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大学运营模式分析四所企业大学的案例分析
知识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人才是决定企业能否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大学是一种以培训和教育组织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新型学习组织,提高组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整体形象。在国内的企业大学发展行列中,不同的企业中存在不同的运营模式,具有不同的借鉴意义。本文旨在以企业大学的运营模式为切入点,选取了国内四所经典的企业大学进行分析,探索其运营模式特点,挖掘其中的闪光之处。除此之外,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国内企业大学办学中,为改进国内企业大学办学模式提供发展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
(一)相关概念界定 2
1. 企业大学涵义 2
2. 运营模式涵义 2
(二)理论基础 3
1. 人力资本理论 3
2. 学习型组织理论 3
3.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 3
二、国内企业大学运营模式 4
三、案例研究 5
(一)案例分析框架及案例选择说明 5
(二)华为大学业务需求导向型 5
1.案例介绍 5
2.案例分析 6
(三)宝钢人才开发院人才开发导向型 6
1.案例介绍 6
2.案例分析 6
(三)红豆大学转型升级导向型 7
1.案例介绍 7
2.案例分析 7
(四)国网苏电大学科技创新导向型 8
1.案例介绍 8
2.案例分析 8
四、结论 9
(一)明确落实培养目标 9
(二)提升实践教学意识 9
(三)革新师资建设方式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国内企业大学运营模式分析基于四所企业大学的案例分析
引言
引言
企业大学研究专家Jeanne C. Meister(1998)在其论著中从企业的组织模式、组织使命、领导者风格转换以及竞争战略的改变等几个方面论述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企业大学对组织变革的实践意义。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需要终身学习,将挑战转变为机遇,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4]。在这样的背景下,富有远见的企业开始积极应对,建立起持续学习的基础设施,集中关注如何利用新的机会,进入新的全球市场,建立更深厚的客户关系,将组织推向新的未来,这就是推进企业大学萌芽的开端。学者郑晋昌(2003)在其文章中阐明了企业大学对员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对于员工教育训练的需求提高,需要更进一步的对于员工职业及产业供应链进行系统化的教育训练规划,由此催生了企业大学的发展[5]。
本文将以国内企业大学运营模式为切入点,针对不同运营模式选取国内几所企业大学进行案例分析,揭示目前国内企业的办学特点。文章从企业大学运营模式的角度,结合四个具体案例来探讨,避免多而不专的弊端。同时,挖掘国内企业大学运营模式的闪光之处,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中,促进国内普通高等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发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 企业大学涵义
2. 运营模式涵义
Walton将现代企业大学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为企业提供一种特有的培训体系,更像是培训中心的“升级版”;第二阶段的企业大学以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为引导,传播将学习渗透到企业组织中的思想;第三阶段的企业大学相比之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企业大学不再是之前简单的培训中心,而更加注重组织的学习过程,和整体的规划发展,称为真正的“大学”[10]。
(二)理论基础
国内外研究者探寻企业大学兴起背景,解释其运营模式并进行相关研究时主要依靠以下三个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
1. 人力资本理论
Allen(2009)指出人力资源发展措施中,企业大学可以说是针对人力资源发展功能如何支持母组织的所构建出来的个体[11]。上世纪60年代在人力资本理论的说法被提出之后,学术人士纷纷开始对员工培训领域展开研究。对员工培训的理论支撑即人力资本理论,学者尉玮(2010)在其著作中提到人力资本理论是从经济学的研究中起源而来。上世纪中旬,美国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在探索“经济增长之谜”的过程中,发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意义,首先创立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即物质产品资本;人力资本,是学员教育培训的成本和学员对教育反馈的机会成本的投入资本之和,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1960年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演讲,明确提出促进当今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本投入。该演讲包括以下两个观点:社会经济增长源于人力资本积累,减少员工收入差异的现状可通过教育。加里?贝克尔学者对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有独特的创造性见解,一直致力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热潮,他认为:人力资本投资要同时看到将来和现在的投资收益;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在职培训的投资;信息收集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是人力资本的一部分。他还给出了用来计算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公式;阐释了高等教育收益率的定义;并在不同教育等级之下计算其收益率的差别;除此之外,还有雅克布?明塞尔等人有关该理论的观点。国内学者主要想利用人力资本理论来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并致力于传播该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前景较为开阔,适用范围也比较广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
2. 学习型组织理论
Jansink (2005)认为合格的企业大学要对组织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对于组织人才的能力特点有匹配的进行培训教育。除此之外,还应该了解同处于一条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的利益需求,在创新中合作进步,强调学员间的分享和创造[13]。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学者齐卫平、李春来(2011)对西方学者进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研究做出综述如下,上世纪60年代,在一次国际会议中,“终身教育”获得批准通过。同年代,来自美国的学者赫钦斯教授出版了《学习化社会》,书中对终身教育的详细定义,深化了国内外学者对这个概念的认识[14]。此外,学习型组织的内容方面,学者由长延、徐林(2002)对其特点及组织创立的模式、创立的原则、执行时具体的工具与方法等做过详尽的阐述。罗宾斯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他对学习型组织的见解,包括对组织未来有一致的设想,敢于突破规则,不按常规程序,利用创新思维的方式;在相互关系系统的组成里,积极思考组织内外部环境系统之间存在怎样的影响,成员之间建立直接的沟通路径,维持良性的组织氛围,在组织成员心目中,组织的整体利益高于一切[15]。然而,就学习型组织的论述和观点,众多学者认为关于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研究没有定论,他们对其特征的论述也意见不一。罗宾斯说不可能出现完全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认为,不可能有一个组织宣称其已然成为学习型组织。学者葛明磊研究华为大学设计模型时提出,随着企业发展,传统的以培训为主的企业大学体系已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人才培养已经摒弃传统培训模式,而向新的企业大学模式过渡:主要以贯彻企业战略及落实学习发展为核心。学习型组织,更多的是组织理念和信仰。企业大学正是企业极力倡导构建的学习型组织,并发扬终身学习的理念[16]。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
(一)相关概念界定 2
1. 企业大学涵义 2
2. 运营模式涵义 2
(二)理论基础 3
1. 人力资本理论 3
2. 学习型组织理论 3
3.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 3
二、国内企业大学运营模式 4
三、案例研究 5
(一)案例分析框架及案例选择说明 5
(二)华为大学业务需求导向型 5
1.案例介绍 5
2.案例分析 6
(三)宝钢人才开发院人才开发导向型 6
1.案例介绍 6
2.案例分析 6
(三)红豆大学转型升级导向型 7
1.案例介绍 7
2.案例分析 7
(四)国网苏电大学科技创新导向型 8
1.案例介绍 8
2.案例分析 8
四、结论 9
(一)明确落实培养目标 9
(二)提升实践教学意识 9
(三)革新师资建设方式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国内企业大学运营模式分析基于四所企业大学的案例分析
引言
引言
企业大学研究专家Jeanne C. Meister(1998)在其论著中从企业的组织模式、组织使命、领导者风格转换以及竞争战略的改变等几个方面论述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企业大学对组织变革的实践意义。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需要终身学习,将挑战转变为机遇,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4]。在这样的背景下,富有远见的企业开始积极应对,建立起持续学习的基础设施,集中关注如何利用新的机会,进入新的全球市场,建立更深厚的客户关系,将组织推向新的未来,这就是推进企业大学萌芽的开端。学者郑晋昌(2003)在其文章中阐明了企业大学对员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对于员工教育训练的需求提高,需要更进一步的对于员工职业及产业供应链进行系统化的教育训练规划,由此催生了企业大学的发展[5]。
本文将以国内企业大学运营模式为切入点,针对不同运营模式选取国内几所企业大学进行案例分析,揭示目前国内企业的办学特点。文章从企业大学运营模式的角度,结合四个具体案例来探讨,避免多而不专的弊端。同时,挖掘国内企业大学运营模式的闪光之处,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中,促进国内普通高等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发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 企业大学涵义
2. 运营模式涵义
Walton将现代企业大学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为企业提供一种特有的培训体系,更像是培训中心的“升级版”;第二阶段的企业大学以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为引导,传播将学习渗透到企业组织中的思想;第三阶段的企业大学相比之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企业大学不再是之前简单的培训中心,而更加注重组织的学习过程,和整体的规划发展,称为真正的“大学”[10]。
(二)理论基础
国内外研究者探寻企业大学兴起背景,解释其运营模式并进行相关研究时主要依靠以下三个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
1. 人力资本理论
Allen(2009)指出人力资源发展措施中,企业大学可以说是针对人力资源发展功能如何支持母组织的所构建出来的个体[11]。上世纪60年代在人力资本理论的说法被提出之后,学术人士纷纷开始对员工培训领域展开研究。对员工培训的理论支撑即人力资本理论,学者尉玮(2010)在其著作中提到人力资本理论是从经济学的研究中起源而来。上世纪中旬,美国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在探索“经济增长之谜”的过程中,发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意义,首先创立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即物质产品资本;人力资本,是学员教育培训的成本和学员对教育反馈的机会成本的投入资本之和,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1960年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演讲,明确提出促进当今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本投入。该演讲包括以下两个观点:社会经济增长源于人力资本积累,减少员工收入差异的现状可通过教育。加里?贝克尔学者对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有独特的创造性见解,一直致力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热潮,他认为:人力资本投资要同时看到将来和现在的投资收益;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在职培训的投资;信息收集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是人力资本的一部分。他还给出了用来计算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公式;阐释了高等教育收益率的定义;并在不同教育等级之下计算其收益率的差别;除此之外,还有雅克布?明塞尔等人有关该理论的观点。国内学者主要想利用人力资本理论来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并致力于传播该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前景较为开阔,适用范围也比较广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
2. 学习型组织理论
Jansink (2005)认为合格的企业大学要对组织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对于组织人才的能力特点有匹配的进行培训教育。除此之外,还应该了解同处于一条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的利益需求,在创新中合作进步,强调学员间的分享和创造[13]。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学者齐卫平、李春来(2011)对西方学者进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研究做出综述如下,上世纪60年代,在一次国际会议中,“终身教育”获得批准通过。同年代,来自美国的学者赫钦斯教授出版了《学习化社会》,书中对终身教育的详细定义,深化了国内外学者对这个概念的认识[14]。此外,学习型组织的内容方面,学者由长延、徐林(2002)对其特点及组织创立的模式、创立的原则、执行时具体的工具与方法等做过详尽的阐述。罗宾斯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他对学习型组织的见解,包括对组织未来有一致的设想,敢于突破规则,不按常规程序,利用创新思维的方式;在相互关系系统的组成里,积极思考组织内外部环境系统之间存在怎样的影响,成员之间建立直接的沟通路径,维持良性的组织氛围,在组织成员心目中,组织的整体利益高于一切[15]。然而,就学习型组织的论述和观点,众多学者认为关于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研究没有定论,他们对其特征的论述也意见不一。罗宾斯说不可能出现完全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认为,不可能有一个组织宣称其已然成为学习型组织。学者葛明磊研究华为大学设计模型时提出,随着企业发展,传统的以培训为主的企业大学体系已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人才培养已经摒弃传统培训模式,而向新的企业大学模式过渡:主要以贯彻企业战略及落实学习发展为核心。学习型组织,更多的是组织理念和信仰。企业大学正是企业极力倡导构建的学习型组织,并发扬终身学习的理念[1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