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题目宿迁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20191216164245]
内容摘要:宿迁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宿迁方言亲属称谓语是宿迁特有的语言文化。本文以宿迁方言亲属称谓语为研究对象,选取136个常用亲属称谓语进行调查研究。
本文按照父系、母系、夫系、妻系的系统划分,分类介绍宿迁方言主要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并从词语构造、词语意义、词语运用等多个角度探讨宿迁方言亲属称谓语在实际使用上的特点,挖掘其所包涵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诸如尊老爱幼、长幼有序、亲疏分明等。研究还发现,宿迁方言亲属称谓语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泛化和消变两种趋势。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宿迁方言亲属称谓语文化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宿迁方言主要亲属称谓语 4
(一)父系 4
1.祖辈 4
2.父辈 5
3.己辈 7
4.子辈 8
(二)母系 10
1.祖辈 10
2.母辈 10
3.己辈 11
(三)夫系 11
1.父辈 11
2.己辈 12
(四)妻系 13
1.父辈 13
2.己辈 14
三、宿迁方言亲属称谓语特点 14
(一)语言特点 14
1.词语构造 14
2.词语意义 15
3.词语运用 16
(二)文化特点 17
1.尊老敬长,爱小护幼 17
2.尊卑有别,长幼有序 17
3.内外有别,亲疏分明 17
四、宿迁方言亲属称谓语流变 18
(一)泛化现象 18
1.泛化表现 18
2.泛化原因 19
(二)消变现象 19
1.消变表现 19
2.消变原因 20
五、结语 21
附 录 22
参考文献 27
致 谢 28
宿迁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一、引言
(一)宿迁概况
江苏省宿迁市位于江苏北部,现有三县六区,即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三县,宿豫区、宿城区、湖滨新区、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洋河新区六区。地域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总人口555万人。宿迁市于1996年建立地级市,虽是一个新兴的城市,但地属长三角经济圈,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宿迁古称下相,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史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说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宿迁,赞誉宿迁为“第一江山春好处”。
宿迁地处鲁南丘陵与苏北平原过渡带,包含两种方言系统。我们通常所说的宿迁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包括宿迁六区,既具有中原官话的通性,又不失自己的独特性。而宿迁市下属三县则属于江淮官话,与宿迁方言有一定的区别。本文中所涉及的宿迁方言只限于宿迁六区,主要为宿城区。
(二)前人研究成果
学界已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对宿迁方言展开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
语音方面,宿迁方言有自己的特点。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方言志》(1998)对宿迁音系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宿迁方言中有21个声母,其中[f]和[x]不分,常将发唇齿音[f]的字念成舌根音[x],将发舌根音[x]的字发成是唇齿音[f]。宿迁方言中有36个韵母,4个声调,与普通话基本上一一对应,只是“上声稍有曲折记作35,古入声字绝大多数派入今阴平中”。
语法方面,力量《宿迁方言单音节形容词表程度的几种形式》(1984)探讨了状语式、后缀式、镶嵌式和重叠式四种情况。力量《宿迁方言的构型法和结构特点》一文,主要通过附加成分和重叠形式两种方法来展现宿迁方言独特的构型法。陈福迎《宿迁方言中的两种特殊句式》(2011)探讨了宿迁方言中动词重叠式选择问句和以“被”“给”“挨”“来”“撩”为标记词的被字句两种特殊的句式。袁楠《宿迁话的语法现象》(2008)记录了宿迁方言中两个方面特殊的语法现象。一是词类特点,列举普通话中所没有的一些虚词如人称代词“俺、俺们”,程度副词“怪”、“贼”、“透”等;二是语法特点,列出一些和普通话不同的构词法和造句法,这和力量《宿迁方言的构型法和结构特点》中所介绍的附加成分构型法有相似处,介绍了前缀、中缀、后缀的构型法。力量《宿迁方言的词类特点》(1993)从代词、介词、量词、语气词等方面介绍了宿迁方言词类的特点。张进《宿豫方言词类特色用法述要》(2009)也从这几种词类出发探索了宿迁方言与普通话在语法上的差异。
词汇方面,宿迁方言有许多不同于普通话的独特之处。张进《宿迁方言本字考》(2006)对宿迁方言中的66个字词进行了考释,有利于我们对这些字词的理解和分辨。另外他的《当代宿豫方言词语的历时研究》(2007)一文将宿豫话与普通话做了比较。名同实异:“老太太”在宿豫方言中是“曾祖母”的意思,普通话中是“尊称年老的父母”的意思;名异实同:“鼻涕”在宿迁方言中为“鼻子”、“聊天”为“擦呱”、“嫉妒”为“起眼”。冯青青《泗洪方言(马公话)词汇调查简报》(2008)介绍了大量的泗洪常用词汇,其中也有一些和宿迁方言是相通的。例如用“长虫”表示“蛇”,“出礼”表示参加红白事,“海”表示“坏了”。力量《宿豫方言研究》一书,从词汇、语音、语法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宿豫方言的现状。当然,力量先生对宿迁方言的研究还不仅仅于此,他身体力行,深入地探究了宿迁方言的特点和差异,“力量同志研究宿迁方言,口问、耳听、手记、心想,把宿迁方言的音韵体系、词汇情况和语法特点等做了细致的静态描写、分析,可以说是从头开始。”
亲属称谓语,顾名思义就是指用于亲属之间的称呼,它是众多称谓语中的一种类型。著名学者袁庭栋先生也曾指出,亲属称谓是对家庭成员及有关亲戚的称谓。但想要真正弄明白什么是亲属称谓语,必须先了解何为“亲属”,何为“称谓”。
对于“亲属”一词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里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汉语大词典》为“亲族。原指六世以内的血亲,后亦指跟自己有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法律也对“亲属”一词作了明确规定:“即由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且依存于一定组织形式的特定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称谓”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亲属称谓语作为我们交际生活中的常用语,深受中外学者的关注,有许多专门的著作都对亲属称谓语作了细致的研究分析。
从国外专家学者的著述来看。美国历史学家摩尔根《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71)第一次将亲属系统分为分类式亲属系统和描述式亲属系统,并指出了亲属称谓的产生与婚姻风俗、家庭形式有关。他在《古代社会》(1987)一书中进一步加以论证。法国学者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2006)从文化人类学结构主义角度加以阐释:“在人类亲属称谓系统的背后有一个基本单位或基本结构,这个基本单位或基本结构不外乎兄妹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舅甥关系这四种类型。”
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亲属称谓语很早就出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尔雅》。郑珍《亲属记》(1996)注重论述亲属称谓名词,对亲属称谓名词分门别类加以释义。袁庭栋《古人称谓》(2007)对古代的称谓作了详尽的描述,其中就介绍了亲属称谓语的古今异同以及古代亲属称谓语的变化。冯汉骥《中国亲属称谓指南》(1989)用历史的和语言的方法对亲属称谓语进行阐释,来揭示中国亲属制度与中国婚姻制度、宗法制度的关系,展现了中国亲属制度的发展历程。潘攀《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1998)着重介绍了现代汉语口语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以16个泛化的亲属称谓语为代表,探讨了亲属称谓语泛化遵循亲密和尊敬的原则特点,揭示了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与中国古代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结构、传统文化、传统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另外,韩省之《称谓大辞典》(1991),段开琏《中国民间方言词典》(1994),许宝华《汉语方言大词典》(1999)等工具书都为亲属称谓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三)研究思路方法
前人在宿迁方言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的探究都已经有了相应的成果,对于亲属称谓语的系统分类、词语收录、阐释也有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关于地域性的亲属称谓语研究还不是很深入,宿迁方言中亲属称谓语的研究就更是寥寥无几。所以本文以宿迁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语为对象展开分析。
亲属称谓语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自古便有“九族”之说。每一种亲属关系都有与之对应的亲属称谓语,而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是亲属关系的主要构成部分,所以这两种关系所对应的亲属称谓语也就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冯汉骥在《中国亲属称谓指南》中将亲属按血缘标准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血亲亲属和姻亲亲属,血亲亲属之下又分为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两支,姻亲亲属又分为妻系亲属和夫系亲属两支。本文就是在此分类基础上展开的。
本文采用查阅历史文献与实地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资料。本文调查对象为生活在宿迁的一家老中新三代人,均能说标准、流利的宿迁话。其中老派徐遵仁,男,70岁,初中文化;中派徐艳阳,男,48岁,初中文化;新派徐雷,女,24岁,本科文化。另外文中还涉及了新老派别的比较,面称背称的不同方式,争取全面展现宿迁方言亲属称谓语的使用现状,努力发掘宿迁方言中亲属称谓语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发扬宿迁的地域文化特色,增强宿迁人的归属感。
二、宿迁方言主要亲属称谓语
(一)父系
1.祖辈
(1)祖父
父之父为祖父,宿迁新老派均用“老爹”或直接用“爹”来称呼祖父,例如:
俺爹,你打麻将怎打到弄晚的。
这是俺老爹,搁小学里面教书的。
关于祖父称爹的说法,史料记载寥寥无几。《广雅释亲》:“爹,父也。”《中国民间方言词典》对于“爹”的解释也为父亲,但对于“爹爹”的解释有一则为“爹爹diēdie〔官话?江淮安庆〕祖父或祖父辈。王冠亚《严凤英》16:‘爹爹,么样办呢?’鸿绿把丁爹爹的‘丁’字去掉了,急得直央求”。这和宿迁方言还是有区别的,宿迁方言中只用“爹”字来称呼祖父,而不用双音节“爹爹”。
(2)祖母
祖父之妻为祖母,对于“祖母”的称法,宿迁新老派的称呼方式相同,都为“奶”。例如:
俺奶,你搁哪里的?
今天走俺奶家吃饭去。
这和普通话的差异之处是将双音节单音节化,称为“俺奶”,而不是“俺奶奶”。
(3)伯祖父
父之父之兄为伯祖父,宿迁方言新老派称呼伯祖父的方式都为“排行+爹”,称为“大爹、二爹小爹”。例如:
俺大爹,你家小麦连人家踩了。
俺大爹年轻的时候就去海南了,二十几年都没回来过。
内容摘要:宿迁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宿迁方言亲属称谓语是宿迁特有的语言文化。本文以宿迁方言亲属称谓语为研究对象,选取136个常用亲属称谓语进行调查研究。
本文按照父系、母系、夫系、妻系的系统划分,分类介绍宿迁方言主要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并从词语构造、词语意义、词语运用等多个角度探讨宿迁方言亲属称谓语在实际使用上的特点,挖掘其所包涵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诸如尊老爱幼、长幼有序、亲疏分明等。研究还发现,宿迁方言亲属称谓语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泛化和消变两种趋势。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宿迁方言亲属称谓语文化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宿迁方言主要亲属称谓语 4
(一)父系 4
1.祖辈 4
2.父辈 5
3.己辈 7
4.子辈 8
(二)母系 10
1.祖辈 10
2.母辈 10
3.己辈 11
(三)夫系 11
1.父辈 11
2.己辈 12
(四)妻系 13
1.父辈 13
2.己辈 14
三、宿迁方言亲属称谓语特点 14
(一)语言特点 14
1.词语构造 14
2.词语意义 15
3.词语运用 16
(二)文化特点 17
1.尊老敬长,爱小护幼 17
2.尊卑有别,长幼有序 17
3.内外有别,亲疏分明 17
四、宿迁方言亲属称谓语流变 18
(一)泛化现象 18
1.泛化表现 18
2.泛化原因 19
(二)消变现象 19
1.消变表现 19
2.消变原因 20
五、结语 21
附 录 22
参考文献 27
致 谢 28
宿迁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
一、引言
(一)宿迁概况
江苏省宿迁市位于江苏北部,现有三县六区,即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三县,宿豫区、宿城区、湖滨新区、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洋河新区六区。地域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总人口555万人。宿迁市于1996年建立地级市,虽是一个新兴的城市,但地属长三角经济圈,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宿迁古称下相,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史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说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宿迁,赞誉宿迁为“第一江山春好处”。
宿迁地处鲁南丘陵与苏北平原过渡带,包含两种方言系统。我们通常所说的宿迁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包括宿迁六区,既具有中原官话的通性,又不失自己的独特性。而宿迁市下属三县则属于江淮官话,与宿迁方言有一定的区别。本文中所涉及的宿迁方言只限于宿迁六区,主要为宿城区。
(二)前人研究成果
学界已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对宿迁方言展开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
语音方面,宿迁方言有自己的特点。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方言志》(1998)对宿迁音系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宿迁方言中有21个声母,其中[f]和[x]不分,常将发唇齿音[f]的字念成舌根音[x],将发舌根音[x]的字发成是唇齿音[f]。宿迁方言中有36个韵母,4个声调,与普通话基本上一一对应,只是“上声稍有曲折记作35,古入声字绝大多数派入今阴平中”。
语法方面,力量《宿迁方言单音节形容词表程度的几种形式》(1984)探讨了状语式、后缀式、镶嵌式和重叠式四种情况。力量《宿迁方言的构型法和结构特点》一文,主要通过附加成分和重叠形式两种方法来展现宿迁方言独特的构型法。陈福迎《宿迁方言中的两种特殊句式》(2011)探讨了宿迁方言中动词重叠式选择问句和以“被”“给”“挨”“来”“撩”为标记词的被字句两种特殊的句式。袁楠《宿迁话的语法现象》(2008)记录了宿迁方言中两个方面特殊的语法现象。一是词类特点,列举普通话中所没有的一些虚词如人称代词“俺、俺们”,程度副词“怪”、“贼”、“透”等;二是语法特点,列出一些和普通话不同的构词法和造句法,这和力量《宿迁方言的构型法和结构特点》中所介绍的附加成分构型法有相似处,介绍了前缀、中缀、后缀的构型法。力量《宿迁方言的词类特点》(1993)从代词、介词、量词、语气词等方面介绍了宿迁方言词类的特点。张进《宿豫方言词类特色用法述要》(2009)也从这几种词类出发探索了宿迁方言与普通话在语法上的差异。
词汇方面,宿迁方言有许多不同于普通话的独特之处。张进《宿迁方言本字考》(2006)对宿迁方言中的66个字词进行了考释,有利于我们对这些字词的理解和分辨。另外他的《当代宿豫方言词语的历时研究》(2007)一文将宿豫话与普通话做了比较。名同实异:“老太太”在宿豫方言中是“曾祖母”的意思,普通话中是“尊称年老的父母”的意思;名异实同:“鼻涕”在宿迁方言中为“鼻子”、“聊天”为“擦呱”、“嫉妒”为“起眼”。冯青青《泗洪方言(马公话)词汇调查简报》(2008)介绍了大量的泗洪常用词汇,其中也有一些和宿迁方言是相通的。例如用“长虫”表示“蛇”,“出礼”表示参加红白事,“海”表示“坏了”。力量《宿豫方言研究》一书,从词汇、语音、语法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宿豫方言的现状。当然,力量先生对宿迁方言的研究还不仅仅于此,他身体力行,深入地探究了宿迁方言的特点和差异,“力量同志研究宿迁方言,口问、耳听、手记、心想,把宿迁方言的音韵体系、词汇情况和语法特点等做了细致的静态描写、分析,可以说是从头开始。”
亲属称谓语,顾名思义就是指用于亲属之间的称呼,它是众多称谓语中的一种类型。著名学者袁庭栋先生也曾指出,亲属称谓是对家庭成员及有关亲戚的称谓。但想要真正弄明白什么是亲属称谓语,必须先了解何为“亲属”,何为“称谓”。
对于“亲属”一词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里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汉语大词典》为“亲族。原指六世以内的血亲,后亦指跟自己有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法律也对“亲属”一词作了明确规定:“即由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且依存于一定组织形式的特定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称谓”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亲属称谓语作为我们交际生活中的常用语,深受中外学者的关注,有许多专门的著作都对亲属称谓语作了细致的研究分析。
从国外专家学者的著述来看。美国历史学家摩尔根《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71)第一次将亲属系统分为分类式亲属系统和描述式亲属系统,并指出了亲属称谓的产生与婚姻风俗、家庭形式有关。他在《古代社会》(1987)一书中进一步加以论证。法国学者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2006)从文化人类学结构主义角度加以阐释:“在人类亲属称谓系统的背后有一个基本单位或基本结构,这个基本单位或基本结构不外乎兄妹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舅甥关系这四种类型。”
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亲属称谓语很早就出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尔雅》。郑珍《亲属记》(1996)注重论述亲属称谓名词,对亲属称谓名词分门别类加以释义。袁庭栋《古人称谓》(2007)对古代的称谓作了详尽的描述,其中就介绍了亲属称谓语的古今异同以及古代亲属称谓语的变化。冯汉骥《中国亲属称谓指南》(1989)用历史的和语言的方法对亲属称谓语进行阐释,来揭示中国亲属制度与中国婚姻制度、宗法制度的关系,展现了中国亲属制度的发展历程。潘攀《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1998)着重介绍了现代汉语口语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以16个泛化的亲属称谓语为代表,探讨了亲属称谓语泛化遵循亲密和尊敬的原则特点,揭示了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与中国古代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结构、传统文化、传统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另外,韩省之《称谓大辞典》(1991),段开琏《中国民间方言词典》(1994),许宝华《汉语方言大词典》(1999)等工具书都为亲属称谓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三)研究思路方法
前人在宿迁方言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的探究都已经有了相应的成果,对于亲属称谓语的系统分类、词语收录、阐释也有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关于地域性的亲属称谓语研究还不是很深入,宿迁方言中亲属称谓语的研究就更是寥寥无几。所以本文以宿迁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语为对象展开分析。
亲属称谓语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自古便有“九族”之说。每一种亲属关系都有与之对应的亲属称谓语,而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是亲属关系的主要构成部分,所以这两种关系所对应的亲属称谓语也就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冯汉骥在《中国亲属称谓指南》中将亲属按血缘标准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血亲亲属和姻亲亲属,血亲亲属之下又分为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两支,姻亲亲属又分为妻系亲属和夫系亲属两支。本文就是在此分类基础上展开的。
本文采用查阅历史文献与实地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资料。本文调查对象为生活在宿迁的一家老中新三代人,均能说标准、流利的宿迁话。其中老派徐遵仁,男,70岁,初中文化;中派徐艳阳,男,48岁,初中文化;新派徐雷,女,24岁,本科文化。另外文中还涉及了新老派别的比较,面称背称的不同方式,争取全面展现宿迁方言亲属称谓语的使用现状,努力发掘宿迁方言中亲属称谓语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发扬宿迁的地域文化特色,增强宿迁人的归属感。
二、宿迁方言主要亲属称谓语
(一)父系
1.祖辈
(1)祖父
父之父为祖父,宿迁新老派均用“老爹”或直接用“爹”来称呼祖父,例如:
俺爹,你打麻将怎打到弄晚的。
这是俺老爹,搁小学里面教书的。
关于祖父称爹的说法,史料记载寥寥无几。《广雅释亲》:“爹,父也。”《中国民间方言词典》对于“爹”的解释也为父亲,但对于“爹爹”的解释有一则为“爹爹diēdie〔官话?江淮安庆〕祖父或祖父辈。王冠亚《严凤英》16:‘爹爹,么样办呢?’鸿绿把丁爹爹的‘丁’字去掉了,急得直央求”。这和宿迁方言还是有区别的,宿迁方言中只用“爹”字来称呼祖父,而不用双音节“爹爹”。
(2)祖母
祖父之妻为祖母,对于“祖母”的称法,宿迁新老派的称呼方式相同,都为“奶”。例如:
俺奶,你搁哪里的?
今天走俺奶家吃饭去。
这和普通话的差异之处是将双音节单音节化,称为“俺奶”,而不是“俺奶奶”。
(3)伯祖父
父之父之兄为伯祖父,宿迁方言新老派称呼伯祖父的方式都为“排行+爹”,称为“大爹、二爹小爹”。例如:
俺大爹,你家小麦连人家踩了。
俺大爹年轻的时候就去海南了,二十几年都没回来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