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中的北京表征及其成因以四世同堂为中心(附件)【字数:9207】

摘 要老舍是公认的“京味文学”代表作家,也是公认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在北京出生,也在那里长大,所以与北京城的情感也是无法割舍的。由此,老舍的创作多是以北京为地理背景,如《四世同堂》中的地理背景,正是他从小生活的地方。在老舍创作的巅峰期,中华民族正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所以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又有对国民性的深刻剖析,不虚美,不隐恶,入木三分的刻画了抗日战争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心理。本文将老舍作品中的人文与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北京语言和民族特性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寻找老舍作品中的北京表征及其成因。
目 录
第一章 北京地域人文与自然景观 4
第二章 老舍笔下的北京民俗风情 6
第三章 平实朴素的北京语言 9
第四章 北京形象之于民族特性 11
第五章 老舍作品中北京表征之成因 12
结束语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第一章 北京地域人文与自然景观
老舍出生在北京,自然深受北京文化的熏陶。他一生曾多次出游海外,在祖国各地漂泊,最后还是回到了故乡。在老舍的创作中,无论是叙述背景、环境和人物,还是就现实意义来说的文化中心、文学市场乃至意识形态的根源,北京无疑都是他作品的开端和结尾。可以说,老舍的创作有着难以割舍的北京情节。几代帝都、五方杂处、民族混居的北京,其文化构成无疑是斑驳陆离的,这种新旧融合、融汇古今中西的北京文化在诸多学者笔下都有描述。而老舍的记述是全面而又生动的。
老舍的作品中,大部分描写的北京场景都是从阜成门到德胜门的北京西北城。这个区域在北京整个布局中,从地理位置和文化影响来看,都是略显边缘的地带。但在这些边缘地带中,恰恰没有政治家们的粉饰太平。通过底层人民的生活,无论是最贫苦的大众还是衣食无忧的小康之家,无论是铮铮铁骨的爱国志士还是卑躬屈膝的汉奸走狗,老舍给我们展现出最真实的北京。老舍成长于北京,他又跳出北京城以一个局外人的客观而冷静的心态来审视北京的蝇营狗苟,没有激昂文字,似乎只是平淡的叙述,但在平淡的字里行间,我们得以窥见彼时北京的风貌情状和事态人心,更主要的是可以看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代文学大家对于北京文化甚至整个中华文化的建构。
如同赵园所说:“《离婚》、《四世同堂》借诸人物对北京文化的反复批判中,有关于近代中国历史悲剧及其责任的思考。”老舍目睹了日本人对于北京的蹂躏,也看透了在这种危机状态下北京人的种种反应,在这种矛盾的社会中,逐渐生出了危机意识,而这种危机意识由于老舍自己的亲身体会而越发具体。他将这种状态写进自己的作品中。《离婚》通过北京小市民平淡乏味的生活来管中窥豹,《猫城记》则是以寓言的手法构建了宏大的社会领域。老舍想通过这本书综述自己之于这个社会文化的想法,猫城在某种意义上也便是那是北京城的缩影,是中华文化的寓言。不过,以全景式的漫画风格来寻求作品的讽刺性,往往强在广度而输于深度,是以丧失某些艺术性和深刻性为代价的。《猫城记》所采取的批判手法虽然是毁誉参半,但老舍通过它对于北京及北京象征的文化思考却一直得以延续,并在《四世同堂》中再一次体现出来。
一百万字的《四世同堂》中,老舍对于北京城与人的议论和描写俯拾即是,整部小说也可以说是通过描绘北京人在外敌压迫下作亡国奴的众生相来对整个民族的文化进行反思。这个反思所用以解剖的标本就是小羊圈胡同儿的四世同堂祁家,而背景则是日本侵华占领北京直至无条件投降北京光复的时间段里。作为一种成熟甚至是过度成熟的文化,老北京自身的盲目自大、固步自封,难以真正反思自己的缺陷和危机。正如祁老太爷总觉得北京是太平之城,再大的危机也不会超过三个月,总以为用大缸顶住大门就可以安然无恙。这种被北京城坚固城墙局限起来的思维必须要以外在的刺激方能奋发出新的思想,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输入新鲜的元素,也激荡着旧文化内部变革因子的发展和壮大。作为线索人物的祁老太爷,在目睹了老友钱先生的入狱、孙子瑞全的李家抗日、瑞丰的变节之后,终于不再是只惦记着自己的八十大寿,这个老人在思想上由家到国的转变,正是承载了老舍有关北京文化的探索和思考。
老舍生长于北京,他自然深爱着这座城市,故而对北京场景的描写从来都不吝词汇。老舍花了大量的文字描绘北京街头的小摊小贩、果店里摆卖的各式各样的水果名称、味道、颜色,连小贩的叫卖声都被艺术化地娓娓道来。老舍对胡同更是爱到了偏执。他把自己从小生活的小羊圈胡同写进了《四世同堂》,以小胡同写北京,以北京写中国。关于小羊圈胡同儿位置、形状和功能的描写,能够想象出它是一个别有洞天、内敛含蓄、而又别开生面的壶中天地,垃圾背后是生机的所在,安全可靠而且方便生活。祁家处在胡同的胸部,内涵道家的退藏隐忍和儒家的入世而为,是个有“中和”之美的地方。它独一的短处或许便是底部是封锁的进口狭小而没有后路。在这样的风水布局中,可以看到祁老太爷的处世哲学:“北平城是不朽之城,他的房子也是永世不朽的房子”。他只求家人团圆,现世的安稳。 孙子瑞全出城抗日他日日挂念,瑞丰做了日本人的走狗他还是爱惜,这样的思想是数百上千年的宗法制社会的结果。彼时的北京作为旧都,是有着悠久文化的首善之地,人们的思想自然是被城墙禁锢了的,如果没有外界的强劲冲击,祁老太爷和他的孙子大概都是永睡不醒的。所幸,老舍是有着清醒的自觉的,他借诸钱先生之口表达出来的对于侵犯者的仇恨、对于毫无气节的民族败类的痛斥对于懦弱小市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才是老舍作品真正的情感。
在抗日战争背景下的北京人文和自然景观似乎都被赋予了别样的情感,在写实的基础上融进了老舍的爱国主义思想。展现出了别样的地域特色。
第二章 老舍笔下的北京民俗风情
在老舍笔下,北京的民俗风情明显的分为两类,一是旗人风俗,另一则是平民化的汉人风俗。
先说旗人现象。老舍是满族人,虽从小贫困,但他还是非常熟悉旗人的生活。老舍在很多作品中都用了很多的文笔来描绘旗人的习俗。清朝国祚二百多年,满族与北京的联系早已密不可分,旗人们的生活习性是北京民俗风俗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但是,旗人明显区别于汉人,他们凭借与皇帝同族的长处,尊享着不劳而获的好处。而清朝灭亡后,绝大部分旗人依然过着“有钱人真讲究,没钱人穷讲究”的生活方式,他们以“耗财买脸,傲里夺尊,誉满九城”为荣,办一次婚丧大事,主人往往打肿脸充胖子,若是礼数不周,似乎就没脸再活下去。除婚丧红白喜事,就连生孩子刚满三天,也要举行“洗三”庆典。《正红旗下》生动叙写了“洗三”庆典和满月庆典使旗人穷讲究的丑态,“他们老爷都有聪明、能力、细心,但都用在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与刺激。他们在蛐蛐罐子、鸟笼子、干炸丸子等等,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他们的一生像做着个细巧的、明白而又有点糊涂的梦”。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小文仿佛与生俱来的那份才情:“他极聪明,除了因与书籍不十分接近而识字不多外,对什么游戏玩耍他都一看就成了专家。”这段极富溢美之词的描写,我们又可以看到老舍对旗人在国难当头依然醉心玩乐的悲痛。这个曾以骁勇善战,积极努力著称的民族,最后演变成懦弱无能,不思进取,并且似乎丧失了谋生能力的“八旗子弟”。习俗是我们承之祖先,传至后代的文化遗产,但老舍描述旗人风俗,却毫不客气地给予最大的讽刺,因为这些旗人,这些没落的满族贵族王孙们,文不能提笔安天下,武不能上马定乾坤,完全是行尸走肉一般。说到底,旗人文化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一部分,几百年的文化融合,实在难以再将二者剥离开来。另一方面,旗人也是“北京人”的标本,在谈及北京文化和风俗的时候如果将旗人文化隐含不论,便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况且,“旗人现象”也并不都是如上所说的深重的教训和沉痛的悲剧。事实上,它也经常地造成喜剧,是历史生活产生的独特的幽默素材。《四世同堂》中,小文穷困到了要依靠变卖东西来换取米面的时候依然天真;《正红旗下》中,定大爷的豪兴即使在乱世也不愿作孽;即便是衣物常常送入当铺,即便要时刻躲避债主,这些姐姐公子哥儿也是快乐的。写到这儿,老舍的笔下已多是悲悯与爱怜。诚然他不会认可这些旗人的生活态度,却也不能认真的去责怪他们,这些旗人的天真性情真实地缓和了老舍的批判情绪。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