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画书对儿童的审美教育以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为例
摘 要目前我国对于儿童还没有开展针对性的审美教育。阅读图画书表面上是一种阅读活动,但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审美教育方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作品,图画书所蕴含的图画美、艺术形式美、色彩美和文字所展现的主题美、情节美、和语言美对儿童起着启智育情的教育作用,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一系列图画书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在以图画表述中国人民的民间智慧的同时,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其文图之美对于儿童有着极大的教育作用。
Key word: picture books childre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目 录
引言 1
1 审美教育的发展概述 1
1.1 西方审美教育的发展概述 1
1.2 中国美育思想发展 1
2 审美教育理念在图画书中的表现 3
2.1 图画中蕴含的审美教育理念 3
2.2 文字中体现的审美教育理念 8
2.3 图文的互补 10
3 图画书对儿童的审美教育 11
3.1 图画启智立意 11
3.2 文字+图画育情 12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引言
目前在儿童教育方面,人们只重视德育和智育而忽视了美育,对图画书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图画书对幼儿发展的德育价值和智育价值、亲子阅读以及图画书阅读教学上,没有具体的探讨审美理念在图画书中的表现,没有具体地研究图画书对儿童的审美教育价值。然而图画书作为儿童最早接触的书籍,其美术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所表现出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能帮助我们开展科学有效的审美教育。本文就以《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系列图画书为例,来归纳审美理念在图画书中的表现,探讨图画书对于儿童的审美教育价值。首先简要地概述了审美教育的发展历程。如:什么叫做“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在中西方各自的发展。其次便是归纳审美理念在图画和文字中的具体表现,最后再说明图画书对儿童的审美教育价值。审美教育的发展概述
“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是旨在培养人们美感教育活动的总称,简称“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来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感化、提高自身。故而审美教育又是一种培养审美能力的情感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的认知感悟能力。它可以激发人的求知欲,提高人的学习兴趣,促进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西方审美教育的发展概述
在审美教育史上,西方学界先后涌现出的美育启蒙者和思想家们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育思想,具体分为以下六个时期:
古希腊时期的美育思想是在对美和艺术的反省和思考中产生和形成的,其特点是哲学思辨性,理论基础是节奏、对称、和谐等形式观念。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由数的秩序、比例和尺度构成的。例如不同长短高低的声音构成的音乐就是美。对此,柏拉图也提倡音乐教育。贺拉斯也用“寓教于乐”来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这既符合文艺的规律,又能展现文艺的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亚里士多德则是强调陶冶心灵与道德教育的和谐。
到了中世纪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受到了宗教神学的挑战,导致这段时期的美学思想复杂且矛盾。第一,他们认为美来源于上帝,对此作为创造物世界,它也是美的,世界所呈现的各种对象也是美的。第二,他们认为艺术是一种挑动感情的欺骗,故此他们反对艺术。第三,他们重视形式。第四,他们认为美是有等级的。越是物质的就越低级;越是精神的就越高级。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首先体现在哲学家们其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实际经验和科学修养导致他们在对待自然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上,他们认为美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人创造的。故而他们提倡人性和理性,反对神学,歌颂世俗美。其次他们主张艺术要观察自然,模仿自然,最后再真实地再现客观自然。达芬奇就曾说过:“画家的作品就应当研究和模仿包罗万象的自然,并真实再现自然,使其作品变成第二自然。” [1]p29
到了启蒙运动时期则是强调理性。伏尔泰就提倡用理性来说服人们。狄德罗的“理性”就是“美是关系”,只有“关系”才能使事物变美。例如他认为“实在的美”和“相对的美”之间的关系,就是客观存在的美与审美者个人的美之间的关系。卢梭的“理性”则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主,如他主张用对人民有益的民间娱乐活动来代替公演。布瓦洛的理性要求文章要合乎义理,情节合乎情理,主题体现普遍的真理,因为“感动人的绝不是人所不信的东西。” [2]p5152
19世纪,科学的进步促进着人理性的发展,人们从关注世界到关注个体、从思想提出到理性实践等等问题上的转变开始于法国的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所谓的美和愉快都不过是我们和判断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 [1]p7879文词之间恰当好处的协调与适中的纯洁性体现着美育思想的变化,审美带来的快感则体现了感官与客体之间完美的的比例。英国经验派奠基人培根就关注于社会生活中各种形态的美,如相貌、色泽、动作等。霍布斯也认为美是善的形式,善是美的核心,从而在感情经验层面上能列举出姣美、漂亮、壮美、清秀等美的形态。哈奇森把美分成了两种:事物自身存在的绝对美,如大自然的作品、科学定律、人物形体、音乐等和在认识中产生的、或模仿艺术的相对美。黑格尔则是从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个别与一般着手来研究艺术美,使其研究的艺术美达到了美学领域中最高的统一。
20世纪之后,思想家们着重将美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车尔尼雪夫斯基就强调美与生活、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现实生活本身就是美的,艺术美就是现实美的再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也强调艺术要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揭露,还原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要塑造真实可信的典型形象和典型。同时艺术还要为社会生活服务。从赫尔岑开始,思想家们就非常重视文艺的社会职能,他们认为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
中国美育思想发展
作为一种伴随美和美感而产生的审美实践活动,美育在我国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夏、商、周的校、序、庠的口耳相传式教育到孔子的“六艺”、孟子的“修身养性”、荀子的“性恶论”开始,我国的美育思想便与教育产生了联系,但因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其真正的发展是在近代时期,而后中国的美育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
晚清时期,随着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先进思潮的推动,西方的美育思想传入中国,给中国的美育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掀起了一股“西学东渐”的文化思潮。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熏陶的同时,还结合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和地域风格,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美育思想。梁启超就极其推崇美的地位和价值,他认为美是情感性的,对人产生强大的情感诱惑,总是给人带来快感。他认为美的核心就是趣味,即“趣味教育说”[3]p45。
Key word: picture books childre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目 录
引言 1
1 审美教育的发展概述 1
1.1 西方审美教育的发展概述 1
1.2 中国美育思想发展 1
2 审美教育理念在图画书中的表现 3
2.1 图画中蕴含的审美教育理念 3
2.2 文字中体现的审美教育理念 8
2.3 图文的互补 10
3 图画书对儿童的审美教育 11
3.1 图画启智立意 11
3.2 文字+图画育情 12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引言
目前在儿童教育方面,人们只重视德育和智育而忽视了美育,对图画书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图画书对幼儿发展的德育价值和智育价值、亲子阅读以及图画书阅读教学上,没有具体的探讨审美理念在图画书中的表现,没有具体地研究图画书对儿童的审美教育价值。然而图画书作为儿童最早接触的书籍,其美术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所表现出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能帮助我们开展科学有效的审美教育。本文就以《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系列图画书为例,来归纳审美理念在图画书中的表现,探讨图画书对于儿童的审美教育价值。首先简要地概述了审美教育的发展历程。如:什么叫做“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在中西方各自的发展。其次便是归纳审美理念在图画和文字中的具体表现,最后再说明图画书对儿童的审美教育价值。审美教育的发展概述
“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是旨在培养人们美感教育活动的总称,简称“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来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感化、提高自身。故而审美教育又是一种培养审美能力的情感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的认知感悟能力。它可以激发人的求知欲,提高人的学习兴趣,促进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西方审美教育的发展概述
在审美教育史上,西方学界先后涌现出的美育启蒙者和思想家们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育思想,具体分为以下六个时期:
古希腊时期的美育思想是在对美和艺术的反省和思考中产生和形成的,其特点是哲学思辨性,理论基础是节奏、对称、和谐等形式观念。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由数的秩序、比例和尺度构成的。例如不同长短高低的声音构成的音乐就是美。对此,柏拉图也提倡音乐教育。贺拉斯也用“寓教于乐”来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这既符合文艺的规律,又能展现文艺的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亚里士多德则是强调陶冶心灵与道德教育的和谐。
到了中世纪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受到了宗教神学的挑战,导致这段时期的美学思想复杂且矛盾。第一,他们认为美来源于上帝,对此作为创造物世界,它也是美的,世界所呈现的各种对象也是美的。第二,他们认为艺术是一种挑动感情的欺骗,故此他们反对艺术。第三,他们重视形式。第四,他们认为美是有等级的。越是物质的就越低级;越是精神的就越高级。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首先体现在哲学家们其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实际经验和科学修养导致他们在对待自然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上,他们认为美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人创造的。故而他们提倡人性和理性,反对神学,歌颂世俗美。其次他们主张艺术要观察自然,模仿自然,最后再真实地再现客观自然。达芬奇就曾说过:“画家的作品就应当研究和模仿包罗万象的自然,并真实再现自然,使其作品变成第二自然。” [1]p29
到了启蒙运动时期则是强调理性。伏尔泰就提倡用理性来说服人们。狄德罗的“理性”就是“美是关系”,只有“关系”才能使事物变美。例如他认为“实在的美”和“相对的美”之间的关系,就是客观存在的美与审美者个人的美之间的关系。卢梭的“理性”则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主,如他主张用对人民有益的民间娱乐活动来代替公演。布瓦洛的理性要求文章要合乎义理,情节合乎情理,主题体现普遍的真理,因为“感动人的绝不是人所不信的东西。” [2]p5152
19世纪,科学的进步促进着人理性的发展,人们从关注世界到关注个体、从思想提出到理性实践等等问题上的转变开始于法国的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所谓的美和愉快都不过是我们和判断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 [1]p7879文词之间恰当好处的协调与适中的纯洁性体现着美育思想的变化,审美带来的快感则体现了感官与客体之间完美的的比例。英国经验派奠基人培根就关注于社会生活中各种形态的美,如相貌、色泽、动作等。霍布斯也认为美是善的形式,善是美的核心,从而在感情经验层面上能列举出姣美、漂亮、壮美、清秀等美的形态。哈奇森把美分成了两种:事物自身存在的绝对美,如大自然的作品、科学定律、人物形体、音乐等和在认识中产生的、或模仿艺术的相对美。黑格尔则是从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个别与一般着手来研究艺术美,使其研究的艺术美达到了美学领域中最高的统一。
20世纪之后,思想家们着重将美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车尔尼雪夫斯基就强调美与生活、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现实生活本身就是美的,艺术美就是现实美的再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也强调艺术要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揭露,还原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要塑造真实可信的典型形象和典型。同时艺术还要为社会生活服务。从赫尔岑开始,思想家们就非常重视文艺的社会职能,他们认为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
中国美育思想发展
作为一种伴随美和美感而产生的审美实践活动,美育在我国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夏、商、周的校、序、庠的口耳相传式教育到孔子的“六艺”、孟子的“修身养性”、荀子的“性恶论”开始,我国的美育思想便与教育产生了联系,但因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其真正的发展是在近代时期,而后中国的美育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
晚清时期,随着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先进思潮的推动,西方的美育思想传入中国,给中国的美育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掀起了一股“西学东渐”的文化思潮。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熏陶的同时,还结合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和地域风格,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美育思想。梁启超就极其推崇美的地位和价值,他认为美是情感性的,对人产生强大的情感诱惑,总是给人带来快感。他认为美的核心就是趣味,即“趣味教育说”[3]p4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