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钱钟书散文的趣味性

论钱钟书散文的趣味性[20191216202218]
内容摘要:博学多闻且富有学术理想的钱钟书先生,一生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诸多文化瑰宝。其小说《围城》一直以来为人们津津乐道,学术论著《管锥编》更是极具盛名,堪称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学术史上的巅峰。关于钱钟书小说和学术论著的研究十分丰富,相对而言,钱钟书散文的研究则比较稀疏。然其散文本身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字里行间散发出独具特色的个人魅力。通过研究钱钟书的散文,可以发现一个十分富有趣味性的世界。学者身份的自觉与自信使得钱钟书的散文内容丰富,思维发散又辩证机智,钱钟书本人耿直急切的性格力透纸背感染着一众读者,语言创新,或幽默或讽刺,歪理邪说的偏见之下蕴含博大的人文情怀和智慧思考。结合钱钟书的为人为文,从理趣、情趣、志趣三个方面进行解读,通过钱钟书的散文探索其自由快乐的精神世界,发掘其深刻的哲学内涵。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钱钟书散文趣味性哲学内涵
Key words: Qian Zhongshus essay; Interest ;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目 录
一、引言 1
二、学者自觉的理趣发散 1
(一)信手拈来的学识奠基 2
(二)举一反三的议论推理 3
三、狷者恣谑的才情迸发 4
(一)丰富多彩的新诡想象 4
(二)幽默风趣的毒舌讽刺 5
四、智者独特的天籁回响 6
(一)“歪理邪说”的一偏之见 7
(二)边缘人生的精神自由 8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论钱钟书散文的趣味性
一、引言
通俗意义上的趣味,一般是指事物能使人感到愉快,具有吸引力的某种特质。如日常所说的“有意思”、“有兴趣”,又如喜剧中幽默、滑稽等产生的效果。从理论上来说,法国的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作为习性的一种具体表现,趣味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全部东西的基础。人的趣味蔓延到行动者的一切实践领域,它不仅仅意味着对于艺术品的观点,而且还意味着对于日常生活的基本感觉系统和分类图式。”由此看来,趣味性其实是一个相当多元且包容的词,它存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受到人们感知的影响,在普遍性的基础上也有着不同的区隔分类。
就文学的“趣味”来说,“审美趣味”是属于美学范畴的,审美主体基于一定的美学理想,会在审美实践中形成情感的倾向,产生定向的追求。因此作品的趣味性也是作家审美趣味的体现。本文从趣味性出发,研究钱钟书的散文,既是对其文章进行的归纳梳理,也是对于钱钟书本人习性的一种透视。
前人对于“趣味”的观点通常是通过具体的作家作品来进行品评的,对于“趣味”也没有固化的理论阐述。而散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强的随意性,散文理论的构建也是在漫无边际中着力出具体的分类。同样最接近生活真实,同样是作者性情的体现,散文和趣味性本身就有着些许巧妙的共通之处。钱钟书将这些共通之处汇集在自己的文章之中,从文学样式到内容本身,确实是有着过人的能力和超绝的的才情。
二、学者自觉的理趣发散
钱钟书兼备了学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其散文一直被认为是学者散文的典型,但许多同样具有学者身份的作家如朱自清、闻一多等创作的散文却并不被人称为学者散文。由此可见,在学者散文中,除去作者的学者身份,更重要的是拥有自觉的学者意识。而学者散文中学者意识的体现一般有两点:一、知识性,学者因自身具备深厚的学识,所以在散文创作中的取材有着更广泛的基础,并且对知识的掌握有着足够的自信。二、逻辑性,在学者散文中,作家的散文创作往往有着脱胎于学术的严谨缜密,逻辑思维能力尤为突出。钱钟书的散文将这两点发挥得恰到好处,知识性强且长于思辨。因出自自觉,旁征博引、拈花摘叶而不露痕迹,思路清晰因此行文流畅,萧闲且不加矫饰。
(一)信手拈来的学识奠基
钱钟书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钱基博亦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钱钟书从小就熟读各类古文典籍。1929年,钱钟书更是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无锡辅仁中学,考入了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大学期间,酷爱读书的钱钟书横扫了整个清华图书馆,并因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在清华的历史上留下了段段轶事。大学毕业后的钱钟书并未停止对知识和学术的追求,不久又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奖学金,先后在牛津大学、巴黎大学留学。丰富的求学经历使得钱钟书的眼界更为开阔,而学者身份的自觉则让他真正走向了打通中西、熔铸古今的学术境界,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第一博学鸿儒”。
钱钟书的博闻强识在其散文中有着最为直观的呈现,仅以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为例,一本薄薄不足3万字的小册子,其蕴含的知识量却令人瞠目结舌。“纵观古今,横览欧亚,撷华夏之古言,取英美之新说,”取材之广彰显着咫尺应须论万里的学者风范,无论是柏拉图、卢梭、歌德、弥尔顿,还是孔子、伊尹、苏轼、王阳明,众多名家无不在他笔下一一流转。更有甚者,钱钟书散文中的引经据典已经不能用“广”来形容,而给人以“偏”的感觉,文中出现的维尼、波西蔼斯、白洛柯斯等一系列人物显得尤为陌生。经粗略盘点,钱钟书散文中涉及的学科涵盖了文学、哲学、伦理学、自然学、生物学等众多科目,让读者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般叹为观止。
钱钟书的散文虽然充斥着各种知识信息,但其行文如流水,并没有给人以生搬硬套、矫揉造作的感觉,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多元的思维联系。区别于成沉闷的“掉书袋”,钱钟书在文章中抖出的包袱更像是一场知识的狂欢,即使你并不完全知道他引用的事例,但他生动的描述足以让你无障碍的通读下去。就像是花朵一样,未闻花名,但并不妨碍你欣赏他的美丽。钱钟书的散文之所以可以做到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当然来源于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和深刻理解,同时这也和钱钟书的治学观念密不可分,钱钟书虽然从小接受的教育相当正统,但却并不宥于此,少时的钱钟书除了阅读家里的《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等正经小说书之外,对租借来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小说世界》、《紫罗兰》等不登大雅的刊物也是孜孜以读。在《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一文中,钱先生就借了魔鬼之口反问道“怪不得旁人说你跳不出你的阶级意识,难道我就不配看书?”在钱钟书看来,古今中外、人与人之间并不存在一道精神上的鸿沟,“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全面的审视和比较中西文化就能找到全人类共通的精神脉搏,贯通的看待古今发展就能寻出规律性的东西跟随时代前进。跳出了阶级意识,有了这种弘大包容的学者意识,才造就了钱钟书无与伦比的渊博,进而给予其创作以更高的自由度,丰富的知识储备提供了充分的反应条件,当不同的文化交织碰撞,产生出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钱钟书散文中的趣味性才慢慢开始发散出来。
(二)举一反三的议论推理
不同于抒情性的散文,钱钟书的散文以理性思辨见长,他常常运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却又不仅仅是正话反说或一分为二的看待,而是用一种举一反三、用特殊否定一般的形式形成一种新的视角,阐述一种特殊的观念和现象。他会这样写道:“现在是新传记文学时代。为别人做传记也是自我表现的一种;不妨加入自己的主见,借别人身上来发泄。反过来说,每逢作自传时,并无自己可以传,那就逞心如意地描摹理想,写到照了镜子也不认识是谁,或者一味东拉西扯的记载交游,传述别人的故事。所以,你若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己,你须看他为别人做的传;你若要知道别人,你倒该看他为自己做的传。自传就是别传。”这段话以“自传”和“别传”互为参照,又完全颠覆了“自传”和“别传”原本的意义。这里的“自传”与“别传”其实是特指当时的一种浮夸的现象,作者通过这样的特指以此来揭露社会上一些文人骗子吹嘘自己,谋取名利的不良风气。又比如在《吃饭》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假使让肚子作主,吃饱了就完事,还不失分寸。舌头拣精拣肥,贪嘴不顾性命,结果是肚子倒霉受累,只好忌嘴,舌头也只能像李逵所说‘淡出鸟来’这诚然是它馋得忘了本的报应。”在这段话中“肚子”和“舌头”互为参照,并称舌头代替肠胃实行裁判是一种“主权旁移”,用过分吃菜这一特定事例指出一部分人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的贪婪习性。钱钟书采用这样辩证议论的形式,使得词句交织因而文章也更具有更具有紧密性,用特殊否定一般,采用见微知著的方式打开一个新颖的视角,使得文章变得更加生动且富有有“嚼头”。
钱钟书的散文沿袭了其作为学者的严谨缜密,除了以上提到的举一反三、用特殊否定一般以外,其思辨性的另一方面表现为理性的分析推理。比如“嫌脏所以表示爱洁,因此清洁成癖的人宁可不洗澡,而不愿借用旁人的浴具自以为干净的人,总是嫌别人龌龊,甚而觉得自己就是肮脏,还比清洁的旁人好受,往往一身臭汗、满口腥味,还不肯借用旁人使过的牙刷和毛巾这样看来,我们并非爱洁,不过是自爱。‘洁身自爱’那句成语,颇含有深刻的心理观察。”这段话里,概念的传递从“嫌脏”转移到“爱洁”,矛盾的对象在“他人”和“自己”中相互转换,进而推理出“自爱”这一“元凶”,道出了那些标榜自己有洁癖的人并不是真的爱洁,是非善恶邪正等等的分别不过是人我的差异这一道理。而更能证明钱钟书散文中议论推理部分的,则要属《论交友》一文,从文章的逻辑性来看,钱钟书先从物质上排除了有利益联系的交友,并且指出,“在困乏时我们需要真正的朋友,不过我们真正需要的并非朋友。”接着钱钟书又从精神上辨析孔子所谓“直谅多闻”的益友,并把“直谅”、“多闻”拆分开来,从“直谅”方面论述了与那些试图“改造”你的人之间的交流不能称其为交友,从“多闻”方面指出了根据多闻的原则而产生的友谊就同参考书一般,嚼之无味,弃之不足惜。全文通过一步步的排除与否定,最后得出结论:“能给你身心利益的人,未必就算朋友”,“真正友谊的产物,只是一种渗透了你的身心的愉快。”文章整个议论的过程抽丝剥茧,犹如一个侦探的推理游戏。钱钟书是聪明机智的,无论是辩证的议论还是辩证的推理,他都能抓住事物的矛盾,让矛盾对立的一方向另一方转化,以此推动文章的发展,达到矛盾的对立统一,然后承托出自己的观点。思辨的特性使得文章的趣味性更加独特,思维的机趣和说理的别趣造就了散文理趣上的成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7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