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择偶观的实证研究以为例(附件)
择偶观是指个体在选择配偶时所依据的一整套价值取向或行为规范,主要包括择偶标准、择偶方式、择偶动机、择偶角色观念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193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择偶行为较为理性,择偶观呈现出时代性、趋同性和差异性等特点。不同性别、年级、学科、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的择偶观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大学生更看重对方的外表,女大学生则更看重对方的内涵;年级越高,择偶观就越务实和理性;相对于文科大学生而言,理科大学生对异地恋的接受度更高,择偶动机更传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择偶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更深。此外,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择偶观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关键词 大学生,择偶观,特点,影响因素目 录
1 引言1
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2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2
2.2 研究程序与研究工具2
3 结果与分析3
3.1 当代大学生的择偶标准3
3.2 当代大学生的择偶方式7
3.3 当代大学生的择偶动机10
3.4 当代大学生的择偶角色观念14
4 讨论18
4.1 当代大学生择偶观的特点18
4.2 不同类型大学生择偶观的异同19
结论22
致谢23
注释24
参考文献25
附录:大学生择偶观调查问卷27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不断趋于多元化,择偶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青年群体,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生理、心理的发育成熟使他们产生了恋爱、交友的需要,对婚恋问题的关注和对恋爱的尝试已成为大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中,择偶观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1]。大学生的择偶观往往受到自身、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引领着社会主流的婚恋价值取向。
择偶观的研究由来已久,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仍未能对择偶观的理解达成一致。Edward(1969)认为择偶是择偶双方通过给予自身的资源来换取对方资源的过程,择偶过程事实上是一种交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都希望自身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因此,在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中,择偶观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1]。大学生的择偶观往往受到自身、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引领着社会主流的婚恋价值取向。
择偶观的研究由来已久,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仍未能对择偶观的理解达成一致。Edward(1969)认为择偶是择偶双方通过给予自身的资源来换取对方资源的过程,择偶过程事实上是一种交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都希望自身能够获得最大的回报[2]。Buss(1985)认为择偶是双方从个体生理、心理特征、认知等层面建立起来的相似性的情感反应[3]。然而,忽视社会、家庭等因素的择偶定义并不符合传统的中国人对择偶的理解。袁燕(2010)认为,择偶是指青年们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式选择配偶的过程,它取决于男女双方所具有的价值,实质是一种异性间的人际选择[4]。甘琳琳(2007)把择偶界定为以情感、认知、心理需求、生理唤醒、动机和文化为基础,通过双方互动、按照自己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一种选择性的亲密关系,而择偶观是指人们以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配偶[5]。总的来说,国外学者主要把择偶看作是择偶双方基于彼此之间的相似性或互补性而进行的一种资源交换的心理过程,而国内研究者则主要倾向于把择偶看作是异性之间依据一定的择偶标准进行相互选择并建立亲密关系的行为过程。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择偶的理解,可以将择偶观概括为个体在选择配偶时所依据的一整套价值取向或行为规范。
国内外学者大多是采用单项测试问卷与自编问卷来测量人的择偶观。例如:Hill(1945)编制了一个包含18个测试项目的性别偏好量表,研究者们采用这一量表对择偶偏好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从而发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6]。李志、彭建国等人(2000)自编了问卷,以重庆6所高校78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择偶调查,发现大学生“重内在素质轻外在条件”的择偶特点[7]。本课题将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对择偶观内涵的重新诠释,从择偶标准、择偶方式、择偶动机、择偶角色观念四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择偶观整体特点以及内在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并从中发现大学生择偶观的影响因素,从而据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择偶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择偶观。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状态的自我调节,也有利于社会价值取向的正常发展。
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
以江苏省淮安市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全校随机选取200名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样本的选择综合考虑到各种类型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以此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9份,回收率为99.5%,其中有效问卷193份,有效回收率为96.5%。样本的具体构成如下:
表1 调查对象构成表
背景变项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102
52.8
女
91
47.2
年级
大一
42
21.8
大二
55
28.5
大三
46
23.8
大四
50
25.9
学科
文科
105
54.4
理科
88
45.6
是否为独生子女
是
127
65.8
否
66
34.2
家庭所在地
城市
55
28.5
乡镇
70
36.3
农村
68
35.2
合计
193
100
2.2 研究程序与研究工具
首先,依据前人对择偶观的相关研究,自编“大学生择偶观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大学生择偶观调查问卷”包括18个具体项目,综合考察大学生择偶观的四个维度:择偶标准、择偶方式、择偶动机、择偶角色观念。择偶标准是指男女恋爱或组建家庭时选择异性伴侣的主观评价标准,由众多个体要素组成,如人品、学历、性格、能力、兴趣爱好、身高和相貌等等;择偶方式是指男女两性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选择伴侣,如自由恋爱、亲戚朋友介绍、婚姻介绍所、网络途径等等;择偶动机是指男女两性择偶的原因或目的,如追求精神寄托、找一个知心朋友、感受恋爱的甜蜜等等;择偶角色观念是指选择伴侣时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各种主观看法,如恋爱的消费应该由谁来承担、和恋爱对象处理问题时产生矛盾时会怎么办、和恋爱对象
1 引言1
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2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2
2.2 研究程序与研究工具2
3 结果与分析3
3.1 当代大学生的择偶标准3
3.2 当代大学生的择偶方式7
3.3 当代大学生的择偶动机10
3.4 当代大学生的择偶角色观念14
4 讨论18
4.1 当代大学生择偶观的特点18
4.2 不同类型大学生择偶观的异同19
结论22
致谢23
注释24
参考文献25
附录:大学生择偶观调查问卷27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不断趋于多元化,择偶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青年群体,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生理、心理的发育成熟使他们产生了恋爱、交友的需要,对婚恋问题的关注和对恋爱的尝试已成为大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中,择偶观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1]。大学生的择偶观往往受到自身、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引领着社会主流的婚恋价值取向。
择偶观的研究由来已久,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仍未能对择偶观的理解达成一致。Edward(1969)认为择偶是择偶双方通过给予自身的资源来换取对方资源的过程,择偶过程事实上是一种交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都希望自身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因此,在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中,择偶观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1]。大学生的择偶观往往受到自身、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引领着社会主流的婚恋价值取向。
择偶观的研究由来已久,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仍未能对择偶观的理解达成一致。Edward(1969)认为择偶是择偶双方通过给予自身的资源来换取对方资源的过程,择偶过程事实上是一种交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都希望自身能够获得最大的回报[2]。Buss(1985)认为择偶是双方从个体生理、心理特征、认知等层面建立起来的相似性的情感反应[3]。然而,忽视社会、家庭等因素的择偶定义并不符合传统的中国人对择偶的理解。袁燕(2010)认为,择偶是指青年们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式选择配偶的过程,它取决于男女双方所具有的价值,实质是一种异性间的人际选择[4]。甘琳琳(2007)把择偶界定为以情感、认知、心理需求、生理唤醒、动机和文化为基础,通过双方互动、按照自己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一种选择性的亲密关系,而择偶观是指人们以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配偶[5]。总的来说,国外学者主要把择偶看作是择偶双方基于彼此之间的相似性或互补性而进行的一种资源交换的心理过程,而国内研究者则主要倾向于把择偶看作是异性之间依据一定的择偶标准进行相互选择并建立亲密关系的行为过程。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择偶的理解,可以将择偶观概括为个体在选择配偶时所依据的一整套价值取向或行为规范。
国内外学者大多是采用单项测试问卷与自编问卷来测量人的择偶观。例如:Hill(1945)编制了一个包含18个测试项目的性别偏好量表,研究者们采用这一量表对择偶偏好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从而发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6]。李志、彭建国等人(2000)自编了问卷,以重庆6所高校78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择偶调查,发现大学生“重内在素质轻外在条件”的择偶特点[7]。本课题将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对择偶观内涵的重新诠释,从择偶标准、择偶方式、择偶动机、择偶角色观念四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择偶观整体特点以及内在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并从中发现大学生择偶观的影响因素,从而据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择偶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择偶观。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状态的自我调节,也有利于社会价值取向的正常发展。
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
以江苏省淮安市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全校随机选取200名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样本的选择综合考虑到各种类型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以此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9份,回收率为99.5%,其中有效问卷193份,有效回收率为96.5%。样本的具体构成如下:
表1 调查对象构成表
背景变项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102
52.8
女
91
47.2
年级
大一
42
21.8
大二
55
28.5
大三
46
23.8
大四
50
25.9
学科
文科
105
54.4
理科
88
45.6
是否为独生子女
是
127
65.8
否
66
34.2
家庭所在地
城市
55
28.5
乡镇
70
36.3
农村
68
35.2
合计
193
100
2.2 研究程序与研究工具
首先,依据前人对择偶观的相关研究,自编“大学生择偶观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大学生择偶观调查问卷”包括18个具体项目,综合考察大学生择偶观的四个维度:择偶标准、择偶方式、择偶动机、择偶角色观念。择偶标准是指男女恋爱或组建家庭时选择异性伴侣的主观评价标准,由众多个体要素组成,如人品、学历、性格、能力、兴趣爱好、身高和相貌等等;择偶方式是指男女两性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选择伴侣,如自由恋爱、亲戚朋友介绍、婚姻介绍所、网络途径等等;择偶动机是指男女两性择偶的原因或目的,如追求精神寄托、找一个知心朋友、感受恋爱的甜蜜等等;择偶角色观念是指选择伴侣时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各种主观看法,如恋爱的消费应该由谁来承担、和恋爱对象处理问题时产生矛盾时会怎么办、和恋爱对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