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魂论纳兰词中的梨花意象
摘 要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它兴于唐,盛于宋,元代衰微,明沉寂,再振于初清(中兴时期)。清词在我国词的发展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及作品,其中词作艺术成就最高的便是纳兰性德。历来研究纳兰词的学者在研究纳兰词作意象时,多集中于月、雨、酒、灯等意象,而纳兰词中的“梨花”意象却少有人提及。梨花是纳兰性德寄托情感和哀思的一个重要载体,其被纳兰寄予了非常深厚的内涵。梨花在纳兰眼中有着别样的美,它是一种娇小、素洁却又有着凄清、苦涩色调的意象。这与他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纳兰的词总是笼罩着一种黯淡的感觉,其诗词中的悲凉和凄清的基调尤为突出。文章就纳兰词中梨花意象的成因,对其在词句中的象征意义作出分析,同时整体上对纳兰词中梨花意象的情感内涵进行探究。
目 录
引 言 1
1 纳兰词中梨花意象的象征意义 2
1.1 梨花——亡妻 2
1.2 梨花——离花 3
2 纳兰词中梨花意象的情感内涵 6
2.1 离别相思之情 6
2.2 怀念友人之情 7
2.3 伤春惜春之情 8
2.4 壮志难酬之情 9
3 纳兰词梨花意象丰富内蕴的成因 11
3.1 不如己意的个人经历 11
3.2 清婉独特的感伤气质 11
3.3 传统婉约词风的影响 12
3.4 伤感美的词学审美观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 言
意象,即寓意之象,是包涵着文学创作者思想、情感、意念的事物,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结合,是将物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理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从古至今,中国文人对花甚是钟爱。花在文笔下大多都被赋予了人性的光辉,使之最终成为虚实相间的意象,寄托着人类的情感,由此花便不再只是花。梨花亦如此。梨花形状小、簇生、白色,暮春开放,娇小羸弱,禁不起风雨吹打而纷纷凋零。最初,人们关注的是梨树的果实,并非梨花,梨花在《花经》中仅位列“五品五命”[1]P2。不过,这些评价并没有影响到梨花在文人雅士心目中的审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价值。自南北朝之后,梨花便以其淡雅的颜色、清香的气味以及秀丽的外形频频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情况在唐宋达到高峰,并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很多作品中都提到过梨花意象,如黄庭坚《次韵梨花》、王维《左掖梨花》等,这些作品中的梨花意象都有不同的意义及内涵。总之,文人雅客将情感渗透在梨花里,使其成为一种寓意丰富的意象,词人所有的情感内涵折射在梨花上,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学中厚重的文化积淀。
纳兰词意率情真,朴素清淡,情感自然流露,如天生丽质,丝毫不加粉饰。王国维说纳兰是“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2]P76,纳兰能将真实朴素的情感,不加修饰地表达出来,从而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让浓烈真挚的情感在诗词中表露而出。纳兰在进行诗词情真意切地表达过程中,将情感和意象结合得非常完美,因此纳兰的词中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深刻底蕴。在其词中“梨花”意象的运用就是一特色,借梨花来表达内在的情感。悲欢离合也好,思念哀婉也罢,在他的“梨花”意象中极尽体现。
1 纳兰词中梨花意象的象征意义
纳兰性德笔下的“梨花”意象纯美轻灵[3]P128,他用“梨花”这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美的境界,诉说了一种愁苦的心境,表达了一种悲痛无奈的意境。梨花意象在其他诗词中的象征意义大概分为以下几种:洁身自好的君子,如黄庭坚《次韵梨花》;怀才不遇之士,如王维《左掖梨花》;淡妆素雅的美人,如元好问《梨花》等。而在纳兰词中,梨花意象出现的次数大约是十几次,在其词中有多重意义,或象征亡妻,或象征“离”花。梨花大概与他所思之人相关,或许纳兰曾在梨花树下与佳人有过欢聚,或许佳人的名与梨花相关,或许他所爱之人喜爱梨花,或她似梨花般洁白
1.1梨花——亡妻
梨花的花语是纯真的爱,一辈子的守候不分离。在纳兰词中,他对亡妻的怀念就通过梨花意象显现出来。纳兰性德本是天上的多情种,而非人间的富贵花。他可以抛弃一生的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却舍不得那纠缠错结的千万情丝。亡妻的一颦一笑,都足以让他肝肠寸断,挥泪如雨。阴阳相隔之后,便只能魂梦相依。他用笔墨,在一首首词中寄托自己的情思与哀伤。他是世上最忠诚的恋人,爱得毫无保留,那段花开无果的初恋让他黯然神伤,那场短暂甜蜜的婚姻更是让他痛不欲生。于是,他只能将自己的满腔愁绪融入字里行间。
纳兰二十岁,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卢氏“生而婉娈,性本端庄”[4]P3。二人成婚后,感情渐深,生活美满。在此期间他的词作大多风格明亮,柔美温情。可是甜蜜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婚后三年,卢氏死于难产。爱妻的离去,给纳兰精神上带来很大的伤痛,从此他“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他对妻子情深意重,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无法从卢氏死亡的阴影中挣脱出来。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4]P201
在这首悼亡词中,上阕由景生情,移景入情。“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又一年到了亡妻的忌日,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暮春时节,脆弱的梨花花瓣经不住风雨的摧残,花瓣四处飘零,落得满地,场景甚是凄美。在这里,词人意在表现虽然梨花盛开在美好的春天,但是还来不及观赏就被风无情地吹落,被雨冷漠地击落。词人用暮春时节喻指自己目前的现状,用苍白的梨花来代指亡妻,铺叙出一种惨淡凄冷的意境。不写悼亡,而悼亡之伤随着梨花的凋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寄情于景,词人内心的对亡妻的相思跃然纸上。下阕由实入虚,“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记载着二人爱情的银笺和象征着爱情的同心苣,这些事物都是二人爱情的见证,见证之物还在人却已逝,再看它们,它们仿佛都被赋予了一层淡淡的忧伤和哀愁。词的最后一句运用唐代赵颜的典故,“为伊判作梦中人,索向画图清夜唤真真”,纳兰为了亡妻,甘愿做“梦中人”,甚至想要整日对着她的画像呼唤,希望可以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她,让她像“真真”(唐杜荀鹤《松窗杂记》)那样从画里走出来与自己相会,可见他对卢氏用情至深。
1.2梨花——离花
古代文学作品中,文人常用谐音的修辞方法表现心情或事件。如“芙蓉”谐音是“富”和“荣”,暗含荣华富贵的生活;“梨”在古代的谐音是“离”,暗含分离。因为梨花在春分之后开放,又与寒食节、清明节相连,在很多古代文学作品中,梨花与这两个节日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梨花的飘零增加了生离死别的悲伤和物是人非的感慨。宋代杨万里的《寒食上冢》,明代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等诗中也都提到了“梨花”,在这里梨花是一种承载着生死离别之情的悲苦意象。在纳兰词中,梨花,即离花,暗示着红颜已离去。
在纳兰词中,“梨”花谐音“离”花,即伤别离。梨花与他所思之人有关,这里的“离”花既包括他与朋友之间的离别,又包括他与亲人之间的分离,因此,梨花并不只是代表卢氏,还代表其他人。“任梨花,落尽无人管”(《金缕曲生怕芳樽满》)[4]P152,词人用“梨花”等意象表达自己怀念友人之情;“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昭君怨深禁好春谁惜》)[4]P13,梨花孤独地开了,它孤芳自赏,而今容颜衰去,随风凋谢,最后连自己也遗忘了自己。这首词词人借“宫禁”中一女子的形象和情感来抒发自己相思相恋之苦,有人根据这类词推断纳兰钟情于他的表妹,但由于她被纳入宫中,而使他终生引以为恨。在其词中,最重要的是“梨”花暗示红颜已离去。
目 录
引 言 1
1 纳兰词中梨花意象的象征意义 2
1.1 梨花——亡妻 2
1.2 梨花——离花 3
2 纳兰词中梨花意象的情感内涵 6
2.1 离别相思之情 6
2.2 怀念友人之情 7
2.3 伤春惜春之情 8
2.4 壮志难酬之情 9
3 纳兰词梨花意象丰富内蕴的成因 11
3.1 不如己意的个人经历 11
3.2 清婉独特的感伤气质 11
3.3 传统婉约词风的影响 12
3.4 伤感美的词学审美观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 言
意象,即寓意之象,是包涵着文学创作者思想、情感、意念的事物,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结合,是将物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理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从古至今,中国文人对花甚是钟爱。花在文笔下大多都被赋予了人性的光辉,使之最终成为虚实相间的意象,寄托着人类的情感,由此花便不再只是花。梨花亦如此。梨花形状小、簇生、白色,暮春开放,娇小羸弱,禁不起风雨吹打而纷纷凋零。最初,人们关注的是梨树的果实,并非梨花,梨花在《花经》中仅位列“五品五命”[1]P2。不过,这些评价并没有影响到梨花在文人雅士心目中的审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价值。自南北朝之后,梨花便以其淡雅的颜色、清香的气味以及秀丽的外形频频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情况在唐宋达到高峰,并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很多作品中都提到过梨花意象,如黄庭坚《次韵梨花》、王维《左掖梨花》等,这些作品中的梨花意象都有不同的意义及内涵。总之,文人雅客将情感渗透在梨花里,使其成为一种寓意丰富的意象,词人所有的情感内涵折射在梨花上,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学中厚重的文化积淀。
纳兰词意率情真,朴素清淡,情感自然流露,如天生丽质,丝毫不加粉饰。王国维说纳兰是“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2]P76,纳兰能将真实朴素的情感,不加修饰地表达出来,从而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让浓烈真挚的情感在诗词中表露而出。纳兰在进行诗词情真意切地表达过程中,将情感和意象结合得非常完美,因此纳兰的词中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深刻底蕴。在其词中“梨花”意象的运用就是一特色,借梨花来表达内在的情感。悲欢离合也好,思念哀婉也罢,在他的“梨花”意象中极尽体现。
1 纳兰词中梨花意象的象征意义
纳兰性德笔下的“梨花”意象纯美轻灵[3]P128,他用“梨花”这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美的境界,诉说了一种愁苦的心境,表达了一种悲痛无奈的意境。梨花意象在其他诗词中的象征意义大概分为以下几种:洁身自好的君子,如黄庭坚《次韵梨花》;怀才不遇之士,如王维《左掖梨花》;淡妆素雅的美人,如元好问《梨花》等。而在纳兰词中,梨花意象出现的次数大约是十几次,在其词中有多重意义,或象征亡妻,或象征“离”花。梨花大概与他所思之人相关,或许纳兰曾在梨花树下与佳人有过欢聚,或许佳人的名与梨花相关,或许他所爱之人喜爱梨花,或她似梨花般洁白
1.1梨花——亡妻
梨花的花语是纯真的爱,一辈子的守候不分离。在纳兰词中,他对亡妻的怀念就通过梨花意象显现出来。纳兰性德本是天上的多情种,而非人间的富贵花。他可以抛弃一生的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却舍不得那纠缠错结的千万情丝。亡妻的一颦一笑,都足以让他肝肠寸断,挥泪如雨。阴阳相隔之后,便只能魂梦相依。他用笔墨,在一首首词中寄托自己的情思与哀伤。他是世上最忠诚的恋人,爱得毫无保留,那段花开无果的初恋让他黯然神伤,那场短暂甜蜜的婚姻更是让他痛不欲生。于是,他只能将自己的满腔愁绪融入字里行间。
纳兰二十岁,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卢氏“生而婉娈,性本端庄”[4]P3。二人成婚后,感情渐深,生活美满。在此期间他的词作大多风格明亮,柔美温情。可是甜蜜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婚后三年,卢氏死于难产。爱妻的离去,给纳兰精神上带来很大的伤痛,从此他“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他对妻子情深意重,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无法从卢氏死亡的阴影中挣脱出来。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4]P201
在这首悼亡词中,上阕由景生情,移景入情。“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又一年到了亡妻的忌日,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暮春时节,脆弱的梨花花瓣经不住风雨的摧残,花瓣四处飘零,落得满地,场景甚是凄美。在这里,词人意在表现虽然梨花盛开在美好的春天,但是还来不及观赏就被风无情地吹落,被雨冷漠地击落。词人用暮春时节喻指自己目前的现状,用苍白的梨花来代指亡妻,铺叙出一种惨淡凄冷的意境。不写悼亡,而悼亡之伤随着梨花的凋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寄情于景,词人内心的对亡妻的相思跃然纸上。下阕由实入虚,“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记载着二人爱情的银笺和象征着爱情的同心苣,这些事物都是二人爱情的见证,见证之物还在人却已逝,再看它们,它们仿佛都被赋予了一层淡淡的忧伤和哀愁。词的最后一句运用唐代赵颜的典故,“为伊判作梦中人,索向画图清夜唤真真”,纳兰为了亡妻,甘愿做“梦中人”,甚至想要整日对着她的画像呼唤,希望可以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她,让她像“真真”(唐杜荀鹤《松窗杂记》)那样从画里走出来与自己相会,可见他对卢氏用情至深。
1.2梨花——离花
古代文学作品中,文人常用谐音的修辞方法表现心情或事件。如“芙蓉”谐音是“富”和“荣”,暗含荣华富贵的生活;“梨”在古代的谐音是“离”,暗含分离。因为梨花在春分之后开放,又与寒食节、清明节相连,在很多古代文学作品中,梨花与这两个节日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梨花的飘零增加了生离死别的悲伤和物是人非的感慨。宋代杨万里的《寒食上冢》,明代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等诗中也都提到了“梨花”,在这里梨花是一种承载着生死离别之情的悲苦意象。在纳兰词中,梨花,即离花,暗示着红颜已离去。
在纳兰词中,“梨”花谐音“离”花,即伤别离。梨花与他所思之人有关,这里的“离”花既包括他与朋友之间的离别,又包括他与亲人之间的分离,因此,梨花并不只是代表卢氏,还代表其他人。“任梨花,落尽无人管”(《金缕曲生怕芳樽满》)[4]P152,词人用“梨花”等意象表达自己怀念友人之情;“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昭君怨深禁好春谁惜》)[4]P13,梨花孤独地开了,它孤芳自赏,而今容颜衰去,随风凋谢,最后连自己也遗忘了自己。这首词词人借“宫禁”中一女子的形象和情感来抒发自己相思相恋之苦,有人根据这类词推断纳兰钟情于他的表妹,但由于她被纳入宫中,而使他终生引以为恨。在其词中,最重要的是“梨”花暗示红颜已离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