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老人家庭角色调适与代际关系探析以富强社区为例
目 录
1 引言 1
2 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 2
2.1 调查方法 2
2.2 调查对象 2
2.3 调查过程 3
3 老年人家庭角色的现状 4
3.1 老人对自我家庭角色的看法 4
3.2 老人家庭角色的转变 5
3.3 老人对家庭角色的调适 6
4 老人家中的代际关系 7
4.1 老人对代际关系的期望 7
4.2 老人对代际关系的不满足 9
5 家庭代际关系对老人家庭角色调适的影响 10
5.1 代际经济支持对角色调适的影响 10
5.2 代际互惠对角色调适的影响 10
5.3 情感慰藉对角色调适的影响 11
6 结论 12
致 谢 12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1——受访者的基本情况 15
附录2——访谈提纲 18
1引言
“家庭角色”(Family Role)指人们在家庭中的身份和地位。“角色”原是戏剧电影中的名词,美国心理学家米德首先把它借用到社会心理学中,认为个人(或自我)是各种角色的总和,它代表对占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期望的行为。本世纪20年代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开始系统地借用这个概念作为研究社会结构的起点[1]。老人家庭角色调适是指由于进入老年期导致各种家庭角色发生变化,比如,老年人从职场上退休下来,从社会的主要支持角色变成消费角色,从主体角色变成依赖角色,从配偶角色变成单身角色等等从而导致老人家庭角色失调,此时需要城乡老年人对角色重新选择,适应新角色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的健康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我国对老年人家庭角色调适的研究集中与老人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以老人心理体验、如何应对压力和自我价值认知研究为主。
代际关系是家庭诸种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形式,也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其核心是亲子关系。家庭代际关系不仅以血缘关系(含收养关系)成员为建立基础,而且是一种靠制度维系的关系。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制度变迁,将直接触及和影响代际关系。老年人与年轻人因为生理的代际关系、心理的、角色和社会地位以及社会经历的不同,在行为和认识上产生差异。代际关系既可能是整合的、融洽的;也可能是分离的、隔阂的[2]。目前国内对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从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的差异上看,对代际关系的研究可分为以下两大类:一是从理论角度出发,探讨当前我国代际关系的变化;二是以社会现实为基础,分析老年人同成年子女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代际互动关系,以及老年人照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人口老年化是目前全世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年化的到来,“健康老年化”和“积极老年化”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热点,老年人能否适应步入老年期所发生的一系列的转变也成为“健康老年化”、“积极老年化”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城乡结合部为背景,分析老人在家庭中对其角色的调适以及代际关系的主观意念。城乡结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缘地区、城乡接合地、城乡交错带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城乡结合部的老人是一特殊的老年人群,这一群体还会随着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而不断增加。这些老人大多为失地老人和空巢老人,他们大多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城镇化建设,他们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丧失了土
地给与他们的最基本的保障;从农村到社区的居住环境的改变往往会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适应;从农村到城市的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会提高他们的生活成本,对于收入较低的老人来说,他们往往会不堪重负;城镇化进程中家庭财产的重新分配往往造成家庭养老模式的重新组合。尽管这些老人在城镇化进程中得到了补偿,但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因素,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更多的需要。因此,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本课题将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在文献回顾基础上,以淮安市富强社区为基点展开社会调查,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对老年人的家庭角色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影响老年人角色调适的因素,并结合具体的方法与策略,以期为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质量。
我国有句谚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简洁而有力的描绘出传统老年人家庭晚年生活的美好蓝图。在传统文化中,孝道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时刻规范这国人的思想,尤其是在家庭制度中,更是以“养儿防老”的具体形式表现了出来。就居住安排,在传统文化中,老人是与子女同住的。然而,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传统观念的转变,居住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进入老年化,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延长,对家庭需求日益加重的情况下,中国的养老制度不完善,养老安老主要还是依靠家庭,使得家庭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而老年人不管是否是与子女同住,还是进入老年后对家庭角色的转变还是代际关系的认知与调适,都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本文以老年人晚年生活中的家庭角色调适与代际关系为着眼点来研究老人进入老年后对家庭角色的看法与家庭角色转变后的调适情况以及老年人对家庭代际关系的主观看法以及代际关系不满足时的角色调适情形。
2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
2.1 调查方法
本研究是以半结构式访谈为主,主要是透过受访者在自然情境中的谈话,收集受访者的主观意念。根据研究目的,访谈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老人的家庭角色以及老人的代际关系。
2.2 调查对象
本研究将调查地点选定为淮安富强社区,该社区作为地处淮安城乡结合部,东至淮海北路,南至军营路、健康西路,西至桃花坞,北至古黄河,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10648人,流动人口4018人,辖区内有省、市属企事业单位1 6家,生活大院26家。富强社区于2002年在富强村的基础上增设的一个新社区,目前仍然为村居合一。社区居住人群除拆迁户外,还汇集了淮安市不同阶层的普通民众,汇集了不同工作背景,不同收入的住户,能够典型的反映出淮安不同社会阶层老年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便于研究对象的筛选。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接受访谈的老人一共有13位,主要是通过熟人介绍、抽样和滚雪球的方式进行。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调查对象构成
背景变项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5 37.46
女 8 61.53
婚姻 配偶仍在 7 53.84
丧偶 6 46.15
年龄 60~69 5 37.46
70~79 5 37.46
80及以上 3 23.07
学历 小学及以下 8 61.53
初中 3 23.07
高中 2 15.38
居住状况 子女同住 4 23.07
轮住 2 15.38
配偶同住 7 53.84
独居 3 23.07
2.3 调查过程
1 引言 1
2 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 2
2.1 调查方法 2
2.2 调查对象 2
2.3 调查过程 3
3 老年人家庭角色的现状 4
3.1 老人对自我家庭角色的看法 4
3.2 老人家庭角色的转变 5
3.3 老人对家庭角色的调适 6
4 老人家中的代际关系 7
4.1 老人对代际关系的期望 7
4.2 老人对代际关系的不满足 9
5 家庭代际关系对老人家庭角色调适的影响 10
5.1 代际经济支持对角色调适的影响 10
5.2 代际互惠对角色调适的影响 10
5.3 情感慰藉对角色调适的影响 11
6 结论 12
致 谢 12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1——受访者的基本情况 15
附录2——访谈提纲 18
1引言
“家庭角色”(Family Role)指人们在家庭中的身份和地位。“角色”原是戏剧电影中的名词,美国心理学家米德首先把它借用到社会心理学中,认为个人(或自我)是各种角色的总和,它代表对占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期望的行为。本世纪20年代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开始系统地借用这个概念作为研究社会结构的起点[1]。老人家庭角色调适是指由于进入老年期导致各种家庭角色发生变化,比如,老年人从职场上退休下来,从社会的主要支持角色变成消费角色,从主体角色变成依赖角色,从配偶角色变成单身角色等等从而导致老人家庭角色失调,此时需要城乡老年人对角色重新选择,适应新角色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的健康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我国对老年人家庭角色调适的研究集中与老人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以老人心理体验、如何应对压力和自我价值认知研究为主。
代际关系是家庭诸种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形式,也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其核心是亲子关系。家庭代际关系不仅以血缘关系(含收养关系)成员为建立基础,而且是一种靠制度维系的关系。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制度变迁,将直接触及和影响代际关系。老年人与年轻人因为生理的代际关系、心理的、角色和社会地位以及社会经历的不同,在行为和认识上产生差异。代际关系既可能是整合的、融洽的;也可能是分离的、隔阂的[2]。目前国内对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从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的差异上看,对代际关系的研究可分为以下两大类:一是从理论角度出发,探讨当前我国代际关系的变化;二是以社会现实为基础,分析老年人同成年子女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代际互动关系,以及老年人照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人口老年化是目前全世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年化的到来,“健康老年化”和“积极老年化”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热点,老年人能否适应步入老年期所发生的一系列的转变也成为“健康老年化”、“积极老年化”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城乡结合部为背景,分析老人在家庭中对其角色的调适以及代际关系的主观意念。城乡结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
地给与他们的最基本的保障;从农村到社区的居住环境的改变往往会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适应;从农村到城市的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会提高他们的生活成本,对于收入较低的老人来说,他们往往会不堪重负;城镇化进程中家庭财产的重新分配往往造成家庭养老模式的重新组合。尽管这些老人在城镇化进程中得到了补偿,但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因素,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更多的需要。因此,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本课题将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在文献回顾基础上,以淮安市富强社区为基点展开社会调查,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对老年人的家庭角色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影响老年人角色调适的因素,并结合具体的方法与策略,以期为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质量。
我国有句谚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简洁而有力的描绘出传统老年人家庭晚年生活的美好蓝图。在传统文化中,孝道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时刻规范这国人的思想,尤其是在家庭制度中,更是以“养儿防老”的具体形式表现了出来。就居住安排,在传统文化中,老人是与子女同住的。然而,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传统观念的转变,居住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进入老年化,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延长,对家庭需求日益加重的情况下,中国的养老制度不完善,养老安老主要还是依靠家庭,使得家庭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而老年人不管是否是与子女同住,还是进入老年后对家庭角色的转变还是代际关系的认知与调适,都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本文以老年人晚年生活中的家庭角色调适与代际关系为着眼点来研究老人进入老年后对家庭角色的看法与家庭角色转变后的调适情况以及老年人对家庭代际关系的主观看法以及代际关系不满足时的角色调适情形。
2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
2.1 调查方法
本研究是以半结构式访谈为主,主要是透过受访者在自然情境中的谈话,收集受访者的主观意念。根据研究目的,访谈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老人的家庭角色以及老人的代际关系。
2.2 调查对象
本研究将调查地点选定为淮安富强社区,该社区作为地处淮安城乡结合部,东至淮海北路,南至军营路、健康西路,西至桃花坞,北至古黄河,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10648人,流动人口4018人,辖区内有省、市属企事业单位1 6家,生活大院26家。富强社区于2002年在富强村的基础上增设的一个新社区,目前仍然为村居合一。社区居住人群除拆迁户外,还汇集了淮安市不同阶层的普通民众,汇集了不同工作背景,不同收入的住户,能够典型的反映出淮安不同社会阶层老年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便于研究对象的筛选。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接受访谈的老人一共有13位,主要是通过熟人介绍、抽样和滚雪球的方式进行。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调查对象构成
背景变项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5 37.46
女 8 61.53
婚姻 配偶仍在 7 53.84
丧偶 6 46.15
年龄 60~69 5 37.46
70~79 5 37.46
80及以上 3 23.07
学历 小学及以下 8 61.53
初中 3 23.07
高中 2 15.38
居住状况 子女同住 4 23.07
轮住 2 15.38
配偶同住 7 53.84
独居 3 23.07
2.3 调查过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