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都情怀”研究(附件)

摘 要郁达夫的“故都情怀”主要由思乡、怀旧、爱国三个部分组成,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体现的最多,这篇抒情散文以郁达夫个人主观的视角,将“故都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该文从“故都情怀”的形成、内容、特点和影响四个方面来研究郁达夫的“故都情怀”。
Key words:Old feelings;Old capital of autumn ;Yu dafu 目 录
1 引言 1
2 郁达夫“故都情怀”的形成背景 2
2.1 郁达夫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 2
2.2 郁达夫《故都的秋》创作背景 2
2.3 郁达夫“故都情怀”的形成 3
3 郁达夫“故都情怀”的内容 4
3.1 郁达夫“故都情怀”之“思乡之情” 4
3.2 郁达夫“故都情怀”之“怀旧之情” 4
3.3 郁达夫“故都情怀”之“爱国之情” 5
4 郁达夫“故都情怀”的表现特点 6
4.1 郁达夫“故都情怀”的情景表现如诗如画 6
4.2 郁达夫“故都情怀”的情绪表现伤感寂寞 7
4.3 郁达夫“故都情怀”的感染力 8
5 郁达夫“故都情怀”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1 引言
郁达夫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作家,他的写作风格较为颓废,但是那种颓废是处于在那个时代,在那个时代的如小桥流水的颓废,他用他特殊表达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故都,对北平的怀念。
一个时代的文学,需要刀剑斧枪,就如鲁迅,茅盾一般。亦需要如同徐志摩一般的温婉惆怅,而郁达夫,把故国的一种眷恋,变成了对于爱国的另一种方式。郁达夫先生,把故都变成了一种情怀,把故都写进了诗里,那是对于故都的,故国的怀念。
2 郁达夫“故都情怀”的形成背景
2.1 郁达夫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
郁达夫,于一九八六年出生于浙江富阳,他三岁时,父亲去世,家里卖了所有田地,全家六口人全靠母亲挣钱才能节俭生活,九岁的姐姐被迫当了童养媳,他曾回忆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我所体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这样的童年,使他奠定了他后来创作时沉郁的风格。他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在他生活的四十九年里,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不少知识份子投身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其中就包括了郁达夫先生。郁达夫先生积极参与各种抗日活动,为他的写作收集了许多材料。他生命的路,是一条用爱国的绳索连起来的坎坷道路。
一九二一年《沉沦》一书问世,但许多人都对这本书产生了质疑.那主人公在自杀前内心独白道:“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了!”[1]P79这种如木锤一般砸向地面的沉闷的呼喊,在当时使郁达夫被划为颓废派。但他十六岁开始在日本留学,十年的岁月里,他了解到了,也亲身体会到了,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的孩子,在其他国家所会受到的各种屈辱。
2.2 郁达夫《故都的秋》创作背景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 政变,而在一九二七年至一九四九年这段时间,则是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了逃避国民党的威胁,一九三三年他从上海移居到了杭州,《故都的秋》这篇散文是郁达夫先生在一九三四年创作的,一九三四年,他有从杭州经过青岛,来到了北京,恰逢其时的又一次与这故都的秋韵相拥,或许这是一次早有预谋的重逢,郁达夫先生纵情的饱尝了这“故都的秋味”。在写《故都的秋》的时候,郁达夫的思维已经陷入了一个低谷阶段,因为国民政府的白色恐怖,他走上了一条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类似于陶渊明的那种流连山川江湖的归隐生活,而这也正是因为他不愿与黑暗同流合污,才选择了逃避。故都的秋,实则是郁达夫本人的秋,而这秋的“清”、“静”和“悲凉”,也正是这一时期他人生的“清”、“静”和“悲凉”。
2.3 郁达夫“故都情怀”的形成
“落寞”这个词,是这篇散文的主题,是那个时期的北京的写照。故都之秋,同时也蕴含着郁达夫先生的故都情怀。一九二六年六月,他的儿子龙儿在北京去世,这是丧子之痛,除此之外,十九世纪末期,北京,在内外交困的风云中越显颓败,千年故都在风雨来临之际摇摇欲坠。夹杂着这两种情感,所以郁达夫先生的故都情怀是落寞的,而落寞中有参合着眷念,悲秋与颂秋相互照应,正是他思乡、恋旧与爱国的故都情怀的体现。故都,亦有故去的都城之意,若是把故都的秋换做北平的秋亦或北京的秋,总也体现不出这种韵味来。“故”这个字,蕴含了太多国人的情感,尤其是破落年代的那些文人,更是深有体会。
3 郁达夫“故都情怀”的内容
3.1 郁达夫“故都情怀”之“思乡之情”
“思乡”这种情怀,大抵是每个中国传统文人都会有的一种感情,郁达夫故乡本是在浙江,然而他十六岁出国留学,回国后在北京出任北大讲师,由于在北京教授的是他不怎么喜欢的统计学,于是他在一年半后又离开了北京。离开的时间里,他对北京的怀恋愈发浓厚,后来,他在《北平的四季》中又说:“在北京以外的各地──除了在自己幼年的故乡以外──去一住,谁也会得重想起北京,再希望回去,隐隐地对北京害起强烈的怀乡病来。这一种经验,原是住过北京的人,个个都有,而在我自己,却感觉得格外的浓,格外的切。最大的原因或许是为了我那长子之骨,现在也还埋在郊外广谊园的坟山,而极为极要好的知己,又是在那里同时毙命的受难者的一群。”[2]P1回国后那种四海为家四处漂泊的生活,让郁达夫更需要一个心灵的故乡,一个心灵的家园。庭院是北平故都最具有家的味道的代表性建筑。在《故都的秋》一文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壶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的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P1,“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2]P1,他将这些庭院中的事物描写的如此细致,如此的入微,正是体现了这种思乡的情怀。
3.2 郁达夫“故都情怀”之“怀旧之情”
郁达夫的怀旧之情,比起常人怀旧时的长吟短叹,要来的更深沉一些,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他善于把这怀旧的情感散发在故都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一个地方的人的语气上。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等,这些有名的盛景只是一言概括,因为那是皇都得到秋,是华丽而堂皇的秋,不是郁达夫的秋天。而关于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这些处处皆有的东西,他把秋意深深的融入里面,从而更深层次的把故都的秋与其他地方的秋区分开来:“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2]P1正是这样的描写更显出他对故都的怀旧之情。 甚至是愿意用“生命的三分之二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2]P2。郁达夫的秋,一定要有那一椽破屋里的槐树、牵牛花、秋蝉、秋草,一定要有那平仄念错的歧韵。故都的故字,恰恰就体现了郁达夫,作为一个文人,深深的恋旧,深深的体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8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