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阿城小说中世俗化女性形象的悲剧
试论阿城小说中世俗化女性形象的悲剧[20191216202130]
内容摘要:世俗化是阿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重要特征。世俗化的本质对女性而言是肯定她们对物质世界的追求。通过分析女性饱含生命力的形象特征,深入了解其小说中世俗化的女性所遭遇的悲剧体验。在遭受封建女教的禁锢、被淹没在男性意识的投射下,女性体现出缺乏自信、忘我奉献和激情衰退的自我意识缺失的状态。阿城故意避开自己的主观情感,以旁观者的视角注视着这些平凡的悲剧事件。阿城肯定女性的存在价值,充斥着浓郁的世俗化色彩。通过尝试深层次解析女性的悲剧命运,思考21世纪的女性摒除自我悲剧意识、重燃生命激情的可能性。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阿城世俗化女性形象悲剧
目 录
一、引言 1
二、世俗化女性的形象特征 1
(一)个性张扬 2
(二)勇敢能干 3
(三)欲爱交织 3
三、世俗化女性的悲剧体验 4
(一)道德伦理的欺压 4
(二)生命价值的丧失 5
1.消解自我 5
2.消解理想 6
四、世俗化女性悲剧的深层解析 7
(一)封建女教的禁锢 7
1.经济无法独立 8
2.婚姻无法自主 8
(二)男性意识的投射 9
1.理性的压制 9
2.感性的想象 10
(三)自我意识的缺失 10
1.自信的缺失 10
2.忘我的奉献 11
3.激情的衰退 12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6
试论阿城小说中世俗化女性形象的悲剧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即“三王”系列小说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阿城在《遍地风流》自序里说,“年轻气盛,年轻自然气盛,元气足。元气足,不免就狂”。《遍地风流》充裕着浓厚的世俗气息和粗犷的野性。阿城的小说似乎天生具有一种魔力,令人着迷,或许是因为阿城将人和自然、宇宙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阿城在文革时期插队到山西雁北、内蒙古呼伦贝尔,之后是去了云南,阿城就是在云南听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三十周年的消息。由于特殊的知青身份,阿城编集了自己当年插队时的所见、所感,来纪念那段年轻气盛的青春岁月。
阿城小说风靡一时,很大程度上在于流露出来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态度。针对阿城小说的研究论文专著,对小说中传达的思想以及叙述手法有很多的分析研究。作为文化寻根的扛鼎之作,阿城的小说作品被国内外学者研究多次。由于阿城特殊的知青身份,以看似旁观者实则亲历者的视角深入体验世俗的农村生活,发现知青是受害者同样也是害人者,悲剧意识油然而生。在人道主义盛行的年代,阿城肯定每个微小生命的存在价值,其作品充斥了浓郁的世俗色彩,而当中的女性则是多数研究者忽略的群体。阿城小说世俗化的女性人物和世俗化的语言令人印象深刻,作为女性的自己更是对作品里的女性同胞的悲剧遭遇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共鸣。本文试图从阿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入手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她们的生存悲剧和体现出的思想价值,达成对阿城小说中人道主义思想的整体把握。
二、世俗化女性的形象特征
受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冲击的20世纪80年代,逐渐有女性作家开始思考女性的存在价值,同时也竭力想挣脱父权制的统治,使女性能够得到真正的平等。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逐渐合流,完成了对中国传统完美女性形象的想象生成。阿城的小说不属于女性主义文学文本的范畴,但阿城在编集纪念知青生活的小说文本中却无意间塑造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新女性形象。仅就文学的范畴,阿城笔下的一系列世俗化的女性形象与传统的女性形象显得格格不入,然而细细品味,实有相似之处。
(一)个性张扬
在封建思想长时期的压抑之下,女性相对于男性是毫无地位可言的,更别说话语权了。细读阿城的小说,就会发现有那么一些女性个性是张扬不羁的,完全颠覆了以往男性眼中的传统淑女形象。阿城“三王”《孩子王》中的女性来娣可以说是阿城小说中表现女性形象最细致、最具体的人物了。主人公“老杆儿”被分场调去学校教书,几个要好的知青在喝酒说笑。此时来娣的出场方式是这样的:
来娣就叉开两条肥腿,双手支在腰上,头一摆,喝道:“别以为老娘只会烧火,我会唱歌呢。我识得简谱,怎么就不可以去学校教音乐?你到了学校,替我问问。我的本事你晓得的,只要是有谱的歌,半个钟头就叫它一个学校唱起来!”说着自己倒了一杯酒,朝我举了一下,说:“你若替老娘办了,我再敬你十杯!”说完一仰脖,自己先喝了。
来娣张扬豪放的个性怕是和大多数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大相径庭。来娣在知青队里是做饭的,说好听点叫炊事员。来娣会音乐,并且向“老杆儿”毛遂自荐,试图证明自己的才能,但她在男性知青眼里无非只是跟厨房打交道的。而且来娣又满口粗鄙的话语,很难得到男性知青的认可。王蒙曾经这样评价阿城的小说:“美不胜收——口语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民族化而不过‘土’。”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里,阿城把自己融入其中,以粗俗、戏谑化的语言代替来娣打破男性中心主义的观念,揭示女性的存在价值:
“什么狗尿,这么稀罕!几个小伙子,半天才抿下一个脖子的酒,怕是没有女的跟你们做老婆。”大家笑起来,纷纷再倒酒。
又如《遍地风流》里的《彼时正年轻》中,《天骂》里的王小燕通过听乡下但凡有事故怨屈的女人天骂,明白了世俗男女之事,知晓了天骂的精华无非是诅咒人体器官功能得不到发挥,她是善于聆听并富有想象力的。本来是从城里来乡下接受再教育的,最后却是嫁汉生子,柴米油盐,回归家庭,她等待着自己的第一次天骂。
有了事故怨屈为何去让当家的女人在房顶上天骂?20世纪70、80年代的女性虽已开始觉醒,但女性意识尚为薄弱,归根结底,她们还是以男性作为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女性自认为在房顶上嘹亮地天骂就能够得到男性的认可,其实无形中在他们男性的价值观标准下降低了自己的格调。在阿城看来,女性要想寻找自身的个性,任重道远。
(二)勇敢能干
尽管处于那个年代的女性社会地位并不突出,但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门,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独立意识学习到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并发挥一技之长,坚强能干,乐于助人,如阿城小说《夜路》中的赤脚医生小秀。赤脚医生是指“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那个时代国家贫穷,医疗卫生严重落后,从乡村选拔未经过系统培训的赤脚医生是需要略懂医术病理的。小秀作为女性的赤脚医生,因为大家的需要,她勇敢舍弃小家,就算时常走夜路也要去给村民看病,尽职尽责,满腔热情为人民服务。1973年小秀得了急症,至于为什么得这急症,我们不得而知。小秀有很多朋友,却没人愿意看管小秀的尸体,只有她自己的男朋友吴秉毅。小秀死前风雨无阻,即使夜里也会起身去给人看病,最后除了男朋友连一个看管尸体的人都没有,何其悲哀!对于小秀急症去世,天热尸胀,“天黑后,凉下来,腹中气流窜,咕咕作响”。豆瓣读书网有读者评论阿城的《遍地风流》,“正如作者钟阿城所说,这种小事不记录下来,很快就会忘了。细细解剖这些小事,就好比生物课上的实验,切片来看,放大了,也是另外一种色彩和形状,鬼魅且瑰丽。”
再看《平反》中的老母,犹如曹雪芹《红楼梦》中具有世俗化淑女气质的薛宝钗知书达理、蕙质兰心。她在大学是念无线电的,平时细心周到,为单位同事做了不少实事。但阿城小说中的老母与薛宝钗不同的是,老母善于捯饬焊锡、电料零件,她还会修电器和无线电,这本是男人干的事,她却样样精通,享受着世俗而真实的生活。老母的姓氏叫毋,单位同事总记不住,于是都叫她老母,老母也默认了。中央给右派平反,老母的一句画龙点睛之笔“谁要带饭?”,折射出老毋对待政治的那种淡然的姿态。老母以她自己的方式实现经济独立,她也是20世纪独立女性中的冰山一角。
(三)欲爱交织
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逐渐融合到一起,达成自古文人眼中对中国传统完美女性形象的想象生成:美丽、贞洁、不慕富贵。但儒家“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妇道贞洁”的封建伦理观念在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沉重的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重视起自我的社会价值。但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长期受男性中心文化的制约,女性还是摆脱不了悲哀的命运。
阿城笔下的女性世俗而悲情。阿城以旁观者的视角观看着一切,淡然若伤,无畏生死。《春梦》的小霞是爱安直的,找安直要回原本已送给他的毕业物品铅笔盒并非小霞本意,她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畏畏缩缩,说话的时候“手指像饿了的蚕,轻轻抖”。阿城用极其简洁有力的审美化语言表现出女性的极不自信。在阿城看来,尽管小霞向安直索回铅笔盒的行为会破坏自己在心仪的安直心目中的印象,作为女性的她还是这样去做了,这是值得鼓励的。后来两人再度重逢,发生了关系。小霞以勾引腐蚀红卫兵的罪名被打致死,她深爱着安直,甚至对安直的欲望浮出水面,即使爱情落空也无怨无悔。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女性需要爱情的滋润,但更需要有强烈的自我救赎意识,需要女性自己探究女性悲剧背后深层次的根源,勇敢站起来寻求解放,拒绝毁灭,这是作者隐晦的愿望,更是20世纪70、80年代的世俗女性隐秘而悲痛的未来畅想。
内容摘要:世俗化是阿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重要特征。世俗化的本质对女性而言是肯定她们对物质世界的追求。通过分析女性饱含生命力的形象特征,深入了解其小说中世俗化的女性所遭遇的悲剧体验。在遭受封建女教的禁锢、被淹没在男性意识的投射下,女性体现出缺乏自信、忘我奉献和激情衰退的自我意识缺失的状态。阿城故意避开自己的主观情感,以旁观者的视角注视着这些平凡的悲剧事件。阿城肯定女性的存在价值,充斥着浓郁的世俗化色彩。通过尝试深层次解析女性的悲剧命运,思考21世纪的女性摒除自我悲剧意识、重燃生命激情的可能性。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阿城世俗化女性形象悲剧
目 录
一、引言 1
二、世俗化女性的形象特征 1
(一)个性张扬 2
(二)勇敢能干 3
(三)欲爱交织 3
三、世俗化女性的悲剧体验 4
(一)道德伦理的欺压 4
(二)生命价值的丧失 5
1.消解自我 5
2.消解理想 6
四、世俗化女性悲剧的深层解析 7
(一)封建女教的禁锢 7
1.经济无法独立 8
2.婚姻无法自主 8
(二)男性意识的投射 9
1.理性的压制 9
2.感性的想象 10
(三)自我意识的缺失 10
1.自信的缺失 10
2.忘我的奉献 11
3.激情的衰退 12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6
试论阿城小说中世俗化女性形象的悲剧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即“三王”系列小说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阿城在《遍地风流》自序里说,“年轻气盛,年轻自然气盛,元气足。元气足,不免就狂”。《遍地风流》充裕着浓厚的世俗气息和粗犷的野性。阿城的小说似乎天生具有一种魔力,令人着迷,或许是因为阿城将人和自然、宇宙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阿城在文革时期插队到山西雁北、内蒙古呼伦贝尔,之后是去了云南,阿城就是在云南听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三十周年的消息。由于特殊的知青身份,阿城编集了自己当年插队时的所见、所感,来纪念那段年轻气盛的青春岁月。
阿城小说风靡一时,很大程度上在于流露出来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态度。针对阿城小说的研究论文专著,对小说中传达的思想以及叙述手法有很多的分析研究。作为文化寻根的扛鼎之作,阿城的小说作品被国内外学者研究多次。由于阿城特殊的知青身份,以看似旁观者实则亲历者的视角深入体验世俗的农村生活,发现知青是受害者同样也是害人者,悲剧意识油然而生。在人道主义盛行的年代,阿城肯定每个微小生命的存在价值,其作品充斥了浓郁的世俗色彩,而当中的女性则是多数研究者忽略的群体。阿城小说世俗化的女性人物和世俗化的语言令人印象深刻,作为女性的自己更是对作品里的女性同胞的悲剧遭遇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共鸣。本文试图从阿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入手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她们的生存悲剧和体现出的思想价值,达成对阿城小说中人道主义思想的整体把握。
二、世俗化女性的形象特征
受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冲击的20世纪80年代,逐渐有女性作家开始思考女性的存在价值,同时也竭力想挣脱父权制的统治,使女性能够得到真正的平等。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逐渐合流,完成了对中国传统完美女性形象的想象生成。阿城的小说不属于女性主义文学文本的范畴,但阿城在编集纪念知青生活的小说文本中却无意间塑造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新女性形象。仅就文学的范畴,阿城笔下的一系列世俗化的女性形象与传统的女性形象显得格格不入,然而细细品味,实有相似之处。
(一)个性张扬
在封建思想长时期的压抑之下,女性相对于男性是毫无地位可言的,更别说话语权了。细读阿城的小说,就会发现有那么一些女性个性是张扬不羁的,完全颠覆了以往男性眼中的传统淑女形象。阿城“三王”《孩子王》中的女性来娣可以说是阿城小说中表现女性形象最细致、最具体的人物了。主人公“老杆儿”被分场调去学校教书,几个要好的知青在喝酒说笑。此时来娣的出场方式是这样的:
来娣就叉开两条肥腿,双手支在腰上,头一摆,喝道:“别以为老娘只会烧火,我会唱歌呢。我识得简谱,怎么就不可以去学校教音乐?你到了学校,替我问问。我的本事你晓得的,只要是有谱的歌,半个钟头就叫它一个学校唱起来!”说着自己倒了一杯酒,朝我举了一下,说:“你若替老娘办了,我再敬你十杯!”说完一仰脖,自己先喝了。
来娣张扬豪放的个性怕是和大多数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大相径庭。来娣在知青队里是做饭的,说好听点叫炊事员。来娣会音乐,并且向“老杆儿”毛遂自荐,试图证明自己的才能,但她在男性知青眼里无非只是跟厨房打交道的。而且来娣又满口粗鄙的话语,很难得到男性知青的认可。王蒙曾经这样评价阿城的小说:“美不胜收——口语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民族化而不过‘土’。”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里,阿城把自己融入其中,以粗俗、戏谑化的语言代替来娣打破男性中心主义的观念,揭示女性的存在价值:
“什么狗尿,这么稀罕!几个小伙子,半天才抿下一个脖子的酒,怕是没有女的跟你们做老婆。”大家笑起来,纷纷再倒酒。
又如《遍地风流》里的《彼时正年轻》中,《天骂》里的王小燕通过听乡下但凡有事故怨屈的女人天骂,明白了世俗男女之事,知晓了天骂的精华无非是诅咒人体器官功能得不到发挥,她是善于聆听并富有想象力的。本来是从城里来乡下接受再教育的,最后却是嫁汉生子,柴米油盐,回归家庭,她等待着自己的第一次天骂。
有了事故怨屈为何去让当家的女人在房顶上天骂?20世纪70、80年代的女性虽已开始觉醒,但女性意识尚为薄弱,归根结底,她们还是以男性作为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女性自认为在房顶上嘹亮地天骂就能够得到男性的认可,其实无形中在他们男性的价值观标准下降低了自己的格调。在阿城看来,女性要想寻找自身的个性,任重道远。
(二)勇敢能干
尽管处于那个年代的女性社会地位并不突出,但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门,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独立意识学习到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并发挥一技之长,坚强能干,乐于助人,如阿城小说《夜路》中的赤脚医生小秀。赤脚医生是指“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那个时代国家贫穷,医疗卫生严重落后,从乡村选拔未经过系统培训的赤脚医生是需要略懂医术病理的。小秀作为女性的赤脚医生,因为大家的需要,她勇敢舍弃小家,就算时常走夜路也要去给村民看病,尽职尽责,满腔热情为人民服务。1973年小秀得了急症,至于为什么得这急症,我们不得而知。小秀有很多朋友,却没人愿意看管小秀的尸体,只有她自己的男朋友吴秉毅。小秀死前风雨无阻,即使夜里也会起身去给人看病,最后除了男朋友连一个看管尸体的人都没有,何其悲哀!对于小秀急症去世,天热尸胀,“天黑后,凉下来,腹中气流窜,咕咕作响”。豆瓣读书网有读者评论阿城的《遍地风流》,“正如作者钟阿城所说,这种小事不记录下来,很快就会忘了。细细解剖这些小事,就好比生物课上的实验,切片来看,放大了,也是另外一种色彩和形状,鬼魅且瑰丽。”
再看《平反》中的老母,犹如曹雪芹《红楼梦》中具有世俗化淑女气质的薛宝钗知书达理、蕙质兰心。她在大学是念无线电的,平时细心周到,为单位同事做了不少实事。但阿城小说中的老母与薛宝钗不同的是,老母善于捯饬焊锡、电料零件,她还会修电器和无线电,这本是男人干的事,她却样样精通,享受着世俗而真实的生活。老母的姓氏叫毋,单位同事总记不住,于是都叫她老母,老母也默认了。中央给右派平反,老母的一句画龙点睛之笔“谁要带饭?”,折射出老毋对待政治的那种淡然的姿态。老母以她自己的方式实现经济独立,她也是20世纪独立女性中的冰山一角。
(三)欲爱交织
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逐渐融合到一起,达成自古文人眼中对中国传统完美女性形象的想象生成:美丽、贞洁、不慕富贵。但儒家“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妇道贞洁”的封建伦理观念在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沉重的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重视起自我的社会价值。但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长期受男性中心文化的制约,女性还是摆脱不了悲哀的命运。
阿城笔下的女性世俗而悲情。阿城以旁观者的视角观看着一切,淡然若伤,无畏生死。《春梦》的小霞是爱安直的,找安直要回原本已送给他的毕业物品铅笔盒并非小霞本意,她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畏畏缩缩,说话的时候“手指像饿了的蚕,轻轻抖”。阿城用极其简洁有力的审美化语言表现出女性的极不自信。在阿城看来,尽管小霞向安直索回铅笔盒的行为会破坏自己在心仪的安直心目中的印象,作为女性的她还是这样去做了,这是值得鼓励的。后来两人再度重逢,发生了关系。小霞以勾引腐蚀红卫兵的罪名被打致死,她深爱着安直,甚至对安直的欲望浮出水面,即使爱情落空也无怨无悔。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女性需要爱情的滋润,但更需要有强烈的自我救赎意识,需要女性自己探究女性悲剧背后深层次的根源,勇敢站起来寻求解放,拒绝毁灭,这是作者隐晦的愿望,更是20世纪70、80年代的世俗女性隐秘而悲痛的未来畅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