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笔下的中西文化因素(附件)【字数:21603】
摘 要在研究张爱玲的众多著作文献中,主要以探讨张爱玲小说中艺术手法、男女情爱、时代影响、家庭因素等为主。鲜有读者会研究张爱玲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但是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处处都凝结着中西方文化因素的结晶。中西文化因素对作品作者的影响,越来越为如今的研究者所注意。而本文建立在前人对于张爱玲作品中的中方和西方文化研究结果下,进一步继续研究中西文化因素在张爱玲作品中的体现,以及两者在其作品中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时代环境、人物、物质以及写作技巧四个方面来探讨张爱玲作品中中西文化因素的体现,这使得张爱玲的作品充满了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特色。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环境 2
1.1中西文化交融的社会 2
1.2中西文化冲击的家庭 4
第二章 张爱玲作品中的中国人和外国人 6
2.1张爱玲作品中的外国人 6
2.2张爱玲笔下的中国人 7
2.3自我与他者 8
2.3.1自我者对于他者狂热的追崇 8
2.3.2自我者对于他者的憎恶 9
第三章 鲜明的中西文化物质标志 11
3.1鲜明的西方文化物质标志 11
3.2鲜明的东方文化物质标志 12
3.3中西文化物质的互融结合 14
第四章 中西写作技巧 16
4.1西方写作技巧 16
4.2中国传统写作技巧 18
4.3中西融合的写作技巧 20
结束语 23
致 谢 24
参考文献 25
引 言
时代对于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作为时代的一种表现方式,文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那个时代所具有的面貌。当时的历史环境要求张爱玲的作品是不能纯粹中化的,所以张爱玲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见证人。李欧梵在《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书中对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上海,花了大篇幅进行介绍,描述其摩登的都市、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环境。这为后人研究20世纪的上海文学与鸳鸯蝴蝶派文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20世纪的上海是摩登的又是传统的,张爱玲就出生在这样的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代,成长在这样一个中西文化冲击的家庭中。人生中这样的体验使张爱玲的文章充满中西文化融合的韵味。其实张爱玲的骨子里是一个传统的东方女性角色,她留着的是旧式传统大家族的血液,钟爱着《红楼梦》,喜悦于各式古典的传统小物件。在朱智秀、马新荣《张爱玲对古代小说创作的借鉴与创新》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她对于旧式章回小说小说的热爱。但是她却又十分新派,从小受着母亲的影响,对西方文化有着格外的憧憬与好奇。电影、音乐、绘画她欣赏着来自从异国刮来的这股艺术风,在这股风中她受着西方学者们的影响,对文学的造诣更深一层。直到今日大家才欣赏到了别具一格的张氏风格。 这在张娟《论张爱玲笔下的异国形象》、朱水涌 宋向红 《好莱坞电影与张爱玲的“横空出世”》等前文中读者便可以从中深受体会。
如今我们来回味张爱玲的小说可以发现,在她的作品中曾出现各种肤色的人物、各种血统的人物,这些在当时的女性作家中都是特别的。而她特殊的人生阅历与丰富的文学修养又为这些作品与人物增添了不少真实性与生动性。受到西方作家的影响,结合自小培养的通俗小说情怀,张爱玲熟练地运用中国与西方的写作技巧与方式,编写出一段又一段的传奇。第一章 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环境
1.1中西文化交融的社会
在二十世纪的初期,上海就已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和通商口岸连接着古老东方与西方的交流。加上长久的外来殖民入侵,上海的面貌渐趋于异域化。以外滩为中枢,时代构建了如今我们时常听闻的“十里洋场”,那是一个以西方资本主义所统治的纸醉金迷的“异域”场所。作为摩登的她,不仅渴求着从外涌进来的西方文化,同时又坚守着将不断流失的旧传统。在那个奇异的时期与城市中,市民可以在看完一部好莱坞电影以后去老字号买桂花糕,橱窗里的玲琅满目的可以是口红也可以是旗袍。舞池扭完身体以后你可以去茶馆小憩一番......那时候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们肉眼所来不及去观赏的,日夜也不断冒着涌出来的露天电影院、马场、咖啡馆......这些新派的洋文化在城市的每个小角落慢慢生根落脚,并不知不觉地深入进市民的生活中去。张爱玲说“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她笔下的大多数故事的背景都是发生在上海,角色可以住在西式公寓也可以住在市侩气息的弄堂,“市声”——电车声她顶爱听,那个声音似乎是可以开往家的方向。口味方面她既喜欢西式糖果的气味,又喜欢臭豆腐强烈的气味。更明显的是她的审美情趣,从中西融合的服饰至欣赏的文化都不透露着中西交织的因素。在张爱玲身上这种独有的个人特色与气质,反而正是那个时代独有的都市趣味的象征。李欧梵认为“这种都市趣味也揭示了张爱玲在日常生活世界里的喜好取向。这个世界的公共和私人空间都很小:通衢大街边上的里弄和小道,阴暗的阁楼或阳台,充塞了旧家具的老房子,在拥挤的楼房里当厨房用的走廊。一旦我们跨入这些狭小的空间,我们随即便没入了上海小市民的拥挤世界。”半殖民的上海却进入了一个物质与精神放飞的时代,纸醉金迷,流光溢彩。现在我们把镜头从物欲横流的上海转向另一个正在快速运转的城市——香港。
同时在给张爱玲带去珍贵记忆的香港,也因为殖民地这一历史属性被西化。
但当时香港的被殖民化程度远超于上海,所以香港的殖民文化带些寡廉鲜耻的色彩。殖民者对于被殖民者,无形中拥有着一种无上的权利。这也暗示着香港的市民在那些外来入侵面前是缺乏独立的主人翁与自尊的。在这个曾世代相濡以沫寄居的摇篮里,他们反而成了最需放低身份与姿态的谦卑者。正如张爱玲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所描写到的“香港社会处处模仿英国习惯,然而总喜欢画蛇添足,弄得全失本来面目。”当时在香港,似乎已经将学习英国上流社会成为一种竞相模仿的风气。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张爱玲将薇龙姑姑所操纵的高等妓院比喻成一个“荒诞、精巧、滑稽”的世界。薇龙清楚地意识到“她自身也是殖民地所特有的东方色彩的一部分。”于是她被诱惑所吸引陷入了这个光怪陆离的圈子中去。香港无疑成为张爱玲的笔下成为另一个传奇性的舞台。相比东方色彩较为浓郁的上海,思想上仍带有封建保守的上海,因为殖民这一属性香港更异域、现代、传奇化。于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张爱玲笔下好莱坞电影舞台的象征。《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在上海因被封建囚禁的人生演不下去了,作者就让她去另一座开放度自由度更浓烈的城市去续写。正如李梵欧所说“故事在舞台似的白房子里开始,然后它本身又变成一个尚待制片的电影故事。简言之,对当时上海的普通读者来说,也许他们最初的反应就像看某些好莱坞电影,故事对他们有吸引力只是因为它们不可思议的荒诞,但荒诞本身是张爱玲写作技巧的一部分,以此帮助她的文本达到“陌生化”的效果。”所以香港变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她者”,成了张爱玲笔下一个可以上演传奇的荒诞舞台。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环境 2
1.1中西文化交融的社会 2
1.2中西文化冲击的家庭 4
第二章 张爱玲作品中的中国人和外国人 6
2.1张爱玲作品中的外国人 6
2.2张爱玲笔下的中国人 7
2.3自我与他者 8
2.3.1自我者对于他者狂热的追崇 8
2.3.2自我者对于他者的憎恶 9
第三章 鲜明的中西文化物质标志 11
3.1鲜明的西方文化物质标志 11
3.2鲜明的东方文化物质标志 12
3.3中西文化物质的互融结合 14
第四章 中西写作技巧 16
4.1西方写作技巧 16
4.2中国传统写作技巧 18
4.3中西融合的写作技巧 20
结束语 23
致 谢 24
参考文献 25
引 言
时代对于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作为时代的一种表现方式,文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那个时代所具有的面貌。当时的历史环境要求张爱玲的作品是不能纯粹中化的,所以张爱玲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见证人。李欧梵在《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书中对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上海,花了大篇幅进行介绍,描述其摩登的都市、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环境。这为后人研究20世纪的上海文学与鸳鸯蝴蝶派文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20世纪的上海是摩登的又是传统的,张爱玲就出生在这样的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代,成长在这样一个中西文化冲击的家庭中。人生中这样的体验使张爱玲的文章充满中西文化融合的韵味。其实张爱玲的骨子里是一个传统的东方女性角色,她留着的是旧式传统大家族的血液,钟爱着《红楼梦》,喜悦于各式古典的传统小物件。在朱智秀、马新荣《张爱玲对古代小说创作的借鉴与创新》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她对于旧式章回小说小说的热爱。但是她却又十分新派,从小受着母亲的影响,对西方文化有着格外的憧憬与好奇。电影、音乐、绘画她欣赏着来自从异国刮来的这股艺术风,在这股风中她受着西方学者们的影响,对文学的造诣更深一层。直到今日大家才欣赏到了别具一格的张氏风格。 这在张娟《论张爱玲笔下的异国形象》、朱水涌 宋向红 《好莱坞电影与张爱玲的“横空出世”》等前文中读者便可以从中深受体会。
如今我们来回味张爱玲的小说可以发现,在她的作品中曾出现各种肤色的人物、各种血统的人物,这些在当时的女性作家中都是特别的。而她特殊的人生阅历与丰富的文学修养又为这些作品与人物增添了不少真实性与生动性。受到西方作家的影响,结合自小培养的通俗小说情怀,张爱玲熟练地运用中国与西方的写作技巧与方式,编写出一段又一段的传奇。第一章 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环境
1.1中西文化交融的社会
在二十世纪的初期,上海就已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和通商口岸连接着古老东方与西方的交流。加上长久的外来殖民入侵,上海的面貌渐趋于异域化。以外滩为中枢,时代构建了如今我们时常听闻的“十里洋场”,那是一个以西方资本主义所统治的纸醉金迷的“异域”场所。作为摩登的她,不仅渴求着从外涌进来的西方文化,同时又坚守着将不断流失的旧传统。在那个奇异的时期与城市中,市民可以在看完一部好莱坞电影以后去老字号买桂花糕,橱窗里的玲琅满目的可以是口红也可以是旗袍。舞池扭完身体以后你可以去茶馆小憩一番......那时候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们肉眼所来不及去观赏的,日夜也不断冒着涌出来的露天电影院、马场、咖啡馆......这些新派的洋文化在城市的每个小角落慢慢生根落脚,并不知不觉地深入进市民的生活中去。张爱玲说“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她笔下的大多数故事的背景都是发生在上海,角色可以住在西式公寓也可以住在市侩气息的弄堂,“市声”——电车声她顶爱听,那个声音似乎是可以开往家的方向。口味方面她既喜欢西式糖果的气味,又喜欢臭豆腐强烈的气味。更明显的是她的审美情趣,从中西融合的服饰至欣赏的文化都不透露着中西交织的因素。在张爱玲身上这种独有的个人特色与气质,反而正是那个时代独有的都市趣味的象征。李欧梵认为“这种都市趣味也揭示了张爱玲在日常生活世界里的喜好取向。这个世界的公共和私人空间都很小:通衢大街边上的里弄和小道,阴暗的阁楼或阳台,充塞了旧家具的老房子,在拥挤的楼房里当厨房用的走廊。一旦我们跨入这些狭小的空间,我们随即便没入了上海小市民的拥挤世界。”半殖民的上海却进入了一个物质与精神放飞的时代,纸醉金迷,流光溢彩。现在我们把镜头从物欲横流的上海转向另一个正在快速运转的城市——香港。
同时在给张爱玲带去珍贵记忆的香港,也因为殖民地这一历史属性被西化。
但当时香港的被殖民化程度远超于上海,所以香港的殖民文化带些寡廉鲜耻的色彩。殖民者对于被殖民者,无形中拥有着一种无上的权利。这也暗示着香港的市民在那些外来入侵面前是缺乏独立的主人翁与自尊的。在这个曾世代相濡以沫寄居的摇篮里,他们反而成了最需放低身份与姿态的谦卑者。正如张爱玲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所描写到的“香港社会处处模仿英国习惯,然而总喜欢画蛇添足,弄得全失本来面目。”当时在香港,似乎已经将学习英国上流社会成为一种竞相模仿的风气。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张爱玲将薇龙姑姑所操纵的高等妓院比喻成一个“荒诞、精巧、滑稽”的世界。薇龙清楚地意识到“她自身也是殖民地所特有的东方色彩的一部分。”于是她被诱惑所吸引陷入了这个光怪陆离的圈子中去。香港无疑成为张爱玲的笔下成为另一个传奇性的舞台。相比东方色彩较为浓郁的上海,思想上仍带有封建保守的上海,因为殖民这一属性香港更异域、现代、传奇化。于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张爱玲笔下好莱坞电影舞台的象征。《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在上海因被封建囚禁的人生演不下去了,作者就让她去另一座开放度自由度更浓烈的城市去续写。正如李梵欧所说“故事在舞台似的白房子里开始,然后它本身又变成一个尚待制片的电影故事。简言之,对当时上海的普通读者来说,也许他们最初的反应就像看某些好莱坞电影,故事对他们有吸引力只是因为它们不可思议的荒诞,但荒诞本身是张爱玲写作技巧的一部分,以此帮助她的文本达到“陌生化”的效果。”所以香港变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她者”,成了张爱玲笔下一个可以上演传奇的荒诞舞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