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附件)
摘 要丁玲笔下的莎菲女士是“五四”的产儿,集叛逆、个性、勇敢追求个人幸福的品质于一身,她还是一个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的青年女性知识分子。她追求个体幸福的至上、褒有形而上的爱情观,在她的身上既能显现新思想的影子又能够让人深切的体会到封建礼教思想对她的潜在影响。莎菲女士代表了五四落潮期青年女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具体表现在她从形而上的爱情态度到对爱的悲观失望的内心的转变,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的精神的痛苦方面。通过对莎菲女士性格的分析可以发现很多时代女性解放的局限性,同时也找到了女性解放的出路。为现今的女性解放之路提供借鉴。目 录
引言 1
1 莎菲女士的性格特征 2
1.1 相互冲突的新旧思想意识 2
1.2 形而上的爱情观念 2
1.3 个体的幸福至上追求 4
2 莎菲女士形象产生的原因 5
2.1 作者单亲家庭生活的影响 5
2.2 作者好友爱情悲剧的刺激 5
3 莎菲女士形象蕴含的意义 7
3.1 对生命价值的肯定 7
3.2 对爱情至上理论的怀疑 8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
丁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最具影响的女性作家之一,她活跃于上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由于她是跟随新文学运动一起成长起来的作家,所以,她的各个时期的作品都能够深刻的反映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想意识形态。我们通过对其作品的研究,可以找到她的社会意识流发展的轨迹,为当前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这也是丁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本文以她早期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为研究对象,从莎菲女士形象入手,分析莎菲女士的性格特征、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莎菲女士身上所体现的进步思想。最后总结出丁玲赋予莎菲女士的先进的思想意识,为现今女性解放提供借鉴。
1 莎菲女士的性格特征
文本中,莎菲女士所在的时期正是新旧交替的时代,所以她身上既拥有现代女性的意识又带有封建礼教的潜在影响。面对爱情,莎菲女士既激动勇敢,又后悔自责,两种思想理念时常相互碰撞,从而造成了她精神上的痛苦,最终形成了莎菲女士特殊的性格特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以及莎菲女士身上所体现的进步思想。最后总结出丁玲赋予莎菲女士的先进的思想意识,为现今女性解放提供借鉴。
1 莎菲女士的性格特征
文本中,莎菲女士所在的时期正是新旧交替的时代,所以她身上既拥有现代女性的意识又带有封建礼教的潜在影响。面对爱情,莎菲女士既激动勇敢,又后悔自责,两种思想理念时常相互碰撞,从而造成了她精神上的痛苦,最终形成了莎菲女士特殊的性格特征。
1.1 相互冲突的新旧思想意识
丁玲笔下的莎菲女士由于受到新思想的感召,所以她一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就积极地展现了她十足的叛逆性。她渴望自由平等的爱情,追求自身的幸福。但是一般所谓叛逆者,几乎都是身心俱痛。因此我们眼中的莎菲女士也是一个苦闷的青年女子。一方面,她相信自己有爱人的权利与自由。并认为只有两个相互理解的人才能成为情侣,她厌烦自己所不喜欢之人的荩献,她觉得拥有爱情的人必然要懂得爱情,尊重爱情。可以说她这些先进的情感是相当细腻而纯粹的,因之她对于她认为只做朋友不做爱人的苇弟的追求不为所动。另一方面,传统思想的潜在影响同时存在她的身上。她因此深受困扰,她因为喜欢上凌吉士而不顾舆论与“礼”的压力,想方设法地搬家,以便更容易与凌吉士相见。但晚上,她又开始痛恨自己胆大的行为:“我懊悔,懊悔我白天所做的一些不是,一个正常女子所做不出来的”。[1]P238什么样的女子才是正常女子呢?她显然无法回答,精神的困苦也随之而来。
她的困惑并不显见于外,而是自内而起。这种个体内部困惑是新意识与封建礼教斗争的结果。白天,行为肆意大胆,但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又暗自后悔自责。试想,一种埋藏于血脉当中的东西,是那么容易剔除的吗?长期困于洞穴中的人,初见阳光,眼睛也是会受到伤害的。以莎菲女士为代表的青年女性虽然接触了新的思想,但旧的观念却时刻围绕着她们,她们不停地思考,又频频地否定,正是这种不坚定的心念使她们面临种种精神上的伤害。所以说莎菲女士精神当中仍然存在着封建礼教思想,并给她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1.2 形而上的爱情观念
此外《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女士的叛逆性突出表现在她对形而上爱情的追求上。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她对完美爱情的渴望和对爱情极为苛刻的要求。这主要通过莎菲对蕰姊、苇弟与凌吉士的态度来判断她对爱情的看法。
在文本中,我们发现她对爱情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和要求。比如她认为真的爱情必定是两个人相互理解而建立起来的精神联系,相爱的两个人应该是真诚而纯洁的。爱应该是相互的,爱也不是彼此占有。真正相爱的人应该为对方考虑,为彼此祝福,不能因为爱而胁迫对方。她像所有少女一样对爱情充满了美丽的幻想。她不由自主地爱上凌吉士,义无返顾地接近他。但当她发现了凌吉士卑劣的行径之后她又理性而痛苦的认识到:“他还不懂得真的爱情”。[2]P26显然,凌吉士并不符合她对爱情的想象。因为这件事情她甚至做出自杀的行为。
她的形而上的爱情观还可以从她对苇弟和蕰姊的态度上窥见一二。
苇弟是莎菲女士的追求者,对莎菲的态度是非常真诚的。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苇弟的爱是盲目的爱,他不理解莎菲,不懂得给莎菲她所需要的爱。他不理解莎菲,但他爱着莎菲,他因为莎菲伤心落泪,埋怨莎菲不爱自己,但是莎菲并不喜欢他的这种行为。她认为苇弟的这种行为是爱的胁迫,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种形而上的爱情观给她带来了不小的苦恼。
与苇弟不同,蕰姊在文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是仅仅那么几次出现足以证明蕰姊的重要性。通过日记我们不难发现,蕰姊对莎菲的影响并不小,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大的。蕰姊对莎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蕰姊的婚恋经历上。蕰姊是一个崇尚爱情的女子,并且和所爱的人结婚了。可是婚后的生活并不尽人意,充满了无尽的苦楚,最终她随着爱情的流逝而逝。莎菲在得知蕰姊的死讯时写道“多无意义啊,倒不如早死了干净”。[1]P22
我们常将“吃人”的礼教称之为不利于个性发展的封建思想,但是在五四时期,蜂拥而至的新思想,也存在许多漏洞与不足,呈现出许多不成熟的状态。这也是造成青年们精神困惑的一个重要原因。五四时期备受关注的女性接受到恋爱自由、 婚姻自由的新思想,有关“爱”的话题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诗人们大胆地用诗来赞美他,小说家们把她作为抗争旧家庭的武器 ,这一切都使得“爱”变得伟大而神秘。然而,精神毕竟不是实质的,恋爱至上并不一定会给女性带来解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们有时又会被它束缚住了。
莎菲身上形而上的爱情观,来自于骨子里的。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种精神上的爱情是被过分地抬高了!如果说封建势力是显而易见的暴力,那么形而上的爱情观就是内在的软
引言 1
1 莎菲女士的性格特征 2
1.1 相互冲突的新旧思想意识 2
1.2 形而上的爱情观念 2
1.3 个体的幸福至上追求 4
2 莎菲女士形象产生的原因 5
2.1 作者单亲家庭生活的影响 5
2.2 作者好友爱情悲剧的刺激 5
3 莎菲女士形象蕴含的意义 7
3.1 对生命价值的肯定 7
3.2 对爱情至上理论的怀疑 8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
丁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最具影响的女性作家之一,她活跃于上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由于她是跟随新文学运动一起成长起来的作家,所以,她的各个时期的作品都能够深刻的反映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想意识形态。我们通过对其作品的研究,可以找到她的社会意识流发展的轨迹,为当前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这也是丁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本文以她早期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为研究对象,从莎菲女士形象入手,分析莎菲女士的性格特征、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莎菲女士身上所体现的进步思想。最后总结出丁玲赋予莎菲女士的先进的思想意识,为现今女性解放提供借鉴。
1 莎菲女士的性格特征
文本中,莎菲女士所在的时期正是新旧交替的时代,所以她身上既拥有现代女性的意识又带有封建礼教的潜在影响。面对爱情,莎菲女士既激动勇敢,又后悔自责,两种思想理念时常相互碰撞,从而造成了她精神上的痛苦,最终形成了莎菲女士特殊的性格特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以及莎菲女士身上所体现的进步思想。最后总结出丁玲赋予莎菲女士的先进的思想意识,为现今女性解放提供借鉴。
1 莎菲女士的性格特征
文本中,莎菲女士所在的时期正是新旧交替的时代,所以她身上既拥有现代女性的意识又带有封建礼教的潜在影响。面对爱情,莎菲女士既激动勇敢,又后悔自责,两种思想理念时常相互碰撞,从而造成了她精神上的痛苦,最终形成了莎菲女士特殊的性格特征。
1.1 相互冲突的新旧思想意识
丁玲笔下的莎菲女士由于受到新思想的感召,所以她一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就积极地展现了她十足的叛逆性。她渴望自由平等的爱情,追求自身的幸福。但是一般所谓叛逆者,几乎都是身心俱痛。因此我们眼中的莎菲女士也是一个苦闷的青年女子。一方面,她相信自己有爱人的权利与自由。并认为只有两个相互理解的人才能成为情侣,她厌烦自己所不喜欢之人的荩献,她觉得拥有爱情的人必然要懂得爱情,尊重爱情。可以说她这些先进的情感是相当细腻而纯粹的,因之她对于她认为只做朋友不做爱人的苇弟的追求不为所动。另一方面,传统思想的潜在影响同时存在她的身上。她因此深受困扰,她因为喜欢上凌吉士而不顾舆论与“礼”的压力,想方设法地搬家,以便更容易与凌吉士相见。但晚上,她又开始痛恨自己胆大的行为:“我懊悔,懊悔我白天所做的一些不是,一个正常女子所做不出来的”。[1]P238什么样的女子才是正常女子呢?她显然无法回答,精神的困苦也随之而来。
她的困惑并不显见于外,而是自内而起。这种个体内部困惑是新意识与封建礼教斗争的结果。白天,行为肆意大胆,但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又暗自后悔自责。试想,一种埋藏于血脉当中的东西,是那么容易剔除的吗?长期困于洞穴中的人,初见阳光,眼睛也是会受到伤害的。以莎菲女士为代表的青年女性虽然接触了新的思想,但旧的观念却时刻围绕着她们,她们不停地思考,又频频地否定,正是这种不坚定的心念使她们面临种种精神上的伤害。所以说莎菲女士精神当中仍然存在着封建礼教思想,并给她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1.2 形而上的爱情观念
此外《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女士的叛逆性突出表现在她对形而上爱情的追求上。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她对完美爱情的渴望和对爱情极为苛刻的要求。这主要通过莎菲对蕰姊、苇弟与凌吉士的态度来判断她对爱情的看法。
在文本中,我们发现她对爱情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和要求。比如她认为真的爱情必定是两个人相互理解而建立起来的精神联系,相爱的两个人应该是真诚而纯洁的。爱应该是相互的,爱也不是彼此占有。真正相爱的人应该为对方考虑,为彼此祝福,不能因为爱而胁迫对方。她像所有少女一样对爱情充满了美丽的幻想。她不由自主地爱上凌吉士,义无返顾地接近他。但当她发现了凌吉士卑劣的行径之后她又理性而痛苦的认识到:“他还不懂得真的爱情”。[2]P26显然,凌吉士并不符合她对爱情的想象。因为这件事情她甚至做出自杀的行为。
她的形而上的爱情观还可以从她对苇弟和蕰姊的态度上窥见一二。
苇弟是莎菲女士的追求者,对莎菲的态度是非常真诚的。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苇弟的爱是盲目的爱,他不理解莎菲,不懂得给莎菲她所需要的爱。他不理解莎菲,但他爱着莎菲,他因为莎菲伤心落泪,埋怨莎菲不爱自己,但是莎菲并不喜欢他的这种行为。她认为苇弟的这种行为是爱的胁迫,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种形而上的爱情观给她带来了不小的苦恼。
与苇弟不同,蕰姊在文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是仅仅那么几次出现足以证明蕰姊的重要性。通过日记我们不难发现,蕰姊对莎菲的影响并不小,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大的。蕰姊对莎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蕰姊的婚恋经历上。蕰姊是一个崇尚爱情的女子,并且和所爱的人结婚了。可是婚后的生活并不尽人意,充满了无尽的苦楚,最终她随着爱情的流逝而逝。莎菲在得知蕰姊的死讯时写道“多无意义啊,倒不如早死了干净”。[1]P22
我们常将“吃人”的礼教称之为不利于个性发展的封建思想,但是在五四时期,蜂拥而至的新思想,也存在许多漏洞与不足,呈现出许多不成熟的状态。这也是造成青年们精神困惑的一个重要原因。五四时期备受关注的女性接受到恋爱自由、 婚姻自由的新思想,有关“爱”的话题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诗人们大胆地用诗来赞美他,小说家们把她作为抗争旧家庭的武器 ,这一切都使得“爱”变得伟大而神秘。然而,精神毕竟不是实质的,恋爱至上并不一定会给女性带来解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们有时又会被它束缚住了。
莎菲身上形而上的爱情观,来自于骨子里的。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种精神上的爱情是被过分地抬高了!如果说封建势力是显而易见的暴力,那么形而上的爱情观就是内在的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