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萧萧梦境看苦难命运轮回之悲
摘 要《萧萧》是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乡土写实类的代表作之一。”作于1929年冬,当时沈从文由湘西来到上海,他看到了都市文明对人类的影响,人类的异化,十分失落,因此他写下《萧萧》,希望从构建一个理想的湘西世界,作品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成熟。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的达成。人类的梦境或多或少都会和现实生活有关。世人在现实生活中会遭受苦难,而大大小小的苦难穿插在人类命运之中,人类无法控制苦难的到来,但可以选择自己面对苦难的态度。《萧萧》描写了一种苦难的湘西人民代代相传的生命形式。本文仅从研究这部作品的梦境与命运轮回出发,对梦境、命运进行探讨、挖掘,深入地了解沈从文的文学价值观,了解湘西人民苦难命运轮回的本质原因。
目 录
引 言 1
1.神秘的梦境 2
1.1梦的含义 2
1.2梦与意识的关系 3
2.萧萧的梦与现实之冲突 6
2.1童心梦与“姐姐妻子”之矛盾 6
2.2女学生梦与“规矩礼教”之矛盾 7
2.3怪梦、无梦与“自我成长”之矛盾 8
3.无法避免的苦难轮回 10
3.1萧萧的被动无知 10
3.2集体的蒙昧无意识 11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引 言
在当代文坛上,沈从文是一位风格独特和极具创造力的作家。沈从文笔下描写了许多湘西女性的角色,也运用了许多梦的意象。而《萧萧》这部作品将梦境与女性苦难命运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对这篇小说的深入,不仅仅是对沈从文的研究至关重要,而且也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沈从文小说中的萧萧随着年龄的增长分别做了不同的梦,从年幼时的童真梦到少女时的女学生梦,再到事发后的怪梦最后到无梦,从这四个梦境的逐步转变反映了萧萧潜意识中对自由追逐的觉醒、困惑、麻木与妥协。沈从文在作品的塑造上充满温情,也充满了对社会的反思与忧怜,他敏锐地观察着生活在湘西的千万受封建制度迫害的女性,感受在农村上演的女性悲剧,对人们在面对苦难时的态度进行了深刻反思。
本文以沈从文的短篇小说《萧萧》为蓝本,试图借助这一悲剧故事来探讨《萧萧》在具体故事中的深刻意义,并借此关注沈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
1.神秘的梦境
1.1梦的含义
几乎每一个人在这一生中都做过梦,那么梦到底该怎样定义呢?在心理学上的一般解释是,梦是睡眠期中,某一阶段的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在此心理活动中个体身心变化的整个历程,称为做梦。梦是无意想象一种极端形式。当人睡眠时大层神经细胞广泛抑制,然而这个抑制过程有时完全,有时不完全。不完全过程中,大脑皮层的某些神经还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梦。可见,梦境是大脑皮层少数细胞活动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少数细胞的活动失去了觉醒状态时的整个大脑皮层的控制和调节,记忆中某些片断就不受约束地复活,那么人就会产生千奇百怪的梦。如果在睡眠中少数处于兴奋状态的细胞是大脑皮层某些与语言或运动有关的神经细胞,那么,就会出现日常所见的说梦话、梦游等现象。[1]P27
即使很多人在醒来之后并不能复述出梦中的详细情况,但是根据相关科学研究显示,人类每晚平均会做4到5个梦。梦与人的关系就像灵魂与人的对照作用一样,是相依相存的。基于这一现象,人们开始思考这些五花八门的梦境究竟代表了什么样的深层意义。于是就这一观点,弗洛伊德在1899年出版《释梦》,这本书通过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梦,解释说梦是具有真正意义的精神活动。随着现代科学在释梦方面的不断发展和更新,释梦的理论和技术也有所改进,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回顾历史,古典精神分析仍然起着主要作用。除了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对梦的解释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虽然梦的元理论没有多大改变,但是大多数后来对梦的解释都是在他的基础上改进或发展的。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认为“梦是一个充满含义的心理行为,它的动力始终是一种渴望满足的愿望”,“梦因愿望而起,梦的内容即在于表示这个愿望......梦不仅使一个思想有表示的机会,而且借幻觉经验的方式,以表示愿望的满足。”[2]P2欲望材料主要来自最近难以忘记的事情,生活中的琐事,童年的印象和生理刺激,最重要的材料来源是童年的印象。弗洛伊德认为,童年印象成为解释梦的主要对象的原因是梦是原始的或退化的。他认为,如果你想对梦有深刻的理解,你不仅需要回到被观察者的童年,还需要回到人类早期,从中你可以得到有价值的东西。这种观点清楚地指出了集体无意识。尽管弗洛伊德没有继续这种思路,但集体无意识是荣格继承和发展的。荣格对梦的本质的看法是基于他对无意识的理解。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并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在他看来,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本质上是一种个人无意识,这种个人无意识是压抑的,并通过经验渗入人体,而集体无意识在人类中无处不在。这是人类在种族发展过程中留下的一种心理印象,有可能会产生相同的反应。与个人无意识相比,集体无意识是无意识活动最基本的部分,也是人类梦想的根源。基于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区别,荣格将梦分为大梦和小梦。在他看来,小梦想来自个人无意识,与个人生活有关。伟大的梦想是一个集体的梦想。它来自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它的广度超越了个人经验,不仅对梦想家,而且对其他人都有重大意义。阿德勒不同意弗洛伊德或荣格关于梦的本质的观点。阿德勒认为,弗洛伊德对梦的理解否定了人类个性的一致性以及行动和表现的一致性。他认为梦并不反对清醒的生活。因此,对梦境的研究和解析,可以从某种程度反映出人的潜意识和无意识,梦的内容或多或少反映着主体的情绪、心理、趋向。“小说中的梦境,或者表现了人物的性情、内在品格和深层内心世界,或者反映出人物所生活的现实社会环境,或者二者兼有;而且不仅仅局限于这些,透过梦境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其折射出的作者的鲜明情感。”[3]P15
1.2梦与意识的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内在心理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部分组合而成,它们是人类的精神领域上不可或缺的三部分。“意识”即人们在受到道德、规则约束下的自觉;“前意识”即曾经储存在长时间记忆下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会回忆并产生意识,它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潜意识”指人类心理活动中无法控制的,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的部分,内心的最本能最真实的心理活动过程。由此可见,潜意识一直被意识压制在大脑最深层的领域,只有当人的意识处于模糊状态,意识的警戒性降低时,潜意识才会通过各种形式呈现出来,如做梦。当人们在夜间休息产生梦境时,潜意识就会代替意识主宰人的梦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梦是人的潜意识的表现,反应着隐藏在最深处的、最真实的情绪、心理和思想。
目 录
引 言 1
1.神秘的梦境 2
1.1梦的含义 2
1.2梦与意识的关系 3
2.萧萧的梦与现实之冲突 6
2.1童心梦与“姐姐妻子”之矛盾 6
2.2女学生梦与“规矩礼教”之矛盾 7
2.3怪梦、无梦与“自我成长”之矛盾 8
3.无法避免的苦难轮回 10
3.1萧萧的被动无知 10
3.2集体的蒙昧无意识 11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引 言
在当代文坛上,沈从文是一位风格独特和极具创造力的作家。沈从文笔下描写了许多湘西女性的角色,也运用了许多梦的意象。而《萧萧》这部作品将梦境与女性苦难命运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对这篇小说的深入,不仅仅是对沈从文的研究至关重要,而且也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沈从文小说中的萧萧随着年龄的增长分别做了不同的梦,从年幼时的童真梦到少女时的女学生梦,再到事发后的怪梦最后到无梦,从这四个梦境的逐步转变反映了萧萧潜意识中对自由追逐的觉醒、困惑、麻木与妥协。沈从文在作品的塑造上充满温情,也充满了对社会的反思与忧怜,他敏锐地观察着生活在湘西的千万受封建制度迫害的女性,感受在农村上演的女性悲剧,对人们在面对苦难时的态度进行了深刻反思。
本文以沈从文的短篇小说《萧萧》为蓝本,试图借助这一悲剧故事来探讨《萧萧》在具体故事中的深刻意义,并借此关注沈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
1.神秘的梦境
1.1梦的含义
几乎每一个人在这一生中都做过梦,那么梦到底该怎样定义呢?在心理学上的一般解释是,梦是睡眠期中,某一阶段的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在此心理活动中个体身心变化的整个历程,称为做梦。梦是无意想象一种极端形式。当人睡眠时大层神经细胞广泛抑制,然而这个抑制过程有时完全,有时不完全。不完全过程中,大脑皮层的某些神经还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梦。可见,梦境是大脑皮层少数细胞活动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少数细胞的活动失去了觉醒状态时的整个大脑皮层的控制和调节,记忆中某些片断就不受约束地复活,那么人就会产生千奇百怪的梦。如果在睡眠中少数处于兴奋状态的细胞是大脑皮层某些与语言或运动有关的神经细胞,那么,就会出现日常所见的说梦话、梦游等现象。[1]P27
即使很多人在醒来之后并不能复述出梦中的详细情况,但是根据相关科学研究显示,人类每晚平均会做4到5个梦。梦与人的关系就像灵魂与人的对照作用一样,是相依相存的。基于这一现象,人们开始思考这些五花八门的梦境究竟代表了什么样的深层意义。于是就这一观点,弗洛伊德在1899年出版《释梦》,这本书通过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梦,解释说梦是具有真正意义的精神活动。随着现代科学在释梦方面的不断发展和更新,释梦的理论和技术也有所改进,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回顾历史,古典精神分析仍然起着主要作用。除了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对梦的解释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虽然梦的元理论没有多大改变,但是大多数后来对梦的解释都是在他的基础上改进或发展的。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认为“梦是一个充满含义的心理行为,它的动力始终是一种渴望满足的愿望”,“梦因愿望而起,梦的内容即在于表示这个愿望......梦不仅使一个思想有表示的机会,而且借幻觉经验的方式,以表示愿望的满足。”[2]P2欲望材料主要来自最近难以忘记的事情,生活中的琐事,童年的印象和生理刺激,最重要的材料来源是童年的印象。弗洛伊德认为,童年印象成为解释梦的主要对象的原因是梦是原始的或退化的。他认为,如果你想对梦有深刻的理解,你不仅需要回到被观察者的童年,还需要回到人类早期,从中你可以得到有价值的东西。这种观点清楚地指出了集体无意识。尽管弗洛伊德没有继续这种思路,但集体无意识是荣格继承和发展的。荣格对梦的本质的看法是基于他对无意识的理解。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并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在他看来,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本质上是一种个人无意识,这种个人无意识是压抑的,并通过经验渗入人体,而集体无意识在人类中无处不在。这是人类在种族发展过程中留下的一种心理印象,有可能会产生相同的反应。与个人无意识相比,集体无意识是无意识活动最基本的部分,也是人类梦想的根源。基于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区别,荣格将梦分为大梦和小梦。在他看来,小梦想来自个人无意识,与个人生活有关。伟大的梦想是一个集体的梦想。它来自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它的广度超越了个人经验,不仅对梦想家,而且对其他人都有重大意义。阿德勒不同意弗洛伊德或荣格关于梦的本质的观点。阿德勒认为,弗洛伊德对梦的理解否定了人类个性的一致性以及行动和表现的一致性。他认为梦并不反对清醒的生活。因此,对梦境的研究和解析,可以从某种程度反映出人的潜意识和无意识,梦的内容或多或少反映着主体的情绪、心理、趋向。“小说中的梦境,或者表现了人物的性情、内在品格和深层内心世界,或者反映出人物所生活的现实社会环境,或者二者兼有;而且不仅仅局限于这些,透过梦境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其折射出的作者的鲜明情感。”[3]P15
1.2梦与意识的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内在心理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部分组合而成,它们是人类的精神领域上不可或缺的三部分。“意识”即人们在受到道德、规则约束下的自觉;“前意识”即曾经储存在长时间记忆下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会回忆并产生意识,它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潜意识”指人类心理活动中无法控制的,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的部分,内心的最本能最真实的心理活动过程。由此可见,潜意识一直被意识压制在大脑最深层的领域,只有当人的意识处于模糊状态,意识的警戒性降低时,潜意识才会通过各种形式呈现出来,如做梦。当人们在夜间休息产生梦境时,潜意识就会代替意识主宰人的梦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梦是人的潜意识的表现,反应着隐藏在最深处的、最真实的情绪、心理和思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