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镜花缘看李汝珍的女性观(附件)【字数:10529】

摘 要 清代才子李汝珍在创作《镜花缘》的过程中,受儒道两种思想的影响,其笔下的女子既具有儒家根深蒂固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特色,又在道家提倡的“阴阳并重”、“女性崇高论”的影响下,对当时的女性给予极大的同情,因此,他大力渲染女子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德,以达到其呼吁社会关注女性、同情女性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李汝珍的女性观出发,研究其对女性教育的重视和品德的展现,并立足现实对其所认为的男女地位进行探讨,从而分析其女性观的时代意义。
Key words:woman;?moral character;?status of male and female.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女子有才方是德 2
1.1才女的合理化与平民化 2
1.2才女的孝与忠 3
第二章 打不开的男权枷锁 6
2.1德与才的冲突 6
2.2男与女的困惑 8
第三章 《女诫》是束缚也是保护 10
结束语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引 言
阅读《镜花缘》全书,读来与以往的古典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在传统的小说中,英雄救美和才子佳人的题材几乎在小说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已成了人们习惯故事内容的构成元素。在这些小说中,通常是花容月貌、纯洁美好的痴情女子们遭遇到种种自己无法摆脱的困境时,出现了一位品德高尚的英雄帮助她脱离苦海,男方再用深情将他包围,于是抱得美人归,在大团圆结局的那一刻,女子则成了男子的私有财产,以附属品的地位存在。如今细细想来,这类型的故事积淀着典型的男性本位思想在人们的文化心灵里。而这类型的故事也是多年来无法突破的。
但是在李汝珍的《镜花缘》中则难以发现英雄救美和才子佳人的痕迹,才女们从不被情情爱爱困扰,婚姻的描写也只是一笔带过,儒雅敦厚的唐敖在书中只是担当着“海外寻花”的线索作用,多九公和林之洋成了其助手。书中男人被从神坛上请了下来,他们不再是救世主,不再负责缔造英雄这一神话,于是主角的位子被女性占据,李汝珍一下子写了武则天和百位才女的故事,内容庞大博杂,众多女性形象鲜明,就像胡适说的那样:“李汝珍所见的是几千年来忽略的妇女问题,他是中国最早提出这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妇女问题的人,他的《镜花缘》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小说。”而其中的妇女问题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讨论。在以男子为中心,女子作为其附庸而存在的社会背景下,作者为女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会活动领域,多方面的展现她们的才能和品质,使遭受压迫和奴役的女性可以吐气扬眉,这或许是由于特殊时代的人文背景,产生了同情女性的伟大巨作。
第一章 女子有才方是德
1.1才女的合理化与平民化
从整个中国的历史发展看来,中国古代妇女的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镜花缘》一书成书于清代,而小说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则是在唐朝武则天时期,主要讲述唐敖游历奇幻国度、众才女金榜题名的故事。而《镜花缘》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李汝珍却与社会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在书中塑造众多的才女形象,他极力赞扬女性才华,为他笔下的百位才女营造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武则天当政的时代,让武则天以女性的身份去同情女性,认为女子读书本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开设女科举给天下女子一片施展才学的天地。文中描绘了众多才女形象:唐闺臣“美貌端庄,天资聪俊,到了四五岁,就喜读书,凡有书籍,一经过目,即不能忘”;十三的林婉如写起汉代隶书时“只见笔笔藏锋,字字秀挺,不但与帖无异,内有几字,竟高出原帖之上”;上官婉儿更是才情了得,如武则天赏雪时命上官婉儿与群臣一同作诗,先交卷者有赏,那日一共做了五十首诗,上官婉儿一人独得了五十分赏赐,所有大臣都赞她是“天生奇才,自古无二”。在第七十回中,唐敖一行路经黑齿国,发生了紫衣女子与多九公切磋文学的一幕,自视甚高的多九公完全没有把一个十几岁的异国小姑娘放在眼里,谁料八十多岁自认博学的多九公被驳的大汗直流,“急得满脸通红,恨无地缝可钻”。可见,李汝珍在男女才学方面,对女子是十分偏爱的,他提出“灵秀不独钟于男子”,文中男女双方如果才学较量,男子必然会败给女子,而女子们在进行文艺切磋的时候,往往是才女们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的结局,如在第五十二回中,为了能顺利劝服亭亭共同去考女科,闺臣和若花在红红的建议下,必须与之谈文使其敬服后才能完成,于是三大才女的才情较量则开场了,若花以分明义、正名实、著几微三大原则大谈《春秋》褒贬大义,闺臣回答亭亭故意出的刁钻古怪问题时信手捏来,不仅对历朝礼制如数家珍,而且将人物事迹分门别类,使亭亭心悦诚服。同样,亭亭面对闺臣的史鉴考验,不仅细数历朝史书,而且背默各代年号及皇帝姓名,让人拍案叫绝。
为了给女性创造施展才学的空间,李汝珍有意将故事背景定位在唐朝武则天时期,然而唐朝的女教风气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唐朝女诗人李季兰幼时父亲抱着她在院中看工人搭建蔷薇花架,由此无意吟出“经时未嫁却,心绪乱纵横”之句,其父不但没有夸赞,反而非常生气,一把将她摔在地上,认为女儿长大以后一定会是个失行妇人。可见,唐朝虽提倡妇女有才,但并不重视女性的文学才能,反而更偏向于音乐歌舞等艺术才能,而善歌舞、晓音律的杨贵妃能够获得李隆基的宠爱正是唐朝女子通过艺术才华而获得身份地位的最好证明。这是一个女性可以光明正大的展现自己才艺的时代,也是李汝珍苦心孤诣想为清代女子开辟的时代,所以书中的才女们可以自由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读书学习带来的快乐,并且没有人认为女子读书是不正常的现象。不仅如此,才女们可以和男子一样能够参加科举,高中之后荣耀父母,获得邻里乡亲的尊重,而不是一辈子只能做个籍籍无名、老死户牖的妇女。单从这一点来说,李汝珍对女性的态度在当时是无人能及的,因为只有李汝珍对当时女性的文学活动做出了合理化与合法化的描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