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叙事散文的文本细读教学探究
内容细读是严谨认真的阅读态度,是探索文本奥秘的优质阅读方法。在现今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浅读、歧读、漏读等问题多是师生进行文本解读时的拦路虎。文本解读的泛化不仅困扰着教师的教,更阻碍着学生的学。文本细读则为初中叙事散文的阅读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细读既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使其树立“文本细读”的教学观,从而保证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调查统计、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的方法,文本细读的优化方法及模式得以探索。希望教师能以自身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运用还原与比较等细读方法为语文课堂不断注入鲜活动力。当然,文本解读无止境,更优质的细读方法仍需不断求索。
目 录
一、引言1
(一)研究现状1
(二)研究意义3
(三)研究方法3
二、初中叙事散文阅读教学对“文本细读”的呼唤3
(一)初中叙事散文阅读教学现状3
(二)文本细读教学之理论依据7
(三)文本细读教学之现实意义8
三、文本细读在初中叙事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9
(一)重客体,析文本,思学法9
1.多样比较,阅读积累,细读语词9
2.矛盾还原,发现差异,细读主旨10
(二)重主体,懂学生,寻教法11
1.吟咏诵读,捕捉文眼,细读情感12
2.创设情境,合作探究,细读人物12
3.补充拓展,移情共鸣,细读作者13
四、结语14
附录15
参考文献17
致谢19
初中叙事散文的文本细读教学探究
一、引言
受应试教育影响,初中叙事散文阅读教学现状喜忧参半。虽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文本这一重点对象却时常被忽视,叙事散文阅读教学依然存在着文本解读泛化、肤浅化的问题。文本细读的发展无疑为初中叙事散文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学生细读经典的叙事散文,对外可以探寻文本的美,丰富语言积累,培养一定语感;对内可以重塑自己的真,提高道德修养,形成健全人格。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此,有关初中叙事散文的文本细读教学研究值得我们重视。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文本细读”及初中叙事散文阅读教学都做出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现仅就所见,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归纳如下。
1.初中叙事散文阅读教学现状研究
现在的初中叙事散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周阳在他的硕士论文《初中语文现代叙事散文教学研究》中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分析了当下叙事散文的教学现状,并归纳了相关原因,其中有一条就是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缺乏个性化的文本解读能力。而在另一篇硕士论文《初中叙事散文的语言教学研究》中,其作者刘洋就以《背影》的课堂实录举例,充分说明了现如今语文教师独立评赏语言能力的不足,一线教师多缺乏解读文本的理论知识。因此,现代叙事散文阅读教学急切呼吁“文本细读”的到来与应用。
2.“文本细读”的发展研究
“细读”一词最早由英美新批评派提出,是新批评派解读文本的重要批评方法。新批评派崇尚文本中心主义,细读时多关注文学作品中语词的多义性、语境的复杂性、修辞的暗示性。虽然新批评派的细读割裂了文本与作者、读者的关系,有它的局限性,但它也为“文本细读”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相对于英美,中国古代虽未明确提出“文本细读”的概念,但早已有许多学者提倡细读经典文学作品。如汉代鲁、齐、韩、毛四派对《诗经》的学究式细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士品评诗文的印象主义式细读;到了明清,评点家尤其是金圣叹提倡的细读法更是使中国文学批评走向一个新的阶段。金圣叹喜欢做圈点评注,他强调细读不仅是对字词句的细微分析,也是对作品结构的整体把握,同时细读应重视揣摩作家心理,重视想象,重视自身的移情等。不过,中国古代的细读依旧处于文学批评的语境之下。
到了现当代,王先霈、孙绍振等文学批评家继承并发展了“文本细读”的优秀理论及方法,将文本细读带入了阅读教学的广阔视域之下。这对如今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极具启发意义。
3.文本细读与散文阅读教学相结合的研究
因文本细读符合语文新课标对中学生的阅读要求,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并写作关于文本细读法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文章及著作。这些作品多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有关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及策略研究
王先霈先生的《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和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及《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中都详细例举了许多作品细读的案例,其中,孙绍振先生还提供了文本细读的两个重要方法,即比较法和还原法。赖瑞云教授也在《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为我们提供了当代三步分析法:直觉体悟、文本内外部矛盾和并联的深入分析、引入资料注解。
论文方面,姚春红在《散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中从语言、情境、情感三方面提出了“填补语言的空白点”、“立足文本语境”、“理解作者感情”等七条策略。赖晓琴在《新课改下文本细读与中学散文教学研究》中,提供了四种关于写人叙事性散文的解读策略,分别是梳理记叙要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本情感、课外练笔。除此之外,沈莉莉也在《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一文中讲解了多种文本细读的方法、策略。
(2)有关文本细读的运用意义研究
中小学一级教师唐小燕认为细读可以将学生的基本功深化为学生的学习品质,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她在《以文本细读推动初中语文有效教学》中如是说。李杨辉在《文本细读与中学语文审美教育》中专门从审美教育方面论述了文本细读的意义,教师可以此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深切感悟文本的情感意蕴。除此之外,赖晓琴在《新课改下文本细读与中学散文教学研究》中补充了一个意义,即文本细读契合新课改散文教学精神。虽然新课标字里行间没有“细读”字眼,却暗含了文本细读的理念。
(3)有关文本细读的应用误区研究
文本细读法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虽有一定的适用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应用误区。张志慧在《文本细读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误区及其改进措施》中结合具体课文分析了四种细读问题,分别是止于教参、流于形式、缺乏方法、偏离文本的不恰当细读。严国颖在《文本细读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运用》中也强调教师在带领学生细读文本时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不能偏离核心价值观和作者本意。
目 录
一、引言1
(一)研究现状1
(二)研究意义3
(三)研究方法3
二、初中叙事散文阅读教学对“文本细读”的呼唤3
(一)初中叙事散文阅读教学现状3
(二)文本细读教学之理论依据7
(三)文本细读教学之现实意义8
三、文本细读在初中叙事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9
(一)重客体,析文本,思学法9
1.多样比较,阅读积累,细读语词9
2.矛盾还原,发现差异,细读主旨10
(二)重主体,懂学生,寻教法11
1.吟咏诵读,捕捉文眼,细读情感12
2.创设情境,合作探究,细读人物12
3.补充拓展,移情共鸣,细读作者13
四、结语14
附录15
参考文献17
致谢19
初中叙事散文的文本细读教学探究
一、引言
受应试教育影响,初中叙事散文阅读教学现状喜忧参半。虽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文本这一重点对象却时常被忽视,叙事散文阅读教学依然存在着文本解读泛化、肤浅化的问题。文本细读的发展无疑为初中叙事散文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学生细读经典的叙事散文,对外可以探寻文本的美,丰富语言积累,培养一定语感;对内可以重塑自己的真,提高道德修养,形成健全人格。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此,有关初中叙事散文的文本细读教学研究值得我们重视。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文本细读”及初中叙事散文阅读教学都做出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现仅就所见,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归纳如下。
1.初中叙事散文阅读教学现状研究
现在的初中叙事散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周阳在他的硕士论文《初中语文现代叙事散文教学研究》中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分析了当下叙事散文的教学现状,并归纳了相关原因,其中有一条就是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缺乏个性化的文本解读能力。而在另一篇硕士论文《初中叙事散文的语言教学研究》中,其作者刘洋就以《背影》的课堂实录举例,充分说明了现如今语文教师独立评赏语言能力的不足,一线教师多缺乏解读文本的理论知识。因此,现代叙事散文阅读教学急切呼吁“文本细读”的到来与应用。
2.“文本细读”的发展研究
“细读”一词最早由英美新批评派提出,是新批评派解读文本的重要批评方法。新批评派崇尚文本中心主义,细读时多关注文学作品中语词的多义性、语境的复杂性、修辞的暗示性。虽然新批评派的细读割裂了文本与作者、读者的关系,有它的局限性,但它也为“文本细读”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相对于英美,中国古代虽未明确提出“文本细读”的概念,但早已有许多学者提倡细读经典文学作品。如汉代鲁、齐、韩、毛四派对《诗经》的学究式细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士品评诗文的印象主义式细读;到了明清,评点家尤其是金圣叹提倡的细读法更是使中国文学批评走向一个新的阶段。金圣叹喜欢做圈点评注,他强调细读不仅是对字词句的细微分析,也是对作品结构的整体把握,同时细读应重视揣摩作家心理,重视想象,重视自身的移情等。不过,中国古代的细读依旧处于文学批评的语境之下。
到了现当代,王先霈、孙绍振等文学批评家继承并发展了“文本细读”的优秀理论及方法,将文本细读带入了阅读教学的广阔视域之下。这对如今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极具启发意义。
3.文本细读与散文阅读教学相结合的研究
因文本细读符合语文新课标对中学生的阅读要求,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并写作关于文本细读法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文章及著作。这些作品多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有关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及策略研究
王先霈先生的《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和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及《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中都详细例举了许多作品细读的案例,其中,孙绍振先生还提供了文本细读的两个重要方法,即比较法和还原法。赖瑞云教授也在《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为我们提供了当代三步分析法:直觉体悟、文本内外部矛盾和并联的深入分析、引入资料注解。
论文方面,姚春红在《散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中从语言、情境、情感三方面提出了“填补语言的空白点”、“立足文本语境”、“理解作者感情”等七条策略。赖晓琴在《新课改下文本细读与中学散文教学研究》中,提供了四种关于写人叙事性散文的解读策略,分别是梳理记叙要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本情感、课外练笔。除此之外,沈莉莉也在《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一文中讲解了多种文本细读的方法、策略。
(2)有关文本细读的运用意义研究
中小学一级教师唐小燕认为细读可以将学生的基本功深化为学生的学习品质,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她在《以文本细读推动初中语文有效教学》中如是说。李杨辉在《文本细读与中学语文审美教育》中专门从审美教育方面论述了文本细读的意义,教师可以此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深切感悟文本的情感意蕴。除此之外,赖晓琴在《新课改下文本细读与中学散文教学研究》中补充了一个意义,即文本细读契合新课改散文教学精神。虽然新课标字里行间没有“细读”字眼,却暗含了文本细读的理念。
(3)有关文本细读的应用误区研究
文本细读法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虽有一定的适用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应用误区。张志慧在《文本细读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误区及其改进措施》中结合具体课文分析了四种细读问题,分别是止于教参、流于形式、缺乏方法、偏离文本的不恰当细读。严国颖在《文本细读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运用》中也强调教师在带领学生细读文本时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不能偏离核心价值观和作者本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