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杂剧长生殿论集贤鼓乐的传承(附件)

摘 要集贤鼓乐拥有上千年历史,是西安鼓乐在秦岭一带存在的独特地域文化,它对研究我国音乐史、文化乃至民俗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集贤鼓乐是唐宫廷燕乐历经战乱流失民间,并不断在吸收各代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得以保存的历史遗产,它见证了宫廷燕乐在历史时期向民间音乐转变的一个过程,也体现了我国古代音乐在现代的发展和传承。集贤鼓乐作为一支古老的乐种,它本身具有文化的传承性和娱乐祭祀功能。《长生殿》是一部由清人执笔再创唐人之事的文学作品,其间更是为我们铺就了唐代宫廷燕乐的发展轨迹,为后期集贤鼓乐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旨在通过企图探究唐宫廷燕乐与集贤鼓乐之间的承传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剖析集贤鼓乐在转变中的生存情况,以及集贤鼓乐传承的现实意义,为鼓乐的研究提供历史依据。
Key words: Longevity Palace; Jixian drum music;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目 录
1 绪论 1
2 清杂剧《长生殿》中的鼓乐 3
3《长生殿》与集贤鼓乐的历史渊源 5
3.1唐宫廷燕乐流入民间 5
3.2集贤村历史地理环境 6
3.3唐宫廷燕乐生根发芽于集贤村 7
4 《长生殿》中的宫廷燕乐在集贤村的传承发展 8
4.1庙会活动 8
4.2再次搬上舞台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1绪论
鼓,有着历史时期独特的文化底蕴,对于鼓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集成》中曾记载,孟子就将自己家乡的音乐称之为“鼓乐”,可见鼓的历史久远。鼓,用于祭祀,和天地神灵之间的沟通媒介,有其娱神功能,同时,另一用处就是用于宫廷仪仗,在皇帝外出游行或者参加各类活动时发挥作用。集贤鼓乐就是以鼓作为主要乐器的一种古老打击乐种,依据其演奏形式将它分为“坐乐”和“行乐”,坐乐主要表演场所在室内,多为打击乐之间合奏,曲目样式也比较多,多为演奏一些大型套曲,一般是为皇亲贵族以及接待外来使节进行娱乐演出,有时会伴有舞蹈;“行乐”是在站立或者行进的过程中演奏,乐器较坐乐更为简单,曲谱也多为一些散曲。也有一部分用于欢庆丰收、庆祝胜利的喜庆活动,其次,它还有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个重要的作用,用于报时,“晨钟暮鼓”就由此而来。
“集贤鼓乐“作为现今研究西安鼓乐的重要部分,乐谱保留了古乐谱的一些传统,使用俗字谱来记谱,如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它在现代市场化环境的传承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改革与传承问题,民间地域的封闭性限制着鼓乐的对外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当地的艺人以及大量的研究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抢救工作,但成效落实也仅局限于研究学者圈子以及与其相关的音乐类院校机构,针对大范围的受众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力度。集贤鼓乐这一古老文明的传承问题依然严峻,随着市场化环境的发展,集贤鼓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局限,加之对原生态地域的保护和研究存在着重重阻碍,缺乏多方面的支撑,传承及其困难。
《长生殿》是清代剧作家洪昇“三易其稿,历时数十余年而成”,在唐人白居易《长恨歌》和白朴《梧桐雨》的故事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成,故事以安史之乱为发展历史背景,借李杨两人离合之情,反映国家兴亡之感。关于它的研究已研究三百多年,多以故事主题和人物分析为主,极少涉及民俗方面的研究。本文试图从《长生殿》中挖掘集贤鼓乐与唐宫廷燕乐之间的历史渊源,探寻唐由盛转衰时期宫廷乐曲的发展传承脉络,以贯穿全剧的唐大曲《霓裳羽衣曲》为历史胚胎,历经安史之乱后,曲谱的流落民间乃至传承来映射鼓乐前期发展的一个形式脉络,以剧中乐工的口吻来传递安史之乱后宫廷音乐和艺人的一个命运。论述《长生殿》本身的主题内容及其所处历史时期的同时引申出新的思考,集贤鼓乐的谱式音阶和我国宋代的各种谱式音阶都是属于唐代燕乐的谱式体系,而探究其在唐代特殊历史下宫廷燕乐的传承渊源具有重大意义,可以为鼓乐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当今学术界对鼓乐的诸多研究成果大多在于对鼓乐本身的探讨,主要是对其曲谱音阶等音乐结构方面进行阐述,本文立足于从各学科的不同角度出发,将文学与民俗活动相结合,力图实现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探究,查漏补缺,使研究的价值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鼓乐的研究提供了可考的理论基础,并对集贤古乐这一古老乐种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一定的现实作用。
2 清杂剧《长生殿》中的鼓乐
《长生殿》作为清初剧作的半壁江山在后世的文学研究中可谓建功卓著,洪昇于康熙二十七年完成文本创作,剧本以唐明皇与杨贵妃二者的感情发展为线索,以安史之乱为重大历史背景进行叙述,其中也映射出了唐宫廷音乐在特殊时期的发展命运,唐玄宗李隆基曾经创造了开元盛世,这个时期经济繁荣、文风开阔,文人雅士对诗歌的创造极大的赋予了艺人的发展空间,统治者本身对音乐的情有独钟更是推动了宫廷音乐的繁荣,以及音乐本身被具有的娱乐乃至祭祀的实用功能使其深受宫廷人士乃至老百姓的喜爱。
《长生殿》全剧共五十出,作者意在痛批唐王误国的一个来由,最终却无意成就了一段悲情,大有镜花水月之感。全剧大部分内容看似描写主人公感情的跌宕,实质也预示着整个历史朝代的动荡不安,盛极一时的唐宫廷音乐也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变化,文化活动以及民俗活动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其生存状况也在悄然变化。全剧写到乐曲的部分内容其实并不多,但是我们仍然能从部分章节的描写中去体会它的兴衰,探究其存在的历史轨迹。
《长生殿》是一部杂剧作品,它有其独特的曲调样式和演奏技巧,和鼓乐有着殊路同归之处,杂剧本身是作为文学作品,同时也兼具着表演的实用功能,供时人消遣娱乐,它和鼓乐的演奏有其共通性,乐曲演艺所用及曲谱,根据内容的不同曲牌也有异,唐人尚文,常以诗入歌,以歌明志,故唐时诗歌多以吟咏,相互交融,由此赋予了鼓乐其优美大气的格局,曲牌也多以乐风而定,而杂剧在演出的同时加入了演员的表演成分,使其更具有画面感,是进行了艺术的再创造,曲牌多依据剧本内容而定。但如今两者在曲牌上都采用其宋代的曲牌结构,《长生殿》的故事是借清人之手重写唐人之事,内容中有一部分涉及到有关唐宫廷音乐的描写,并成为了贯穿全剧重要的一条线索,从而引领着故事的发展。
《长生殿》每出的下场诗都是集唐诗,全剧中集唐诗共计两百零二首,我们不难看出唐代诗歌创作已达到鼎盛时期,其中关于描写音乐的就占很大一部分,由此也可看出当时文人雅士对于音乐的钟爱。在《长生殿》第五出中,对唐明皇与杨贵妃及其皇亲贵族三月三游曲江的盛况进行了精彩描写, 极大的反映了唐王朝的奢华繁荣,西安鼓乐中行乐《满堂春》的开场,描述长安三月三百花盛开、丽人踏青赏花其乐融融的场景,恰好印证了作品中的景象。《复召》篇中“尊前绮席陈歌舞,花外红楼列管弦”的生动描写,在宴会上由梨园弟子奏乐的真实对照,恰巧印证了鼓乐中的打击乐器的由来。宫廷燕乐本身含有胡部音乐,是汉族俗乐与其他民族俗乐融合而成的宫廷新音乐,《合围》篇中描写“番姬弹琵琶、浑不是,众打太平鼓板”,弹奏新曲《菩萨蛮》为众军助兴的场面,反映了此时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相通,从而带动了音乐的融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6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