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十四诗品与新二十四书品”的趋同性(附件)

摘 要“新二十四书品”是《书法美学引论》一书中以传统的诗、画、书三品乃至琴品、文品、赋品、词品、曲品等作为参照系,进行广泛吸收、改造、归纳和融化进行新的风格美学概念范畴的建立。尤其,与《二十四书品》在“自然”风格、“劲健”风格、“高古”风格、“雄浑”风格等几方面具有趋同性!
目 录
引言 1
1 《二十四诗品》与“新二十四书品” 2
1.1 《二十四诗品》 2
1.2 “新二十四书品” 2
2 美学思想的趋同性 5
2.1 “自然”风格之美 5
2.1 .1 《二十四诗品》中的“自然”诗美理想 5
2.1 .2 “新二十四书品“”中的“自然”诗美理想 6
2.2 “劲健”刚健之美 7
2.3 “高古”残缺之美 8
2.4 “雄浑”阳刚之美 9
2.5 “飘逸”洒脱之美 11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引言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在中国美学批评史上影响极大。其优点也颇多:其一,字数恰到好处,不但二字的内涵确定,而且符合现代汉语流行双音节词的习惯。其二,就二十四这个品数来说,是恰好。如果只有几品,则嫌疏略,不可能用来涵盖百花齐放的风格,而太多则又嫌繁冗,琐碎而不易把握。其三,品目的归类划分也有其合理性,大抵顾及了各种风格类型。其四,二字的品目之下,还分别附有描写生动、意趣隽永的四言“系诗”十二句,写得清新典雅,读来琅琅上口,很有诗意和表现力,能引人深思,发人联想。这是一种意向品评系列,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风格批评。
司空图二字型《二十四诗品》开创性的美学意义,刘熙载《艺概书概》所指出:“司空表圣之《二十四诗品》,其有益于书也,过于庾子慎之《书品》。盖庾《品》只为古人标次第,司空《品》足为一己陶胸次也。次唯深于书而不狃于书者知之。”[1]p168刘熙载别具只眼地指出,《二十四诗品》和《书品》相比,它对于书法的价值反而更高,这是由于它那生动隽永的一系列的四言“系诗”,能陶冶和开拓书家和批评家的审美心胸。这一点,在“新二十四书品”中也有体现。
1 《二十四诗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与“新二十四书品”
从汉代以“酒品论人”开始,至魏晋时代,社会上品第人物的风气颇盛。到了南朝,品第之风更扩展至艺术方面,在诗歌领域,梁代的钟嵘写有《诗品》,书中提倡“滋味”之说,要求分辨“味外之味”,由此把诗人分为三品;在书法领域,梁代的庾肩吾写有《书品》,最早给书家分等,分为上之上、上之中、上之下凡九等。以后,唐代李嗣真写有《书后品》;除了这些以“品”字为题的批评著作外,历史上更有许多不以“品”为书名的品评著作由此可见,“品”在中国文化艺术中的地位,它不亚于“美”在西方文化艺术中的地位。
1.1 《二十四诗品》
我国古代诗歌,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变革之后,到唐代呈现出百花竞放的动人景象。在唐朝末年,唐诗已经走完了自身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各种风格和流派,都趋于成熟。在这样的文学历史背景下,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应时而生了。二十四首小诗,词清句丽,韵味悠长。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貌的诗歌理论著作。一千多年来,人们学习它、研究它、赞美它、模仿它,不断从中汲取诗发的经验和诗意的美感。有人称之为“诗家之总汇,诗道之筌蹄”[2]p1,甚至把它当作诗歌写作的教材,乡试取士的命题。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无论对于学习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及其艺术规律,还是对于人们掌握诗歌创作技巧和提高艺术鉴赏的水平都是有帮助的。
1.2 “新二十四书品”
在《二十四诗品》影响下,文品、赋品、词品、曲品等不断出现,而且大多数为二十四之数。在书法领域里,黄钺的学生杨景曾又作《二十四书品》,其序云:“偶阅先生仿司空氏之《诗品》为《画品》,因更仿先生《画品》为《书品》。”[4]所以“新二十四书品”是《书法美学引论—『新二十四书品』探析》第三章书品之美:审美风格的多元化呈示—“新二十四书品”探析的整章内容。这一章的内容和目的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传统的诗、画、书三品乃至琴品、文品、赋品、词品、曲品等作为参照系,进行广泛的吸取、改造、归纳和融化
第二、“品”字还有众多之义。许慎《说文解字》释道:“品,众庶也,从三口。”段玉裁注:“人三为众,故从三口。”可见,“品”不但有风格品味之义,而且有众口议论之义。因此新二十四书品——新的风格美学概念范畴的建立,还力求联系与历史上不可胜数的鉴赏接受者的品评实践,力求从历来鉴赏家们留下的汗牛充栋的品鉴题跋,以及史料、著录中爬罗剔抉,钩沉第一手资料,特别是从历代书法鉴赏品评名著中撷取既有美学深度又有流传广度的词语,进一步从理论上加工、阐发。
第三、为了开掘和拓展每一品内涵外延的深、广度,又拟尽量联系于中国哲学、中国美学、中国文化等学科,将其中精华理念和有用成分充实到每品之中,使之真正提升为有理论深度的书艺风格学概念或书法美学范畴,以弥补以往二十四品“有品无论”或“论之不深”的不足,从而具有深邃的理论内涵。
第四、中国的书艺风格史已走过数千年的历程,它早就以大量个性各异的作品及其所积淀的风格概念被一代代公众品鉴着、评论着,但它自身却至今并未被反映为史学专著。今天,要建立中国书艺风格学体系,理应将中国书艺风格史的理论、实践吸纳并融合于其中,以弥补以往二十四品“有品无论”或“史识不深”的不足,从而使新二十四书品具有丰厚的历史内涵。
第五、同时结合大量的审美实例进行赏析,分析、品评,各品中所写审美实例力求是古代真、草、隶、篆、行各类风格的优秀之作,并注意覆盖面和代表性,当然也必须有少量经过严格遴选的现代优秀之作,以免脱离现实之弊。这样,使各品中尽可能有具体的、较丰富的、能诉诸视觉的审美品赏内容,以弥补以往二十四品“有品无例”的不足,建构起系统的、有血有肉的“新二十四书品”。《书法美学引论—『新二十四书品』探析》全书的目的是全力建构有中国特色的、体现了理论、历史和审美实例三位一体的,能呈现多元化的、新的书艺审美风格系列,力求成为具有比较完整系统和严格逻辑理性的书艺风格美学体系。
艺术的审美风格,是最丰富、最生动的美,在美学中它最不抽象枯燥,最饶有情趣,而其领域,又极为广阔。再缩小范围来看,对于书艺风格美的系列,国内似乎是既缺少西方分析哲学式的富于逻辑性的研究,又缺少具有中国特色的、鉴赏品评式的系统研究,更缺少二者有机结合的研究。在这一学术领域里,迄今 为止还似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新二十四书品”进行尝试性的、系统的理论研究和作品分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4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