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的俘虏形象分析(附件)

摘 要在《左传》全书塑造的众多人物群像中,俘虏形象在串联故事情节的发展、完善人物关系结构、烘托其他人物形象等方面有着重大作用。本文拟从俘虏形象全貌、俘虏的话语技巧、俘虏形象的价值和意义等三个层面对“俘虏”这一群体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以期丰富《左传》人物形象的研究体系。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本论题的研究思路 2
2 《左传》中的俘虏形象 4
2.1 直接处死型 4
2.2 流放或迁谪 4
2.3 释放回国 5
3 《左传》中俘虏的话语技巧 6
3.1 委婉含蓄 6
3.2 刚柔并济 7
3.3 机智幽默 7
3.4 尽忠守节 8
4 《左传》中俘虏形象的意义和价值 10
4.1 《左传》中俘虏形象的思想意义 10
4.2 《左传》中俘虏形象的审美价值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附录 15
1 绪论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春秋三传》中将《左传》誉为“文学的权威”[1]P46。《左传》共塑造了三千多个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上至天子诸侯,王公卿相,下至行人商贾,皂隶仆役,无一不具有鲜明独特的性格特征。除此之外,《左传》人物谱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形象,即俘虏。他们在串联故事情节的发展、完善人物关系结构、烘托其他人物形象等方面起着重大作用。本文拟从俘虏形象全貌、俘虏的话语技巧、俘虏形象的意义和价值等三个层面对“俘虏”这一群体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1.1 研究背景
第一,整体上评论《左传》人物形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如郭丹指出,“《左传》对于历史人物的审美标准与审美理想,对后代叙事文学作品产生了巨大影响;《左传》以其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记载历史,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史’的营养和审美标准。”[2]P7980汪耀明《<论左传人物形象的描写>》以为,“《史记》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多少受益于《左传》,这是很显然的。自汉代以来,不少文学大师在描写人物时,都不同程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论《左传》人物形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如郭丹指出,“《左传》对于历史人物的审美标准与审美理想,对后代叙事文学作品产生了巨大影响;《左传》以其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记载历史,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史’的营养和审美标准。”[2]P7980汪耀明《<论左传人物形象的描写>》以为,“《史记》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多少受益于《左传》,这是很显然的。自汉代以来,不少文学大师在描写人物时,都不同程度地从《左传》里得到启示又有所发展,创作出他们的传世名篇,这也是有目共睹的。”[3]P79刘玉凤在《<左传>谏者形象研究》中提出,“《左传》中的谏者形象对后世的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惩劝功能的延续,主要体现在对史书主旨及创作上的延续和文学主题创作上的影响;二、人格精神的弘扬;三、语言技巧的开创。”[4]P4546
第二,对《左传》中人物描写手法的分析。孙绿怡认为,《左传》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主要有“累积型”和“闪现型”两类。[5]P5郭丹在《<左传>写人艺术综论》中提出,“在描写人物时,作者采用了内外并行的双重结构方式、‘众美兼善’的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的夸饰三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6]P3034刘兆明《<左传>贵公子形象分析》以为,“《左传》在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有在历史动态和事件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用生动的细节来描摹人物情态以及通过对比与衬托等四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7]P2334
第三,对《左传》中的人物进行个案分析。如钟继彬的《春秋五霸与吴王夫差》[8]P48、王玲的《左传》鲁人形象研究[9]P115124、张银侠的《<左传>霸主形象研究》[10]P215等。
第四,将《左传》中的人物形象与同期或者同类型的历史著作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如李晓宇《<左传><史记>叙事写人比较研究》一文,认为“《左传》和《史记》作为我国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代表作,在写人方面,二书存在共同之处,但是《左传》中为叙事服务的历史人物成为《史记》的主角,司马迁一方面对前代作品的人物进行了重塑,另一方面也摸索出人物塑造的成熟手法,为后世的文学奠定了基础。”[11]P5671张晓萌在《<左传>与<战国策>>女性比较研究》中以为,“《左传》与《战国策》中对于女性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与意义:其一,作为两种不同时代的著作,写作手法不同,女性形象的不同,女性生存状况的变化,女性观的变化都有待深刻挖掘;其二,对《左传》与《战国策》女性的对比研究,可以清楚地了解当时男性审美创作下两部著作书写女性的意义;其三,将这两部作为中国古代源头重要著作中的女性进行对比研究,更能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烙印,给现代人的深刻启示。”[12]P2134
第五,关于俘虏形象的研究。此方面的论文目前还较少。如朱闻宇《<左传>俘虏辞令的论说技巧》一文,作者认为“俘虏辞令不仅运用了《左传》辞令晓以大义、示以利害的一贯手法,还引用了隐语、呼号、针锋相对等许多特殊的言辞表现形式,俘虏辞令的这些特点使俘虏的言辞精彩纷呈。”[13]P52同时朱闻宇也在《<左传>俘虏辞令的言说特点》提出,“《左传》俘虏辞令多样的语言风格与其特定的道德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在利义抉择时,道德向善对于人类实现自身存在,以及指导言语活动有着重要意义。”[14]P25
综上所述,《左传》人物形象研究自建国后经学者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但关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俘虏形象”的研究相对较少。
1.2 本论题的研究思路
通过表格的方式,集中概括了《左传》中的俘虏人物,准确、简明的将俘虏的全貌展示出来。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俘虏人物形象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从俘虏的数量以及结局入手,汇总俘虏的数量,概括具有代表性的俘虏言论;
二、通过俘虏精彩的辞令将人物形象呈现出来,从委婉含蓄、刚柔并济、机智幽默、尽忠守节等辞令方式分析俘虏性格,突出人物形象,分析塑造俘虏形象的手法;
三、从思想意义与审美价值上,分析俘虏这一人物群体的社会价值,对俘虏人物形象进行总结。
2 《左传》中的俘虏形象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在这期间,由于王权衰落,各诸侯国之间争霸局面的出现,导致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仅《左传》记载的就有492次。诸侯之间频繁的战争,使俘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4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