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碧华胭脂扣中的如花形象

摘 要李碧华作为香港知名作家,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如花就是其最有特色的代表形象,这位女子为爱而奔波,她因为爱的深沉,在婚姻无果的情况下殉情。但她不顾一切的以鬼魂身份重返阳间,为的是找寻曾经的恋人。如花痴情的像是为情而生,执着的终而为情殒命,但又叛逆的不屈服于命运。这样的形象正是与作家独特的女性观与她所深受香港文化是分不开的。
目 录
引 言 1
1 《胭脂扣》中如花形象 2
1.1 为情而生的痴情女子 2
1.2 为情而死的执着女子 3
1.3 不屈从于命运的叛逆女子 4
2 《胭脂扣》中如花形象成因 5
2.1 作家的女性意识 5
2.2 香港文化的影响 6
2.3 如花自身的影响 7
3 《胭脂扣》中如花形象的价值 8
3.1 文本女性形象的叹息 8
3.2 对女性意识的思考 9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 言
对很多读者来说,熟悉李碧华并不是以她小说家的身份,而是从其电影开始的。李碧华的小说和其他作家不太一样,电影的热映远比作品本身传唱度更广,比如广受好评的片子《胭脂扣》、《霸王别姬》和《青蛇》等,都有重量级的导演和奖项来衬托她作品的优秀,故而她的作品不仅获得业内人士的认可,更流行于大众之中。她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便是这部言情小说《胭脂扣》了,当年她的风头一时无两,这部作品极大地提高了她的人气,使她纵横文学界。可是李碧华的言情内容又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男女情爱,在语言和构思中拥有远比爱情更为丰富的内涵,这远非那些庸俗,类型化的小说所不能比拟的。
作为李碧华的代表小说,《胭脂扣》正是作家对于女性意识心态转变的书写,可能是有感于时代的变迁,再加上香港这个中西方杂糅的焦点,就使得故事更具辨识度。这部作品并不把视线着眼于一对恋人的情感,文中有两条感情线:一条是主线,讲述的是红牌妓女如花和富家大少十二少的故事,另一条是副线,讲述的是袁永定和凌楚娟的爱情,这两对璧人的感情一样可悲,如花和十二少最终是生死两茫茫,而另一对则是太看重自我,对感情一点也不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定。从我们所了解的文章来看,作家把重点的感情放到讲述如花这一对身上,他们由于身份和地位的悬殊,一直被外界势力压迫的不能在一起,如花在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与心上人自杀来维系对感情的忠贞,可是在死后却发现心上人十二少并非她那么坚定,所以哪怕只是鬼魂,如花也只能独自承担这份爱情的苦果。而另一对呢,他们的时代不是旧时代,而是新时期的香港,这两个年轻人袁永定和凌楚娟一直对彼此有好感,在看了如花和十二少的故事后才鼓起勇气选择在一起,没有坚强的意志,大胆的勇气,他们的感情又该何去何从呢?事实上作者正是用这两人的爱情与如花的爱情进行对比,以此来展示现代人爱情意识和女性身份认同的转变。
女主角如花作为李碧华精心打造的人物,不仅痴情,而且具备传统的女性美德,坠入爱河不能自拔,甚至为了保全爱情而决绝选择殉情。“若有所待便是人生,若有所憾也是人生”,如花直到最后一刻时方才清醒,在对爱的珍视上,女性要远比男性坚强而持久,但是一旦失望,拿得起也放得下。
1 《胭脂扣》中如花形象
如果我们要详细分析如花,就得从她最为鲜明的形象开始讲起,那就是传统女性的美德枷锁,也正是因为她的这些底线特点,才会导致自己最终悲惨的结局。所以很多时候,如花并不是一个聪明而懂得珍惜自己的女子,她漂亮无用,善良无用,痴情无用,决绝也无用。只是留下一个惨淡的结局来供人思考,也供她自己反思这漫长五十年的等待,究竟值不值得?
1.1 为情而生的痴情女子
痴情也许是传统女性的特点吧,基本上那个时代的女孩子似乎都有一些偏执,对待爱情的态度和行为总喜欢以各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情谊深切。如花也是如此,如果说她只是普通的良家女子也就罢了,因为时代和教育的限制不得不这样。可是实际上,如花成长于妓院这样的环境,天天耳语目染的都是逢场作戏,金钱的重要性要远比爱情来得实际,本来这个道理对于红牌妓女的她而言,更是很深刻了。但是如花的出现似乎是一个异类,她在这样子的环境中却渴望一份真挚的感情,一个终身对她好的男子,为此她一直在等待,也一直在试探。当命运之轮使她遇到十二少时,这个想法终于得以实施,如花说:“女人命好的,一生跟一个男人;命不好,便跟很多个男人”[1]P58。她无数次的渴望并打算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两个人双宿双飞,与其他拼命挣钱的当红妓女不同,如花成天想的是摆脱这个身份,这个地方,为此她试着以一普通女子的身份生活,放弃掉自己往日的皮肉生意,衣着素净,不去打扮,如花想为自己争取一个机会,她三番两次的去拜访自己未来的婆婆,可是却一次次受辱:首先是初次的登门拜访,被老夫人用扫帚赶出来,其次是和老太太拉近乎,却听陈老太提起乳前龙井的辛辣讽刺,戏谑她的身体。还有一次,她似乎终于看到了希望,老太太买了衣服料子请她试穿,可是讽刺的是,陈老太却拿出为十二少的未婚妻置办的衣物,这些侮辱都是她自找的,而心上人也无法帮忙。两人只能咬牙离开陈家,离开妓院,在街头租房度日子,经济总是窘迫的,甚至花的都是当年自己卖身的钱,这该是多么大的讽刺啊,可是谁又给她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呢?而妓院中的其他女子也如她一样没有人权,任人践踏,彰显着民国时期女性的无权及处境,她们无力改变既定的命运轨道,只能归属于生性凉薄的男性。
可以说,《胭脂扣》所表现出来的如花爱的执着是让人震撼的,她本是妓女头牌,精通人情世故,因为欢场那么多的悲欢离合她都有见证,但是她太傻太执着,就算变成鬼也要来到阳间寻找那位意中人,如花的痴情太过了。相对于女性的执着来说,《胭脂扣》里的男性就差得多了,十二少爱上如花是因为她的美貌和才情,后来则是对自己的痴情,这份爱很令他感动,所以十二少一直享受的是如花的付出,从两个人开始相依为命以来,他并没有思考未来的打算,也没有想过去挣钱,哪怕他后来成亲生子,但是他从未负过一丁点责任,无论对谁,这一切的对比都凸显出他作为男人的懦弱。
在小说里,李碧华还设置了另一类爱情,通过袁永定和和凌楚娟的爱情来表现现代恋人爱情的苍白,他们不可能爱的执着,也不可能长时间相守相望。尽管两人都感动于如花的爱,可是在彼此反思中却没有人愿意承诺什么,改变什么,他们也只能是停留在臆想层面,如花的存在更像是一个传说中的故事。作者正是通过这两对恋人的爱恨情仇、痴情与愚昧、执着与背叛的描写与对比来展示自己内心深处的爱情意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0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