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用语谐音词及其形成原因
摘 要互联网日渐普及的现如今,网络技术不仅改变了现代人的信息获取方式,网络文化的发展更是冲破了地域阻隔,实现了跨地域、跨国境的交流。基于此,网络用语“谐音词”应运而生,它不仅是时代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地域文明融合交流的结果。本文概括了网络“谐音词”的定义,特点及其类型,并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来分析“谐音词”的形成原因。最后对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的老师及学生展开使用网络谐音词态度的调查。
目 录
引言 1
1 “谐音词” 2
1.1 谐音词的定义 2
1.2 谐音词的特点 2
2 网络用语中谐音词的类型 4
2.1 阿拉伯数字谐音 4
2.2 英文字母谐音 5
2.3 汉字谐音 6
3 “谐音词”的形成及原因 8
3.1 社会原因 8
3.2 经济原因 8
3.3 文化原因 9
4 对网络谐音词使用态度的调查 11
4.1 调查背景 11
4.2 调查过程安排 11
4.3 调查情况 11
4.3.1 从受教育的水平来看 11
4.3.2 从年龄方面来看 12
4.4 调查结果及分析 12
结 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引言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媒体与媒介,在我国正快速发展,据《世纪报》的报道,自1994年,中国正式加入互联网后,截止201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到7.72亿,上网人数达到7.53亿。随着互联网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加,网络语言也随之迅速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语言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其诞生与发展与人类思维的改变是脱不开关系的。随着人类思维意识的不断演化,早先的词语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将被赋予全新的意义,而历史文学中应用的单字、词汇,也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拥有全新的演化与变革。总体来说,字与词的意义并非固化不变的,因时代的差异,使用者心境的差异,字与词将被赋予全新的意蕴,脱离其诞生之初的意思也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所难免。
因此,在探究网络用语“谐音词”的形成原因之时,应考虑在世界经济、文化、贸易发展逐步一体化的现如今,网络利用其高频次、广覆盖的特点,在渗透入社会大众基础生活的过程中,促进全球文化交流造成的文化变革。可以说,“谐音词”的存在是文字应用思维改变的产物,其预示着文明的进步,但也构成了文化的危机,合理的运用“谐音词”,将提升网络语言的意蕴涵养,在丰富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当代文明发展。而若滥用“谐音词”,不仅会影响文化的内涵底蕴,同时也将影响文明的传承,无论对文化创新,亦或是文明发展都仅有害处,毫无利益。
基于此,“谐音词”的表现及诞生原因,是奠定大众在应用网络流行语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能更为有效的利用优质的“谐音词”,保证网络流行语的健康发展。
1 “谐音词”
探究网络用语“谐音词”的形成原因之前,率先应对“谐音词”拥有充分的了解。鉴于此,本文整理“谐音词”定义及其类型与特点,以此来简述何为“谐音词”。
1.1 谐音词的定义
“谐音”,读作xié yīn,以现代汉语词典[1]的解释来看,其通指用动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以此来形成趣味性的修辞方式。“谐音”的应用自古便有,如刘禹锡所著的《竹枝词二首其一》,诗中便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该句中以“晴”同“情”,表象似言天气的异象,实则在道少女的心境,明言看似无情却又有情的少女情怀,从而让人浮想联翩。基于此,对谐音词加以定义,其主要是利用“谐音”的方式来对原有词语加以变形或诠释,从而代替原有词语应用而形成的新词语。例如,以“米”国来代之“美”国;以“小脑斧”代替“小老虎”等。
1.2 谐音词的特点
现阶段网络用语的“谐音词”有3种,主要包括:数字谐音、英文字母谐音、汉字谐音等三大类,而其表现出的特点,概括如下:
其一,时事性。了解部分网络用语“谐音词”的诞生过程中,其往往与社会关注时事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豆你玩”是由“逗你玩”的谐音演化,而内在含义却在调侃因“绿豆养生论”而造成的绿豆价格飙升问题;再如,“娇身冠养”这一谐音自“娇生惯养”的谐音词,其所暗指的热点事件则是“艳照门”中的男主角“陈冠希”与女主角“阿娇”。诸如此类,网络用语“谐音词”的诞生多与社会时事不可分割,当时事引发社会关注之时,往往会有诸多的“谐音词”出现。
其二,双关性。在互联网文化中,网络用语“谐音词”的诞生体现了语言文化的包容力,这种包容力无论是用以展现语言的褒奖意味,亦或是体现话语的讽刺含义,其所应用的核心,源自于单字本身的巨大内涵。例如,“猴赛雷”这一源自于粤语“好犀利”的谐音词,在其诞生之初,是用于讽刺某一征婚条件苛刻的
女性,后因2016年春晚吉祥物“康康”的设计“太丑”而被用于调侃康康。不过,在专业的生物学中,“猴赛雷”则是“颊囊”,但在网络用语“谐音词”里,其却有了全然不同的新含义。诸如此类,目前网络上应用的“谐音词”大多都具备双关语的特征,而这样的特征诞生之因,源自于“谐音词”本身的讽刺、调侃特性。
其三,简洁性。网络上流行的网络用语“谐音词”,几乎绝大多数均呈现出简洁、明了的特征。例如,“白骨精”,其所代之的便是“白领”、“骨干”、“精英”这类人群,而表示对方有钱的“壕”字,更是隐去了本意“护城河”、“沟”等意思,代之有钱有势的“土豪”。诸如此类,网络用语“谐音词”往往注重简单、明了的传达话语的含义,试图用文字的表象意义来延伸词语的内在含义,从而激发词语的深层意蕴,创新词汇的内在含义。
2 网络用语中谐音词的类型
详细了解网络用语“谐音词”的诞生与应用,会逐渐发现其正超脱于固有的文化禁锢,试图利用全新的创意思维,借助“象形文字”的理念,来开辟全新的文字、词汇、数字的应用方式,借此深化词语的内涵意蕴。对此,本章总结归纳当前网络用语“谐音词”的各种类型:
2.1 阿拉伯数字谐音
关于“谐音词”的应用,特别是“数字谐音”的应用,并非源起于网络时代,早在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里,“数字谐音”便在人类社会中广为传播。以中国文化为例,其因“8”同“发”之音,便对“8”这个数字喜爱有加;又因“5”同“福”,因此也很喜爱“5”这个数字;此外,因“4”同“死”,是大众忌讳之词,因此“4”在我国历来不受欢迎。由此不难看出,我国自古便对“数字谐音”非常敏感,并认为其与祸福吉凶有关。
目 录
引言 1
1 “谐音词” 2
1.1 谐音词的定义 2
1.2 谐音词的特点 2
2 网络用语中谐音词的类型 4
2.1 阿拉伯数字谐音 4
2.2 英文字母谐音 5
2.3 汉字谐音 6
3 “谐音词”的形成及原因 8
3.1 社会原因 8
3.2 经济原因 8
3.3 文化原因 9
4 对网络谐音词使用态度的调查 11
4.1 调查背景 11
4.2 调查过程安排 11
4.3 调查情况 11
4.3.1 从受教育的水平来看 11
4.3.2 从年龄方面来看 12
4.4 调查结果及分析 12
结 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引言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媒体与媒介,在我国正快速发展,据《世纪报》的报道,自1994年,中国正式加入互联网后,截止201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到7.72亿,上网人数达到7.53亿。随着互联网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加,网络语言也随之迅速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语言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其诞生与发展与人类思维的改变是脱不开关系的。随着人类思维意识的不断演化,早先的词语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将被赋予全新的意义,而历史文学中应用的单字、词汇,也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拥有全新的演化与变革。总体来说,字与词的意义并非固化不变的,因时代的差异,使用者心境的差异,字与词将被赋予全新的意蕴,脱离其诞生之初的意思也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所难免。
因此,在探究网络用语“谐音词”的形成原因之时,应考虑在世界经济、文化、贸易发展逐步一体化的现如今,网络利用其高频次、广覆盖的特点,在渗透入社会大众基础生活的过程中,促进全球文化交流造成的文化变革。可以说,“谐音词”的存在是文字应用思维改变的产物,其预示着文明的进步,但也构成了文化的危机,合理的运用“谐音词”,将提升网络语言的意蕴涵养,在丰富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当代文明发展。而若滥用“谐音词”,不仅会影响文化的内涵底蕴,同时也将影响文明的传承,无论对文化创新,亦或是文明发展都仅有害处,毫无利益。
基于此,“谐音词”的表现及诞生原因,是奠定大众在应用网络流行语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能更为有效的利用优质的“谐音词”,保证网络流行语的健康发展。
1 “谐音词”
探究网络用语“谐音词”的形成原因之前,率先应对“谐音词”拥有充分的了解。鉴于此,本文整理“谐音词”定义及其类型与特点,以此来简述何为“谐音词”。
1.1 谐音词的定义
“谐音”,读作xié yīn,以现代汉语词典[1]的解释来看,其通指用动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以此来形成趣味性的修辞方式。“谐音”的应用自古便有,如刘禹锡所著的《竹枝词二首其一》,诗中便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该句中以“晴”同“情”,表象似言天气的异象,实则在道少女的心境,明言看似无情却又有情的少女情怀,从而让人浮想联翩。基于此,对谐音词加以定义,其主要是利用“谐音”的方式来对原有词语加以变形或诠释,从而代替原有词语应用而形成的新词语。例如,以“米”国来代之“美”国;以“小脑斧”代替“小老虎”等。
1.2 谐音词的特点
现阶段网络用语的“谐音词”有3种,主要包括:数字谐音、英文字母谐音、汉字谐音等三大类,而其表现出的特点,概括如下:
其一,时事性。了解部分网络用语“谐音词”的诞生过程中,其往往与社会关注时事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豆你玩”是由“逗你玩”的谐音演化,而内在含义却在调侃因“绿豆养生论”而造成的绿豆价格飙升问题;再如,“娇身冠养”这一谐音自“娇生惯养”的谐音词,其所暗指的热点事件则是“艳照门”中的男主角“陈冠希”与女主角“阿娇”。诸如此类,网络用语“谐音词”的诞生多与社会时事不可分割,当时事引发社会关注之时,往往会有诸多的“谐音词”出现。
其二,双关性。在互联网文化中,网络用语“谐音词”的诞生体现了语言文化的包容力,这种包容力无论是用以展现语言的褒奖意味,亦或是体现话语的讽刺含义,其所应用的核心,源自于单字本身的巨大内涵。例如,“猴赛雷”这一源自于粤语“好犀利”的谐音词,在其诞生之初,是用于讽刺某一征婚条件苛刻的
女性,后因2016年春晚吉祥物“康康”的设计“太丑”而被用于调侃康康。不过,在专业的生物学中,“猴赛雷”则是“颊囊”,但在网络用语“谐音词”里,其却有了全然不同的新含义。诸如此类,目前网络上应用的“谐音词”大多都具备双关语的特征,而这样的特征诞生之因,源自于“谐音词”本身的讽刺、调侃特性。
其三,简洁性。网络上流行的网络用语“谐音词”,几乎绝大多数均呈现出简洁、明了的特征。例如,“白骨精”,其所代之的便是“白领”、“骨干”、“精英”这类人群,而表示对方有钱的“壕”字,更是隐去了本意“护城河”、“沟”等意思,代之有钱有势的“土豪”。诸如此类,网络用语“谐音词”往往注重简单、明了的传达话语的含义,试图用文字的表象意义来延伸词语的内在含义,从而激发词语的深层意蕴,创新词汇的内在含义。
2 网络用语中谐音词的类型
详细了解网络用语“谐音词”的诞生与应用,会逐渐发现其正超脱于固有的文化禁锢,试图利用全新的创意思维,借助“象形文字”的理念,来开辟全新的文字、词汇、数字的应用方式,借此深化词语的内涵意蕴。对此,本章总结归纳当前网络用语“谐音词”的各种类型:
2.1 阿拉伯数字谐音
关于“谐音词”的应用,特别是“数字谐音”的应用,并非源起于网络时代,早在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里,“数字谐音”便在人类社会中广为传播。以中国文化为例,其因“8”同“发”之音,便对“8”这个数字喜爱有加;又因“5”同“福”,因此也很喜爱“5”这个数字;此外,因“4”同“死”,是大众忌讳之词,因此“4”在我国历来不受欢迎。由此不难看出,我国自古便对“数字谐音”非常敏感,并认为其与祸福吉凶有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