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企业并购价格预测研究
目标企业并购价格预测研究[20200414180415]
摘要
并购活动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中,它不仅创造了企业的新生,也带动了资本市场的活跃性。在并购活动中,预测目标企业的收购价是一个复杂的探究过程,准确地预测有利于并购双方顺利达成并购目标。因此本文通过搜集整理65家被并购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找出与收购价之间存在相关性的指标,并对相应的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而建立一个关于收购价的预测模型。为了提高预测的精确度,再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通过对比两模型的优劣势,最终选择BP神经网络对并购价格做预测较为合理。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际应用价格,今后还需进一步完善该模型,以达到预测的精确性和完整性。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企业并购收购价并购价格预测上市公司M&Atargetpriceprediction
目录
1. 绪 论 1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目的和意义 1
1.2国内外关于并购价格的研究现状 2
1.2.1国外研究现状 3
1.2.2 国内研究现状 4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5
1.3.1 研究内容 5
1.3.2 研究方法 5
2. 影响并购价格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7
2.1 盈利能力 7
2.2 成长能力 14
2.3 营运能力 15
2.4 偿债及资本结构 17
2.5 现金流量 21
2.6 相关性分析总结 23
3.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目标企业并购价格预测分析 25
3.1 基本原理 25
3.2 操作步骤与分析 25
3.2.1 调整前数据的线性回归分析 26
3.2.2 调整后数据的线性回归分析 31
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目标企业并购价格分析 43
4.1 理论原理 43
4.2 学习步骤 43
4.3 仿真测试 45
4.4 两模型对比 50
5. 结论与展望 51
参考文献 53
致 谢 55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纵观世界各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大企业通过并购来扩大自己的经营领域,从而扩大规模,增强竞争优势;中小企业通过被收购或兼并,来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获得坚强的支持后盾。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间的并购活动日益频繁。在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的网站上,几乎每天都在更新着世界各地的并购新闻,且并购行业分布广泛,各行各业通过行业或产业并购,来提高企业的产能、提高市场份额以及增强竞争力,从而获得规模效益。并购推动了产业的升级,优化了资本结构的配置,从而使企业价值得到了保值与增值,加速了企业的发展与新生。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欧美国家的并购浪逐渐潮涌进中国市场,激发了中国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的产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的各种资本活动日益多样化且发展迅速,并购形成了一个标志性的经济活动。中国的上市公司被收购在并购浪潮中十分突出。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比较晚,IPO还有待不断改革与完善,企业需要同国际接轨,通过并购市场上已有的上市公司,巩固资本结构,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非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已上市的公司以此可以买壳上市,从而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有利于公司的不断扩张。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已上市的公司,进一步增强公司的行业竞争力,为公司谋求更高的利润空间,加快公司前进的步伐。
1.1.2 目的和意义
企业间的并购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企业在投融资领域的一个重要项目。并购对企业发展有着标志性的转折,尤其是并购上市公司,更加需要谨慎决策。从理论上来说,企业通过并购以后,可以提升企业的价值,实现管理、财务以及经营上的协同效应,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但从现有的并购实例中来看,依然有企业在并购重组以后,会出现业绩下滑。因此企业并购存在很大的风险,并购上市公司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其中并购价格是一个最直接也是最突出的焦点问题。只要存在交易双方,就不能不谈到价格上的问题,因此如何确定并购价格,对并购公司来说显得格外重要,这关系并购以后能否实现预期效益,以及并购公司的资本结构的整合配置等方面。
本文通过全球并购研究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供的并购新闻及数据指标,进行了归纳整理。最终整理出符合要求的65家被收购的上市公司的年度报表数据,利用这些公司的财务指标同收购价进行相关性分析,探寻影响并购价格的重要指标因素,从而建立关于并购价格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同时再通过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预测模型,通过对比,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并购价格预测模型,减少一些不确定因素引起的信息不对称,改善对并购上市公司的收购价的任意性的定价决策,为投资方确定所要收购的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以及为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用性的预测模型。
在当下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活动中,若是能够及时有效地预测目标公司的收购价,就可以为企业成功并购提高效率。在进行并购的过程中,收购价的高低以及能否达到目标公司的期望,都是需要并购公司进行衡量博弈的。并购公司通过分析目标公司的财务指标,对并购价格进行预测,再结合自身的资本结构等因素,这样就在交易双方中占据了战略调整上的优势,有利于更好地与目标公司在价格上进行讨价还价,以最低成本完成并购,为并购以后的最优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利益。
1.2国内外关于并购价格的研究现状
并购最先是在19世纪下半期的欧美国家发起的,当时,在科学技术取得一定进步的条件下,从石化等重工业行业的并购浪潮涌向各行各业,并向全世界范围内波及,一波又一波的并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欧美国家并购中国企业的趋势带动了国内并购活动的展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国内公司间的并购在大范围、高层次地进行。于是,在并购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多种关于并购价格的估值理论和模型。
1.2.1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经济学家Irving Fisher在他的著作《资本与收入的性质》中,提出了企业的价值在于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理论,这一开拓性的方法为价值评估的提供了理论基础[1]。
美国投资理论家本杰明?格雷厄姆,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价值分析法为基础的股票评估标准的理论。这一分析法对预测股价具有重要意义,也就直接影响到对收购价格的预测[2]。
美国经济学家Williams在其著作《投资价值学说》中,首次提出了普通股的一般股价方法。该方法为股票的价值评估增添了新的思维方式[3]。
米勒和莫迪里安尼在《股利增长政策和股票估价》一文中,推出了几种最基本的评估模型,即后来的MM模型,包括基本资本预算法,股利流量法和投资机会法。这几种评估方法为企业的价值评估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4]。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图尔特·迈尔斯提出了实物期权的概念性理论,这一理念有利于投资者为展开并购而采取正确合理的决策[5]。
西北大学的阿尔佛雷德·拉巴波特教授,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公司价值的现金流量贴现方法,该方法后来也成为拉巴波特模型。该模型强调通过评估公司价值的现值来预测并购价格[6]。
Stewart等人提出了经济附加值EVA价值评估模型。EVA方法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为基础,全面考虑了企业资金成本的因素,并强调了股权资本的时间价值,能真正反映出目标企业是否对并购方来说存在创值能力。但是,该理论方法的应用和发展在后期的演变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7]。
美国学者奥尔森利用股利、现金流和盈利进行价值评估进行了综合分析,进一步完善了企业价值评估理论。Ohlson在他的著作《权益估价中的收益、账面价值和股利》中,对剩余收益估价模型(RIV)这个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汤姆-科普兰和蒂姆·科勒在其著作《价值评估》中,明确提出,公司的价值源于它产生的现金流量和基于现金流量的投资回报能力的观点,并提出了公司市场价值的评估模型。该估值理论强调公司的市场价值由其在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的现金流量,以及投资回报能力来决定的[8]。
摘要
并购活动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中,它不仅创造了企业的新生,也带动了资本市场的活跃性。在并购活动中,预测目标企业的收购价是一个复杂的探究过程,准确地预测有利于并购双方顺利达成并购目标。因此本文通过搜集整理65家被并购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找出与收购价之间存在相关性的指标,并对相应的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而建立一个关于收购价的预测模型。为了提高预测的精确度,再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通过对比两模型的优劣势,最终选择BP神经网络对并购价格做预测较为合理。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际应用价格,今后还需进一步完善该模型,以达到预测的精确性和完整性。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企业并购收购价并购价格预测上市公司M&Atargetpriceprediction
目录
1. 绪 论 1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目的和意义 1
1.2国内外关于并购价格的研究现状 2
1.2.1国外研究现状 3
1.2.2 国内研究现状 4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5
1.3.1 研究内容 5
1.3.2 研究方法 5
2. 影响并购价格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7
2.1 盈利能力 7
2.2 成长能力 14
2.3 营运能力 15
2.4 偿债及资本结构 17
2.5 现金流量 21
2.6 相关性分析总结 23
3.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目标企业并购价格预测分析 25
3.1 基本原理 25
3.2 操作步骤与分析 25
3.2.1 调整前数据的线性回归分析 26
3.2.2 调整后数据的线性回归分析 31
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目标企业并购价格分析 43
4.1 理论原理 43
4.2 学习步骤 43
4.3 仿真测试 45
4.4 两模型对比 50
5. 结论与展望 51
参考文献 53
致 谢 55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纵观世界各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大企业通过并购来扩大自己的经营领域,从而扩大规模,增强竞争优势;中小企业通过被收购或兼并,来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获得坚强的支持后盾。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间的并购活动日益频繁。在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的网站上,几乎每天都在更新着世界各地的并购新闻,且并购行业分布广泛,各行各业通过行业或产业并购,来提高企业的产能、提高市场份额以及增强竞争力,从而获得规模效益。并购推动了产业的升级,优化了资本结构的配置,从而使企业价值得到了保值与增值,加速了企业的发展与新生。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欧美国家的并购浪逐渐潮涌进中国市场,激发了中国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的产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的各种资本活动日益多样化且发展迅速,并购形成了一个标志性的经济活动。中国的上市公司被收购在并购浪潮中十分突出。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比较晚,IPO还有待不断改革与完善,企业需要同国际接轨,通过并购市场上已有的上市公司,巩固资本结构,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非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已上市的公司以此可以买壳上市,从而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有利于公司的不断扩张。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已上市的公司,进一步增强公司的行业竞争力,为公司谋求更高的利润空间,加快公司前进的步伐。
1.1.2 目的和意义
企业间的并购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企业在投融资领域的一个重要项目。并购对企业发展有着标志性的转折,尤其是并购上市公司,更加需要谨慎决策。从理论上来说,企业通过并购以后,可以提升企业的价值,实现管理、财务以及经营上的协同效应,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但从现有的并购实例中来看,依然有企业在并购重组以后,会出现业绩下滑。因此企业并购存在很大的风险,并购上市公司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其中并购价格是一个最直接也是最突出的焦点问题。只要存在交易双方,就不能不谈到价格上的问题,因此如何确定并购价格,对并购公司来说显得格外重要,这关系并购以后能否实现预期效益,以及并购公司的资本结构的整合配置等方面。
本文通过全球并购研究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供的并购新闻及数据指标,进行了归纳整理。最终整理出符合要求的65家被收购的上市公司的年度报表数据,利用这些公司的财务指标同收购价进行相关性分析,探寻影响并购价格的重要指标因素,从而建立关于并购价格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同时再通过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预测模型,通过对比,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并购价格预测模型,减少一些不确定因素引起的信息不对称,改善对并购上市公司的收购价的任意性的定价决策,为投资方确定所要收购的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以及为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用性的预测模型。
在当下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活动中,若是能够及时有效地预测目标公司的收购价,就可以为企业成功并购提高效率。在进行并购的过程中,收购价的高低以及能否达到目标公司的期望,都是需要并购公司进行衡量博弈的。并购公司通过分析目标公司的财务指标,对并购价格进行预测,再结合自身的资本结构等因素,这样就在交易双方中占据了战略调整上的优势,有利于更好地与目标公司在价格上进行讨价还价,以最低成本完成并购,为并购以后的最优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利益。
1.2国内外关于并购价格的研究现状
并购最先是在19世纪下半期的欧美国家发起的,当时,在科学技术取得一定进步的条件下,从石化等重工业行业的并购浪潮涌向各行各业,并向全世界范围内波及,一波又一波的并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欧美国家并购中国企业的趋势带动了国内并购活动的展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国内公司间的并购在大范围、高层次地进行。于是,在并购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多种关于并购价格的估值理论和模型。
1.2.1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经济学家Irving Fisher在他的著作《资本与收入的性质》中,提出了企业的价值在于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理论,这一开拓性的方法为价值评估的提供了理论基础[1]。
美国投资理论家本杰明?格雷厄姆,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价值分析法为基础的股票评估标准的理论。这一分析法对预测股价具有重要意义,也就直接影响到对收购价格的预测[2]。
美国经济学家Williams在其著作《投资价值学说》中,首次提出了普通股的一般股价方法。该方法为股票的价值评估增添了新的思维方式[3]。
米勒和莫迪里安尼在《股利增长政策和股票估价》一文中,推出了几种最基本的评估模型,即后来的MM模型,包括基本资本预算法,股利流量法和投资机会法。这几种评估方法为企业的价值评估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4]。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图尔特·迈尔斯提出了实物期权的概念性理论,这一理念有利于投资者为展开并购而采取正确合理的决策[5]。
西北大学的阿尔佛雷德·拉巴波特教授,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公司价值的现金流量贴现方法,该方法后来也成为拉巴波特模型。该模型强调通过评估公司价值的现值来预测并购价格[6]。
Stewart等人提出了经济附加值EVA价值评估模型。EVA方法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为基础,全面考虑了企业资金成本的因素,并强调了股权资本的时间价值,能真正反映出目标企业是否对并购方来说存在创值能力。但是,该理论方法的应用和发展在后期的演变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7]。
美国学者奥尔森利用股利、现金流和盈利进行价值评估进行了综合分析,进一步完善了企业价值评估理论。Ohlson在他的著作《权益估价中的收益、账面价值和股利》中,对剩余收益估价模型(RIV)这个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汤姆-科普兰和蒂姆·科勒在其著作《价值评估》中,明确提出,公司的价值源于它产生的现金流量和基于现金流量的投资回报能力的观点,并提出了公司市场价值的评估模型。该估值理论强调公司的市场价值由其在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的现金流量,以及投资回报能力来决定的[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scyx/2203.html