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人物形象分析史记与战国策的对比研究

摘 要苏秦的事迹主要见于《史记》和《战国策》,但是二者的记载有诸多不同。这些不同主要集中在苏秦形象的刻画上,《战国策》主要突出的是苏秦合纵六国的事迹,《史记》侧重的是苏秦坚韧不屈、百折不挠的进取形象。司马迁在选取战国史料时,对《战国策》中的史料进行了有意识采用,其中有直接取用的,也有补充和改写的。司马迁重塑苏秦形象主要是因为自己的经历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Key words: Historical Records; Warring States; Su Qins image; rewriting 目 录
1 引言 1
2 《史记》和《战国策》苏秦形象比较 3
2.1 游说生涯的不同描写 3
2.2 苏秦才能的不同载述 3
2.3 是否报恩的不同描写 4
3 司马迁对《战国策》的编排与取舍 5
3.1 取用与改造 5
3.2 补充和加工 6
4 司马迁对苏秦形象再创作的原因 8
4.1 发愤图强的人生观 8
4.2 成一家之言的著史观 9
4.3 义利并重的价值观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1 引言
战国时社会思想激荡变化,各诸侯国都在寻求强国之计,于是兴起了专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的策士群体。这些策士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划策出谋的策士,另一种是收徒讲学,宣扬各自思想的学士。[1]P75这一群体凭借其出众的才学,以及对各诸侯国基本情况的了解,他们更是善于揣摩君主的好恶与需求,并且善于利用各国力量的消长为自己谋取私利。策士围绕当时列国之间合纵与连横的战略格局,奔走在各个诸侯国之间,或者略施计策,或斗智斗勇。这些策士的事迹《战国策》和《史记》都有涉及,虽然《战国策》塑造了一个策士群体,但司马迁只是选择了几个策士进行记载,如苏秦、张仪、范睢、蔡泽等。
据笔者统计,《史记》涉及苏秦的篇目主要有《苏秦列传》《张仪列传》等五篇,其中集中体现在《苏秦列传》《张仪列传》两篇。《战国策》中苏秦直接参与诸侯国家之事,或其他篇目中提及苏秦的共有四十一章,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现最多的为燕策,共计十二次,其次为赵策,共有八次,其余各策也多有涉及。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看出苏秦当时遍历多个诸侯国,除了东周和中山国未有涉及,他去过了十一国中的九个国家。他游说之初先去的秦国,先后呈献奏章十次也未予惠王采纳,于是放弃连横,开始游说赵王,后在齐赵联盟稳固的情况下,苏秦游说楚国,说服楚王也参加了合纵同盟。后又陆续游说魏与韩、燕与赵参加合纵。通过这一系列的合纵游说活动,最终促成六国合纵,六国也开始合力将矛头指向强大的秦国。
综观苏秦的游说历程,虽历尽艰辛却主宰了半个天下,他凭借出色的辩才,使各国君主都为他折服,以至于国家的政治走向都取决于苏秦的计谋。他可以做到不花费一斗粮食,不出动一名士兵,战士一个也不用作战,甚至不会断一根弓弦,箭一支也不会折断,诸侯们相亲相爱胜过亲兄弟。[2]P168,不用非要通过战争才能握手言和,以至于大家感叹“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2]P168。
笔者在仔细研读《史记》与《战国策》关于苏秦史料的基础上,发现司马迁笔下的苏秦形象已与《战国策》有了很大的不同。司马迁在《战国策》史料的基础上塑造苏秦形象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他并未将苏秦做为个体考察,而是将他们置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中.司马迁认为人的一生会出现各种坎坷与磨难,只要能够认清奋斗的目标,忍辱负重、积极进取就可能取得成功。
前人关于此论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史记》或《战国策》其中的一种典籍来研究苏秦形象,或是将苏秦置于整个策士群体进行分析。二是通过分析苏秦形象,进而研究两部作品的艺术手法。三是在研读史料后,或者考辨史料的真伪,或者分析文本生成的情况。本篇论文是在比较《史记》和《战国策》中苏秦史料的基础上,对比二书中苏秦形象的不同,并且借鉴学界已有观点,再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对苏秦形象做一全面考量。
2 《史记》与《战国策》苏秦形象比较
苏秦虽然是平民出身,却凭借游说六国并促成合纵同盟而名声卓著。因为苏秦的游说工作,促使山东六国联合抗击强秦,最显赫时苏秦握有六国相印。司马迁在《苏秦列传》篇末论赞说道:“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3]P2277”,通过论赞内容可看出因为苏秦影响之大,使得其他人物的事迹也都冠为苏秦之名。《史记》与《战国策》作为传世文献,分别都有关于苏秦的专章记载,但是仔细分析后发现,两部典籍中的苏秦形象同中有异,二者都主要叙述了苏秦游说失败的经历,后经努力学习而取得成功,最终车裂而死的一生。在对比《史记》与《战国策》后,又发现其实二书间还是有明显的差异。本章主要比较这些相异之处。
2.1 游说生涯的不同描写
苏秦学成后首次去游说的诸侯国是秦国,不论他如何用力,最终也未被采用,于是苏秦只得回家,《苏秦列传》中苏秦最担心的是出游无果而回家,他害怕家里人瞧不起他。果然家中兄嫂妻妾并没有给与他温暖的安慰,而是说了一些风凉话。面对这些他哑口无言,羞于见人以至于闭门不出,可见他的自尊心还是S受到了伤害。《战国策》中的《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所述苏秦游说失败是以憔悴的面容示人,当家人讽刺他时,他还说出了对家人的不满,失败于他而言虽然难以接受,但愤世之情更加明显。
再者,《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和《苏秦列传》中二人失败后“揣摩”的话语亦不相同,同样描写的是发愤读书这一细节,其中反映的精神风貌却有明显差异。却反映了两个苏秦不同的精神面貌。《战国策》中的苏秦即使经历失败,但并未被击倒,而是越挫越勇,对于日后取得卿相之位满怀自信,胸有成竹。《苏秦列传》失败的苏秦,并未发出这样的豪言壮志,更没有以锥刺股的苦读行为。在多年发愤读书后,也只是说“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比《战国策》少了一个“真”字,而气势顿减。
2.2 苏秦才能的不同载述
《战国策》中的苏秦比《史记苏秦列传》中的苏秦更有才能,更加神通广大。《战国策》中的《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所述苏秦俨然就是山东六国所有行动的指挥,不管是六国的君主、大臣还是普通百姓都听从他的安排,他的地位之高可见一斑。正因为苏秦促成的合纵,才使得六国诸侯像兄弟一样的亲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凝聚能力。赵国因为重用苏秦,使得天下无人与之匹敌。所谓“所在国重,所去国轻”说的就是苏秦独具的魅力。《苏秦列传》中苏秦作为纵约长和六国卿相,但赵国并未因重用苏秦而国力大增,六国之间的关系也并不亲密,甚至还产生同盟间的矛盾。六国君主也并未唯苏秦惟命是听,最后六国间相互攻伐,联盟破裂,这些都不是苏秦凭一己之力所能解决的。
2.3 是否报恩的不同描写
《苏秦列传》中的苏秦重视感恩,《战国策》中的苏秦却没有这种描写。《苏秦列传》中的苏秦是一个懂得感恩报答的人,比如他富贵后,对亲戚朋友掷以千金,并且加倍报答了曾经帮助自己的恩人。但是同时对于未施恩于己之人则没有任何表示,如他最为贫困时候,一而再再而三想要离开他去易水之上的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6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