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纺织业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南通市作为知名的“纺织之乡”,其纺织产业出口一直具有明显的优势。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南通纺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南通纺织品出口贸易比重也随之增加。然而,近年来南通纺织业的出口形势越来越严峻。本文深入剖析了南通纺织业的出口贸易现状,并据此探讨了南通纺织业出口贸易面临的种种问题。本文发现南通的纺织业出口存在中小企业发展受限,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品牌效应缺乏,人力成本上升,面临绿色壁垒等问题。最后本文从“政府、企业自身、行业协会”多个角度入手,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南通纺织业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1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
1.2.2 国内文献综述 2
1.3 研究方法 3
1.4 研究思路 3
2. 南通纺织业的发展概述及重要地位 4
2.1 南通纺织业的发展概述 4
2.2 南通纺织业的重要地位 4
3. 南通纺织业的出口贸易现状 6
3.1 南通纺织业的特点 6
3.1.1 技术设备加快更新 6
3.1.2 劣势企业基本退出 6
3.1.3 龙头企业日渐强大 6
3.1.4 产业集群相继涌现 6
3.2 南通纺织业出口的优势 6
3.2.1 自然优势 6
3.2.2 社会优势 7
3.2.3 政策优势 7
3.3 近年来南通纺织品出口情况 8
3.3.1 出口总额缓慢增长 8
3.3.2 出口产品以服装为主 8
3.3.3 一般贸易比重加大 9
4. 南通纺织业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10
4.1 中小企业发展受限 10
4.2 出口产品附加值低 10
4.3 品牌效应缺乏 10
4.4 人力成本上升 11
4.5 出口面临绿色壁垒 11
5. 南通纺织业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3
5.1 政府层面 13
5.1.1 建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高效工作管理机制 13
5.1.2 加大招商选资力度 13
5.1.3 实施“走出去”战略 13
5.2 企业层面 13
5.2.1 加大科技投入 13
5.2.2 实施品牌战略 14
5.2.3 实施人才战略 14
5.2.4 积极开拓市场 14
5.3 行业层面 15
6. 结论与展望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南通作为传统纺织服装之乡,其纺织业为经济增长做出很大的贡献。纺织工业是南通的“世纪工业”和“母亲工业”。中国动力机械纺织工业始于19世纪末民族实业家张謇建立的大生纱厂,南通也成为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源地。上百年过去了,南通纺织业经过发展,其产业链已经较为完整。
纺织业是南通的重点行业,对南通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增加了南通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时纺织品还是南通三大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其出口比重仅次于机电产品,且比重远远高于高新技术产品。由此可见,南通纺织业出口不可小觑。但是近年来南通纺织业出口贸易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纺织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南通纺织业出口贸易现状和发展的对策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立足南通纺织业发展的背景,分析纺织业的特点、纺织品出口情况等,从中了解南通纺织企业出口存在的问题和困境,进而提出一些南通纺织业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从而突破南通纺织业出口的贸易瓶颈,对促进南通纺织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继续发挥南通纺织产业优势,同时在提升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构筑南通制造业高地,尽快实现工业化目标等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做了一些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
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应集中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再根据“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的原则和别国进行贸易,进而达到双方共同获利[1]。
波特提出了国际竞争优势理论,认为某国的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主要取决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和竞争,另外还受随机事件和政府这两种外部力量的影响[2]。
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生命周期在不同国家发生的时间和过程不同,体现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的地位不一样,进一步引起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变化[3]。
国外学者也对纺织业出口贸易做了相关研究。
Baumol和Gomory修正了传统贸易模型,认为在国际贸易中固有的利益冲突一直存在,贸易伙伴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贸易摩擦在所难免[4]。
Andrew Schrank研究了墨西哥的纺织服装业,从而认为技术转移和积累、外商投资能够推动纺织服装业出口升级[5]。
Bradley A Feuling认为中国纺织企业早期依靠的“人口红利”等低成本优势在慢慢减弱,如果想继续获得优势就须在服务、产品设计上多花功夫[6]。
1.2.2 国内文献综述
杨锁廷、张琦、季益萍分析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特点,认为从贸易表现指数上来看我国纺织品出口和服装出口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7]。李创建立了三个层次的评价体系,通过采用多因素法分析法模型得出我国是纺织服装产业大国,却不是强国[8]。
梁硕、杨永行、刘昊宇通过研究中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分析后认为中国纺织业只有真正融入国际市场,努力在各个方面取得平等对话的权利才能保持长久发展,并在纺织业国际贸易竞争中更好地生存[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scyx/67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