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看托尔斯泰的爱情观

摘 要但丁说过,爱情使人心的憧憬升华到至善之境。无论古今中外,爱情是亘古不变的主题,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享受爱情的权利,与此同时每个人对爱情的解读和看法也不尽相同。托尔斯泰作为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其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不仅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俄国,蜚声文坛,而且至今仍具有不朽的思想成就和艺术生命力。这部作品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出农业问题、女性追求真我问题以及家庭、婚姻、爱情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着重阐释安娜等女性人物的家庭、婚姻、爱情还有社会道德等问题,并结合托尔斯泰强大的宗教观以及对于人性和神性关系的理解,进一步分析探究托尔斯泰的爱情观,以期对当代社会,尤其是当代女性有一些思想启示。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分析安娜的人物形象;第二部分结合作品和托尔斯泰的生平阐释其对爱情的思考;第三部分则是论述托尔斯泰的爱情观的现实意义。面对当代社会一些有违道德的怪象,以及当今女性在爱情、婚姻中遇到的问题,托尔斯泰的爱情观伦理观给予了很大的启发意义。
目 录
导言 1
第一章 对安娜的形象、爱情的分析 3
第一节 未遇到爱情之前的安娜 3
第二节 拥有了爱情之后的安娜 4
1.一个犹疑于道德与情感之间的女人 4
 2.一个热烈执着、勇于抗争的女人 5
3.一个没有自我意识、心中只有爱情的女人 6
第二章 托尔斯泰的爱情思考 8
第一节 托尔斯泰对安娜爱情悲剧的思考 8
第二节 托尔斯泰对人性和神性的解读 9
1.安娜人性的困境 9
2.从吉蒂与列文的婚姻生活和陶丽感受神性的救赎 10
第三章 托尔斯泰的爱情观所给予的启示 12
第一节 《安娜卡列尼娜》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12
1.客观引导着女性解放 12
2.无情鞭挞着黑暗社会 12
第二节 托尔斯泰的爱情观对当代女性的启示 13
1.在爱情观方面给予的启示 13
2.在婚姻观方面给予的启示 1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3.在道德观方面给予的启示 15
结束语 16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导 言
列夫托尔斯泰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列宁说,“列夫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那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置。”他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创作构思宏大,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反映出了很多重大的问题,有农业问题,俄国农村前途问题,还有一系列家庭、婚姻、爱情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可以说这部著作是认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罗斯社会的一面镜子。
在欧洲国家,《安娜卡列尼娜》一出版就受到了很多文学家和批评家的关注,斯特拉霍夫在给托尔斯泰的一封信中说:“《安娜卡列尼娜》每一部问世,报刊上就急忙报道,议论纷纷,就像评论一个新战役或者俾斯麦的一句新的名言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这部作品非常高的评价,称它是“当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可以与之媲美的作品”。托马斯曼指出《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现代史诗,是“各国文学中最伟大的社会小说”。同时托马斯曼评论安娜的形象是“一个由于热恋而失足、但本质上是高傲的、胸怀磊落的女人”。罗曼罗兰作为“最托尔斯泰式的法国作家”也对《安娜卡列尼娜》推崇备至,并且指出安娜的爱情充满了激烈专横的性质。当然,也有小部分否定托尔斯泰的学者,如屠格涅夫、阿历克赛等,在此就不多做展开了,因为纵观学界,无论是俄罗斯、苏联的作家评论家,还是欧美的作家评论家,他们对托尔斯泰的艺术成就和作品在总体上是肯定的,推崇的。
在中国,且将对托尔斯泰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学界大多用社会历史批评范式对托尔斯泰的作品进行研究,周立波称得上是明确使用社会批评方法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人,他肯定了安娜的美丽、勇敢与真实,但是他也称“延安的女孩们,少妇们,没有安娜的悲剧。”这明显是时代的局限,他用一种盲目的乐观主义忽略了安娜形象的恒久性,这也造成了对安娜形象解读的一种制约。这一时期代表文章还有廖世健的《试论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王西彦的《论“安娜卡列尼娜”》、彭慧的《怎样读“安娜卡列尼娜”》等,他们对周立波的研究做了进一步总结。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直至今天,研究者们开始从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安娜的女性形象,有关论文更是数量繁多,研究主流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向:第一,安娜的爱情悲剧方向,如甘海泉的《安娜的爱情观与她的悲剧命运》不但分析了安娜的爱情观,而且进一步探究了托尔斯泰的感情态度;马玉敏在《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必然性》一文中揭示了爱情至上和爱情的幻灭造成了安娜悲剧命运;第二,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安娜的形象,具体文章有张绍梅的《论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王晓红的《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杨四美的《从女性视角解读托尔斯泰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肖菲的《俄罗斯传统与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理想女性”观念》等;第三,从托尔斯泰的宗教观探索安娜的爱情,具体文章有于洋的《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及思想矛盾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体现》,这篇文章通过对《安娜卡列尼娜》的解读,进而探究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和思想矛盾。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列夫托尔斯泰本人,还是《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学界的有关研究探讨都可谓是汗牛充栋。本课题重点在于从《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性形象着手,再深入到女性人物的家庭婚姻、爱情伦理问题。为了深入论证,除作品中女主人公安娜以外,还会例举其他女性人物的爱情、婚姻,如吉蒂、陶丽等与安娜进行对比。这样便于进一步探究托尔斯泰内心蕴藏的爱情观,以及如何处理神性和人性的关系。最后结合当代社会的现状以及女性思想,思考当代女性可能会面对的一些问题,使得当代女性得到一些思想上的启示,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更好地发展自己。
第一章 对安娜的形象、爱情的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最主要的女主人公。她的生活遭遇唤起了无数读者深切的同情与关注。斯特拉霍夫在给托尔斯泰的一封信中就安娜的形象塑造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卡列尼娜的心灵是这样的敏感和美好卡列尼娜会赢得对她无限的怜香惜玉之情,但是任何人都将很明白,她犯了错误。”这段话直接揭示了安娜形象的多重性。作为一个在文学史上历久弥新的女性人物,安娜必然是一个多元、立体、有自我矛盾冲突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在归纳总结安娜的形象特征时发现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安娜的形象是不尽相同的。因为不同的阶段往往会带来不同的心境、感情还有生活经历,遇到伏伦斯基之前的安娜与之后陷入爱情,乃至绝境的安娜当然也是有所不同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安娜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身上一些本质的东西没有变,她自始至终都是那么美丽动人,那么热烈,那么纯净,那么真挚,充满了内在美。笔者决定按照小说情节的发展顺序,抓住不同阶段安娜的突出性格来研究安娜的形象与爱情,这样便于较为全面又条理清晰地探究安娜的多重性格。下面就来看看未触及爱情的安娜和拥有了爱情之后的安娜分别是怎样的吧。
第一节 未遇到爱情之前的安娜
安娜是一个风度潇洒,体态匀称,表情动人,而且道德高尚的贵妇人。她的丈夫卡列宁是个大官僚,在多数人看来是个“举世闻名的人物”。在物质方面,安娜自然是生活无忧,她还有一个可爱的小儿子谢辽查。可以说凡是和安娜有过接触的人都对安娜报以极佳的好感。奥勃朗斯基请安娜到一片混乱的家里,解决自己的家庭危机,当时受尽悲痛折磨,心力憔悴的陶丽虽然赌气回应丈夫,安娜“来不来不关她的事”,但实际上陶丽还是一直在做招待安娜的准备工作,并且急切地等待着安娜的到来,这不单单因为安娜“是彼得堡一位大人物的太太,是彼得堡的贵夫人”,更是因为陶丽“觉得她(安娜)这人真是再好没有了,她待我一向都挺亲热。”安娜也对得起陶丽对她的看法,她记得陶丽每个孩子的名字、出生年月、性格,她真诚地从陶丽的处境出发,切实地体味陶丽的苦楚,而不是故作同情的客套,不切实际的劝解。吉娣一见到安娜就“感到自己不仅被安娜所左右,而且爱慕安娜”,而且深深折服于安娜雅致、自然的魅力。伏伦斯基的母亲仅仅在火车上和安娜交流了短短一段时间,就向安娜表示“我同您在一起,就是走遍天涯也不会觉得寂寞的。有些女人就是这么可爱,你同她谈话觉得愉快,不谈话同她一起坐坐也觉得愉快。您就是这样一位女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9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