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驴意象探析
摘 要在唐代诗歌中,驴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象被频繁地引入到文人诗歌创作中,并在历代文人的传承下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本文以唐诗中“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唐诗中驴意象来探索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以反映出唐朝当时的社会现状,进一步透视唐诗中驴意象出现的原因,从而更深层次的剖析诗人骑驴背后所反映的深刻社会现象。本论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唐朝的兴衰为划分点,介绍了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驴在诗歌中表现的不同意象。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阐释驴和诗人之间的关系,从诗人的坐骑、灵魂的伴侣、地位的象征这三方面去阐述。第三部分着重分析“驴”在唐诗中出现的原因,主要从驴与诗人、诗人与社会这两个层面去描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
目 录
引言 1
1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唐诗中驴的意象 2
1.1 盛唐的“蹇驴” 2
1.2 中唐的“黔驴” 2
1.3 晚唐的“贫驴” 3
2 花鸟空撩我,寻驴正属君—驴与诗人的关系 5
2.1 诗人的坐骑 5
2.2 灵魂的伴侣 6
2.3 地位的象征 6
3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骑驴现象的分析 8
3.1 驴与诗人 8
3.2 诗人和社会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言
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中将唐诗的发展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1]p1,在公元 8世纪的盛唐时期,唐王朝出现了历史上罕有的“开元盛世”,这一时期唐朝的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诗歌创作的题材领域也空前加大,而与此相对应的便是驴这一意象开始被诗人引入到诗歌创作中。翻阅全唐诗,唐诗中关于驴意象的诗歌有70多首。初唐受魏晋时期诗人爱驴风气的影响,驴的意象得到了诗人的重视,频繁地体现在诗歌创作中,贾岛骑驴觅诗和李贺骑驴背囊作诗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坛佳话。除此之外,唐朝的骑驴诗人还有秦观、杜甫、李白、柳宗元、韩愈、白居易等人。在他们的诗歌中都出现过驴的身影。结合唐诗中驴这一意象的出现,本文以唐诗中驴的意象为出发点,探索驴在文人诗歌中出现的原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唐诗中驴的意象
“驴”意象在多数唐代诗人的笔下都有所体现,结合当时时代和诗人创作背景,从大的时代出发,本章将从盛唐、中唐和晚唐三个不同阶段去阐释不同时期文人笔下“驴”所被赋予的特殊意象。
1.1盛唐的“蹇驴”
《说文解字》曰:“驴,似马,长耳。驴之为物,虽似马,然体形矮小,行速迟缓”[2]p54,它与文学结缘开始于汉朝。在唐代诗词中,驴意象的出现多伴随“蹇”这一修饰语,被称之为“蹇驴”。蹇,跛也。顾名思义“蹇驴”指的是带有残疾,腿脚不便的驴。它在文人诗歌中指的不仅仅是指驴的形象,更多的是带有贬义色彩。例如,李白的“骅骝拳局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3]178卷32白居易的“蹇驴避路力,肥马当风斯。”[3]425卷2寒山的“骏马放石磧,蹇驴能至堂。”[3]860卷1英俊矫健的马儿被流放在多石的沙滩上,行动不便的驴却被养尊处优的放在大堂之内,通过描写骏马和蹇驴不同的处境,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世俗小人的一种嘲讽。结合当时的诗歌创作背景来看,这种直抒情怀的豪迈之气与盛唐开放的风气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蹇驴也是唐代诗人仕途不顺,漫漫羁旅途中失意的体现,驴终日耷拉着的长长的脸与诗人愁眉紧锁时的面容相得益彰。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一切景语皆情语。”[4]p46踌躇前行的蹇驴正是诗人自己落寞心绪的流露。
1.2中唐的“黔驴”
以中唐为界,驴的形象经过了由最初的正面形象向反面形象发展的一种趋势,在中唐以前,蹇驴是文人们对驴的整体印象。到了中唐之后,受柳宗元讽刺寓言《黔之驴》的影响,驴的形象发生了全然的改变,例如寒山《诗三百三首》:“世有一等愚,茫茫恰似驴。”[3] 卷860在诗歌中将驴视为愚蠢的对象,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驴的一种文化认同心理。直到宋代“黔驴穷技”,依旧影响深远。如欧阳修在《和武平学士晚禁直抒五言二十韵》中说:“贪荣同卫鹤,取笑类黔驴。”[5]p21
关于黔驴的由来,《说文解字》曰:“黔,黎也。从黑,今声。秦朝叫民众作 ‘黔首’,谓黑色的皮肤。周朝叫民众作黎民”[2]p72。黔驴一词出于中唐诗人柳宗元的《黔之驴》这篇文章,黔,指贵州。文章中记载:“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6]p6后以“黔驴之技”比喻拙劣的技能。自此以后驴的形象被定义为“徒有其表实则虚弱无能的人”。这是后代文人根据柳宗元这篇文章对驴形象的一个界定。但是我们不妨再仔细品味一下柳宗元笔下的这个“黔驴”形象,驴会有如此的遭遇归根究底是谁的过错?是驴本身吗?文中提到过一个人物,即“好事者”,是他用船将驴带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我们知道,驴的用途多为拉磨和载物,并不擅长打架斗殴,它的生存环境改变了,也就从“有用之物”变为“无用之物”。“驴”虽有绝招,但“好事者”不尽其用,任其被害,从而导致驴悲惨的命运。敢于斗争的“老虎”和不能尽其用的“好事者”与有才而不得施的“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某种意义上注定了“驴”这一形象出现的必然性,与此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中唐时期当时的社会现实。随着作品在文人中广为流传,驴表现的这种无知的形象一直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直到现在人们仍然用“蠢驴”、“笨驴”这种词汇来形容一个人的愚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某种程度上中唐诗人笔下的“黔驴”形象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物象,它更多给人的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1.3晚唐的“贫驴”
经过前期诗人在诗歌中多元意象的赋予,驴意象发展到了晚唐更多是对中唐时期驴意象的一种继承,即带有一种含蓄色彩。“贫驴”在晚唐时期初次被诗人引入诗歌,从字面意思上看,贫:即不足,缺乏的意思,贫驴也指穷困的驴。寒山《诗三百三首》中提到:“贫驴欠一尺,富狗剩三寸。”[3]卷860 “贫驴”和“富狗”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合晚唐当时的社会处境来看,政治上宦官专权,朋党相争,此时的诗人面对政治上不可收拾的局面,他们深感无力回天。从而,他们在诗歌中更多表现的是对世俗的一种批判和对家国的担忧。饥寒交迫的诗人与贫驴的形象相得益彰,与其说“贫驴”是当时驴自身的现状,还不如说是当时广大知识份子共同遭遇的处境,憨厚老实的“贫驴”还欠一尺,无容身之地,而养尊处优的“富狗”还剩三寸。这种鲜明的处境对比真实的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无论处于唐朝那个时期,唐诗中驴意象的内涵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诗人创作有关,驴原本只是一种出行的工具,但是在不同的时期,驴和诗人被联系到了一起就有了不一样的内涵,其中的意味还需我们细细品味。2花鸟空撩我,寻驴正属君—驴与诗人的关系
诗人在世人通俗的理解中一般是指会写诗的人,而驴则是一种交通工具,一般情况下驴和劳动人民走的很近,它的任务就是拉磨,驮东西。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看起来没有什么关联的他们却联系到了一起。这不禁让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驴和诗人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从唐诗中驴意象出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诗人和驴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
2.1诗人的坐骑
目 录
引言 1
1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唐诗中驴的意象 2
1.1 盛唐的“蹇驴” 2
1.2 中唐的“黔驴” 2
1.3 晚唐的“贫驴” 3
2 花鸟空撩我,寻驴正属君—驴与诗人的关系 5
2.1 诗人的坐骑 5
2.2 灵魂的伴侣 6
2.3 地位的象征 6
3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骑驴现象的分析 8
3.1 驴与诗人 8
3.2 诗人和社会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言
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中将唐诗的发展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1]p1,在公元 8世纪的盛唐时期,唐王朝出现了历史上罕有的“开元盛世”,这一时期唐朝的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诗歌创作的题材领域也空前加大,而与此相对应的便是驴这一意象开始被诗人引入到诗歌创作中。翻阅全唐诗,唐诗中关于驴意象的诗歌有70多首。初唐受魏晋时期诗人爱驴风气的影响,驴的意象得到了诗人的重视,频繁地体现在诗歌创作中,贾岛骑驴觅诗和李贺骑驴背囊作诗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坛佳话。除此之外,唐朝的骑驴诗人还有秦观、杜甫、李白、柳宗元、韩愈、白居易等人。在他们的诗歌中都出现过驴的身影。结合唐诗中驴这一意象的出现,本文以唐诗中驴的意象为出发点,探索驴在文人诗歌中出现的原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唐诗中驴的意象
“驴”意象在多数唐代诗人的笔下都有所体现,结合当时时代和诗人创作背景,从大的时代出发,本章将从盛唐、中唐和晚唐三个不同阶段去阐释不同时期文人笔下“驴”所被赋予的特殊意象。
1.1盛唐的“蹇驴”
《说文解字》曰:“驴,似马,长耳。驴之为物,虽似马,然体形矮小,行速迟缓”[2]p54,它与文学结缘开始于汉朝。在唐代诗词中,驴意象的出现多伴随“蹇”这一修饰语,被称之为“蹇驴”。蹇,跛也。顾名思义“蹇驴”指的是带有残疾,腿脚不便的驴。它在文人诗歌中指的不仅仅是指驴的形象,更多的是带有贬义色彩。例如,李白的“骅骝拳局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3]178卷32白居易的“蹇驴避路力,肥马当风斯。”[3]425卷2寒山的“骏马放石磧,蹇驴能至堂。”[3]860卷1英俊矫健的马儿被流放在多石的沙滩上,行动不便的驴却被养尊处优的放在大堂之内,通过描写骏马和蹇驴不同的处境,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世俗小人的一种嘲讽。结合当时的诗歌创作背景来看,这种直抒情怀的豪迈之气与盛唐开放的风气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蹇驴也是唐代诗人仕途不顺,漫漫羁旅途中失意的体现,驴终日耷拉着的长长的脸与诗人愁眉紧锁时的面容相得益彰。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一切景语皆情语。”[4]p46踌躇前行的蹇驴正是诗人自己落寞心绪的流露。
1.2中唐的“黔驴”
以中唐为界,驴的形象经过了由最初的正面形象向反面形象发展的一种趋势,在中唐以前,蹇驴是文人们对驴的整体印象。到了中唐之后,受柳宗元讽刺寓言《黔之驴》的影响,驴的形象发生了全然的改变,例如寒山《诗三百三首》:“世有一等愚,茫茫恰似驴。”[3] 卷860在诗歌中将驴视为愚蠢的对象,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驴的一种文化认同心理。直到宋代“黔驴穷技”,依旧影响深远。如欧阳修在《和武平学士晚禁直抒五言二十韵》中说:“贪荣同卫鹤,取笑类黔驴。”[5]p21
关于黔驴的由来,《说文解字》曰:“黔,黎也。从黑,今声。秦朝叫民众作 ‘黔首’,谓黑色的皮肤。周朝叫民众作黎民”[2]p72。黔驴一词出于中唐诗人柳宗元的《黔之驴》这篇文章,黔,指贵州。文章中记载:“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6]p6后以“黔驴之技”比喻拙劣的技能。自此以后驴的形象被定义为“徒有其表实则虚弱无能的人”。这是后代文人根据柳宗元这篇文章对驴形象的一个界定。但是我们不妨再仔细品味一下柳宗元笔下的这个“黔驴”形象,驴会有如此的遭遇归根究底是谁的过错?是驴本身吗?文中提到过一个人物,即“好事者”,是他用船将驴带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我们知道,驴的用途多为拉磨和载物,并不擅长打架斗殴,它的生存环境改变了,也就从“有用之物”变为“无用之物”。“驴”虽有绝招,但“好事者”不尽其用,任其被害,从而导致驴悲惨的命运。敢于斗争的“老虎”和不能尽其用的“好事者”与有才而不得施的“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某种意义上注定了“驴”这一形象出现的必然性,与此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中唐时期当时的社会现实。随着作品在文人中广为流传,驴表现的这种无知的形象一直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直到现在人们仍然用“蠢驴”、“笨驴”这种词汇来形容一个人的愚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某种程度上中唐诗人笔下的“黔驴”形象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物象,它更多给人的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1.3晚唐的“贫驴”
经过前期诗人在诗歌中多元意象的赋予,驴意象发展到了晚唐更多是对中唐时期驴意象的一种继承,即带有一种含蓄色彩。“贫驴”在晚唐时期初次被诗人引入诗歌,从字面意思上看,贫:即不足,缺乏的意思,贫驴也指穷困的驴。寒山《诗三百三首》中提到:“贫驴欠一尺,富狗剩三寸。”[3]卷860 “贫驴”和“富狗”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合晚唐当时的社会处境来看,政治上宦官专权,朋党相争,此时的诗人面对政治上不可收拾的局面,他们深感无力回天。从而,他们在诗歌中更多表现的是对世俗的一种批判和对家国的担忧。饥寒交迫的诗人与贫驴的形象相得益彰,与其说“贫驴”是当时驴自身的现状,还不如说是当时广大知识份子共同遭遇的处境,憨厚老实的“贫驴”还欠一尺,无容身之地,而养尊处优的“富狗”还剩三寸。这种鲜明的处境对比真实的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无论处于唐朝那个时期,唐诗中驴意象的内涵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诗人创作有关,驴原本只是一种出行的工具,但是在不同的时期,驴和诗人被联系到了一起就有了不一样的内涵,其中的意味还需我们细细品味。2花鸟空撩我,寻驴正属君—驴与诗人的关系
诗人在世人通俗的理解中一般是指会写诗的人,而驴则是一种交通工具,一般情况下驴和劳动人民走的很近,它的任务就是拉磨,驮东西。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看起来没有什么关联的他们却联系到了一起。这不禁让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驴和诗人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从唐诗中驴意象出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诗人和驴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
2.1诗人的坐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