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的田园词(附件)
摘 要辛弃疾不仅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的抗金志士,也是中国词坛上的泰斗人物。存世的六百余首辛词,涉及不同题材,田园词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历来受人瞩目。本文在对其田园词宽泛的思想内容、独到的艺术风格两个方面作了较为深入地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稼轩这类词创作的原因,以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辛词。目 录
引言 1
1 辛弃疾创作田园词的原因 2
2 辛弃疾田园词的内容 4
2.1 描写田家生活 4
2.2 写与农民的情谊 5
2.3 借乡居抒发感慨 5
2.4 写农村风俗习惯 6
3 辛弃疾田园词的艺术表现 7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引言
提起南宋时期被称为“人中之龙,词中之杰”的辛弃疾,人们第一印象就是他写过大量的气壮山河的豪放词。历代的学者对其豪放词的研究倾注了很大的心血,而对他田园词的研究却鲜有涉猎。范中胜曾经写过一篇题为《田园词和辛弃疾的农村词》一文,作者认为,“田园词是始于东坡兴于稼轩,有的研究者注意到早在东坡之前,《花间集》中偶有词篇涉及田园,但并不把它们当田园词看。”[1]P104而辛弃疾却写过不少的名副其实的田园词,他的这类词不但境界优美而且清新自然,在整个辛词中独具一格。本文拟对其田园词作一粗略的探析。
在我国田园诗歌研究史上,截至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著作或者文章对田园词的含义做出解释。所以在正式进行论述之前,容我先对“田园词”的含义作个界定。我认为,田园词即反映田园生活和农村生活的词。田园诗歌最早出现在《诗经》之中。《诗经豳风七月》就反映了早周时期的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情况。此后,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范成大等人也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并因此被公认为写作田园题材的高手。然而,与田园诗呈现在历代作品的情况不同,在辛弃疾之前,以农家生活为背景的田园词却寥寥无几,仅宋代苏东坡写了一些。其田园词的代表作是其任徐州知州时石潭谢雨道上所作的五首《浣溪沙》。这组词描绘了一幅农村风俗图,体现出词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而辛弃疾在苏轼之后则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词。因为他有着长期闲居农村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所以他的这类词抒发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读后往往使人耳目一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题材的高手。然而,与田园诗呈现在历代作品的情况不同,在辛弃疾之前,以农家生活为背景的田园词却寥寥无几,仅宋代苏东坡写了一些。其田园词的代表作是其任徐州知州时石潭谢雨道上所作的五首《浣溪沙》。这组词描绘了一幅农村风俗图,体现出词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而辛弃疾在苏轼之后则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词。因为他有着长期闲居农村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所以他的这类词抒发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读后往往使人耳目一新。
1 辛弃疾创作田园词的原因
南渡以后,辛弃疾在沦陷区长大,少年时期依附祖父辛赞生活,祖父常常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辛弃疾从小立志要做个沙场点兵、叱咤风云的英雄,希望能恢复中原,报国雪耻。22岁时辛弃疾参加了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耿京被叛徒杀害后,辛弃疾毅然决然地率五十多个战士冲入敌营,捉拿了叛徒张安国交给南宋朝廷处治。这一果断勇敢的举措让他一举出名。辛弃疾也由此南归,踏入仕途。但是,自从1163年的符离之役南宋王朝不幸失败,朝廷从此一心向金朝俯首求和,订立了隆兴和议,只求苟且偷安,并将抗金志士排斥在朝廷之外,还极力压制人民的爱国热情。南渡之后的辛弃疾,以“归正人”的身份主张抗金,反对和议,在政治上接二连三受到排挤,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从1162年起,辛弃疾就开始在地方做官,但是每当他做出一点成绩,朝廷有人就变着法子污蔑和弹劾他,所以他在一个地方的任期都不长。从29岁到42岁,短短13年间就调换官职14次,就这样一直被调来调去,东抛西掷,辗转各地,一直很难有所建树。他虽然对此不满,但依旧不改抗金初衷。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更是遭到排挤,被迫远离朝廷,长期生活在上饶的乡村中。
辛弃疾作为堂堂热血男儿,却在年轻力壮时被排斥在政治舞台之外,没有机会驰骋沙场,血染战袍,建功立业,以致他执着的北伐热情逐步消磨。随着岁月的流逝,更让他充满煎熬,心中满含“愁滋味”自不待言。于是,他不得不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他要排忧,要冲淡官场上的失意和仕途上的不幸带来的的愤懑,只能笔走龙蛇,以词遣怀。
辛弃疾一生三次出仕,每一次都带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战救国的热情。他屡屡为南宋王朝献计献策,希望可以建功立业,一展宏图。但是在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大环境下,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尽管辛弃疾满腹才华,也依然逃不出三次罢官的命运。残酷的现实和仕途的失意让辛弃疾的心头萌发退隐的想法,一心想要过那种游山玩水,走亲访友,读老庄文、陶渊明诗的生活,恣意放纵,洒脱无为。他崇尚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朴归真,向往与松竹为朋,花鸟为友,鸥鹭作伴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
辛弃疾退隐田园以后,有机会贴近生活和自然,农村的风光景物和农家生活都带给他新的体验,让他一见倾心,迫切地融入到田园生活中去。在厌弃官场黑暗和喜欢乡村的淳朴自然这双重原因下,辛弃疾更愿意寄情田园,徜徉山水,创作出大量的田园词。他和农民做朋友,参与农民生活,将自己融入到田园生活当中,忘怀世间的烦恼,体会别样的趣味。词人在《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这首词中这样写道:“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词人看见几个孩童拿着长竿在山园中偷枣打梨,却不让旁人惊扰那些孩子,以免影响自己远处静静窥视的雅兴。透过一个“闲”字可以看出词人生活的安逸与惬意,透露出农家生活的甜美温馨。这些憨直的农民、淳朴的民风、生动的生活、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轻松闲适的生活环境深深打动了辛弃疾,令他安于乡间居住。
辛弃疾的一生历尽了沧桑,垒积了太多的苦闷,深切地体会到人生的无奈,于是便用他犀利的笔锋书写其无可奈何的心境,创作出优秀的、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田园词,期望在其中寻求安慰,抚平自己心灵的创伤。在历史的阴差阳错下,辛弃疾将建功立业的一腔热血换成了在文学世界开疆拓土,为后人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2 辛弃疾田园词的内容
辛弃疾闲居田园几近二十年,他熟悉乡村,热爱乡村,能对乡村的风光景物和农民的生活做多角度的描写,他的这类作品构成了一道亮丽的田园风景线。他的田园词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乡村田园景观,描绘了众多质朴平凡的乡村人物形象。他不但热爱乡村的美景和气息,更是自觉地融入到农村生活之中,了解农村的风俗民情,与农民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与农民一起经历喜怒哀
引言 1
1 辛弃疾创作田园词的原因 2
2 辛弃疾田园词的内容 4
2.1 描写田家生活 4
2.2 写与农民的情谊 5
2.3 借乡居抒发感慨 5
2.4 写农村风俗习惯 6
3 辛弃疾田园词的艺术表现 7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引言
提起南宋时期被称为“人中之龙,词中之杰”的辛弃疾,人们第一印象就是他写过大量的气壮山河的豪放词。历代的学者对其豪放词的研究倾注了很大的心血,而对他田园词的研究却鲜有涉猎。范中胜曾经写过一篇题为《田园词和辛弃疾的农村词》一文,作者认为,“田园词是始于东坡兴于稼轩,有的研究者注意到早在东坡之前,《花间集》中偶有词篇涉及田园,但并不把它们当田园词看。”[1]P104而辛弃疾却写过不少的名副其实的田园词,他的这类词不但境界优美而且清新自然,在整个辛词中独具一格。本文拟对其田园词作一粗略的探析。
在我国田园诗歌研究史上,截至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著作或者文章对田园词的含义做出解释。所以在正式进行论述之前,容我先对“田园词”的含义作个界定。我认为,田园词即反映田园生活和农村生活的词。田园诗歌最早出现在《诗经》之中。《诗经豳风七月》就反映了早周时期的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情况。此后,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范成大等人也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并因此被公认为写作田园题材的高手。然而,与田园诗呈现在历代作品的情况不同,在辛弃疾之前,以农家生活为背景的田园词却寥寥无几,仅宋代苏东坡写了一些。其田园词的代表作是其任徐州知州时石潭谢雨道上所作的五首《浣溪沙》。这组词描绘了一幅农村风俗图,体现出词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而辛弃疾在苏轼之后则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词。因为他有着长期闲居农村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所以他的这类词抒发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读后往往使人耳目一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题材的高手。然而,与田园诗呈现在历代作品的情况不同,在辛弃疾之前,以农家生活为背景的田园词却寥寥无几,仅宋代苏东坡写了一些。其田园词的代表作是其任徐州知州时石潭谢雨道上所作的五首《浣溪沙》。这组词描绘了一幅农村风俗图,体现出词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而辛弃疾在苏轼之后则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词。因为他有着长期闲居农村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所以他的这类词抒发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读后往往使人耳目一新。
1 辛弃疾创作田园词的原因
南渡以后,辛弃疾在沦陷区长大,少年时期依附祖父辛赞生活,祖父常常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辛弃疾从小立志要做个沙场点兵、叱咤风云的英雄,希望能恢复中原,报国雪耻。22岁时辛弃疾参加了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耿京被叛徒杀害后,辛弃疾毅然决然地率五十多个战士冲入敌营,捉拿了叛徒张安国交给南宋朝廷处治。这一果断勇敢的举措让他一举出名。辛弃疾也由此南归,踏入仕途。但是,自从1163年的符离之役南宋王朝不幸失败,朝廷从此一心向金朝俯首求和,订立了隆兴和议,只求苟且偷安,并将抗金志士排斥在朝廷之外,还极力压制人民的爱国热情。南渡之后的辛弃疾,以“归正人”的身份主张抗金,反对和议,在政治上接二连三受到排挤,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从1162年起,辛弃疾就开始在地方做官,但是每当他做出一点成绩,朝廷有人就变着法子污蔑和弹劾他,所以他在一个地方的任期都不长。从29岁到42岁,短短13年间就调换官职14次,就这样一直被调来调去,东抛西掷,辗转各地,一直很难有所建树。他虽然对此不满,但依旧不改抗金初衷。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更是遭到排挤,被迫远离朝廷,长期生活在上饶的乡村中。
辛弃疾作为堂堂热血男儿,却在年轻力壮时被排斥在政治舞台之外,没有机会驰骋沙场,血染战袍,建功立业,以致他执着的北伐热情逐步消磨。随着岁月的流逝,更让他充满煎熬,心中满含“愁滋味”自不待言。于是,他不得不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他要排忧,要冲淡官场上的失意和仕途上的不幸带来的的愤懑,只能笔走龙蛇,以词遣怀。
辛弃疾一生三次出仕,每一次都带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战救国的热情。他屡屡为南宋王朝献计献策,希望可以建功立业,一展宏图。但是在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大环境下,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尽管辛弃疾满腹才华,也依然逃不出三次罢官的命运。残酷的现实和仕途的失意让辛弃疾的心头萌发退隐的想法,一心想要过那种游山玩水,走亲访友,读老庄文、陶渊明诗的生活,恣意放纵,洒脱无为。他崇尚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朴归真,向往与松竹为朋,花鸟为友,鸥鹭作伴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
辛弃疾退隐田园以后,有机会贴近生活和自然,农村的风光景物和农家生活都带给他新的体验,让他一见倾心,迫切地融入到田园生活中去。在厌弃官场黑暗和喜欢乡村的淳朴自然这双重原因下,辛弃疾更愿意寄情田园,徜徉山水,创作出大量的田园词。他和农民做朋友,参与农民生活,将自己融入到田园生活当中,忘怀世间的烦恼,体会别样的趣味。词人在《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这首词中这样写道:“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词人看见几个孩童拿着长竿在山园中偷枣打梨,却不让旁人惊扰那些孩子,以免影响自己远处静静窥视的雅兴。透过一个“闲”字可以看出词人生活的安逸与惬意,透露出农家生活的甜美温馨。这些憨直的农民、淳朴的民风、生动的生活、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轻松闲适的生活环境深深打动了辛弃疾,令他安于乡间居住。
辛弃疾的一生历尽了沧桑,垒积了太多的苦闷,深切地体会到人生的无奈,于是便用他犀利的笔锋书写其无可奈何的心境,创作出优秀的、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田园词,期望在其中寻求安慰,抚平自己心灵的创伤。在历史的阴差阳错下,辛弃疾将建功立业的一腔热血换成了在文学世界开疆拓土,为后人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2 辛弃疾田园词的内容
辛弃疾闲居田园几近二十年,他熟悉乡村,热爱乡村,能对乡村的风光景物和农民的生活做多角度的描写,他的这类作品构成了一道亮丽的田园风景线。他的田园词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乡村田园景观,描绘了众多质朴平凡的乡村人物形象。他不但热爱乡村的美景和气息,更是自觉地融入到农村生活之中,了解农村的风俗民情,与农民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与农民一起经历喜怒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