激烈,涌现出了一大批纵横捭阖、智勇双全的文臣武将。而秦国作为当时改革变法的先行者,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大增,在谋士的建议下,外交上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对山东六国发动战争。与此同时,山东六国也积极进行抗争。苏秦的“纵横之术”就此派上了用场。苏秦自北向南,将赵国与燕国、魏国、齐国、韩国、楚国纵向连接起来,形成了六国与秦国对峙的局面。一时间,苏秦风光无限,佩六国相印,可以说是达到了人生的最顶峰。苏秦的成功,与他自身能言善辩的说辞特色固然相关,同时,与他自身那“头悬梁,锥刺股”的奋发精神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也是分不开的。
《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战国策》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其主要记载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对各国进行游说的行动和说辞。并且《战国策》着力体现出来的是纵横家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史记》则不同,作者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明确提到《史记》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一部著作。司马迁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以期能给出一个恰当的评价。所以在面对苏秦这个人物时,我们从《战国策》中更多了解到的是苏秦的巧言善辩,充满了谋士的色彩,在《史记•苏秦列传》中我们读到的是司马迁“此其智有过人者”的评价。
通过探究《战国策》和《史记》中关于苏秦人物的不同记述和刻画,我们可以充分的认识到两部著作在价值观上的一些差异,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原因,也恰恰是后人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有着不同评价和态度的根源所在。
一、《战国策》《史记》记述苏秦之相同点
《战国策》和《史记》中,对于苏秦都有一些比较完整的描述。对于一个人物的记载,首先要从人物的事迹入手。如果要继续深一步探究,就要涉及到人物的形象与品格的方面。相同的记述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多数人的印象。那么两部著作在展现苏秦时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本文将从著作出发,力求让问题得到解答。
(一) 记述苏秦事迹之共同点
人物事迹是一个人生平的概括。
在《战国策》中,记述苏秦事迹的有以下文章:《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齐策一•苏秦为赵合从》、《齐策四•苏秦谓齐王曰》、《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曰》、《楚策一•苏秦为赵合从》、《楚策三•苏秦之楚》、《赵策一•苏秦说李兑曰》、《赵策一•苏秦为赵王使于秦》、《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魏策一•苏秦为赵合从》、《韩策一•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燕策一•苏秦将为从》、《燕策一•燕王哙时》、《燕策一•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燕策一•苏秦北见燕昭王曰》、《燕策一•齐伐宋》、《燕策一•苏秦谓燕昭王曰》、《燕策二•苏秦说奉阳君合燕于赵以伐齐》、《燕策二•苏秦为燕说齐》、《燕策二•苏秦自齐使人谓燕昭王曰》、《燕策二•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曰》和《燕策二•客谓燕王曰》。
而在《史记•苏秦列传》中,司马迁的记载则要简练的多。司马迁将苏秦与其弟苏代放到一起来写,列传前半部分是苏秦的事迹,后半部分是写苏秦死后苏代的事迹。而在苏秦的事迹中,首先记述苏秦的发迹,苏秦游说无果被家人嘲笑,继而奋发苦读。其次写苏秦游历各国,从而完成合纵大业,佩六国相印,这是他的巅峰时期。再次写苏秦家人态度的转变以及苏秦面对合纵盟约被破坏的对策,巧妙破解谗言巩固自己的地位。最后写苏秦与燕文侯的夫人私通逃奔齐国,后为削弱齐国而施反间计并不计代价找出杀害自己的刺客,总的来说便是苏秦的结局。
比较两部著作中对于苏秦事迹的记述,我们可以发现其相同之处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苏秦的发迹,第二是苏秦在实现合纵盟约中游说各国的说辞,而通过分析文本我们可以发现,这两方面的记述也恰恰是苏秦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关节点。
(二)刻画苏秦形象之共同点
通过两部著作记述苏秦事迹的共同点来看,苏秦游说六国君主的说辞无疑是最大的相同之处。
《战国策》宣扬的是纵横家的风采,而司马迁对苏秦的能言善辩也持赞赏的态度。所以从形象方面来说,两部著作给我们展现的都是一个胸怀大志且又有着战国时期纵横家独特的英雄气概的形象。那么无论是苏秦在游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赵肃侯时“君诚能听臣,燕必致旃裘狗马之地,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园,韩、魏、中山皆可使致汤沐之奉,而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的自信,还是在描述临淄城时“临菑之涂,车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的广阔格局,纵观苏秦的说辞,磅礴大气,规整而不约束,深邃而不空洞,把苏秦作为一个谋士策士的形象尽情的舒展开来。两部著作相辅相成,共同为我们编织出了一个立体的苏秦形象。这也是当今人们一提到苏秦就会想到他是一个杰出谋士的原因所在。
二、《战国策》《史记》记述苏秦之不同点
《战国策》和《史记》从成书的价值取向来看本就是两部不同的著作,所以尽管在关于苏秦的记述中有相同之处,其分歧也是不可避免的。古往今来,人们对苏秦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史书资料的影响。接下来就借助于具体的史书资料来分析两部著作在记述苏秦的不同点。
(一)记述苏秦事迹之不同点
《史记》中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运用了“旁见侧出法”,即在一个人物传记中记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人物的其他一些特征则放到他人的传记中去显现。在关于苏秦的有关记述中,除了《史记•苏秦列传》所记载的有关事例,在《史记•张仪列传》中也有所描述。相比于《战国策》,《史记》中增加了一个苏秦激张仪入秦的情节。
另外,《战国策》中的一些情节也是《史记》所不具备的。如《赵策一•苏秦说李兑曰》、《赵策一•苏秦为赵王使于秦》、《燕策二•苏秦说奉阳君合燕于赵以伐齐》等篇。这些篇章大多为丰富苏秦的人物细节而作,将苏秦作为一个谋士策士的形象变得更加饱满,让人更加感觉到苏秦作为一个说客的艰辛不易。
除此之外,两部著作在关于苏秦结局的描述上也是不尽相同的。在《楚策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中,是这样记载的:“凡天下所信约从亲坚者苏秦,封为武安君而相燕,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乃佯有罪,出走于齐,齐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
可以看出,在《战国策》中,苏秦暗中和燕王策划,想要攻破齐国继而瓜分齐国的土地,后佯装有罪逃到齐国,被齐王发现,最终落得个车裂而死的下场。而在《史记•苏秦列传》中,首先是因为“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然后苏秦害怕被诛杀,“详为得罪于燕而亡走齐,齐宣王以为客卿”。后来苏秦“欲破敝齐而为燕”,“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苏秦为了找出想要杀害自己的刺客,就对齐王说:“臣即死,车裂臣以殉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后来齐王照办,果然,“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如此对比,则尽可以看出《战国策》中的苏秦结局是不光彩的,而《史记》中的苏秦,他的命运更具有戏剧性,人物也多了一些悲壮的色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