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汝”的研究
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汝”的研究[20191210155437]
内容摘要:此次研究旨在研究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汝”在上古时期、中古时期以及近代这三个时期的使用频率,在各语料中充当的句子成分以及其包含的感情色彩这三个方面。主要采用了文献法的研究方法,在这三个时期分别选择部分语料进行数据统计,以此来科学解释“汝”在这三个时期的变化,进行比较,找出三个时期不同之处。由此得出“汝”的使用频率经由三个时期按不断上升直至顶峰再逐渐下降的趋势发展;而它在三个时期充当的句子成分主要以主语和宾语为主,定中结构的范围则不断扩大,以使其充当定语的能力不断增强;“汝”包含的感情色彩也在这三个时期逐步丰富起来,由一开始没有感情色彩到表示身份地位再到最后包含愤怒、讽刺、轻蔑等不同的感情。在经过多方研究之后得出了“汝”整体的发展体系。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句子成分感情色彩
目 录
一、引言 1
(一)“汝”的研究现状 1
(二)“汝”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2
二、“汝”的基本情况 3
三、“汝”在三个时间段的使用情况 3
(一)上古时期“汝”的使用情况 3
1.“汝”的使用频率 3
2.“汝”充当的句子成分 4
3.“汝”的感情色彩 6
(二)中古时期“汝”的使用情况 6
1.“汝”的使用频率 6
2.“汝”充当的句子成分 8
3.“汝”的感情色彩 9
(三)近代时期“汝”的使用情况 9
1.“汝”的使用频率 9
2.“汝”充当的句子成分 10
3.“汝”的感情色彩 12
(四)“汝”在三个时间段的比较 12
1.“汝”的使用频率 12
2.“汝”充当的句子成分 13
3.“汝”的感情色彩 13
四、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汝”的研究
一.引言
人称代词是用来代替别人名字以及自我称呼的代词,总的来说是用来代替一种称呼。运用人称代词有利于避免频繁使用某些用来表示人物的称呼词,这也可以使得文章看起来更加清晰明了。
而第二人称代词就是用来表示对称的词。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包括有“汝”“尔”“而”“若”“乃”等等,在句子中一般都充当称呼听话者的代词。但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这几个第二人称代词又是存在区别的。
此次研究旨在研究第二人称代词“汝”,主要考察“汝”字的特点及其发展状况。
(一)“汝”的研究现状
在此前的研究中,研究结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汝”充当的句子成分
“汝”一般运用于主格和宾格。曾亮在《三国汉译佛经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中认为先秦时期的“汝”大多用于主格和宾格,用于领格极有限制;潘允中在《汉语语法史概要》中认为“汝”主要是用于主格和宾格;肖永凤在《谈古、今汉语人称代词的差异性和继承性》中认为“汝”主要做主语和宾语。由此可见,在“汝”主要作为主语和宾语这一点上前人的研究结果是相同的,“汝”确实运用于主格和宾格。
2.“汝”的单复数
在“汝”单复数的问题上,前人有不同的观点。胡适在其《胡适文存》的“尔汝篇”中认为“汝”是只表示单数的对称代词;潘允中在《汉语语法史概要》中认为“汝”既可表单数,也可表复数。
3.“汝”的感情色彩
对“汝”在具体运用的语句中表现的感情上前人有不同的看法,胡适在其《胡适文存》的“尔汝篇”中认为“汝”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或同辈之间的对称,有表示亲切之意;李小平在《<世说新语>对称代词“尔、汝”及对称礼貌式称谓》做出了对对称代词以及礼貌式称谓方面的研究,其中他认为“汝”这个对称代词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表示长辈身份地位以及晚辈的卑微;夏立华在《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的感情色彩》中,他关于第二人称代词使用时的感情色彩方面的研究,不同于胡适和李小平的观点,他认为“汝”除了用于长辈对晚辈,表示礼貌之外,“汝”这个对称代词还存在鲜明的感情色彩。在不同的语句中它包含不同的感情,褒贬不一;黄盛璋在《古汉语的人身代词研究》中认为“汝”字的礼貌说法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东周以前,“汝”与礼貌无关,也不表贱称;孔子及曾子时代,“汝”用于下辈跟平辈,也不表示贱称;在墨子时代,“汝”字才表示贱称,不能用于平辈,连下辈也只限于君对臣民,父母对子女;杨伯峻、何乐士在《上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认为“汝”本是一般的对称代词,但到了春秋时代,在《论语》中,孔子可称学生为“汝”,而孔子学生都不敢对孔子称“汝”,这表明在当时“汝”已经不是尊敬之称,但到了孟子时代,“汝”已经被看做轻贱的称呼,唐以后,“汝”又开始成为亲昵的称呼。
由前人研究结果可知,“汝”字可以运用于长辈对晚辈,父母对子女,有时也可以用于平辈之间,但并不限定运用在位尊者对位卑者,而且 “汝”字有表示谦敬功能的时期,也有开始运用于贱称的时期。
在前人的研究中,一般都是对于第二人称代词整体性的研究,缺乏对于“汝”单个字的研究,因此主要通过“汝”在不同时期文献中的使用情况的研究,将“汝”从第二人称代词中分离出来,寻找属于它的独特性。对于“汝”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时间段,分别为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代。
(二)“汝”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主要是对“汝”字在不同时间段中“汝”字的使用频率、充当的句子成分以及感情色彩这几个方面做一个整体性的研究,以此展现“汝”不同于其他的人称代词的地方。
主要采取文献法的研究方法,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研究者通过图书馆、学校期刊网、中国知网等途径搜集了与选题相关的大量资料,并对它们进行整理分析,删选出与研究相关的内容,并作了相关记录。
另外在不同时间段各选取几本文献,对其中的“汝”字进行针对性研究,以此可以发现“汝”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二.“汝”的基本情况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汝”字在最早记录文字的甲骨文中出现了两例,那两例分别为《甲骨文合集摹释》中:第14026号:“贞汝娩不其嘉”,第22258号:“辛卯卜今日侑汝”。由此可以确定“汝”字在甲骨文时期已经产生。
一开始很多学者总是把“女”和“汝”当做是一个字,有的学者把它们认为是古今字,有的是直接认为“女”和“汝”是通假字,所以很多人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研究。在殷商时代以前,“女”作名词使用,主要表示已婚妇女的意思,“汝”也作名词使用,主要表示汝水河这个意思,两个字虽然都作为名词,但是表达的意思不同;从殷商时代开始至西汉,“女”和“汝”不再单单作为名词使用,也开始可以假借作代词使用;从东汉以后,在记录代词时,一般不再借用“女”字,“汝”除了作名词外,开始作为专门记录第二人称的代词使用。
“汝”即可以用作单数,如:《逸周书》中:“拜望食无时,汝开后嗣”,“汝恭闻不命,贾粥不雠,谋念之哉”等;“汝”也可以用作复数,“汝”用作复数一般以“汝辈”“汝等”等形式出现。如:《北齐书》:“朱兄弟,性甚猜忌,忌则多害,汝等宜早图之”,“ 因以督厉诸子曰:‘汝辈但如遵彦谨慎,自得竹林别室、铜盘重肉之食。’” 而“女”不行,只能用作单数。
因此,认为“女”和“汝”是不同的,不能当做一个字来理解。
三.“汝”在三个时间段的使用情况
三个时间段分别是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代时期。上古时期是周朝至秦朝,主要研究春秋战国时期;中古时期是两汉时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研究两汉和魏晋南北朝;近代是唐宋元明清时期。
(一)上古时期“汝”的使用情况
1.“汝”的使用频率
在上古时期,主要考察6本文献,其中“汝”字使用个数以及所占的比例如下表:
“汝” “尔” “若”
《今文尚书》 186 227 171
30﹪ 36﹪ 28﹪
《逸周书》 57 46 5
52﹪ 42﹪ 4﹪
《左传》 14 76 20
12﹪ 69﹪ 15﹪
《晏子春秋》 9 10 7
34﹪ 38﹪ 26﹪
《庄子》 101 13 16
77﹪ 10﹪ 12﹪
《孟子》 6 14 0
30﹪ 67﹪ 0
《韩非子》 42 5 6
79﹪ 9﹪ 11﹪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今文尚书》、《左传》、《晏子春秋》、《孟子》中“汝”字的使用频率并不高,特别是在《左传》和《孟子》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尔”,而在《今文尚书》和《晏子春秋》中“汝”、“尔”、“若”的使用频率不相上下;另外在《庄子》和《韩非子》中“汝”字的使用频率最高,占主要地位,《逸周书》中“汝”和“尔”占主要地位。
“汝”偶尔在某本书籍中出现独占主要地位的现象,有时则与其他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相当,因此由表可以得出,在上古时期“汝”字的使用并不稳定,此时“汝”并不受重用。
在统计的数据中“汝”字和整个第二人称代词运用最多的是《今文尚书》,这是周朝时期的语料,而其余六本则出自战国时期,对于第二人称代词的运用不如《今之尚书》频繁。
“汝”是对称代词,一般使用在双方交谈中,上古时期第二人称代词“汝”在各语料中运用的并不那么广泛,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上古时期第二人称代词数量多,有“尔、女、若、而、乃”等其他人称代词,其使用频率都比较高,因此导致这一现象出现。
2.“汝”充当的句子成分
“汝”在这些语料中充当着不同的句子成分。
主语 宾语 定语
《今文尚书》 104 61 17
《逸周书》 36 19 3
《左传》 6 8 0
《晏子春秋》 7 1 1
《庄子》 51 40 10
《孟子》 1 0 5
《韩非子》 17 21 4
其中充当主语的情况,如:
《今文尚书》:“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
《逸周书》:“汝恭闻不命,贾粥不雠,谋念之哉。”
《左传》:“专伐伯有,而罪一也;昆弟争室,而罪二也;薰隧之盟,汝矫君位,而罪三也。”
充当宾语的情况,如:
《今文尚书》:“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水;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逸周书》:“呜呼!我身老矣,吾语汝。”
《左传》:“曰:‘捷,吾以汝为夫人。’”
充当定语的情况,如:
《今文尚书》:“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逸周书》:“不深乃权不重,从权乃微,不从乃溃,溃不可复,戒后人其用汝谋。”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上古时期“汝”主要充当主语和宾语,最主要的是充当主语,充当定语的情况较少,周法高认为先秦时期人称代词“乃”作定语的情况比较多,“尔、汝”除多用于主语、宾语,“尔、乃”常用于领位,而“汝”却很少用于领位。
由于先秦时期“汝”字充当定语的情况比较少,所以只出现“汝心、汝身”等极少的定中结构,即使在最早的史书《尚书》中也只出现了“汝训、汝心、汝志”三个例子,如周朝时期的《今文尚书》:“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帝曰∶‘咨!汝义暨和’”,“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这本文献中出现了“汝心”、“汝志”、“汝义”、“汝躬”这几个定中结构,而战国时期的《庄子》:“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汝梦,亦梦也”,“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这本文献中又出现了“汝梦”、“汝形”、“汝视”、“汝知”等定中结构,可见从先秦时期至战国时期,“汝”字的定中结构普遍起来了,它充当定语的能力也逐步加强了。
3.“汝”的感情色彩
上古时期的“汝”常出现在地位对等的双方以及君王对下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尊对卑、夫妻及平辈之间的谈话中,大多数是无感情色彩的使用。在《今文尚书》、《逸周书》、《战国策》、《左传》等记录历史的语料中,“汝”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大部分时候都只是用于帝王对下属的语句中,但也有其他不用于帝王对下属的命令语句中无感情存在的“汝”。
内容摘要:此次研究旨在研究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汝”在上古时期、中古时期以及近代这三个时期的使用频率,在各语料中充当的句子成分以及其包含的感情色彩这三个方面。主要采用了文献法的研究方法,在这三个时期分别选择部分语料进行数据统计,以此来科学解释“汝”在这三个时期的变化,进行比较,找出三个时期不同之处。由此得出“汝”的使用频率经由三个时期按不断上升直至顶峰再逐渐下降的趋势发展;而它在三个时期充当的句子成分主要以主语和宾语为主,定中结构的范围则不断扩大,以使其充当定语的能力不断增强;“汝”包含的感情色彩也在这三个时期逐步丰富起来,由一开始没有感情色彩到表示身份地位再到最后包含愤怒、讽刺、轻蔑等不同的感情。在经过多方研究之后得出了“汝”整体的发展体系。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句子成分感情色彩
目 录
一、引言 1
(一)“汝”的研究现状 1
(二)“汝”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2
二、“汝”的基本情况 3
三、“汝”在三个时间段的使用情况 3
(一)上古时期“汝”的使用情况 3
1.“汝”的使用频率 3
2.“汝”充当的句子成分 4
3.“汝”的感情色彩 6
(二)中古时期“汝”的使用情况 6
1.“汝”的使用频率 6
2.“汝”充当的句子成分 8
3.“汝”的感情色彩 9
(三)近代时期“汝”的使用情况 9
1.“汝”的使用频率 9
2.“汝”充当的句子成分 10
3.“汝”的感情色彩 12
(四)“汝”在三个时间段的比较 12
1.“汝”的使用频率 12
2.“汝”充当的句子成分 13
3.“汝”的感情色彩 13
四、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汝”的研究
一.引言
人称代词是用来代替别人名字以及自我称呼的代词,总的来说是用来代替一种称呼。运用人称代词有利于避免频繁使用某些用来表示人物的称呼词,这也可以使得文章看起来更加清晰明了。
而第二人称代词就是用来表示对称的词。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包括有“汝”“尔”“而”“若”“乃”等等,在句子中一般都充当称呼听话者的代词。但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这几个第二人称代词又是存在区别的。
此次研究旨在研究第二人称代词“汝”,主要考察“汝”字的特点及其发展状况。
(一)“汝”的研究现状
在此前的研究中,研究结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汝”充当的句子成分
“汝”一般运用于主格和宾格。曾亮在《三国汉译佛经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中认为先秦时期的“汝”大多用于主格和宾格,用于领格极有限制;潘允中在《汉语语法史概要》中认为“汝”主要是用于主格和宾格;肖永凤在《谈古、今汉语人称代词的差异性和继承性》中认为“汝”主要做主语和宾语。由此可见,在“汝”主要作为主语和宾语这一点上前人的研究结果是相同的,“汝”确实运用于主格和宾格。
2.“汝”的单复数
在“汝”单复数的问题上,前人有不同的观点。胡适在其《胡适文存》的“尔汝篇”中认为“汝”是只表示单数的对称代词;潘允中在《汉语语法史概要》中认为“汝”既可表单数,也可表复数。
3.“汝”的感情色彩
对“汝”在具体运用的语句中表现的感情上前人有不同的看法,胡适在其《胡适文存》的“尔汝篇”中认为“汝”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或同辈之间的对称,有表示亲切之意;李小平在《<世说新语>对称代词“尔、汝”及对称礼貌式称谓》做出了对对称代词以及礼貌式称谓方面的研究,其中他认为“汝”这个对称代词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表示长辈身份地位以及晚辈的卑微;夏立华在《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的感情色彩》中,他关于第二人称代词使用时的感情色彩方面的研究,不同于胡适和李小平的观点,他认为“汝”除了用于长辈对晚辈,表示礼貌之外,“汝”这个对称代词还存在鲜明的感情色彩。在不同的语句中它包含不同的感情,褒贬不一;黄盛璋在《古汉语的人身代词研究》中认为“汝”字的礼貌说法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东周以前,“汝”与礼貌无关,也不表贱称;孔子及曾子时代,“汝”用于下辈跟平辈,也不表示贱称;在墨子时代,“汝”字才表示贱称,不能用于平辈,连下辈也只限于君对臣民,父母对子女;杨伯峻、何乐士在《上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认为“汝”本是一般的对称代词,但到了春秋时代,在《论语》中,孔子可称学生为“汝”,而孔子学生都不敢对孔子称“汝”,这表明在当时“汝”已经不是尊敬之称,但到了孟子时代,“汝”已经被看做轻贱的称呼,唐以后,“汝”又开始成为亲昵的称呼。
由前人研究结果可知,“汝”字可以运用于长辈对晚辈,父母对子女,有时也可以用于平辈之间,但并不限定运用在位尊者对位卑者,而且 “汝”字有表示谦敬功能的时期,也有开始运用于贱称的时期。
在前人的研究中,一般都是对于第二人称代词整体性的研究,缺乏对于“汝”单个字的研究,因此主要通过“汝”在不同时期文献中的使用情况的研究,将“汝”从第二人称代词中分离出来,寻找属于它的独特性。对于“汝”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时间段,分别为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代。
(二)“汝”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主要是对“汝”字在不同时间段中“汝”字的使用频率、充当的句子成分以及感情色彩这几个方面做一个整体性的研究,以此展现“汝”不同于其他的人称代词的地方。
主要采取文献法的研究方法,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研究者通过图书馆、学校期刊网、中国知网等途径搜集了与选题相关的大量资料,并对它们进行整理分析,删选出与研究相关的内容,并作了相关记录。
另外在不同时间段各选取几本文献,对其中的“汝”字进行针对性研究,以此可以发现“汝”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二.“汝”的基本情况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汝”字在最早记录文字的甲骨文中出现了两例,那两例分别为《甲骨文合集摹释》中:第14026号:“贞汝娩不其嘉”,第22258号:“辛卯卜今日侑汝”。由此可以确定“汝”字在甲骨文时期已经产生。
一开始很多学者总是把“女”和“汝”当做是一个字,有的学者把它们认为是古今字,有的是直接认为“女”和“汝”是通假字,所以很多人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研究。在殷商时代以前,“女”作名词使用,主要表示已婚妇女的意思,“汝”也作名词使用,主要表示汝水河这个意思,两个字虽然都作为名词,但是表达的意思不同;从殷商时代开始至西汉,“女”和“汝”不再单单作为名词使用,也开始可以假借作代词使用;从东汉以后,在记录代词时,一般不再借用“女”字,“汝”除了作名词外,开始作为专门记录第二人称的代词使用。
“汝”即可以用作单数,如:《逸周书》中:“拜望食无时,汝开后嗣”,“汝恭闻不命,贾粥不雠,谋念之哉”等;“汝”也可以用作复数,“汝”用作复数一般以“汝辈”“汝等”等形式出现。如:《北齐书》:“朱兄弟,性甚猜忌,忌则多害,汝等宜早图之”,“ 因以督厉诸子曰:‘汝辈但如遵彦谨慎,自得竹林别室、铜盘重肉之食。’” 而“女”不行,只能用作单数。
因此,认为“女”和“汝”是不同的,不能当做一个字来理解。
三.“汝”在三个时间段的使用情况
三个时间段分别是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代时期。上古时期是周朝至秦朝,主要研究春秋战国时期;中古时期是两汉时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研究两汉和魏晋南北朝;近代是唐宋元明清时期。
(一)上古时期“汝”的使用情况
1.“汝”的使用频率
在上古时期,主要考察6本文献,其中“汝”字使用个数以及所占的比例如下表:
“汝” “尔” “若”
《今文尚书》 186 227 171
30﹪ 36﹪ 28﹪
《逸周书》 57 46 5
52﹪ 42﹪ 4﹪
《左传》 14 76 20
12﹪ 69﹪ 15﹪
《晏子春秋》 9 10 7
34﹪ 38﹪ 26﹪
《庄子》 101 13 16
77﹪ 10﹪ 12﹪
《孟子》 6 14 0
30﹪ 67﹪ 0
《韩非子》 42 5 6
79﹪ 9﹪ 11﹪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今文尚书》、《左传》、《晏子春秋》、《孟子》中“汝”字的使用频率并不高,特别是在《左传》和《孟子》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尔”,而在《今文尚书》和《晏子春秋》中“汝”、“尔”、“若”的使用频率不相上下;另外在《庄子》和《韩非子》中“汝”字的使用频率最高,占主要地位,《逸周书》中“汝”和“尔”占主要地位。
“汝”偶尔在某本书籍中出现独占主要地位的现象,有时则与其他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相当,因此由表可以得出,在上古时期“汝”字的使用并不稳定,此时“汝”并不受重用。
在统计的数据中“汝”字和整个第二人称代词运用最多的是《今文尚书》,这是周朝时期的语料,而其余六本则出自战国时期,对于第二人称代词的运用不如《今之尚书》频繁。
“汝”是对称代词,一般使用在双方交谈中,上古时期第二人称代词“汝”在各语料中运用的并不那么广泛,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上古时期第二人称代词数量多,有“尔、女、若、而、乃”等其他人称代词,其使用频率都比较高,因此导致这一现象出现。
2.“汝”充当的句子成分
“汝”在这些语料中充当着不同的句子成分。
主语 宾语 定语
《今文尚书》 104 61 17
《逸周书》 36 19 3
《左传》 6 8 0
《晏子春秋》 7 1 1
《庄子》 51 40 10
《孟子》 1 0 5
《韩非子》 17 21 4
其中充当主语的情况,如:
《今文尚书》:“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
《逸周书》:“汝恭闻不命,贾粥不雠,谋念之哉。”
《左传》:“专伐伯有,而罪一也;昆弟争室,而罪二也;薰隧之盟,汝矫君位,而罪三也。”
充当宾语的情况,如:
《今文尚书》:“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水;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逸周书》:“呜呼!我身老矣,吾语汝。”
《左传》:“曰:‘捷,吾以汝为夫人。’”
充当定语的情况,如:
《今文尚书》:“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逸周书》:“不深乃权不重,从权乃微,不从乃溃,溃不可复,戒后人其用汝谋。”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上古时期“汝”主要充当主语和宾语,最主要的是充当主语,充当定语的情况较少,周法高认为先秦时期人称代词“乃”作定语的情况比较多,“尔、汝”除多用于主语、宾语,“尔、乃”常用于领位,而“汝”却很少用于领位。
由于先秦时期“汝”字充当定语的情况比较少,所以只出现“汝心、汝身”等极少的定中结构,即使在最早的史书《尚书》中也只出现了“汝训、汝心、汝志”三个例子,如周朝时期的《今文尚书》:“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帝曰∶‘咨!汝义暨和’”,“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这本文献中出现了“汝心”、“汝志”、“汝义”、“汝躬”这几个定中结构,而战国时期的《庄子》:“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汝梦,亦梦也”,“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这本文献中又出现了“汝梦”、“汝形”、“汝视”、“汝知”等定中结构,可见从先秦时期至战国时期,“汝”字的定中结构普遍起来了,它充当定语的能力也逐步加强了。
3.“汝”的感情色彩
上古时期的“汝”常出现在地位对等的双方以及君王对下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尊对卑、夫妻及平辈之间的谈话中,大多数是无感情色彩的使用。在《今文尚书》、《逸周书》、《战国策》、《左传》等记录历史的语料中,“汝”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大部分时候都只是用于帝王对下属的语句中,但也有其他不用于帝王对下属的命令语句中无感情存在的“汝”。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