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之辨(附件)【字数:11817】

摘 要在日常语文生活中,由于对“感”“觉”二字的义项一知半解,人们常误以为二字意义相同。实则不然,二字意义丰富,义项数量众多,绝不是完全相同的。针对这个日常生活中的语文问题,笔者决意作此论文,梳理考察“感”“觉”二字的义项群并加以辨析。笔者通过“感”“觉”的词义引申树形图来梳理众多义项,画出义项分布图来辨析词义。研究发现,“感”“觉”二字义项众多,而相交的义项只有一个,即“感到、觉得”。因该义项在现代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所以误导了人们对“感”“觉”二字意义的认知。针对人们对“痛感”和“痛觉”二词的误用现象,本文还通过征引语料库的例句来探究二词的异同。另外,笔者对段玉裁关于“觉”字本义的观点存疑,故考察了古代较早的文献来探究“觉”的本义,最终得出了“觉”的本义为“寤”的结论。
目 录
导 言 1
第一章 “感”的义项和阐释 2
1.1“感”的不同字形和本义 2
1.2“感”的词义引申图及阐释 3
第二章 “觉”的义项和阐释 7
2.1“觉”的不同字形和本义 7
2.2“觉”的词义引申及阐释 8
第三章 “觉”本义考辨 13
3.1先秦 13
3.2西汉 14
3.3东汉 14
第四章 “感”“觉”相关复音词辨析 15
4.1“感”组成的复音词 15
4.2“觉”组成的复音词 15
4.3“感”、“觉”辨析 16
4.3.1名词类辨析 16
4.3.2动词和形容词类辨析 17
4.3.3复音词辨析 17
结束语 20
致 谢 20
参考文献 21
导 言
文字学论文种类繁多,篇目浩瀚。辨析类的文字学论文数见不鲜,然而,专门来辨析“感”、“觉”二字异同的论文可谓罕见,故本篇或可算作该类首篇。在日常生活中,“感”和“觉”的使用频率非常得高,但人们似乎对二字的义项认识含糊;即使想要一探究竟,也很难得到正解。为了纠正人们错误的文字观念,也为了给社会营造一个纯净的文字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境,本篇论文的诞生十分有必要。
在语文生活中,人们不但把“感”、“觉”组成一个双音节词来使用,而且在同一个语境下,“感到”、“觉得”经常被当作同义词替换使用。久而久之,大家因此产生了一种错觉:“感”和“觉”二字意义相同,甚至可以任意互换。但若仔细研究,二者看似近似,实则有很多明显差异。正因人们对“感”“觉”二字的意义认知既模棱两可又过于片面,所以本文将针对“感”、“觉”二字,追根溯源,从本义出发,在前两章画出词义发展引申的树形图,加以阐释,展现出二字完整的义项群,使读者对二字的义项有全面而准确的了解。另外,由于作者对段氏关于“觉”本义为“悟”的观点存疑,所以在第三章将对“觉”的本义进行求证。最后一章,作者将根据词性将“感”“觉”各自组成的复音词分类,画出直观的词义分布图,进行比较,总结异同,希望以此纠正人们对“感”“觉”二字不准确的认知。
虽然直接相关的前人文献寥寥,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类似文字学论文逻辑相同,都是通过对众多字典进行考察来梳理汉字义项,然后加以辨析,最后得出异同。所以,各大字典是完成本文必不可少的文献和工具。“感”“觉”二字的义项演变史亦可从中窥见。本文的参考文献主要为《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还有《史记》、《潜夫论》等古代文献。另外,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一、“感”的义项和阐释;二、“觉”的义项和阐释;三、“觉”本义求证;四、“感”、“觉”辨析。
总之,本文的终极预期结果有两个:一是得出“感”“觉”二字各义项的异同,证明二字不能划等号;二是证明“觉”字本义为“寤”。
第一章 “感”的义项和阐释
“感”字在金文时代已出现,它的金文、篆文字形都可以被找到。“感”的本义在《说文》中阐释为:“感,动人心也。从心,咸声。”它的义项也很多。
《汉语大字典》中,“感”有十一个义项:1.感动;2.感应;相互影响;2.触着;碰着;4.感触;5.感觉;情感;6.感谢;感激;7.思念;8.忧伤;9.感受;10.通“撼”;动;摇;11.通“憾”,恨。
《汉语大词典》中,“感”的义项有十一个:1.感应;相互影响;2.感动;3.谓使感动;4.感谢,感激;5.感慨,感伤;6.思念;7.感染;感受;8.触;触动;9.迷惑;10.通“撼”,摇动;11.通“憾”,怨恨;遗憾。
《现代汉语词典》该字有六个义项:1.觉得;2.感动;3.对别人的好意怀着谢意;4.中医指感受风寒;5.感觉;情感;感想;6.受外界某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
《辞源》中有五个义项:1.感应,影响;2.感动;3.触着;4.感慨,感触;5.感激,感谢。下文将以《汉语大字典》的义项为主,其他各字典的义项为辅,绘制词义引申树形图。
1.1“感”的不同字形和本义
  “感”的字形,在金文中作/,见于《邵宫盉》;作/见于《说文?心部》,作/见于《汉印》,作/见于《曹全碑》。
“感”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心,从咸(喊杀声震天),会心受震动之意;咸也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感”。本义是人心受到震动、激动、触动。
1.2“感”的词义引申图及阐释
/
图1  “感”的词义引申图
①本义:动词,心受到震动。《列子汤问愚公移山》:“帝感其诚。”三国诸葛亮《出师表》:“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感应;相互影响。《易?咸》:“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王弼注:“二气相与乃化生也。”孔颖达疏:“天地二气若不感应相与,则万物无由得应化而生。”宋张载《正蒙?太和篇》:“其感遇聚散,为风雨,为霜雪。”王夫之注:“感者,交相感,阴感于阳而形乃成,阳感于阴而象乃著。”
感激,感谢。晋张华《答何劭二首》之二:“是用感嘉贶,写心出中诚。”宋欧阳修《代赠田文初》:“感君一顾重千金,赠君白璧为妾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