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桑意象研究
摘 要《诗经》中记载了几十种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意象,作者借其不同的特点而赋予其不同的蕴含,并且表达最为真挚的情感。文章以《诗经》中桑意象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本义理解的基础上,认为其具有情感、生命、家园等多重意象。这种独特文化意蕴的产生,主要与先民的原始生殖崇拜、古代的祭祀礼俗、婚姻习俗有关。这种文化逻辑上的联系,决定了桑意象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学意蕴,使得桑意象这一文学母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桑女审美理念,更提供了文学创作的主题。
目 录
引 言 1
1 《诗经》中桑的多重意象 2
1.1 情爱意象 2
1.2 乡土意象 3
1.3 生命意象 4
2 《诗经》桑意象的形成原因 6
2.1 先民原始崇拜 6
2.2 古代祭祀习俗 7
2.3 古代婚恋风俗 8
3 《诗经》桑意象的影响 9
3.1 继承与拓展桑女形象 9
3.2 借鉴与发展其审美理念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 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树桑养蚕的国家,桑不仅代表农耕文明,更是一种文化象征。甲骨文中已出现“桑”字,同时还有“丝”“蚕”等字,并且简单记录了对蚕神的祭祀。西周时期,随着土地开垦的进一步扩大,已经出现了专门种桑树的桑田,《鄘风定之方中》一诗中,称赞卫文公到平地观看蚕桑,“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即在早晨将车停在桑田处,表现出对种桑业的重视。春秋战国时期,蚕桑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家种桑养蚕已较为普遍,《孟子梁惠王》讲述孟子向齐宣王宣扬王道主张,篇末述及仁政理想的实施策略时,提到百姓在住宅周围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衣服了。该篇还提出“树墙下以桑”[1]P1973,也能够看出百姓种植桑树较为多见,孟子时桑蚕事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礼记祭义》亦载“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2]P762,《白虎通》也论及王者要亲自耕种,“以率天下农蚕也”[3]P56,通过天子亲自耕作以飨郊庙祭祀之用。这些史料都不同程度的提及王者诸侯每年必须要参加蚕桑仪式,可知统治者对蚕桑事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重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其中记载了多种多样的花鸟鱼虫、动物植物。植物常见的有:檀、松、荇菜、白茅、黍、萱草、木槿等,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桑,甚至超过了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黍与稷。据笔者统计,《诗经》中描写桑的诗歌,以《国风》最多,篇目依次为《鄘风定之方中》《鄘风桑中》《卫风氓》《郑风将仲子》《郑风山有扶苏》《魏风十亩之间》《魏风汾沮洳》《唐风鸨羽》《秦风车邻》《秦风黄鸟》《曹风鸤鸠》《豳风七月》《豳风鸱鸮》《豳风东山》等14篇,《小雅》计七篇,分别是:《南山有台》《黄鸟》《小弁》《小宛》《桑扈》《隰桑》《白华》,《大雅》两篇:《皇矣》《桑柔》,颂仅有一篇《鲁颂泮水》。这24篇诗作中,部分诗歌仅提及“桑”字,并未展开细节描写,有的仅有本义而无深义,有的仅用其字而无实际意义。
自上世纪学者已开始关注《诗经》中的“桑意象”,并展开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主要涉及桑与爱情、桑与婚姻、桑崇拜、桑与美等等方面。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24首与桑有关的诗歌入手,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并阐释其文化意蕴。
1 《诗经》中桑的多重意象
桑树生命力旺盛,除了可供养蚕外,桑葚味道酸甜可以食用,亦可酿酒,统治阶级历来将之与农业所等同。桑树皮可以用来造纸,桑木可用于制作弓箭和农业生产工具。桑树因其广泛的用途,统治者历来提倡“农桑并举”,养蚕与农耕成为了农业社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桑在《诗经》中出现次数很多,其意象蕴含丰富。
1.1 情爱意象
《诗经》之精华在于《国风》,而《国风》之精华则是其婚恋诗。这些爱情婚姻诗作对男女爱情的描写真挚感人,其中不乏发生在桑林中的爱情。如《魏风汾沮洳》一诗,主要描写桑女采桑的情状,而“彼汾一方,言采其桑”[4]P43一句,说明该女子虽在采桑,但她真正关心的是会经过此地的一位英俊青年。该女子思念这位“美无度”“美如英”“美如玉”的男子,一味赞美自己的心上人,表现出女子感情的炽烈与痴情。再如《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4]P51。诗歌主要描写采桑之人劳作时的轻松与愉悦。当然,采桑女在夕阳西下准备归家时,她们有的欢声笑语而呼朋引伴,有的则与喜欢的男子在桑林中谈情说爱,他们的欢声笑语在桑园里回响。这两首诗歌中的青年男女都在桑林中倾诉爱意,他们的爱甜美动人、无比浪漫。而《鄘风桑中》这首诗,则主要表现出男女爱情的甜蜜与相见不得的煎熬之情: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4]P79
诗歌章首分别以采摘唐(女萝)、麦(麦子)、葑(芜菁)起兴。《诗经》常以动植物的多子嗣来表现人们对子孙繁衍的热衷,也借此吟咏爱情。主人公完全沉浸在爱情的甜蜜回忆里无法自拔,反复吟咏在“桑中”“上宫”的约会情状。篇末的“期我”“要我”“送我”则和盘托出约会的整个过程。二人约会开始的地方就是在“桑中”,许是因为翠绿茂密的桑林更能带给人欢悦。
当然,《诗经》中除了甜蜜炽烈的爱情外,还有弃妇失爱的悲伤与痛苦之作。如《豳风七月》中的采桑女在采桑时,就担心“殆及公子同归”。而《卫风氓》中的女子外貌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到“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时人借助桑生长的繁盛苍翠比喻女子年轻时的姣好面容,因为男子的薄情寡义,女子惨遭抛弃,诗人借桑叶的枯萎变黄比喻女子色衰爱迟而惨遭抛弃。《郑风将仲子》一诗,女子折断家里的桑树,劝说恋人不要突然来访,“将仲子兮,无踰我墙,无折我树桑”。
目 录
引 言 1
1 《诗经》中桑的多重意象 2
1.1 情爱意象 2
1.2 乡土意象 3
1.3 生命意象 4
2 《诗经》桑意象的形成原因 6
2.1 先民原始崇拜 6
2.2 古代祭祀习俗 7
2.3 古代婚恋风俗 8
3 《诗经》桑意象的影响 9
3.1 继承与拓展桑女形象 9
3.2 借鉴与发展其审美理念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 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树桑养蚕的国家,桑不仅代表农耕文明,更是一种文化象征。甲骨文中已出现“桑”字,同时还有“丝”“蚕”等字,并且简单记录了对蚕神的祭祀。西周时期,随着土地开垦的进一步扩大,已经出现了专门种桑树的桑田,《鄘风定之方中》一诗中,称赞卫文公到平地观看蚕桑,“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即在早晨将车停在桑田处,表现出对种桑业的重视。春秋战国时期,蚕桑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家种桑养蚕已较为普遍,《孟子梁惠王》讲述孟子向齐宣王宣扬王道主张,篇末述及仁政理想的实施策略时,提到百姓在住宅周围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衣服了。该篇还提出“树墙下以桑”[1]P1973,也能够看出百姓种植桑树较为多见,孟子时桑蚕事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礼记祭义》亦载“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2]P762,《白虎通》也论及王者要亲自耕种,“以率天下农蚕也”[3]P56,通过天子亲自耕作以飨郊庙祭祀之用。这些史料都不同程度的提及王者诸侯每年必须要参加蚕桑仪式,可知统治者对蚕桑事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重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其中记载了多种多样的花鸟鱼虫、动物植物。植物常见的有:檀、松、荇菜、白茅、黍、萱草、木槿等,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桑,甚至超过了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黍与稷。据笔者统计,《诗经》中描写桑的诗歌,以《国风》最多,篇目依次为《鄘风定之方中》《鄘风桑中》《卫风氓》《郑风将仲子》《郑风山有扶苏》《魏风十亩之间》《魏风汾沮洳》《唐风鸨羽》《秦风车邻》《秦风黄鸟》《曹风鸤鸠》《豳风七月》《豳风鸱鸮》《豳风东山》等14篇,《小雅》计七篇,分别是:《南山有台》《黄鸟》《小弁》《小宛》《桑扈》《隰桑》《白华》,《大雅》两篇:《皇矣》《桑柔》,颂仅有一篇《鲁颂泮水》。这24篇诗作中,部分诗歌仅提及“桑”字,并未展开细节描写,有的仅有本义而无深义,有的仅用其字而无实际意义。
自上世纪学者已开始关注《诗经》中的“桑意象”,并展开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主要涉及桑与爱情、桑与婚姻、桑崇拜、桑与美等等方面。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24首与桑有关的诗歌入手,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并阐释其文化意蕴。
1 《诗经》中桑的多重意象
桑树生命力旺盛,除了可供养蚕外,桑葚味道酸甜可以食用,亦可酿酒,统治阶级历来将之与农业所等同。桑树皮可以用来造纸,桑木可用于制作弓箭和农业生产工具。桑树因其广泛的用途,统治者历来提倡“农桑并举”,养蚕与农耕成为了农业社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桑在《诗经》中出现次数很多,其意象蕴含丰富。
1.1 情爱意象
《诗经》之精华在于《国风》,而《国风》之精华则是其婚恋诗。这些爱情婚姻诗作对男女爱情的描写真挚感人,其中不乏发生在桑林中的爱情。如《魏风汾沮洳》一诗,主要描写桑女采桑的情状,而“彼汾一方,言采其桑”[4]P43一句,说明该女子虽在采桑,但她真正关心的是会经过此地的一位英俊青年。该女子思念这位“美无度”“美如英”“美如玉”的男子,一味赞美自己的心上人,表现出女子感情的炽烈与痴情。再如《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4]P51。诗歌主要描写采桑之人劳作时的轻松与愉悦。当然,采桑女在夕阳西下准备归家时,她们有的欢声笑语而呼朋引伴,有的则与喜欢的男子在桑林中谈情说爱,他们的欢声笑语在桑园里回响。这两首诗歌中的青年男女都在桑林中倾诉爱意,他们的爱甜美动人、无比浪漫。而《鄘风桑中》这首诗,则主要表现出男女爱情的甜蜜与相见不得的煎熬之情: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4]P79
诗歌章首分别以采摘唐(女萝)、麦(麦子)、葑(芜菁)起兴。《诗经》常以动植物的多子嗣来表现人们对子孙繁衍的热衷,也借此吟咏爱情。主人公完全沉浸在爱情的甜蜜回忆里无法自拔,反复吟咏在“桑中”“上宫”的约会情状。篇末的“期我”“要我”“送我”则和盘托出约会的整个过程。二人约会开始的地方就是在“桑中”,许是因为翠绿茂密的桑林更能带给人欢悦。
当然,《诗经》中除了甜蜜炽烈的爱情外,还有弃妇失爱的悲伤与痛苦之作。如《豳风七月》中的采桑女在采桑时,就担心“殆及公子同归”。而《卫风氓》中的女子外貌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到“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时人借助桑生长的繁盛苍翠比喻女子年轻时的姣好面容,因为男子的薄情寡义,女子惨遭抛弃,诗人借桑叶的枯萎变黄比喻女子色衰爱迟而惨遭抛弃。《郑风将仲子》一诗,女子折断家里的桑树,劝说恋人不要突然来访,“将仲子兮,无踰我墙,无折我树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