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国策·秦策中谋臣策士的语言

摘 要《战国策·秦策》中的谋臣策士为了达到游说目的,他们学习语言、研究语言、运用语言,将相同的语言内容采取不一样的说话方式和说话技巧,去吸引君主主见,从而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取得优势。 本文主要研究《战国策·秦策》中的谋臣策士语言的类别、语言的艺术、语言的作用及语言的意义。谋臣策士的语言大多都是为了获得利益与地位进行游说争论,分场合、情景用语言去谋取最大化的价值。谋臣策士凭借自己出众的才能和非凡的说辩谋略以及自身对语言的运用,奔走游说于各个国家、集团之间,用自己的语言,撑起了士人在战国时代的地位,成为战国舞台上一道最为活跃耀眼的风景。
目 录
引 言 1
1 《战国策秦策》中谋臣策士语言的类别 2
1.1 进谏之言 2
1.2 谋划之言 3
1.3 论辩之言 4
1.4 讽刺之言 5
2 谋臣策士语言的艺术 8
2.1 铺张扬厉 8
2.2 巧用修辞 8
2.3 旁敲侧击 9
2.4 善于用典 10
3 谋臣策士语言的作用 12
3.1 便于采纳,获取利益 12
3.2 免于危险,保全自己 13
4 谋臣策士语言的意义 14
4.1 反映谋臣策士的精神风貌 14
4.2 反映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 15
结 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引 言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被称为《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策略和政治主张。
春秋以来,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各个国家、集团战争不断,除了战场上将士军人打打杀杀,用武力去征占领地,还有一群人在四处奔波游走,他们游走各个诸侯国,活动于军事、政治等方面,用语言去赢得战争,扩大疆土。战国时期,各国家之间的强弱,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武力和军事力量,但谋臣策士的谋略同样起着巨大的作用,他们的说辩谋划能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战国的整个局面。因此,语言的说话方式和说话技巧是谋臣策士活跃在战国时代的有利保障,也是令对方折服有利的手段。战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时代,谋臣策士也就战国局势应运而生,纷纷开始出世进入各个国家和集团出谋划策,建言献策,希望得到重用。他们与天斗,与人斗,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去谈笑天下苍生。
战国时代,春秋以前所谓的仁义礼信,在这时已经被打破,旧贵族逐渐没落,士人阶层兴起。士人又被称为谋臣策士,他们把整个时代作为一盘棋,把语言分门别类,从事外交策略的研究,揣摩君王人臣内心,占用语言的压制说辩能力,在不同场合使用不用的语言折服对方,从而赢得胜利。
谋臣策士的语言,可进谏、可谋划、可论辩、可讽刺,有的铺张扬厉;有的含蓄委婉;有的咄咄逼人;有的亲近柔和。但是,就是这些语言的变化,在与他人争辩进谏中,取得了不可想象的作用,文章就谋臣策士的语言对《战国策秦策》进行分析。
1 《战国策秦策》中谋臣策士语言的类别
战国时代,士人阶层兴起,谋臣策士纷纷出世,他们加入各个集团、国家中,用语言为诸侯、君王谋求利益,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之下用特定的语言去争辩游说。谋划谋臣策士的语言,可进谏、可谋划、可论辩、可讽刺。
1.1 进谏之言
进谏之言是谋臣策士说动君王采纳自己的主张的一大法宝,分为三种:
一类是为强国兴邦进谏,谋臣为了自己的国家提出合适的谏言。如《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中商鞅从魏国逃跑到了秦国,向秦孝公进谏他的改革措施,提出“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1]P60 的原则,得到秦孝公重视,一系列的措施让秦国强大起来,结果一年之后,人们不会去偷盗窃取,百姓富有殷勤,国家兵力强大,东方六国都开始害怕秦国的虎狼之师。“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1]P60 还有《秦策一说秦王曰》中一个策士向秦昭王进谏,说秦国为什么在地形、军事上占有明显的优势,还是不能成就霸王之业,主要原因还是谋臣的失算,便游说秦昭王提出自己的建议,“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一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 [1]P85最后秦昭王接受这个策士的建议,使得秦国更加强大起来。
一类是为纠正君王错误进谏,策士上书指出君王犯的问题错误,令其改正。如《秦策四秦王欲见顿弱》中,秦王召见顿弱,和他谈话,说他不孝“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乃是也。已立为万乘,无孝之名;以千里养,无孝之实。”[1]P193顿弱说秦王虽然是君王,有着强大军队领地,但是没有孝道的名声,有千里沃土瞻仰母亲,但是没有孝道的行动,进谏指出了秦王的错误,秦王虽然很生气,但还是认真的改正了错误,从而赢得贤孝之名。还有《秦策二秦武王谓甘茂曰》中秦武王派大将甘茂攻打宜阳,为了防止他人的诋毁,甘茂用历史事件告诫秦武王不要因为战争期间小失误问责自己,希望秦武王改正不信任将领的错误,“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1]P116但是在甘茂进谏后,秦武王改正了这个错误,全力支持甘茂,最后攻下宜阳。
一类是为追逐名利进谏,谋臣策士为获取利益地位向君王提出谏言。如《秦策五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中,“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1]P215吕不韦看中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为了自己高官名利,流传后世,就四处帮异人进谏游说,让其回到秦国。吕不韦进谏赵王说秦国公子异人是秦王最宠爱的孩子,但是如果让其回国继位成王,赵国再以厚礼好生相送,异人肯定不会忘记大王的恩情的,这是以礼相交的作法。如今秦孝文王已经老迈,一旦驾崩,赵国虽仍有异人为质,也没有资历与秦相国亲近了,最后赵王认同其建议。“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赵乃遣之。”[1]P217吕不韦从赵国利益角度去分析要害,并引导赵王相信异人回国之后许下的好处,使得赵王同意异人回国。吕不韦向赵王进谏成功,最终使得异人回国即位,自己也在秦国封官拜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有《秦策三范雎因王稽入秦》中,范雎在王稽的帮助下去到秦国,恰好秦国招贤纳士,范雎为了追逐名利,多次上书秦昭王,希望自己得到重用,一展抱负,并且歌颂秦昭王的英明,秦昭王看了书信,十分开心,就召见了范雎,任用为相国。
1.2 谋划之言
谋划之言是谋臣策士审时度势,提出的奇策异谋,给与君王最为有利的帮助和建议,但其谋划的出发点也有所不同。
有些谋臣策士为保全国家利益而谋划。如《秦策二甘茂约秦、魏而攻楚》中,秦、魏联合攻楚,楚求和,甘茂向秦惠文王建议,对秦王说秦国受楚国的利诱而不让魏国主持讲和,楚国一定会对魏国说:“秦国出卖了魏国。”魏国也会因此不高兴,就会和楚国联合,等到楚、魏两国结为盟友国,成为一体,秦国恐怕要受到损害了。大王不如让魏国主持讲和,魏国一定很高兴。这样,魏围不仅不会憎恨大王,大王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土地。最后合议不成,秦、楚丹阳一战,魏、韩乘机偷袭楚,秦国成为最大的赢家。类似还有《秦策四三国攻秦》中,三国攻秦,秦王一直犹豫不决,考虑要不要割地求和,和相国楼缓商量,召见公子池一同讨论,从保全秦国利益和秦国生存方面互相提出观点,秦王综合意见,最后在两个后悔的角度自我斟酌再三,“钧吾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寡人决讲矣。”[1]P185三国攻秦,秦王用公子池的谋划,最终让秦昭王割城池与三国求和,缓解了三国强势的侵占,保护了秦国的领地和国家安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4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